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教育是神奇的,博大的,更是精彩的。会宁教育是能够示范、引领、推动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标兵。具体的做法和实践很重要,但背后的思想更重要,方法可以借鉴,思想更寓启示。
柏凤岐著的《这才是会宁——教育强县的别样解读》是一个“状元县”的教育纪实,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教育故事,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教育画面,呈现出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非凡的教育智慧以及独特的教育文化。这是一本好看有趣的,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书,能让我们很容易明白,教育是怎样存在的,是怎样发生作用的。无论是对校长、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及家长,都能带来启发。
柏凤岐著的《这才是会宁——教育强县的别样解读》是一本揭示会宁教育博大、精彩的长篇教育纪实。会宁教育能够长期领先、示范和推动一个地区教育蓬勃发展,具体做法和实践很重要,背后的思想更重要。
本书通过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教育故事,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教育画面,呈现出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非凡的教育智慧以及独特的教育文化;展示出的更是关于人的教育、人的生命成才的教育。
读这本书,你能从中看到教育是怎样存在的,又是如何产生作用的。无论对校长,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及家长,都会带来深度思考和启发。
本书因篇幅所限,只能选取少量典型的人和事,对未被写到的许许多多的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和优秀学子表示深深的歉意。
第一节 担当的责任与众不同
1.教的是农民的孩子
中国的农民生活在中国的最底部,会宁的农民也不例外。这种长期形成的城乡剪刀差不是人为而造,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所致。置身于这一环境和条件下的会宁学校,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很难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但作为会宁的每一位校长来说,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缩小这种差距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都是全身心地投入。
让孩子读书、考上大学是会宁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愿,也是会宁每位校长所担当的平民教育的责任。
人类社会,一要生存,二要发展。在现代教育体制和就业制度下,教育改变人生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这样说:“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高考制度改变了我们很多人,因为高考,让我们有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因为高考,让我们幸运地踏上了通往梦想的旅程;更因为高考,我们有机会改变自我,甚至有机会改变中国;也正因为有了高考,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没有理由让会宁的孩子世世代代封闭在大山里”,这就是会宁校长们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良知。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送人大学继续深造,这在会宁既是积极进步的美好行动,又是教育公平的善举之一,更是公民享有的权利,任何人没资格、更不可能设计会宁学生的人生道路。教育,唯有教育可以改变这种不合理状态;教育,唯有教育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城乡差距彻底清除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会宁的校长们为加速这一过程,尽力而为,奋力前行。20世纪80年代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王价曾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这样讲:“我曾教过多年书,又当过学校的校长,现在又分管全县教育工作,我们会宁的老师教的是农民的孩子,校长办的是农民孩子的学校,如果我们没有教好书、办好学,那就愧对学生家长,愧对学生,愧对历史,愧对未来。”
王价副县长讲的这一段话,分明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怀,一种思想,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价值观。这种农村教育思想和价值观,成为当时乃至今天会宁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正是有了这种追求,校长们深知家长供给孩子上学实属不易,他们在各个方面为学生家长减轻经济负担而操心。学校学生食堂采买蔬菜与菜农建立直接联系。为家庭困难学生建设自炊灶房,不准教师让学生购买辅导练习资料……
正是有了这种追求,校长们连替家长节约一角钱的心也能操到。会宁二中原校长张神明在担任班主任时,每遇季发性感冒流行时,班上有不少学生感冒需要打针治疗,为了让学生节省一毛钱的肌肉注射针费,竟然自己学会了打肌肉注射针的技能。
正是有了这种追求,校长们不知有多少人为每学期缴纳不起学杂费的学生垫付过自己的工资。
所有这些,其中不乏校长们的善心、同情心。但更多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担当,体现了一个贫困地区校长们的平民教育价值观。
2.肩负着三代人的梦想
在会宁这块浑厚的黄土地上,在这片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农民们过着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他们没有奢望,只要希望,希望下一代将来生活得比自己好。对此,一代又一代会宁的校长们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因为他们自己的祖辈、父辈们对他们的希冀刻骨铭心,他们也是为了实现祖辈、父辈和自己的理想,从这块土地上考上大学,毕业后又重新回到这块土地上来,他们辛勤工作,精心教书,用心育人,成绩显著,才走上了校长这一岗位。由此,他们深知校长的责任,他们更明白校长肩上挑的是几代人的梦想。
对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县城逢集时发生在会宁一中、会宁二中校门口的一些感人场景,那时的校长们只要一提起,至今历历在目,说起来更是如数家珍。
现已退休的会宁二中副校长许益保清晰地记得:“那时县城每逢农历的2、5、8为方圆几十公里的集市贸易日,集市上人流穿梭,学校大门口人群扎堆,许多家长乘赶集的日子给孩子送来面粉、馍馍、洋芋。一到课间,校门口变成了又一个‘集市’。学生一边接过来的是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或是亲戚邻里送来的食品,一边聆听着他们简短且又语重心长、饱含深情的嘱托和叮咛;学生们一边汇报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边向家长表达着自己的决心与理想。”
许益保清晰地记得:“最让我永远忘不掉的是在给学生们送米面的人群中,隔三岔五地总能看到一位银鬓白发拄着拐杖,在儿子的搀扶下给孙子送米面的老人,后来我便主动与他搭话。”
“老人家,您今年高寿?搀扶您的是您什么人?”
“我今年75岁了,他是我儿子。”
“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腿脚又不方便,您儿子既要背面袋子又要搀扶您,可您为啥每次都要来?”
“我一辈子双手不会写个八字,儿子上小学时,我耕地不小心从地埂子上掉下去摔折了腿,家里没劳力,这不,就把儿子的读书给耽误了,现在再不能耽误了孙子。耽误了孙子,我真是对不起祖宗了。”
“您说得很在理,可您来了又背不了东西,还要儿子搀扶走来,何必呢?”
“许校长,这你就不知道了,我来是给孙子送心愿来了!”
“送心愿”一句朴实无华的道白,语重心长、溢满深情、饱含力量。
这位年迈的爷爷每次给孙子送过来食物,说上几句,看上几眼,然后一瘸一瘸地在儿子的搀扶下又消失在人群中……其躯体内的那份内力,那份坚韧和顽强永恒地留在许益保副校长的心中。
正是校长们从这许许多多学生祖辈、父辈们的心声中,从孩子们的眼神里,听到的看到的是一种渴望、一种坚强、一种让人无法逃避的力量,而这种渴望、这种坚强、这种力量正是来自于他们所处的生活境遇,是来自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会宁,校长们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校长的责任担当:对社会、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担当;对学生、对他们的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担当。因为,在会宁,家长供孩子读书实在是不容易。
P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