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名叫李尚文,1920年出生于山西高平。高平史称“长平”,是炎帝故里,风土豁然,人情质朴,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读书之风浓郁,当地即便是农户也大多是耕读传家。
父亲生于贫农家庭,但受家乡兴学重教之风所影响,少时接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后来又上了新学,并考取了长治师范,赵树理、史纪言都曾是父亲的老师。长治师范是当时山西进步学生的活动中心,强国救亡的风雷激荡起那一代知识青年思想的解放,让他们对革命心向往之。父亲长得一副斯文书生样,骨子里却是明理晓大义,深感国难当头,又身处炽烈的进步思潮环境中,自然义不容辞地投身于革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犯华北,与阎锡山、傅作义、聂荣臻、林彪领导的国共联军展开八年抗日史上华北最大规模的会战——太原会战。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均发生在这次会战中。
同年10月,因战事吃紧,长治师范学院被迫停办,大批学生参加了阎锡山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父亲便是其中之一。后来由抗日青年决死队从“牺盟会”中独立出来,父亲信仰共产党,便毅然追随而去,开始了自己一生的戎马之旅。
当时,父亲既是颇为稀罕的师范生,为人处世又有农家子弟的忠诚质朴,此外还有一股军人特有的血勇之气,长得鼻直眉阔,甚是英武。进入部队后,父亲进步很快,3个月后便入了党,开始任壶关县特派员,22岁便当上了太行第四军分区敌工科长。
敌工科负责建立根据地与日军占领区之间的秘密交通线,用尽一切手段分化瓦解日伪军,称得上是刀尖舔血。他们制作大量标语、传单、书信、画报、慰问袋,组织各县的敌工站,派人带往敌占区,甚至通过安插好的内线带进日军驻军地点,在敌人的老巢里搞抗日宣传。
父亲在25岁时认识了在太行第八专署工作的母亲。我母亲叫张苏影,是邢台最老牌的红色家族之后,母亲的二叔是陈潭秋发展的邢台第一个共产党员,三叔因组织抗日失败,被日寇抓到后残忍杀害。
父亲和母亲认识后,互相产生好感,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便向组织递交了结婚报告。1945年8月15日,李尚文同志与张苏影同志穿着发白的土灰色旧军衣和手编的布带草鞋,在战友们的庆贺声中完成了结婚仪式,婚礼配乐是父亲唱的《到八路军去》。
婚礼完毕,未来得及度过新婚之夜,部队便接到了连夜开拔的命令。直到第二天晚上,父母才在一孔没炕的破窑洞里,躺在一副满是大洞小眼的担架上度过了新婚之夜。
新婚第十天,父母所在的部队经过一番血战,攻克了河南清化城,灰头土脸的父亲和母亲提着枪进了城。两人走在清化城的街道上,眼前弥漫着浓浓的黑色硝烟,脚下到处是烧焦的日本兵尸体,还有几具尸体挂在路旁的窗户上。父亲和母亲边走边找,只为寻找一家照相馆,照张结婚照。老天爷大概是被他们的浪漫打动了,转过大半条街后,两人好不容易才敲开了一家照相馆的门,老板惊魂甫定,父母和颜悦色地解释道:“我们俩刚结婚,想拍张结婚照。”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