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代镜像中的性别之思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马姝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马姝所著的《时代镜像中的性别之思》一书以“性别”之眼透视社会,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的问题”,这就是“思”的追求所在。

2015年是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联合国世界妇女峰会并重申中国将始终坚持性别平等理念,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内容推荐

由马姝所著的《时代镜像中的性别之思》一书秉持性别平等观念,以时事、电影、戏剧、文学作品等为文本,透视和分析当今社会流行的各种性别观。其特点在于,从学术视角点评流行文化,以流行文化启迪学术研究,文字出入于学理和感性之间,不拘泥观念,不随意评判,以沟通、对话之姿,诉求更广阔的性别言说空间。

目录

第一辑 性别与社会

 法律探讨

如何终结强奸迷思:评《南方周末》记者涉嫌强奸女实习

生案

取消嫖宿幼女罪:结果不是唯一重要的

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我们高兴什么

 言论激辩

反逼婚的另一种姿态

良家妇女与性工作者被强奸的危害有别

语言本身并不构成歧视:也谈羊年春晚中的某些语言类

节目

终将被淘汰的性别观

 文化反思

五四新女性的双面人生

智慧女性班:资本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合作

生男生女能一样吗

第二辑 性别与影像

 声音档案

《孟小冬》:声音确证我的存在

《河东狮吼》:这是女权的胜利吗

《不能说的夏天》:是什么堵住了我们的嘴

《窃听风暴》:掉转枪头的伦理依据

《一声叹息》:十五年前的外遇

《影梅庵忆语·董小宛》:一种反现代的女性观

《十二公民》:怒汉与公民,为什么都是男人

 身体叙事

《鹅毛笔》:SM与书写的自由

《红颜》:只是因为你是女人

《洞内春光》:奶奶向前冲

《大卫·戈尔的一生》:如何哲学地死

《黄金时代》:女作家身体的多重喻义

《革命之路》:主妇革命,路在何方

《颐和园》:女性身体叙事及其困境

 性情哲学

《青蛇》:师傅。你动了凡心

《光棍儿》:另类视角的底层叙事

《路边野餐》:时间编织了世间所有的谜

《性爱大师》:色情狂or科学家

《欢乐颂》:姐妹情谊中的平等假象

《恋爱中的宝贝》:爱情之死

《荒野猎人》:寻找现代文明的救赎之路

《蝴蝶君》:性别身份的设置及其文化意涵

第三辑 性别与书写

 《奥兰多》:给女友的情书

 《春尽江南》:男性作家的性别盲区

 《英国情人》:两种自由的身体对话

 《摇摇晃晃的人间》:地里长出一个余秀华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理解革命的一种新路径

第四辑 性别与人生

 想象杨绛

 繁华落尽海上花

 端午劫

 李尔的饭桌

 一个人的美食之旅

 香港一夜

 你说,人有来生吗

 一个女人的命理学

后记

试读章节

法律探讨

如何终结强奸迷思:评《南方周末》记者涉嫌强奸女实习生案

《南方周末》记者成某涉嫌强奸女实习生,日前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在司法机关最终结论出来之前,不宜给成某贴上“强奸犯”的标签,但整个事件引发的讨论,再次将“什么是强奸”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在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的问题上,一些“非强奸论”者的依据无非是各种常见谬误的堆砌:她没有拼命抵抗,没有痛哭,还收了钱,所以就是“自愿”的。

换句话说,如果要证明她是“不愿意”的,就一定要有明显的身体外伤,要痛不欲生,最好还如“烈女”般以死抵抗。很多国家的强奸法曾经也有类似规定:犯罪人使用了暴力,受害人也应当“尽其所能”地反抗。

随着时间流逝,随着人们对身体自主权、对自由意志的日益强调,这些法律规定已经被认为是过时的、不公平的,暴力与反抗逐渐不再成为强奸罪的构成条件。 “未经同意的性交”——这才是强奸罪的核心。

那么,怎么判断对方是否同意?

英美法系学者关于强奸罪中同意的认定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否定模式、肯定模式和协商模式。

1.肯定模式

假定被害人同意性交,如果被害人没有说“不”,也没有其他证据表明被害人不同意,那么,被害人同意性交。

2.否定模式

假定被害人不同意性交,除非被害人说“同意”,或用身体语言表示同意,否则被害人不同意性交。

3.协商模式

要求在性交以前,行为人必须与他/她的伙伴进行商讨。

听起来一个比一个要求严格,最后一种模式——必须要协商?对于这一点,那些认为“女人说不要就是要”的人肯定理解无能吧。

可是,就算是有着明确要求的各种“同意”模式,也遭到了质疑:因为这些模式都没超越传统自由主义法学的理论假设,即每个人都是自治与理性的道德行为者,能够自由且负责任地支配自己的权利(包括身体)。

在质疑者们看来,这个假设过于笼统,不能涵盖具体情形下的人的各种差别处境。比如在两性共处、对峙的时刻,女性未必如假设中说的那样,可能拥有与男性一样的、自由且负责地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有形或无形地弥散于生活世界中的强制力,完全可能使女性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甚至为了避免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境遇而“主动”予以配合。  例如:

一方体力上占压倒性优势——我怕他打我。因为情境中存在让其无法反抗的恐怖力量。

(当事女生描述:“我跟这么一个男的在房间里,我不敢激烈反抗,怕他打我。”)

一方拥有某种足以影响自己未来发展的势力,不论这是真的势力,还是给对方制造的印象。

(当事女生描述: “我就很怕他报复。他是很有背景的人。”)

一方拥有文化上更多的优越性——如果事情曝光,社会指责的是受害方。

(这点在事情公开后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

体力悬殊、权力操控、文化偏袒等,都有可能被意图强奸者利用来满足个人私欲。

此案被害人做出的反应,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意,而是被迫的屈从,即行为上虽无明显抵抗,但性行为是不符合她意愿的,她反感、排斥、厌恶这个男人对她所做的一切。

一旦考虑到女性的差异性经验,旨在保护性自治权的法律便会将强奸认定的重点放在被害人是否同意上。至于是否有暴力、胁迫,是否有反抗,都已不在法律考虑范围之内。

最后回到性行为本身上。

一个对性愉悦有追求的人一定会同意:性行为是细节极为重要的高度敏感的身体交流行为,性愉悦(而非单方面的快感)的达成,有赖于双方对性行为各个环节及其意义的无止境的交流与理解。

因此,当一方向另一方发出性邀请时,一个首要的职责就是,必须了解对方为何愿意发生性行为,而且这个“了解”应当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充分沟通、反复确证,一旦对方有任何犹豫或抵触,都应及时停止。

没有经过充分的交流和了解达成意向,就不能视为对方已经“同意”。这并不是在重复上述“协商”模式,这是对发起性邀请一方的强制义务。不履行这个义务的,将有可能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在成某一案中,从成某抢身份证到让当事女生收钱、吃避孕药,这一系列行为都不足以证明性行为是基于对方的同意发生的。

当强奸法从最初的旨在保护男性权利(强奸被认为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所拥有财物的侵犯)的法律逐渐演变为性自治权的保护法,这既是女性逐渐被视为“人”、逐渐拥有与男性平等法律地位的表现,也是人类性道德不断发展、完满的表现。判断强奸重在看当事人是否“同意”、在“什么才是同意”的问题上充分考虑双方的关系形态、在注重保护性自由的同时坚决防范权力的滥用,则是现代各国强奸法的普遍发展趋势。

(橙雨伞.2016年7月3日)(P3-6)

序言

多年以前,一个学法律的男生突然冒出一句:“我快被我的专业阉割了。”

那时他每天在西大操场狂跑一万两千米,把自己累成狗,再垂头丧气地去见他觉得追求无望的姑娘,一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出来的垮掉派。

于是形成一种印象,文青学法律,就是不断操练理性与逻辑思维的利刃,压抑天性中过于敏感却无用的情感与直觉。

马姝是女文青,也是学法律出身,但很早就摆脱了这种“阉割焦虑”。她一边在法学院不动声色地做着学霸,拿着奖学金,另一边又混迹于文学院,自由旁听绝不放过男神老师的课,很快和中文系的“坏孩子”们打成一片,办报纸、露宿天台、泡录像厅、看禁片,因为常常晚归练就了一手翻墙的绝活。学校年度的读书征文比赛,彼时的马姝也去凑热闹,读书是她喜欢的事情,除了考试期间秉烛速读法律,其他时间大多用在读任何法律以外的书了。

那一年的评选结果成为一则校园传闻:某个法律系女生居然打败中文系学生拿到了一等奖。颁奖的时候马姝没去领奖,后来组委会派了一个颜值颇高的中文系才子送奖状和奖品到女生楼找她,可惜没有青春剧里的那种火花出现,他们就是彼此认识了的朋友而已。只是多年以后,马姝惊喜地发现他成了一名独立纪录片导演,作品还刚刚在国际上获了奖。

于是,这么多年下来,我丝毫不奇怪,为什么马姝的文字冷静理性又兼具深沉情感,有着诚实的心灵,没有鸡汤味。她的专业背景与研究旨趣也早就跨越了法律、社会学、文学、电影、戏曲、话剧,或许还有其他。她的这本著作恰好体现了这种视野的丰富与理性和感性的互融。

比如,《如何终结强奸迷思》《取消嫖宿幼女罪:结果不是唯一重要的》《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我们高兴什么》这些文章,既体现了作者法学背景下的规范思维与逻辑推演,社会学训练下的整体视角和关联分析,又将文学与影视批评中的符号学与意识形态分析巧妙地运用其中;《一个女人的命理学》,分析理性又饱含悲悯心,用两个版本叙述主人公的人生际遇: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无限逼近复杂残酷的日常生活微观情境与人性,让人读下来犹如置身网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者对于语言和叙述本身的警醒,说什么都还有没说完的,至少两个版本可以相互补充和留下质疑与想象的空间;《(不能说的夏天):是什么堵住了我们的嘴》,既有基于镜头语言和影片叙事之上的人物分析,又有社会学的宏观维度和法学思维;在《(黄金时代):女作家身体的多重喻义》中,对女作家身体文本和相关主流话语的细致解读自始至终裹挟着深切的同情……

全书的精彩文章还有很多,上述文字只是我以“后现代主义式的阅读”(其实就是不按顺序的东读西读)随意列举而已。这种丰富背后一以贯之的共同点是,作者的性别研究维度和女性主义立场,女性主义在这里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深沉情感。

忍不住说,人如其文,我一直暗暗觉得马姝是个具有“雌雄同体气质”的人,这既指她高挑的个子。更是指她的心灵与性情。在此,我不得不冒着打断行文顺畅的危险,也要赶紧哕唆一下“雌雄同体”的含义,而不是把它放在小字号脚注中。我绝没有把马姝文字的理性等同于男性气质,感性等同于女性气质,或者把马姝的高个子、独立千练、为人实诚、车技超好、重智性等同于男性气质,而把她爱臭美、精厨艺、善解人意、照顾人、重情感等同于女性气质的意思,这样的化约是我极力希望聪明如你的读者所避免的,否则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再一次掉入本质主义男权观的泥沼中。只是在至今父权文化依然是普遍现实的条件下,我们不得不使用带有“文化病毒”的语言,如果有更好的更纯净的词语,我愿意选择其他,我无非只是想说,作者如同她文字的丰富与开阔,她的心灵结构也是丰富而有趣的。

电影学博士、知名影评人爱梅莉

2016年11月21日

于西波洛小镇

后记

后记

十多年前,读硕士的时候,喜欢上一本电影杂志,名字就叫《看电影》。那杂志字号特别小,还排得密,仗着二十几岁的视力。每一期都会贪婪地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杂志每期附赠电影海报,我都给贴宿舍的墙上了。

几年后去北京念博士。还是喜欢看电影。还是一边念书一边钻小店、淘碟,像图书馆里翻索引卡一样,从第一张翻到最后一张,手指头都酸了,还弄很脏。

也就是这个时期,很惊讶地听到“女博士是第三类人”的说法。它病毒一样地在闲聊中流传,恶意被当成玩笑,你若抵制反而显得你无趣。就像“认真你就输了”这句话,很流氓腔地消解掉表达愤怒的意义。

我写了一篇小文章《被妖魔化的女博士》投了出去,没想到被当时的《杂文报》发表了。

那个时候,已经是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后的第七年,八十年代以先锋姿态出现的女性研究在此之后逐渐变为内容更为广阔的性别研究。虽然性别或女性主义早已是文化研究领域中常见的题目,我就读的社会学专业里也有社会性别研究,但是因为视野局限,我并没有特别去了解这类研究的进展,那篇文章也就更像情绪宣泄,缺少明确的视角和专业的分析概念。

2005年,我放弃了去北京一家很喜欢的出版社工作的机会,来到上海当了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在这之前,我已学习法律七年。学习社会学三年。

迁徙和损耗常常并存。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物流公司在替我搬家时弄丢了一个箱子,那个箱子里偏偏装的是北京三年淘的全部影碟。

在初尝迁徙之痛的时候,我还发现自己在“第三类人”之外,又多了“剩女”这个名号。你可以选择不理会,但这不意味着它可以肆意流传。

我隐约觉出这里面有问题。法学赋予的规范思维和逻辑推演,社会学教给的整体视角和关联分析,被我用到琢磨这个问题上了。

开始自觉地进行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方面的阅读。有时也在博客上写写感想之类的小文章。有朋友觉得我可能会对她的一个同事有兴趣,就把那个同事的微博推荐给了我:voiceyaya

通过微博认识了yaya,也开始参与一些网上的讨论。渐渐发现,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性别和女性主义是网友们经常争论的话题。我发言,也学习,认识了好些有趣的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同道者不期而遇地出现在了我的身边。TA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媒体人、自由职业者、学者、大学生、艺术家、公务员、心理学家、公司白领……大家观点很多时候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极端对立,但大家都在致力于同一个事业。那种不分尊卑,没有矫饰,一心只是真诚地讨论问题的氛围非常的感人。

2008年,在南京参加一个女性电影国际学术会议。在南京火车站拥挤的出站口,一个玫红上衣蓝色背带裤的小背影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后来到宾馆住下才发现我们的房间居然面对面。她也是来开会的。她就是爱梅莉,做女性电影研究。

爱梅莉和那些坐下来就是谈真问题的朋友们的出现,像一个暗示:精神共同体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刻意经营,经营也没有用。

在专业研究和教学的间隙,我仍然保持着对电影、话剧、戏曲、诗歌等一切艺术形式的热爱,它们既是对我形成已久的社会科学式的认知方式的一种弥补,也是我从性别视角进行解读的对象。

相比较学术论文必须要有确定的观点, “不务正业”式的写作更自由,它为原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的世界预留了更多的表述空间,虽然两种写作其实殊途同归。

所以,这本小书也是各种必然性和偶然性不断交错而成的结果。里面的文章大多是近些年完成的,不过最早的一篇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站在一个时间节点上看到自己一路的变化,挺好。

感谢经济出版社的姜静和陈瑞。为了让这本小书得到最佳的呈现方式,他们不厌其烦地与我就出版方案进行沟通,为本书的诞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感谢同行的朋友们。TA们都比我纯粹、勇敢,比我优秀、有才华。因为有TA们,我体会到精神共同体是真的存在的。

感谢老马和老张。出于对我的爱,他们努力地去了解超出他们经验的事物,努力地适应各种变化。在这个注定充满各种遗憾的时代里,他们不断忍受、承担、付出,给予了我所有他们能给予的一切。

感谢妇女之友李教授。他包容的心态、流动不僵化的思维方式以及那总是不知道出处总是起调太高以至唱不下去的歌声,为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

感谢爱梅莉。在最深的心灵世界里,她与我始终在一起。后来我才知道,当年,她在《看电影》上开过专栏。

马姝

2017年3月26日于上海宽园

书评(媒体评论)

女性主义在这里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深沉情感。

如同她文字的丰富与开阔,她的心灵结构也是丰富而有趣的。——电影学博士、知名影评人 爱梅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