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庄子读解/中华国学经典全本全译解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韩忠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读解】

(一)存己之法:心斋

春秋末期,乃至战国,诸侯各国之间纷争不已,战争不断。“人间世”,就是一个人间乱世。

那么,置身于人间乱世者当何以自处?是迎乱而上,甘愿赴汤蹈火,还是避其乱而求自保?

庄子告诉我们,应当选择后者,“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首先保护好自己,然后才有可能保护好别人。

庄子讲述了一个故事。

颜回拜见孔子,向孔子辞行。孔子问:“去哪里?”颜回答:“打算去卫国。”孔子又问:“去做什么?”颜回答:“我听说卫国国君正值壮年,行为专断,轻率治政,却看不到自己过错;轻率役使百姓,投之于死地,百姓死亡遍及全国,难计其数,把百姓当作草芥一般,百姓们走投无路了。我曾听先生你说过:‘治理得好的国家可以离开,危乱的国家要找上门去,好像医生门前就多病人。’所以我想以师门之学思考治国之法,希望卫国能有救。”

可是孔子劝阻他:“唉,你去了恐怕会遭杀害的。推行大道不能杂,杂了便会事多,事多了便会受扰乱,有扰乱便会有忧患,有忧患连自身也难救。古代的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假如你连保全自己都难,哪有精力顾及到暴君的行为!你知道一个人德之所失、知之外显的缘由吧?德失于求名,知出于竞争。名是互相倾轧的原因,知是彼此竞争的工具,两者都是凶器,不能通行于世。而且,一个人即使德行纯厚,非常诚信,也难与他人声气相通,即便不争名声,也难与他人心意相连。你硬要拿仁义和符合规范的言论显扬于暴君之前,这是以他人之丑来扬自己之美,会被认为是害人。而害人的,人家一定会反过来害你,你恐怕要遭人之害了!假如卫君喜欢贤人而厌恶小人,哪里用得着你去显示与众不同!除非你不去诤谏,否则卫君必定会抓你小辫子乘机斗口才,那时你将会眼花缭乱,压抑自己使脸色平和,口中言语为之补救,神态现出迁就,内心还须认同。这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这叫‘益多’——使多者更多,而且这种依顺一旦开头就不会停止。假如你不得其信任而仍反复言说,那必定会死在暴君之前。”

孔子认为,颜回此行是以自己之知去求治世之名。然而,知和名都是互相倾轧的凶器,你强以仁义、规范之言去劝说,无异是以人之恶来扬己之美,从而会被认作是在害人,而害人者必受人害,更何况卫君本是个专制暴君,颜回此行结果难逃厄运。

孔子接着指出:好名之心连圣人也难以克制。

孔子说:“从前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就是因为他们勤修其身,以在下的身份怜爱百姓而致以下逆上,所以国君就因他们身修而杀了他们,这就是好名带来的后果。从前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这三国成为废墟,人民死灭,三国之君也被杀。尧、禹他们不断用兵,贪求实利不已。他们都是追求名利的人,你没听说过吗?追求名利的欲望,连圣人也不能克制,何况是你!”

关龙逢、比干因好名而被暴君杀害;尧、禹因好利而杀人,利为实,实至而名归,好利也是好名。好名的结果是祸害人,所不同的是前者祸害的是自己,后者祸害的是邻国的君民。名,就是引起争执招来杀身之祸的凶器。

庄子在这里说圣人也难免有追求名利之心,但在《逍遥游》中则说“圣人无名”,圣人不求虚名。这是否前后龃龉?对此,是否可作这样理解:《逍遥游》中的“圣人无名”是一种境界,理想境界,是指心无所待,而这里说的是一种现实,现实社会中连圣人也难以克制求名之心,这是强调去求名之心之不易。

故事还要继续下去。

孔子说:“虽是这样,你一定有你的想法,你告诉我。”颜回说:“恭敬虚心,勤勉专一,这行吗?”孔子说:“这怎么能行呢!那卫君暴烈专横之心张扬于外,喜怒无常,常人不敢违逆,他压抑人们的感受,以放纵自己的欲望。这就是说,每天用小德来感化他都不成,更何况以大德相劝呢!他必定固执己见,即使表面或许与你相合,但内心绝不会反省,你说的如何能行呢!”

孔子否定了颜回的想法。恭敬虚心是态度,勤勉专一是行为。这样的态度,这样的行为,对一个刚愎自用、喜怒无常、一意孤行的暴君是无济于事的。

颜回又说:“那么,我内心正直,外表曲从,抱定主见,上比古人。内心正直,与天同类。与天同类,可知国君与我同为天所养育,这样又何须顾及他人对自己言行善或不善的评价!这样,人们会认为我是赤子,这就叫与天同类。外表曲从,与人同类。手执朝笏屈身跪拜,行人臣之礼,人都这样做,我敢不这样做吗!做大家所做的事,别人不会指责我,这就叫与人同类。抱定主见,上比古人,与古人同类,我之所言虽为劝导,但都是持之有据,是古代就有,不是我独创。像这样,虽为直言,也不会受责备,这就叫与古同类。这样做行吗?”

孔子说:“啊,怎么能行呢!这样做太复杂了。行事有法度而不乖僻,这虽固陋,却不会获罪,但也仅止于此,怎么能让国君得到感化呢!看来你还是‘师心’——以己心为师,自以为是啊!”

孔子还是否定了他:心中有天、有人、有古,杂而不纯,且是师心自用,不能成事,不能达到感化卫君的目的。

以“知”救卫,这是求名之举,结果会连“存己”也不能;以恭敬虚心、勤勉专一去感化一个刚愎自用、喜怒无常的暴君,无济于事;以内心正直、外表曲从、抱定主见、上比古人去感化卫君,杂而不纯,也难成其事。

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先生指教。”

孔子说:“你先斋戒,我再告诉你。你有心想去感化卫君,这容易吗?说容易,天也不以为宜!”颜回说:“我家贫,不饮酒、不食荤已有几个月了,这可以算斋戒了吗?”孔子说:“这是祭祀之斋,不是心斋。”颜回说:“请问什么是心斋?”

接下来,孔子告诉颜回“心斋”之法。

孔子说:“让你的心志专一,不用耳去听,要用心去领会;不用心去领会,要以气去感应。耳仅止于聆听,心仅止于迎合,气因虚而能接纳万物,大道凝聚于虚,虚就是心斋。”

颜回说:“我未曾得此教诲之前,我就是一个实在的自我;得此教诲之后,不再有‘我’了,这可说是虚吗?”

孔子说:“你理解透彻了。我再告诉你,你进入名利场中,不要为名利而心动,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就不说;无门无窗,(没有缝隙可入,)你就如同一座宅子寄寓于争名夺利不能止息的人世间,那就差不多了。不走路容易,走路而不留痕迹于地难;被自己之心驱使容易作假,被天驱使就难以作假。听说过有翅膀而能飞,没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听说过有智慧而能知,没听说过没智慧也能知。观照那空明的心境,‘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静的心灵生出一片光明,吉祥会降临于此。如心仍有所动,这叫‘坐驰’——形坐而神驰。使耳目内通于气,将心机排除于外,鬼神也会来归依,何况是人呢!这是万物感化之道,舜、禹行事之关键,伏羲、几蘧终身奉行之准则,何况是普通人呢!”

“心斋”之要在一个“虚”字。虚,就是无我。无我,犹如一座无门无窗的宅子寄寓在争名夺利的人世间,名利之心不入。如此,见卫君能说则说,不能则止,自然不会有危险了。

这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庄子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处乱世当先求自存,自存才能存人。自存之法是“心斋”,进入无我的境界,从而不受“知”“名”的役使,当行则行,不当行则止,自然而然。

庄子他充分肯定了人,个体的人,强调个体的生命存在高于一切。

P39-42

后记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言以表意,意存言后,明其意而可忘其言。这表明阅读的首要任务是明意。

但《庄子》一书,其词“洗洋怪诞”,如何读解其意,实为不易。年轻时读过《庄子》的一些片段,如《北冥有鱼》《庖丁解牛》《惠子相梁》等,可因为割裂了全文离开全文之意去读,有时不免望文生义。1986年去北京,在新华书店请得王孝鱼先生点校的王夫之《庄子解》,读来感觉语言障碍颇大,于是参读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勉强读完了“内篇”七篇,之后多年忙于杂事,一直未能再读。退休后,应邀去普陀山佛学院授课,课余之时与几位有心于阅读《庄子》的法师一起研读、讨论,对文意有了深一点的理解。六年前,辞去了最后一程的教职,居家闲处,于是再捧起王夫之的《庄子解》,从研究文本的逻辑结构人手,细咀慢嚼,并参读刘文典先生的《庄子补正》、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孙雍长先生的《庄子》,获得一点一滴的对文意的阅读理解,并将之记录下来,先后历时四年多,终成了这册《庄子读解》。

《庄子读解》中的原文,以刘文典先生的《庄子补正》(中华书局2015年版)为底本,参照了王孝鱼先生点校的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64年版)、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年修订重排本)。“读解”部分,依据自己的理解,按原文的逻辑关系作了分段分层,先作白话文翻译(尽量直译),后作解读,叙说自己的阅读理解,首尾分别作出总说,解读全文之意,部分原文篇幅较长,逻辑分段较多,则在最后单列一篇总解,以期细述全文逻辑脉络,以明其意。

《庄子读解》表达的是我的阅读理解,这理解的当是文本之意。但限于学识浅薄,难免有以我之心去解庄子之意而成郢书燕说之处,所以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目录

自由,庄子的人生理想(序)

内篇之一 逍遥游

 【读解】

 (一)有待不能逍遥

 (二)无己、无功、无名能逍遥

 (三)不滞于物能逍遥

内篇之二 齐物论

 【读解】

 (一)“丧我”而能“齐”

 (二)人籁不“齐”,由于其“知”

 (三)走出是非之争

 (四)不执一端,休乎天均

 (五)不用而寓诸庸

 (六)放下争辩,回归大道

 (七)“论”如何得“齐”

 (八)虚拟世界也无是非之分

 (九)《齐物论》总解

内篇之三 养生主

 【读解】

 (一)养生之道顺任自然

 (二)庖丁之刀

 (三)养生不避“天之刑”

 (四)养生于“主”

内篇之四 人间世

 【读解】

 (一)存己之法:心斋

 (二)托不得已以养中

 (三)外圆而内方

 (四)安于无用,乐于无用

内篇之五 德充符

 【读解】

 (一)王骀,“德充符”者

 (二)两组人物的比较

 (三)才全而德不形

 (四)惠子“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

内篇之六 大宗师

 【读解】

 (一)真人有真知

 (二)对道的描述

 (三)明道之途径

 (四)死生一体,忘情物化

 (五)学道·明道·乐道

 (六)《大宗师》总解

内篇之七 应帝王

 【读解】

 (一)治政者要无我

 (二)帝王应用心似镜

 (三)去私智,让浑沌长存

外篇之一 骈拇

 【读解】

 仁义违逆了人的自然本性

外篇之二 马蹄

 【读解】

 治世当取“无为自正”之道

外篇之三 肤箧

 【读解】

 治国应“绝圣弃智”

外篇之四 在宥

 【读解】

 (一)在宥天下

 (二)外拒仁义,内修自身

 (三)君无为,臣有为

外篇之五 天地

 【读解】

 (一)顺天德,行大道

 (二)治政无为,守护天德

 (三)君王修道,治政无为

 (四)仁义行,天德失

外篇之六 天道

 【读解】

 (一)行无为,心虚静

 (二)“遵道治世”辨(上)

 (三)“遵道治世”辨(下)

 (四)去仁义,退礼乐,回归天道

外篇之七 天运

 【读解】

 (一)以自然为宗,顺应天道

 (二)取法古圣,违背自然

 (三)仁义、六经不能“化人”

外篇之八 刻意

 【读解】

 养“神”之道在于“休”

外篇之九 缮性

 【读解】

 “正己”以养护自然本性

外篇之十 秋水

 【读解】

 (一)世上没有谁是绝对的最大

 (二)小不可囿,大不可恃

 (三)忘意,去心中之形

 (四)贵贱之分源出于人

 (五)遵循大道,不执其一

 (六)以天性为本,进退、屈伸自如

 (七)六则寓言故事

外篇之十一 至乐

 【读解】

 (一)无为而活,才是至乐

 (二)生死顺应自然

外篇之十二 达生

 【读解】

 (一)抛开世事,遗忘人生,形精不亏

 (二)守护纯正之气

 (三)养生当“鞭其后”

 (四)纯正之气,不守自守

 (五)遇事“不内变,不外从”

 (六)庄子之道恐难为世人接受

外篇之十三 山木

 【读解】

 (一)顺应自然,不物于物

 (二)君王处世之道

 (三)放下功名,回归自然

 (四)一般的处世之道

外篇之十四 田子方

 【读解】

 (一)人貌天虚,缘而葆真

 (二)不失大常,能行小变

 (三)走出“亦步亦趋”

外篇之十五 知北游

 【读解】

 (一)道的诠释

 (二)老子论道

 (三)庄子论道

 (四)悟道者

 (五)如何悟道

杂篇之一 庚桑楚

 【读解】

 (一)庚桑楚拒不为畏垒之主

 (二)老子谈“卫生之经”

 (三)“卫生”须修心

 (四)修心为何要使心趋向泰定

 (五)抛开“分”,走向“同”

 (六)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杂篇之二 徐无鬼

 【读解】

 (一)魏武侯之“病”

 (二)黄帝问政

 (三)全社会汲汲于“有以为”

 (四)“无以为”境界之修养

 (五)重自养而天下得养

 (六)散论

杂篇之三 则阳

 【读解】

 (一)“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二)不“得其环中”:一个病态的社会

 (三)随顺,能“得其环中”

杂篇之四 外物

 【读解】

 (一)如何破外物“可必”之念

 (二)弃劳守逸,化塞为通

杂篇之五 寓言

 【读解】

 (一)寓言·重言·卮言(上)

 (二)寓言·重言·卮言(下)

杂篇之六 让王

 【读解】

 (一)“让”的时代

 (二)悟道才能重归尧舜时代之“让”

 (三)无奈的抗争

杂篇之七 盗跖

 【读解】

 (一)盗跖斥孔子

 (二)斥仁义的虚伪性

 (三)关于名利财富的争论

杂篇之八 说剑

 【读解】

 “庄子”说剑

杂篇之九 渔父

 【读解】

 “孔子”受教于渔父

杂篇之十 列御寇

 【读解】

 (一)列御寇不能止人之“保”

 (二)郑国人缓之死

 (三)追求事功,伤害本性

 (四)随顺自然,要去自以为是之心

 (五)随顺自然,明涵于神

杂篇之十一 天下

 【读解】

 (一)对儒家学说的评说

 (二)对墨家学说的评说

 (三)对宋钎、尹文学说的评说

 (四)对彭蒙等人学说的评说

 (五)对关尹、老聃学说的评说

 (六)对庄子学说的评说

 (七)对惠施学说的评说

后记

序言

自由,庄子的人生理想

自由、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它最早实践于西方,但并非西方所独有。崇尚自由、民主,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数千年来,中国的社会一直是个官主社会,中国的民众一直没有享受到自由、民主的权利,这是历史事实,但不能就此断定,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民主思想。

崇尚自由,这是庄子的人生理想。

《庄子》开篇《逍遥游》就是谈自由。“逍遥游”,游于自由逍遥之境。如何能得逍遥?无待,无所依赖。大鹏鸟起飞时拍击海水激起波涛三千里,然后借着旋风上升到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里的大风飞到遥远的南方大海。大鹏鸟逍遥吧!是的。但它的逍遥有条件:倘若没有旋风,它无法上到高空;没有大风,它无力支撑起自己那巨大的身躯,也无法飞到遥远的南方大海;没有大海,无处可容纳下它。这样看来,大鹏鸟不能有真正的逍遥。逍遥必须摆脱依赖,心中无我,不求功,不图名,随顺自然。无所依赖,这是人的精神的自由。有精神的自由,才可有形体的自由。

《齐物论》一篇,阐说的是言论自由,指出言论自由是自然赋予之权。天籁,这是自然之声。风吹动众窍,其声自起,又因众窍形状各异,所发之声或尖细,或宏大,或绵长,或短促,但都可自由而发,这就是“齐”,就是平等。人是自然中的一员,人发的声音何以要分是非而定去留呢!世间万物是“齐”的,人也理应“齐”;天籁是“齐”的,人籁也应当“齐”,言论应当自由,这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

民主呢,《应帝王》一篇集中谈了这一问题。“应”,反应,如同镜子一样,对于外物,来照即显,无所隐藏,去了不留,来时不迎。帝王治政,就如同镜子,接受,反映,不主动去改变什么,无所求,不用智,不劳心,不伤神,接受,顺应。这就是帝王治政无为。治政无为,这是对帝王权力的限制,君权不施,民可自由,乃得自主。自然,庄子没有提出“民主”这一概念,但制约君权,正是朴素的民主思想。虽然这里的制约仅是帝王自制,不是他制。

自由、民主,源于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尊重有他重,有自重。他重取决于“他”,而自重取决于自己。取决于“他”,受制于人;取决于自己,主动权在自己。如果说帝王治政无为是出于他重,那么《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三篇就阐说自重。

“养生主”,养生于“主”,这“主”就是神,是人的精神世界。养生于神,就是要建立起遵循自然中正之道这样一种精神世界,不求名,不图利,来去、得失、生死,任凭自然,如同庖丁解牛那样,不去触碰那大骨、韧筋,从而用刀十九年而无丝毫损伤,如此可避免自招之“大刑”,也能坦然面对老病、死亡这自然之“天刑”。  《人间世》说的是置身于乱世之人何以自处,一句话:“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只有先保护好自己,才有可能去保护别人。如何保护自己?“心斋”,做到无我,从而可免受名利役使;“托不得已以养中”,养护自己平和之心,将不得已寄寓于其中,顺应自然;外圆内方;安于无用,乐于无用。

“德充符”,德充足于内,且“符”,内外相合。德,是先天而有,自然之德,人当守护好这德,不致使其受到损伤。如何守护?重内不重外,心无所待,不为形役;不刻意显现,不用智谋,不用誓约,不示人以惠,不使用工巧,自然而然。

显然,庄子的自重是对人的精神生命的自我尊重。

人都能自重,又何须忧心不能得到他重!

无论他重、自重,人必须得有一准则,并恪守奉行,如此才能实现尊重。

这准则是什么?是道。《大宗师》一篇就是阐说这一问题。

“大宗师”,立大、宗为师。这“大”“宗”,就是道。这道,无形,但可信;可感知,可领悟,但不可言传;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始无终。这也就是老子所说之道。庄子还特别强调,人应破天人对立、君人对立、生死对立之观,才可与道相通。破了天人对立、君人对立、生死对立之观,人的精神世界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人的生命,包括精神生命,自然得到了最大的尊重,他重与自重。

人需自由,精神世界的自由,乃至形体的自由,这是庄子的基本思想。要获得这样的自由,人必须以道为师,遵奉大道,顺应自然。人都能以道为师,顺应自然,又何来君王挟私利以治政呢!

《庄子》“内篇”,其核心思想为尊重人的生命自由,包括人的精神生命的自由,有了生命的自由,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民主,百姓自行作主。

庄子的这一思想源于老子。

老子主张治政无为,他说:“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这里的“我”与“民”对举,显然,这“我”是君王,君王无为,人民便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就是人民的自主作为,它的前提是君王必须无为。

《老子》全书八十一章,核心谈论三个问题:论道、修身、治国,其主旨都是让人们获得自由,活得有尊严。道是使人获得自由、活得有尊严的精神支柱;修身,遵道守德,这是使人获得自由、活得有尊严的基础;治政无为,由民自主,这是创造出一个使人获得自由、活得有尊严的良好社会环境。

《庄子》“内篇”共七篇,其核心思想与老子思想完全一致:尊重人的生命自由。有了生命的自由,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民主,百姓自行作主。

《庄子》“内篇”,公认为出自庄子,其他的“外篇”“杂篇”虽说或是庄子门下之作,但其基本思想与“内篇”一致。

老子、庄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本书通过解读《庄子》一书,力图还原庄子的人生理想和处世的哲学智慧,为研究老、庄哲学思想、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商榷于同道。

是为序。

韩忠

2017年6月10日

内容推荐

韩忠著的《庄子读解》以权威版本为底本,通过“读”和“解”,展现庄子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境界,抚慰当代人的浮躁与不安。

全书内容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思路清晰,通过朴实的语言将庄子的人生智慧传递给当代人,十分适合一般大众阅读,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

编辑推荐

《庄子》是一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体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境界。韩忠著的《庄子读解》以刘文典的《庄子补正》为底本,参照王孝鱼点校的王夫之《庄子解》、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对《庄子》一书进行解读。力图还原庄子的人生理想和处世的哲学智慧,为研究老、庄哲学思想、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商榷于同道。

“读解”部分,依据自己的理解,按原文的逻辑关系作了分段分层,先作白话文翻译(尽量直译),后作解读,叙说自己的阅读理解,首尾分别作出总说,解读全文之意,部分原文篇幅较长,逻辑分段较多,则在最后单列一篇总解,以期细述全文逻辑脉络,以明其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