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运人生(刘济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荣庆//杨林虎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荣庆、杨林虎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水运人生(刘济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讲述了刘济舟院士是我国水运工程领域的技术权威,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水运建设事业。他一生信念坚定,务实敬业,勤于实践,推崇新技术,重视人才培养,六十余年来,对于我国水运工程建设和学科发展,他功不可没,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大家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内容推荐

刘济舟院士1926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母亲曾创立天津私立培育小学并任校长。刘济舟自幼立志学习工程,1943年保送至天津工商学院土木系。1947年大学毕业,正逢乱世,社会动荡不安,刘济舟谢绝了哥哥、系主任同去台湾的盛邀,留在内地,不久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建国后,1950年成为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伴随着中国水运工程建设的兴起,刘济舟上下求索,广博撷取,终成一代宗师。历任交通部基建局副总工程师,交通部基建局副局长、局长、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中国水运工程建设和水运工程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李荣庆、杨林虎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水运人生(刘济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对传主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战略均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津门求学

 书香门第

 就读天津工商附中

第二章 大学时代

 “工商”培养有特色

 奠定土木专业基础

第三章 钟情水运工程

 始于防波堤

 志愿终身筑港

 紧跟共产党,投入新中国港口建设

第四章 炮火中修建厦门海堤

 昼夜兼程赴厦门

 青年“红色工程师”

 主持新中国第一座沉箱工程

 马灯领路炮击金门

 移山填海话当年

第五章 从“军工”到“援外”

 结合实践求创新

 援建越南海防造船厂

 走上交通部领导岗位

 援助缅甸遭遇“反华事件”

 主管援外工程

第六章 新时期推动水运建设

 建港高潮中显身手

 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考察国外港口

 连云港建港副指挥

 组织创办《水运工程》

第七章 主持石臼港煤码头工程建设

 科学选址

 工地上的“大刘指挥”

 科学组织,全面部署“作战”方案

 多项创新,建成优质工程

 难舍石臼情

第八章 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

 推进水运工程标准体系建设

 主持领导交通部科技攻关项目

第九章 享誉水运界涉足多领域

 任秦皇岛港煤三期工程协调组组长

 组织编写《水运工程技术四十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交通部终身技术顾问

 剖析建港新问题

 对防灾减灾的思考

第十章 指导建设唐山港

 京唐港起步时期的艰苦岁月

 开创我国粉沙质海岸建港先例

 地连墙板桩码头结构的不断升级

 助力京唐港快速发展

 指导曹妃甸港区建设

第十一章 情系长江口

 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研究与论证长江口整治方案

 总结长江口一期工程的经验

 攻克长江口二期工程中的重重难题

 对长江口三期工程的建议

 圆梦

第十二章 工程与人生

 美满家庭

 社会活动

 信仰、信念和信心

 毕生惟愿筑工程

结语

附录一 刘济舟年表

附录二 刘济舟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礼拜一到礼拜六都是8堂课,每个礼拜的第一堂课全校都要考试。“星期考”是一项教学制度。全校学生每星期要考一门。但是,考哪一门课,却不知道。等考试卷子发下来,才知道今天考什么。这就促使学生要经常复习,努力把各门功课都牢记在心。不然,考不及格是难免的。“星期考”在学期成绩中占相当比例。而学业成绩直接决定升、留级,弄不好还可能被开除。所以对星期考大家都很重视。

这种法国式的考试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天津市的中学唯有工商附中实施。这种考试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要专心听讲,下课后要按时作业。做到及时消化理解,经常复习巩固,以免“星期考”时捉襟见肘。

学校对学生课堂纪律要求严格。每位教师都有在所任班级的学生座次表,课上谁违反纪律,用表对照马上可以直呼其名,或当面告诫,或作个符号,扣操行分。不但教师有学生座次表,学生管理部门的职员也有各班座次表。他们经常在走廊巡视各班教室。每个教室后面都有一扇门上有透明的玻璃窗,职员巡视中,透过窗户发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就可以对照座次表查出他的姓名,扣他的操行分,到学期末,操行不及格的就要留级或被开除。

教务处对所有课程、考试、化学试验、物理试验的安排与管理都制定制度加以规范。训育处对学生的德育考核、训导与处罚,要求十分严格而公正;对住校生的早、晚自习和生活管理,也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全校凡对学生的事,都是公开的、透明的、公正的,从不徇私情,暗箱操作。所有这些组织严谨而又充满生机的管理和活动,不仅有力地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对同学们来说,教人诚信正直,严谨争强,也是活生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据校史记载,至1942年,天津工商附中中学部的学生已逾千人,教师之增,亦以数倍计。学校教学内容丰富,教育质量优良。初中、高中两部修业年限各为三年。所有课程依照部章进行,教授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外国语、公民、经济等诸学科。班级课堂教学采取分组方式进行,充分考虑学生各科成绩不平衡的实际状况。譬如一个学生国文在乙组,到算学就又可能在甲组了。

学校具有一批德才兼备、造诣极深的优秀师资队伍,其中有些老师在全市或全国颇有名望。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是:“我们的师长,真是五花八门,群贤毕集”。老师们以身作则,通过自己规范的行动来启发、影响学生们。几何老师张秉真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工程画(机械制图)和数学知识,有条不紊,逻辑性强。他边讲边写,使用着规范的仿宋字体书法和英文字母及阿拉伯数字的工整笔法;以熟练的技巧徒手画圆,或用木质圆规、直尺、三角板在黑板上给学生们绘制出平面、立体和剖面等多样机械图形。所有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的兴趣,也开阔了学生对数学应用的视野。张秉真教学生们的仿宋字体、工整的阿拉伯数字以及英文字母的笔法,使他们受益终身。

数学老师刘惠民要求学生们正确对待学习、弄清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公理及几何关系、认真地完成作业。令人叫绝的是,刘惠民每一堂课的内容从推导到演算正好写满一黑板,这说明在课前他是做了充分而认真的准备和编排的,也是多年钻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做到的。再者.,刘惠民在课堂讲解中概念清楚,命题推论步骤严密,每一论证步骤都有充分的依据,并且列出所依据的已学过的原理。这些都体现了他的严谨学风,也反映出他运用纯熟的循循善诱、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从多方面来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使学生们能够循序渐进地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P16-17)

序言

《水运人生刘济舟传》一书,作者通过对大量资料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与整理,深刻而真实地再现了刘济舟院士一生工作、生活和思想成长的情况,读后深感在眼前仿佛重演了他的一生。

刘济舟院士大学毕业后即到天津新港参加工程建设,这也是新中国水运事业的发源地,被称为新中国水运事业的摇篮。就是从那里开始了他六十余年的水运工程职业生涯。

刘济舟院士是从施工基层干起的,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水运事业。厦门海堤建设期间,他成功主持了新中国第一座沉箱的预制和安装,保证了当时交通和战事的需要。作为我国援外建设先行者,在援越工程建设中,他在国外一待就是五年,将在国内的预应力技术成功应用于海防造船厂工程中,大大节省了工程造价,加快了工期,提升了工程品质。从本传记中可清晰地看出,无论是在国内工程,还是在援外工程中,他虽已是技术方面的主管,但经常与工人们一起劳动,深入建设一线。丰富的基层实践经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他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走上行业领导岗位后,刘济舟院士先后主管了援外工程和我国水运工程建设的技术与行政管理。在马耳他30万吨级干船坞、宁波港北仑港区矿石码头、石臼港煤码头、秦皇岛港煤三期码头等大型工程建设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组织并主持了沿海各港选址、规划论证、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审定等重要工作,制定了我国港口发展建设的蓝图。全国大部分海港和内河港,都先后留下他的足迹和汗水,他以高度的责任心不断追求科技进步,力求使工程建设做到又快又省。刘济舟院士主持建设和参与决策的国家重点工程,不仅直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进一步推动了水运工程学科水平的发展。

结合大规模的水运工程建设实践,刘济舟院士不断推动我国建港理论技术水平提升和工程技术标准化的发展。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港口建设技术规范,奠定了我国水运工程建设标准的基础。在国际上出现结构可靠度设计理念后,他又积极推动我国港口工程结构设计规范向可靠度设计的转变,使港口工程结构设计标准与国际接轨,并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我国目前健全、合理的水运工程标准体系与刘济舟院士在标准管理方面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刘济舟院士是我国水运工程领域的技术权威,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水运建设事业。他一生信念坚定,务实敬业,勤于实践,推崇新技术,重视人才培养,六十余年来,对于我国水运工程建设和学科发展,他功不可没,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大家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后记

笔者曾在攻读博士期间随导师一起拜访刘济舟院士,探讨中外标准对比研究的工作大纲,但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楚了。在采集工作工程中,翻阅刘院士的日记本,才知道那天是2006年4月27日。虽然这是我与刘院士的唯一一次接触,但刘院士博学、严谨的学者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水运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在进行采集工作之前,我们知道刘济舟院士在我国水运工程界的重要地位,而对他之前的人生道路和做出的具体技术贡献,不甚了解。在做这项工作时,我们感到身上的担子异常的重,这不仅来源于我们自己相关知识的匮乏,更因为这是刘济舟院士的第一本传记。

将刘院士的一生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实属不易。同时,我们深深感到,仅仅做一次“资料普查”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中国科协王春法书记提起的那样,传记应将个人努力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放在水运技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去叙述,要让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为此,我们不但研读了刘济舟院士所有论文、著作、信件和档案,更广泛阅读了刘院士参与的工程相关技术资料和历史背景资料,有关地方文史资料、交通系统机构发展史等文献。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传记,不仅能使读者了解刘院士的一生,充分看到刘济舟院士的学术成长特点和在我国水运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更能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看到中国水运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绩。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资料所限,刘济舟院士对中国水运建设发展的贡献绝不仅限于本传记中所述,例如他在广西防城港、桂平航运枢纽以及其他各大港口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都倾注了很多精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采集小组成立以来,在“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采集小组各成员通力合作,各尽其责,各展所能,圆满完成了刘济舟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每当回顾刘院士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心中总是无限感慨。在整个学术成长采集工程中,我们每次的采访、资料的搜集都像是一次探索,每每得到重要信息时,都无比激动,喜出望外。在不断的资料采集过程中,刘院士在学术上的每一个发展历程,人生的每一次重要转折,甚至音容笑貌,都逐步清晰起来。

追随院士成长的足迹,采集小组的脚步也踏遍了沿海各大港口。走过厦门海堤,仿佛可见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踏上日照港煤码头,仿佛可见当年刘院士威震三军、指挥若定的气度;走访天津工商学院,巍然屹立90余载的主楼中,又仿佛看到刘院士当年的意气风发……

本传记的撰写是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的结果,在商定采集工作计划和撰写大纲以后,就自己熟悉的方面,或提供资料,或联系受访者,或撰写初稿。本课题的口述访谈由李荣庆、杨林虎、刘樱、黄根朴、翁克勤、杨涛完成;口述访谈稿整理、学术成长全宗整理由李荣庆和杨林虎完成;传记导言、第一章至第九章、第十二章、结语和后记由李荣庆完成,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由杨林虎完成,最后由李荣庆统稿,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吴澎总工程师对报告进行了校审。

这里要特别感谢徐光、邹觉新、李悟洲、范期锦、吴冠英、胡震雷等前辈,本课题的完成,不仅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还通读书稿,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感谢中国科协,人生有多少个一年的时间,而因为中国科协牵头组织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我们人生中得以有一年的时间来了解刘院士的人生和中国水运科技发展状况,对于从事水运工程技术的我们,又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

感谢北京市科技咨询中心,他们耐心为分管的每个采集小组处理问题,无数次的联络沟通,为项目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

感谢刘院士儿子刘军和儿媳刘樱,他们为采集小组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资料,广泛联系刘院士的同事和好友,他们十二分的信任让我们感到压力的同时又倍增无限动力。

感谢交通运输部档案馆、水运局和人教司的朋友们,他们热情地帮助采集小组搜索刘院士的有关技术资料和档案。

感谢刘院士的同事和朋友,他们是(以采访时间为序):中国工程院梁应辰院士、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林雄威、原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杜廷瑞、国家勘察设计大师牛恩宗、原唐山港口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文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魏汝龙、原交通部总工程师邹觉新、原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副局长金缪、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总工范期锦、国家勘察设计大师王汝凯、原中交四航局总工程师麦远俭、原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副总工程师柴长清、国家勘察设计大师顾民权、原中交第一航务勘察设计院副院长刘永绣、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孔宪雷、原石臼港建港指挥部副指挥、日照市港务局局长刘丙寅、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洪承礼、上海国际港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郁勤耕、河北大学教授吕志毅、天津市实验中学特级教师史巧玲、中国工程院郑皆连院士。

感谢唐山港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日照港集团档案馆、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中交四航局、中交四航院、中交一航院、厦门市档案馆、厦门市城建档案馆、临沂市档案馆、中交一航局、天津市实验中学、河北大学、天津市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提供的档案和资料。

特别感谢课题承担单位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此类课题的研究尚属首次,院领导及科技处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

本书不是一本充满华丽辞藻的文学传记,我们尽可能客观地陈述刘院士的经历,并做到论从史出。感谢那些在资料采集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所有人,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中如有不恰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李荣庆

2015年3月5日元宵节于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9: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