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荀子语录/齐鲁圣贤语录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巩宝平编著的《荀子语录/齐鲁圣贤语录》摘自《荀子》原文,依其含义大致分为劝学、修身、德行、师友、言语、政事、人性、礼乐、天人、议兵十篇。每条语录后配以注释、译文,力求简明易懂,希望能为读者了解荀子思想的精华提供便捷之径。

古语道:“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让我们一起打开《荀子语录》,领略《荀子》独特的魅力,共同开启增益智慧和德行之旅吧!

内容推荐

巩宝平编著的《荀子语录/齐鲁圣贤语录》对荀子流传于世的一些名言警句加以选摘、汇总,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根据其内容分为劝学篇、修身篇、德行篇、师友篇等,配以简明的注释和译文,对荀子的思想精华进行了集中展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目录

劝学篇

修身篇

德行篇

师友篇

言语篇

政事篇

人性篇

礼乐篇

天人篇

议兵篇

试读章节

学不可以已。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注释>

①青:靛青。

②蓝:蓼蓝,其叶可通过发酵提炼出蓝色染料,即靛青。

<译文>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活到老,学到老。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冷。

木受绳则直,金①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③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注释>

①金:金属。

②参省(xTng)乎己:多次反省自身。参,通“三”,喻多次。

③知:通“智”。

<译文>

以墨线为基准方可使加工的木材笔直,用磨刀石方可将金属制品打磨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明睿智而行为无过失。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①江河。君子生②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注释>

①绝:跨越。

②生:通“性”,指资质。

<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生来跟一般人没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①,功在不舍。锲②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③石可镂④。

(《荀子·劝学》)

<注释>

①十驾:马驾车走十天的路程。

②锲:刻。

③金:金属。

④镂:雕刻。

<译文>

良马一跃,不会超过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路程,这是坚持不懈的缘故。如果雕刻时断时续,腐烂的木头也不会被折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坚硬的金石也能被雕刻成形。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悟悟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子·劝学》)  <译文>

没有专心致志的努力,就不会有明察秋毫的智慧;没有潜心用功的付出,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勋。

学恶①乎始?恶乎终?日:其数②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③;其义则始乎为士④,终乎为圣人。

(《荀子·劝学》)

<注释>

①恶(wu):哪里。

②数:学习的顺序、路数。

③《礼》:指《仪礼》。

④士:先秦时期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的人。

<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终结呢?答:学习从顺序上来说,应始于诵读经书,终于习读《仪礼》;从意义上而论。应始于做一名合格的士人,终于成为一名学博德高的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①而后止也。

(《荀子·劝学》)

<注释>

①没.通“殁”,死。

<译文>

只有真正地长久积累才能渐入佳境,学习直到老死方可休止。

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劝学》)

<译文>

从量化的角度来看,学习有结束的时候;从意义上来说,学习是时刻也不能放弃的。一个人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则与禽兽无异。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①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②。

(《荀子·劝学》)

<注释>

①箸:通“著(zhu6)”,附着。

②端而言,蝡(ru)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君子为人,谨言慎行一举一动都可为表率。端,通“喘”,微言。蝡,通“蠕”,微动。一,都。

<译文>

君子做学问。就是听取有益身心的东西,将其记在心问,流布全身,表现在行动上。他谨言慎行,堪为世人学习的榜样。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荀子·劝学》)

<译文>

古代的学者是为自己的德行、学问而求学,如今的学者是为获得别人赏识、肯定和谋取私利而求学。

君子之学也,以关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①。  (《荀子·劝学》)

<注释>

①禽犊:古人相互间赠礼多以家禽、小牛为仪,代指礼品。此々h喻丰匕,『、^扣堂问当作耵憎千^的T且与噌束1矛肄.

<译文>

君子求学,是为了完善自己的身心;小人则将求学当作取悦他人的赠礼——与家禽、牛犊没什么差别。

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①也。

(《荀子·劝学》)

<注释>

①散儒:不尊礼法、言行散漫之儒。

<译文>

尊崇礼义,即使没有完全领会其内容与精神,也是礼法之士;不尊崇礼义,即使明察秋毫、巧言善辩,也不过是言行散漫的儒者而已。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关也,故诵数以贯之①,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荀子·劝学》)

<注释>

①诵数以贯之:反复诵读,以求融会贯通。

<译文>

君子知道学习礼义要是不全面领悟、精益求精就不能称之为完美,所以反复诵读《礼经》以求融会贯通,不断思考求索礼以求通达无碍,与他人以礼相处,去除糟粕以保持其纯正。

我欲贱而贵,愚而知,贫而富,可乎?日: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日士也;敦慕①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荀子·儒效>)

<注释>

①敦慕:勤奋勉力。慕,通“勉”。

<译文>

我想从卑贱变为高贵,从愚笨变为明智,从贫穷而致富有,可以吗?答:那只有学习了。那些学习仁义礼法的人能行其所学,就是士;能勤勉力行,就是君子;能知道其精髓与要义,就是圣人。

P3-10

序言

所谓语录,就是对圣贤哲人言论的撷录。或只言片语,或精妙短论,虽为吉光片羽,但无一不是其思想之精华,足以让我们走近圣哲,与之对话,聆听教诲。这套《齐鲁圣贤语录》,就是对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圣贤言论的撷录。

齐鲁之邦,钟灵毓秀,圣贤辈出。自齐太公姜尚以来,生于斯、活跃于斯者粲然可观。春秋时代,有管子、孔子、晏子、孙子;战国时代,有孟子、庄子、荀子、孙膑,还有吴起、公孙衍、许行、慎到、扁鹊、甘德,等等,不一而足。秦汉以后,至于近代,同样是代不乏人。但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齐鲁圣贤哲人。因此,我们首先从其中寻找有较为完整的传世之作者,采撷其言论,汇为一编。计有《孔子语录》《管子语录》《晏子语录》《孙子孙膑语录》《荀子语录》《墨子语录》《孟子语录》《庄子语录》,共八册。

对于先人言论的重视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西周、春秋时代史官的分工就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弟子后学对其先师达人的言论也格外珍视。因而,在圣哲们的传世著作中,大部分内容是弟子及后人对其言论的汇集,实际上就是一部言论集。这就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莫大的便利。在选取时,我们以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为底本,着重披选;将散见于其他著作或典籍的言论作为补充,亦酌情录入。如《孔子语录》主要选自《论语》,同时又从《礼记》《庄子》《韩非子》《孟子》《孔子家语》等典籍中录出一部分,共成一册。

齐鲁圣哲虽是齐鲁文化名人,但又不单纯是地域性名人,因为他们同时还是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他们一直高居神殿之上,有着神圣的光环,诸如“至圣”“亚圣”“兵圣”……让人难以接近。历朝历代的学问家们为之作注、作解者不计其数,但几乎都是高深的义理之疏,寻求的是其中的微言大义。我们这套《语录》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重在寻找圣贤哲人的言论中那些至今依然光彩四溢,让人爱不释手、随时受用者,让圣哲们深邃的哲理走出殿堂,成为大众的良师益友。因而,我们注重选取那些至今仍有活力、朗朗上口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则优先选人。对所选语录只进行难字难词的简要注释,并配以今译,不再进行引经据典式的层层疏解,以便于读者去除屏障,直接与圣哲们对话。

这套《语录》是我们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做的初步尝试,也是向齐鲁圣贤哲人的致敬之作。囿于水平与学识,粗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马新

2016年2月于山东大学高阁书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