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人范用
范用似乎为做书来到这个世上的。他在镇江长大,他家附近有家印刷铺子,成了他常去玩乐的地方。像他那般大的孩子,不是掷铜板,就是打弹子,他不,他在印刷铺子里捡铅字,拾广告纸、小画片。小小年纪,居然对圆盘机、对折机、石印机等印刷机器发生了兴趣,向往着长大了做个印刷厂学徒工。后来终于梦想成真,成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一员。
对范用,北京文化圈里称他“三多先生”,哪“三多”?书多,酒多,朋友多。最近我才知道,这个专利权属张昌华先生。
书多自不用说,他是出版人,阅读不光是个人爱好,也该是他的工作,还能书不多。酒多则纯粹是他个人爱好,据他自己说,这是他外婆教的。他外婆是绍兴人,在镇江做酒生意,常爱喝点酒,也常用筷子蘸了酒让他尝酒味。长大后他又结交了一群酒友,便大酒三六九,小酒天天有了。他的酒,除了自己享用,也是为了招待往来朋友。朋友们坐在一起,边啜边聊,也是风雅之士的一种作派。有次,我和陆灝(安迪)一起拜访他,又不是用餐时间,他就开了一瓶酒请我们。下酒菜是一种臭臭像老豆腐般的物事。听他说是“起司”,我土,从来没有听说过,又不好意思问,闷声看他们怎么吃,我就怎么吃。这“起司”,我以后再也没有享用过。
画家黄永玉画过一幅画,画面上,一位身穿长袍大褂的长者,手执纸扇,足趿拖鞋,身旁是一悬梁小壶,题词:“除却借书沽酒外,更无一字扰公卿”。这是对范用的最好写照。
这幅画,他曾拍成照片,送给朋友,我也得到过一张。画面上,除了题款和“甲子黄永玉作”落款之外,还意犹未尽,又加了一句:“挟书又搧扇,想是喝多了”。原来,此画画成时,范用正好到三里河黄家拜访,黄便把它作为贺岁的礼物送给他。范用很宝爱此画,把它作为贺卡分送亲友。他在照片背面写了这么一段话:“我非公卿,也耽书,也嗜酒,打酒要钱,难买一醉,苟活为上,大可放心。萧宜兄一哂,常乐常寿,新年快乐!范用九五,十二,八”。
至于朋友多就更不要说了,夏公一句话概括,他说:“范用哪里是在开书店(出版社),他是在交朋友。”
关于范用,自然更多的是他做书的事。
在北京,又曾流行过这么一句话,xxxxxxx是什么话都敢说,xxxxxxx是什么文章都敢写,xxxxxxx是什么书都敢出。这xxxxxxx,就是指范用。(罗孚《范用温馨的小书》)。
范用出书的大胆,是因为他爱书,爱写书的人。也源于他的读书理念。他曾创办过《读书》和《新华文摘》、以为读者导览为己任的两本杂志。他在《读书》亮出的读书宗旨是,“读书无禁区”。文章登在当时《读书》首期第一篇。此文一出,有人不愿意,说什么这是提倡大家读《金瓶梅》,是为读坏书开绿灯。但范用顶住各种压力,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他在“文革”以后的出版阵地上,慧眼独具,敢吃螃蟹。
“文革”后,巴老巴金先生有《随想录》在香港大公报陆续发表,反思“文革”弊端。有人便对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止《随想录》的发表。时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的范用知道后,立即给巴老打电话,请求将《随想录》交三联出版。他向巴老保证,全文发表,一字不改。范用先生胆略由此可见。书出版后,巴老称谢说,这是“你们用辉煌的灯把我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书市”。
《傅雷家书》的出版也冒一定风险。当时,“右派问题还没有彻底改正,傅聪还戴着‘叛国’的帽子,马思聪、傅聪还不敢踏上祖国大地的时候,范用已经为《傅雷家书》的出版而忙碌了”。要说最早推动此书出版的,是老作家楼适夷。
1979年4月下旬,楼适夷赴沪参加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的平反昭雪骨灰安葬仪式,遇到去国二十多年第一次回国为父母尽孝的傅聪。数日后,他们同机回北京,在旅途中,傅聪谈到父亲数年来给他写的家书还都好好保留着。楼适夷是傅雷的老友,他见过傅雷父子的信。1981年他赴沪,正巧与范用同机。他与范谈了傅氏父子的信,范用立刻懂得这批信的价值。他回到北京,设法找到傅敏,希望能把这批信做成一本书。这就是三联出版的《傅雷家书》。此书多次再版,前后销售150万册,成为一本常销书。(P3-5)
由于长期在文汇报笔会副刊工作,因缘际会,结识了诸多作家、艺术家,多年来频繁交往,累积了数百封书信。退休后,日有余暇,便作些整理;趁整理的机会,又阅读了几乎全部信函,师友情谊,充溢心间,便想编一本忆念师友的书。文汇出版社社长桂国强原是笔会时的同事,他很支持。有他的关心支持,我也更有信心。
所以这本书的主要文章,是退休以后写成的。这其中最早一篇是写沈从文先生。其实,对沈先生的采访是1987年11月,即在徐开垒、余仙藻两位主编动员我再次参加笔会编辑工作时的事,而文章直至我退休后才写成。最后一篇是范用先生。这些文章最初大都在文汇读书周报和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发表过,一些文章还被《作家文摘》和网易、百度、新浪等处转载摘录。这要感谢徐坚忠和陆灏(安迪)两位朋友,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是没有一而再,再而三投稿的勇气的。他们的鼓励,提高了我写作的积极性。
还有一些文章是在职时写的,觉得与这本书的题旨还适合,便也收了进来。
历年所收师友信札,这里选用其中一部分,与读者分享。
在职时,我很少写东西。编辑的甘苦,当过编辑的人都知道,那是为作者读者服务的工作。一个负责任的编辑,他平时要看很多文稿和读者来信,要写许多回复作者读者的信,要物色作者拜访作者,要规划设计版面,甚至一幅插图,一个点缀版面的小头花都要亲自去张罗关心,所有这些,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智慧。储安平先生曾为此后悔过。他在《编副刊自述》中说,“因为那次接受了那个职业(指在南京中央日报编副刊),我差不多毁了我所有的文字前途。”我绝没有与他相比的意思,但体会是相同的。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影响写作的原因还有,看高手的文章多了,难免眼高手低,自己动笔时便顾虑多多;而在动辄得咎因言获罪的那些个年月,思想上难免有很多禁忌和束缚。从我主观上说,我实在也是个懒散而笔拙的人,所以写得不多,秦瘦鸥先生为此就直率批评过我,还有赵丽宏、叶冈、余仙藻都在不同场合鼓励我,要我多写。现在能出这样一本小书,也要谢谢他们,他们的话,对我是督促鞭策。
我结识的师友还有一些,想写而没有写,是因为我妻突然患病。由于事出突然,我也无心于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些便全仗文汇出版社编辑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张炜,我能安心读点书写一点文章,都是由于她的支持,是她支撑了家里的一切。我的文稿,也大都是她为我输入电脑,然后由她发往报社编辑部。她是2015年7月8日,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收进医院,经第一阶段治疗后曾回家十天。她回家的两件急事之一,就是把我存在电脑里的有关文稿输入U盘,后我再把它送到出版社。她在病中还念叨:“你的书,我怕是看不到了。”听了她的话,我心里难受得无法言说。
当时,我还抱有希望,现今医学能挽救她的生命,我们全家也不惜一切要帮她渡过难关。但她在顽强抗争了五个多月后还是走了,可惜的是,她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现在,这本小书终于出版了,对我来说,炜是最最重要的,她走了,这书出不出已并不重要,只是因为这是她关切过的,也花过很多心血,这一本小书对我,便格外有纪念意义,于炜,也愿能聊慰她的在天之灵。
2016年6月12日四稿
2018年1月18日定稿
前言
怀念篇
做书人范用
同数晨夕的老友走了
追念蔡瑶铣
宽厚耿介魏荒弩
在罗孚家蹭饭
惊鸿一瞥之间,得窥天机
泥塑神手张充仁
王世襄先生的文化守望
求真尚俭张中行
朴厚最是季羡林
真率谁似黄宗江
又见张抗抗
谭盾与贺老的一次交往
礼贤下士陈市长
刘绍棠,被“神童”所累的作家
人生贵有胸中竹
剑胆琴心一清阁
华老其人
我所认识的赵景深先生
清越可风一叶落
吴冠中先生的心愿
忆沈从文先生
秦瘦鸥与《秋海棠》
不期而遇
在上钢五厂的日子
画外的抒情
繁星入梦正少年
难忘友情
乱世才女传奇生涯
陈逸飞其人其画
相见有缘
又跃新高度
他想画的还很多
她不忘自己的责任
阅读篇
寻觅《干校六记》
读一本关于贾平凹的书
诗意在画外
我读罗步臻
为《菁园漫笔》序
冒效鲁与题画诗
张爱玲何时知乃祖
永恒的瞬间
不意触及两位前辈的不快往事
读信的愉悦
关于杂文的姓氏之争
再谈《干校六记》
师友信札
孙犁/柯灵/吴冠中/贾平凹/周而复/冯宗璞/张中行/唐达成/钱锺书/罗孚/季羡林/金克木/秦瘦欧/舒芜/黄宗江
舒湮/赵清阁/王朝闻/董鼎山/董乐山/朱雯/罗洪/孙淡宁/许杰/魏荒弩/邓友梅/叶秀山/赵丽宏/陆文夫/刘绍棠
周慧珺/关山月/华君武/贺友直/晏明/徐城北/蔡瑶铣/史依弘/谢友鄞/汪浙成/王周生/任惠敏/肖文苑/孙见喜/伍立杨/王进珊/谢泳/陈逸飞/沃兴华
你好,萧宜
后记
岁月催人老,忽忽就到了把回忆当晚霞的年纪。这一路走来,除了青少年读书时代,值得回忆的,当属在文汇报笔会副刊的那些日子。
在那十多年里,有幸结识了诸多作家、艺术家、文化人,与他们谊同师友。随着时光流逝,他们中有些已经离开了我们,“相继走到了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永远,永远地再也不回来了”。(季羡林《悼邓广铭先生》)退休以后,日有余暇,便写了一点怀念文字,并试着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旧日同事见了,倒有兴趣,认为这些材料如若不写下来,就湮没无存了。鼓励说,“可以继续多写一点!”
于是就继续写。积以时日,竞有四五十篇之数。
这就是《凭窗忆语》的由来。
平日交往,也没有特意去记录什么,因之,收入这集中的篇什,不关宏志伟业,只是我日常听到看到,感受到的,诸如他们的个性癖好、人生遭逢、友朋往来、生活日常之类。人生识字忧患始,不消说,也有文化人的家国情怀在。
有位读者看了其中的几篇,留言说,您的文章都要读好几遍,“才能弄明白是怎么回事,觉得如唠家常”。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不明白却不放弃,还愿意继续再读,说“读后让人回味”。这是私心想达到的阅读效果,虽不能至,心里是向往着的。写《凭窗忆语》,也就如三二好友,坐在面对有着秋阳冬日的南窗下,喝喝茶,唠唠家常,说说我的平生见闻——那些个行将遗忘的人和事。
萧宜于2018.1.8
萧宜著的《凭窗忆语(笔会十年师友录)》是一本散文与书信选集。作者担任文汇报副刊笔会的编辑多年,和多位文坛艺坛名家有笔墨往来。书稿内容一为作者回忆和作家们交往的散文以及一些读书札记,二为部分作家和艺术家的信札。读者从中可见一位老编辑的工作和生活情形。
萧宜著的《凭窗忆语(笔会十年师友录)》是一本文史读物,也是一本书信选集。在多年和作家、艺术家的交往中,作者累积了数百封名家书信。
编选者鈎陈探微,以注释、附记、文章,揭示信函背后的故事,以助读者阅读。这是非受信人不易做到的。这些书信中披露的有些材料,过去鲜为人知。
本书不仅为文史工作者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材料,也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读者们可从中了解一个编辑的工作,也得以一窥作家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