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边缘世界
海洋边缘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尽管在漫长的地球史中,它一直是个动荡不安的区域,海浪在这里猛烈撞击着陆地,潮水在这里去而复返地侵掠着大陆。所以,没有连续两天的海岸线是完全相同的。不仅是潮水在按照它们永恒的规律涨退,就连海平面本身也从没有稳定过。随着冰川的消融和增长,随着深海洋盆的底部在不断增加的沉积物的负担下发生迁移,或是随着地壳因拉力与张力而沿着大陆边缘隆起或降下,海洋边缘也是有起有落的。属于海洋的陆地也许今天会多一点,明天就会少一点。海洋边缘总是保留着一条捉摸不定、模糊不清的界线。
随潮水摆动而变化着的海岸拥有双重本质,它时而属于陆地,时而属于海洋。它在退潮时领教过陆地世界的严酷,被暴露在炎热或寒冷中,暴露在风中,暴露在雨水或干燥的太阳下;它在涨潮时又变成了一个水的世界,暂时回到相对稳定的开阔海洋中。
只有那些最坚强和最具适应性的生物,才能在一个如此多变的区域中生存下来,但尽管如此,潮水线之间的区域还是挤满了各种植物和动物。在海岸这个艰难的世界中,生命靠着占据几乎每一个可能的生态龛位。而展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在看得见的地方,它覆盖在潮间带的岩石上;又或是半掩着下降到石缝中,隐藏在巨石下,潜伏在潮湿阴暗的海蚀洞里。而在看不见的地方,粗心的观察者也许会说那里并没有生命,但它或许就躺卧在沙地深处的洞穴、管道或者走廊中。它打洞钻进坚固的岩石或钻孔进入泥炭和黏土,在海藻、浮木或龙虾的坚硬的几丁质外壳上结成硬壳。它或作为散布在岩石表面或码头柱子上的菌膜,或作为闪烁在海面上的小如针尖的球形原生动物,或作为游动在沙粒之间的黑暗池塘中的小小侏儒而渺小地存在着。
海岸是一个古老的世界,自从有了地球与海洋,便有了这个陆地和海水交汇的地方。然而,从它不断创造并且不停驱动生命的角度来看,它又是一个鲜活的世界。每一次进到它里面,我都会收获一些对于它的美丽以及它的深层含义的新的认识,感受到那将一种生物同另一种生物、每种生物同它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错综复杂的生命组织。
在我对海岸的思考中,有一个地方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精致美感而别具一格。那是一座隐藏在洞穴中的池塘,人们只有趁着每年最低的大潮退到它的下方时,才能罕见而短暂地观看到那个洞穴,也许正是由于这一事实它才获得了一些特别的美感。潮水会在清晨落下去。我知道,如果风不是从西北吹来,而且没有从远处某一风暴中涌来的浪头的干扰的话,海平面将会退到那座池塘的入口的下方。夜里忽然不妙地下起阵雨,雨点像是一把一把的沙子扬在房顶上。清晨时,我向外望去,天空中布满了灰扑扑的曙光而太阳尚未升起。越过海湾,只见那西天中的月亮像一只明亮的圆盘悬挂在远处海岸隐约的轮廓之上——那是8月份的满月,正牵引着潮水下降到那难得一见的海洋世界低而又低的门槛水位上。在我观察着这一切时,一只海鸥从云杉上飞过,胸脯处映着尚未升起的太阳的玫瑰色光芒。毕竟,这会是一个好天气。
稍后,当我伫立在那池塘入口附近的潮水上方时,那玫瑰色光芒的预兆应验了。一道被角叉菜(Irish moss)覆盖着的岩架从我所站立的陡峭石壁的基部向着海洋突进去,没入深深的海水中。深色的、像皮革一样光滑而闪亮的浆草叶状体,在岩架边缘的浪潮中摇曳着。这突出的岩架正是通往那个隐秘的小小洞穴和它的池塘的必经之路。偶尔,会有一个比别的浪头更猛烈一些的大浪,平缓地漫过它的边缘,撞在石壁上,碎成水沫。但在这种大浪之间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让我到那岩架上去,并瞥一眼那座美妙的、如此罕见而短暂地显露出来的池塘。
于是,我跪在潮湿的角叉菜覆盖层上,俯身向那个黑暗的洞穴中望去,它把那座池塘蓄积在自己的一个浅坑里。这个洞穴的底部距离顶壁只有几英寸,因而形成了一面镜子,可以在下方平静的池水中映出生长在洞穴顶壁上的一切。
P1-3
如海洋本身一样,当我们重回这里,我们的远祖所曾经发源的混沌之地——海岸,也会让我们为之着迷。在潮汐与海浪的节律中,在潮汐线上的各类生命中,有着运动、变化与审美的显而易见的魅力。我确信,还有一种更为深沉的魅力,源于其内在的含意及重要性。
当我们朝着低潮线向下走去时,便进入了一个同地球一样古老的世界——那是水元素与土元素最初的交汇之地,也是一个充满妥协与冲突、永恒变化的地方。作为现存生命中的一种,它对于我们有着独特的含义,正是在这一区域当中或附近,第一次出现了可被认定为生命的实体,浮游在浅水里面——繁殖着,进化着,源源不断地生出各种各样的生命,历经时空沧桑,最终遍满地球。
要理解海岸,不单是将其生物编成名录。只有当我们站在一片海滩上,感受到大地与海洋所合奏的悠长韵律,它的地貌借以被塑造,它所赖以构成的岩石与沙粒得以被制造时;只有当我们以心灵的眼睛与耳朵,感受到海岸上澎湃不息的生命浪潮,它是那样横冲直撞、不屈不挠地寻求着一块立足之地时,我们才可能理解海岸。要理解海岸,不单是捡起一片空空的贝壳,说“这是一只骨螺”或“这是一片天使翼”。真正的理解,需要我们对曾经居住在这一片空壳中的生物的整个生命有着直观的掌握:它是如何在风浪中生存的,它的天敌是谁,它是如何觅食与繁衍的,它同所生活的这片特定海域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世间的海岸,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嶙峋的岩石海岸、沙滩、珊瑚礁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类型。每一种都各有其典型的植物与动物区系。美国的大西洋沿海,正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以为上述各种类型提供明确例证的海岸之一。我选择它作为我的海岸生物图册的背景,尽管——这便是海洋世界的共性——这图册的宽广轮廓,也许可以适用于地球上的许多海岸。
我尝试着按照将生命束缚于大地的那种本质统一性的角度,去讲述海岸。在第一章中,我回顾了一系列令我大为激动的地方,用那些我所表达出来的想法与感情拼凑成这一片海洋的边缘,对我而言,这便是一个美不胜收、超乎想象的地方。在第二章里面,我引入了海洋之力的主旋律——它在本书的通篇中将一再发生,对海岸生物进行着雕琢与定夺——海浪、洋流、潮汐,以及海水本身。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关于岩石海岸、沙滩以及珊瑚礁世界的阐述。
书中提供了大量由鲍勃·海因斯绘制的插画,这样一来,可以让读者对这些跃然纸上的生物多一分亲切感,或许,还可以帮助他认出在海岸上自行探索时所遇见的一些物种。为了方便那些喜欢按照前人所设计的分类法,将自己的发现精心归类的人,附录中有常用的植物、动物族类或种群的划分,以及典型实例的描述。本书提及的每一物种,在索引中都有标记。
《海洋三部曲——海洋的边缘》是蕾切尔·卡逊“海洋三部曲”压轴之作。在书中,卡逊尝试着按照将生命束缚于大地的那种本质统一性的角度,去讲述海岸。在第一章中,回顾了一系列令她大为激动的地方,用自己的想法与感情拼凑成一片海洋的边缘。在第二章里面,引入了海洋之力的主旋律,对海岸生物进行着雕琢与定夺:海浪、洋流、潮汐,以及海水本身。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的阐述,关于岩石海岸、沙滩以及珊瑚礁的世界。
在这部作品当中,卡逊完全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充满了对生命和生命过程的敬畏,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纳入到了伦理关怀,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态整体主义。
《海洋的边缘》是“海洋三部曲”的压轴之作。连续5个月荣登《纽约时报》杂志畅销书籍榜荣获美国高校女性协会成就奖、美国国家妇女委员会“年度作品奖”;1956年再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
在《海之边缘》中蕾切尔·卡逊对海岸生态系统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解读,对于每一种生物,卡逊都从“它为何居于此,它如何适应自身的构造、栖息地以及整个环境,它如何获取食物,它的生命周期、天敌、竞争对手和伙伴是怎样的?”等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与之相关的,还有潮汐与陆地相互作用,岩石、沙滩、珊瑚等海岸生态类型的特征。她“将海滩从背景图画中剥离出来,让它活起来……生态学的概念将会主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