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汉字,一段缘分,一种人生。拆开汉字,以单个汉字为引,以老人一生的往事为线,从字的来历、渊源、变化以及字的形、声、义入手,融故事、知识、韵味为一体,不简单,更不神秘,闲坐围炉,听石老先生慢慢讲来。
黄永恒编写的《说人解字》是拆字老人石建军先生的往事回忆录,是他这一生在汉字里见证的各种有关拆字测字的小故事。
| 书名 | 说人解字 |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 作者 | 黄永恒//石建军 |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汉字,一段缘分,一种人生。拆开汉字,以单个汉字为引,以老人一生的往事为线,从字的来历、渊源、变化以及字的形、声、义入手,融故事、知识、韵味为一体,不简单,更不神秘,闲坐围炉,听石老先生慢慢讲来。 黄永恒编写的《说人解字》是拆字老人石建军先生的往事回忆录,是他这一生在汉字里见证的各种有关拆字测字的小故事。 内容推荐 《说人解字》是石建军先生的拆字往事回忆录,是他这一生在汉字里见证的各种有关拆字测字的小故事。在石老先生回忆的一个个故事片段里,读者不但可以看到汉字与人生的相互映衬,还可以看到汉字本身在拆解间隐含其中的建构逻辑,让人们更进一步体会汉字的魅力,品味到承载其中的文化韵味,感受到象形汉字所隐含的道理。 《说人解字》以单个汉字作为引线,从字的来历、渊源、变化以及字的形、声、义入手,再串以往事,融故事、知识、韵味为一体,不简单,更不神秘,大可闲坐围炉,或地铁,或卧室,或睡前,或书房,听作者娓娓道来,权当消遣,于轻松分说中习得汉字之秘,不失为一种人生乐趣。 目录 字里字外 自序 一、突 二、黎 三、□ 四、既 五、司 六、罢 七、应 八、脑 九、望 十、胡 十一、蜀 十二、举 十三、敢 十四、至 十五、再 十六、重 十七、率 八、隶 十九、变 二十、规 二十一、末 二十二、程 二十三、谗 二十四、操 二十五、当 二十六、并 二十七、堇 二十八、戊 二十九、盘 三十、丘 三十一、冬 三十二、甫 三十三、麻 三十四、宿 三十五、登 三十六、凭 三十七、田 三十八、梳 三十九、荧 四十、厉 四十一、升 四十二、深 四十三、鄙 四十四、车 四十五、等 四十六、解 四十七、乃 四十八、在 五十、石 五十一、矛 五十二、病 五十三、滚 五十四、刍 五十五、卷 五十六、饶 五十七、篡 五十八、屯 五十九、范 六十、毳 六十一、缺 六十二、幸 六十三、或 六十四、姓 六十五、遗 六十六、旬 六十七、原 六十八、百 六十九、更 七十、配 七十一、死 七十二、列 七十三、舌 七十四、秦 七十五、耳 七十六、乎 七十七、隹 七十八、针 七十九、炳 八十、雨 八十一、柬 八十二、临 八十三、屡 八十四、延 八十五、号 八十六、责 八十七、附 八十八、同同 八十九、宁 九十、帝 九十一、堂 九十二、昔 九十三、山 九十四、奔. 九十五、目 九十六、七 九十七、1孛 九十八、完 九十九、采 一百、也 一百零一、式 一百零二、鼎 一百零三、芾 一百零四、涛 一百零五、画 一百零六、手 一百零七、平 一百零八、朝 一百零九、曹 一百一十、羞 一百一十一、子 一百一十二、授 一百一十三、尹 一百一十四、成 一百一十五、巾 一百一十六、书 一百一十七、乍 一百一十八、灰 ~--#%、滑 一百二十、佯 一百二十一、韭 一百二十二、且 一百二十三、脸 一百二十四、文 一百二十五、溪 一百二十六、眷 一百二十七、狗 一百二十八、居 一百二十九、爽 一百三十、鹏 一百三十一、甚 一百三十二、畜 一百三十三、卉 一百三十四、泮 一百三十五、食 一百三十六、果 一百三十七、兢 一百三十八、刚 一百三十九、俞 一百四十、齐 一百四十一、就 一百四十二、酰 一百四十三、卸 一百四十四、染 一百四十五、商 一百四十六、女 一百四十七、外 一百四十八、虢 一百四十九、丸 一百五十、户 永恒的爱,永恒的痛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当时抗战紧张,部队急需木材构筑工事,于是甘老师也帮这来客劝乡绅出资,支援抗战。乡绅把球踢了过来:“如果先生人伙,我也入伙。” “真正是事来得‘突’。”甘老师说。 当时,甘老师除学校留下的路费外,身无余资,但他还是一口答应下来。其中原因,一是抗日的一腔热血不容他置身局外;二是他为人生l生豁达,视钱财为身外之物。因缺现金,随即从行李中取出一件当时(那时正值春末)不需再穿的狐皮为里的棉袍给了放排人,委托他代为卖出后以款人资。要说这件皮袄是甘老师唯一值钱的家当。放排人感谢之余,请甘老师留下联系地点,学校预迁贵阳,甘老师留的是贵阳的地址。临别前,放排人得知甘老师善拆字,于是指书中的“突”字求测放排吉咎。 “快速为‘突’。虽然如此,他这次放排,按‘突’字而言,却不宜抢时间。因‘突’字的字形与‘灾’字相近,若‘突’(即抢时间)必成灾,但军情紧急,要求从速把木材运到长沙,修筑工事,这是一对矛盾,依军事要速,依人事要慢。”甘老师说。 他接着说道:“把‘突’字拆开是‘犬(狗)入穴中’,狗不遇难不入穴,狗尚且人穴避难,何况人呢?他此次放排若抢时间,将逢大难,但能逃得性命。因为‘突’字从‘穴’,‘穴’中平安。” 怕放排人误会,以为自己反悔出资而故意危言耸听,也怕主人家跌足后悔。因此甘老师不肯直接说破拆字的结果。只说:“这次放排,太急或有不顺,在军情允许的情况下,宜慢不宜急,注意平安为上!” 病好后,甘老师几经辗转到达贵阳,一打听学校已迁至重庆,于是又赶到重庆,方知学校辗转又迁到了昆明。甘老师到昆明后,安心读书(那时他还是学生),希图学成报国。冬季无棉衣,方想起狐皮棉袄的事,想起那放排人。校址几经变化,因事来得“突”然,甘老师连那放排人的姓名也不曾问及,估计今生再也难见到他了。一面之交,可能也是永别! 所幸昆明冬天不算冷,他仗着自己年轻,无棉衣咬咬牙也可度过,没有“因突变灾”。1941年甘老师大学毕业,留在昆明一所中学教书。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学校的门房跑来说,外面有一个大汉找他。甘老师随门房到校门口一看,根本就不认识那大汉,还以为是昆明从事敲诈的地头蛇,于是掉头想走。那人见状,高声叫道:“甘先生,还记得洪江皮袄的事吗?我就是那放排的排古佬!”甘老师转身仔细一看,果真是他!这时离当年洪江见面已有七年多,岁月的沧桑,放排人的变化很大!闲话后,放排人随即取出一个蓝布包,深深一揖,将蓝布包递给甘老师。说:“这是甘先生当年卖皮袄的本钱和这几年下来做木材生意您应分得的利钱,共158块,都是银圆。”说完要走,甘老师一把拉住他道:“且慢,且慢!你来不易,到我这里小住几天再走也不迟。”事又来得“突”然! 那人随甘老师到教工宿舍,问起姓名,方知他叫杨山果。说起这几年的经历,他真正不容易。当年他和甘老师分别后,将皮袄卖了15块大洋,家(系他的姨夫)的30块大洋,进了一批木材,和他自己原先购人的一起编扎成排,于端午前后起行。杨山果说:“本应遵从先生吩咐,不应于急忙中发排,但抗战紧张,前线急需木材构筑工事。国家事大,我个人安危事小,于是排成即发,果不出先生拆字所料,真逢大难。到洪江,适逢端午水,连H大雨,山洪暴发,木排触礁冲散,几个放排兄弟,至今生死不明!我仗着体力好,抱住一根木头,任水冲刷,死不松手,方拾得一条性命。 “获救后,我雇船赶到衡阳,寻人打捞同伴尸体和漂流下来的木料,捞上来的尸体没有一个是我放排的兄弟,捞上来的木材也只有原排的三成。我靠着这三成的木材,用了七年的时光,除还清欠账外,其余所赚,从中拿出六成安抚死难兄弟的家属,剩下的四成按几仑东家出资多少平分。我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以后不再经营木材,所以分完资金,即解散我们七年的合伙。” 甘老师倒出蓝布袋中的银圆,数出15元收下,其余143块仍装入布袋递给杨山果。“承你美意,我收下15元本金,”甘老师一边说,一边指指蓝布袋,“这钱我不能收,七年中,我没出半分力气,而平分由你辛苦赚来的铜板,于晴不合、于理不容。” 杨山果站了起来,又深深一揖,说:“我从贵阳找到重庆,从重庆找到昆明,从那个学校找到这个学校,历时两个月,并非完全为了这一百多块银圆。先生读书人,讲仁义,我一个粗人,应追先生之后,先生怎么能拒我于仁义大门之外呢?” 甘老师深为感动,欲请假陪他在昆明玩几天。杨山果说:“不必,不必!国事紧张,我虽一介莽夫,也应尽力支援国家。现在日本鬼子要进攻芷江,我赶回去,尽快将所剩木材运到芷江,献给国家,支援前线!” 杨山果仅留一宿,第二天坚持要走,甘老师将装有158块银圆的蓝布袋交给他,托他分给几个死难的放排兄弟的家眷。 “其中的15块,也算我的一份心意吧!”甘老师说。 杨山果欣然从命,与甘老师互道珍重后,告辞而去。 在仁义、诚信流失殆尽的今天,也许,明天它们会“突”的一声回归,但是,我又不希望“突”的出现,因为“突”后隐伏着灾。故录此篇以飨读者。P1-3 序言 和这本书相遇感觉很偶然。 偶然于网上看到一段争论,争论的是中文与英文的优劣,结果中文方大败亏输。英文方逻辑严密,层层论证,从翻译的准确度、律法的精细度、科学的严谨度一一举例说明,对中文进行了无情的批驳,末了还有一个特别极端的网友吐槽了一句,中文垃圾。大有“汉字不灭中华不兴”的痛心疾首之势。 用鸡的习性衡量鸭的优劣无疑是可笑的。表音的拉丁文和表意的汉字创构之初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一种是追求技术细节的可控性,要求的自然是精细和缜密,比如律法,比如技术,干篇一律;一种追求的是天道人伦的和谐感,要求的却是形象和直觉,比如艺术,比如心灵,意在言外,干人干面。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何来优劣之说?然而可笑之余,又复可悲起来。 连自己的母语都嫌弃,连自己的文化都漠然,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我们又该怎样来填补我们已经苍白而茫然的灵魂呢? 有人说,中国文化在内地已经断了根,只有台湾地区才完整地保留着传承。但台湾的朋友说,中国文化在内地从未断根,大到清明的祭祀、春节候鸟式的大迁移,小到生活中对长者的尊敬、对鬼神的祈祷,处处都有中国文化的影子。是啊,文化从未曾断,只是我们蒙蔽了自己的心,对自己的根,对自己的灵魂视而不见罢了。 还是很偶然,我收到了石建军老师的书稿。一本关于石老师这一辈子拆字测字的往事回忆。此时,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书的出版正此起彼伏,方兴未艾。其中关于汉字的图书稍一搜索就出现了一堆,而与汉字相关的娱乐节目也比比皆是。这是让人欣喜复欣慰的,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正视,也正体现着我们对于自身灵魂的思考。还有什么比一个文化工作者看到文化的复苏乃至复兴而更让人高兴的吗? 欣喜之余,对比市场上的有关汉字的图书以及娱乐节目,发现大多都处于一种温习、熟悉的阶段,如记字音、字形,再有就是根据《说文解字》之类的释义,哪怕央视最热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最后走入了偏门。字以载道,道不远人。汉字从仓颉造字之初,体现的就是中国人对自然宇宙最直观的感受和探索,进而又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觉到事物的结果然后再去寻找起事的相关原因,这也许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之一吧。我们今天之所以觉得很玄,或不靠谱、没逻辑,是因为我们的心灵蒙垢太重,已经没有了直觉的能力,也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疏远已久,身与心的隔离让我们感到茫然。 石建军老师并不是一个以测字为生的江胡算师,他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个电气工程师,还主持过国家级重大电气工程。和汉字的结缘,据他说起于初中时代的一个会测字的老师。汉字的魅力在一拆一测间很快就捕获了他的心。而“文革”期间的际遇更是让他一头扎入了汉字里。那时,一无所有的他正好碰到了一本《说文解字》,而一无所事的他又把《说文解字》像拆字那样一页页拆散,口袋里常揣上一两页,咕哝一两旬,再就发生在他身边的某人某事心里默默地拆测一番,聊以自娱。十年下来,一种习惯就成为了自然。时至今日,一种自然就成为了一种奇观。 这种奇观在石老师的爱人黄永叵女士的鼓励下,退休在家的石老师开始回忆整理他的一生,于是这种奇观很快就变成了一篇篇书稿。机缘巧合,这些书稿飞入了海南出版社。我并未与石老师见面,当时委托的是正好在广州出差的任建成老师与石老师会晤了一次,很快双方就签定了出版合同。 刚开始拟定的书名是《汉字里的江湖》,体现的是石老师这一生在汉字里见证的各种江湖故事,带有较强的民间色彩。然而,石老师终究和一般的江湖算师不同,他从未以此摆摊糊口。所以石老师的解构汉字多了学者的探究,少了术士的玄虚。在一个个小故事里,我们不但看到了汉字与人生的相互映衬,还看到汉字本身在拆解间隐含其中的构成逻辑,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汉字的魅力,品味到承载其中的中华文化的韵味,感受到象形汉字所隐含的道理。于是,又定书名为《拆开汉字看人生》,并且首选了150个汉字作为第一辑。但这本书最终不是拆解人生,亦非汉字大道,仅仅是一个老人痴迷汉字的回忆,从抗战到现在,借拆字所经历的人和事的再现,与其说是汉字的文化,不如说是历史的另类注脚,因起缘于《说文解字》,遂最终定书名为《说人解人》。一字之易,一生慨叹! 书中这150个汉字,意味着150段缘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150种人生回忆。以单个汉字作为引线,从字的来历、渊源、变化以及字的形、声、义入手,再串以往事,融故事、知识、韵味为一体,不简单,更不神秘,大可闲坐围炉,或地铁,或卧室,或睡前,或书房;听石老师将往事娓娓道来,于轻松中习得汉字之秘,不失为一种人生乐趣。 隐约听人说过,一个时代需要的是升华,而不是浮华。在中医“不科学”、周易“伪科学”之后,在言必称科学、理性的年代,我们的思维模式、是非观念、文化传统都被机械地裁量了。爱因斯坦曾警告说,不要把理}生看成我们的上帝,因为它虽然有强健的肌肉,但却没有人格,它对方法和工具有独到的眼光,但对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至此,我们不妨放松心身、抛开杂念,听一个老人絮叨一回,消遣之余,感性地体验一下汉字的韵味,间杂学一点汉字的知识。 《说人解字》,解的不是汉字,而是东方形象思维方式的展现;说的不只是人,更是人生百态、喜怒哀乐以及斯时斯世的回忆注解。能读到这本书,是偶然,也是缘分。 幸甚! 南蛮自永 于2015年7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