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拜尔走后没多久,瑞那先生就上门找谢朗神父秋后算账,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丐民收容所的所长瓦勒诺。瑞那先生这次气得不轻,一进门便向谢朗神父兴师问罪[原指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这里指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你事先为什么不向我禀报?那个阿拜尔是什么底细?要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登上报纸怎么办?”
“要不然你们革了我的职吧,大不了我靠我的田产过活。”没等瑞那先生发落,谢朗神父就主动请求处置。
“唉,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你们爷爷辈的婚礼都是我施的礼呢。”谢朗神父接着感慨道。
“你!”瑞那先生被噎[说话顶撞,让人无话可答。]得哑口无言。瓦勒诺也拿谢朗神父没办法,两人只好先回去了。
回到家后,瑞那先生向妻子提及此事,他本来想好好数落一顿谢朗神父,可是经几个孩子一打岔,夫妻俩的话题便转移到对孩子的管教上来。瑞那先生想给孩子们请一个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拉丁文,并有意聘请索雷尔老爹的小儿子于连。于连曾跟随谢朗神父学习拉丁文,论学识和才思,恐怕整个维璃叶都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瑞那夫人性子温和,从不与丈夫争执,家里的大事全由瑞那先生拿主意,因此家庭教师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瑞那夫人不仅花容月貌,而且端庄贤淑,追求她的人不在少数,其中最狂热的非瓦勒诺莫属。不过瓦勒诺行事粗鲁,瑞那夫人并不待见他。在瑞那夫人眼中,像丈夫那样彬彬有礼[侍人温和有礼]、谈吐高雅的男子,才是理想的婚配人选。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能和丈夫一直相敬如宾,她就心满意足了。
尽管许多男人对瑞那夫人倾慕不已,但她在女人圈中却是远近闻名的“傻瓜”。她不懂得如何利用天生的优势去博得丈夫的欢心,在他身上捞到好处。其实,她根本不屑于这么做。
瑞那夫人还不喜欢出入各种名流聚集的场所。她喜欢清静,因此偌大的瑞那府邸几乎门可罗雀[形容门呸冷落,来的人很少]。倒不是瑞那夫人孤芳自赏[自以为了不起,脱离女众,],她只不过是想守住内心的安宁罢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瑞那先生就向索雷尔老爹的锯木厂走去,思忖着如何才能谈妥聘请于连的事。没过多久,瑞那先生就在离锯木厂不远处见到了索老爹,他正忙着丈量木材。
瑞那先生说明来意后,索老爹先是惊讶不已,但很快就转为了欣喜,不过表面上仍不动声色。
见索老爹迟疑不决,瑞那先生赶紧补充道:“除了一年三百法郎的工资外,还另加膳宿。”
“外加四季衣服?”索老爹紧追不舍地问道。
“那是自然!”瑞那先生一口答应。 就这样,两人你来我往试探了好几次,也没能达成一致意见。
索老爹推说要和儿子商量,瑞那先生应允了他的要求,心里却有些狐疑:自己给出的条件足够优厚,按理说索老爹应该喜出望外才对,可他却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难道是瓦勒诺赶在了自己前面?瓦勒诺的孩子也到了请家庭教师的年纪,论身份名望,也只有他才开得出令索老爹心动的价钱。
送走了瑞那先生后,索老爹放下手中的活儿,三步并作两步回到了锯木厂。锯木厂里只有两个大儿子在干活儿,小儿子于连却不见踪影。索老爹环视一圈之后,才发现于连正躲在离地三四米高的横梁上看书。
于连看得津津有味(形容兴趣浓厚。],连索老爹走近他都没有发现。每次一看到于连“不务正业[原指游手好闲,这里指于连放下“木匠”的本职工作不做,反而跑去看书。]”,索老爹就怒火中烧。他大掌一挥把于连手中的书拍飞,接着就抡起雨点般的拳头往于连身上招呼。于连被打得晕头转向,差一点儿栽下横梁去,幸亏索老爹眼疾手快,拉住了他。
平白无故挨了一顿揍,心爱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之败后,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他以该岛为名写下了这本回忆录。]也没了,换了别人,早该暴跳如雷了。于连却拼命咬紧牙关,任泪花在他眼眶里打着旋儿,强忍着心里的怒火,发誓总有一天他会离开这个家。于连有两个哥哥,他们身强力壮。于连干活儿一向不如他们,但他酷爱读书,仿佛在书里能看到拿破仑的铁蹄铮铮。
索老爹推搡[用力推。]着于连回到家后,对于连进行了一番“审问”,他急切地想知道于连到底使了什么手段,竟然能和高高在上的市长先生攀上交情,可是于连自己也一头雾水。P4-6
名著之所以流传千古,并非因为华丽的辞藻。也许《红与黑》中的历史将会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里面的人心却亘古不变,直到今天读来,里面的人物依然鲜活丰满。
《红与黑》中的于连留给我的只有一个背影,一个竭力追逐权力的背影。
一开始,于连一心想建立功勋,实现自己的抱负。可是,他处在复辟的波旁王朝,当局根本没有征战天下的气魄,他也就英雄没有用武之地。之后,教士的伪善、官场的黑暗让于连渐渐认清现实,他渐渐学会如何在权欲横流的世界生存,学会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于连努力地向上爬,却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权势、富贵就如南柯一梦,顷刻间毁于一旦。当他重新站在瑞那夫人面前时,他不再是那个青涩腼腆的少年,他变成了利令智昏的野心家。
在最后的监狱时光,于连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一生,是那么可悲可叹。最珍贵的爱情从未离开过他,最美好的事物就在他身边,他却一直在追寻权力。当他幡然醒悟时,为时已晚。
而瑞那夫人则留给我一个等待的侧影,她总是倚着门楣,无论于连去往何方,都坚定地等着他回来。
瑞那夫人对于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跟世间所有坠入爱河的女子一样,瑞那夫人也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哪怕于连给不了她未来,哪怕她将面临万劫不复的结局,她依然义无反顾。
于连在贝藏松的一年里,音信全无,她在暗无天日的黑暗中等待;于连前往巴黎,和别的女子逢场作戏,她依然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等待。
但瑞那夫人等来的不是于连的情意绵绵,而是冰冷的子弹。于连锒铛入狱后,她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拖着病体为他四处奔走。
随着于连的逝去,瑞那夫人也心灰意冷,一缕芳魂追随于连而去。
有人说,瑞那夫人没有“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气魄,但是打动我的正是她对爱情的“执迷不悟”。她虽然没有做出玛娣尔特那样的“壮举”,但她才是真正用生命爱着于连的人。她对于连的爱简单纯粹,不掺杂任何权势。只是她对于连的爱到死都只能深埋地下,我们也只能替她感叹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
少时不懂名著,是因为不解其中滋味。现在看来,里面所有的爱而不得、壮志未酬、生不逢时都不再是无病呻吟,而是切切实实流淌着人心的温度。
司汤达(178-1842),原名亨利·贝尔,法国著名作家。他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先驱,他的美学论集《拉辛和莎士比亚》中提倡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主张文学应该艺术地反映生活,反对因循守旧。他的浪漫主义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他的主要作品有《阿芒斯》《瓦尼娜·瓦尼尼》《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此外还有数量可观的文艺论著、游记、人物评传等。他的代表作《红与黑》是法国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
《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1827年的《司法公报》上登载的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人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了一部反映复辟时期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个人奋斗的经历,尤其是对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强烈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是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于连是法国维璃叶小城一木匠的儿子。他从小崇拜拿破仑,喜爱读书,不满自己低微的社会地位,怀有雄心壮志,渴望出人头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由于精通拉丁语《圣经》被聘为维璃叶市市长特·瑞那孩子的家庭教师。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态,于连和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暖昧关系。但是私情很快败露,于连不得不离开市长家,由谢朗神甫介绍前去贝藏松神学院学习。于连表面上沉默不语,安分守己,但他那无法掩饰的才华依然不断遭到周围那帮庸俗、狭隘之流的打击和妒忌。从神学院毕业后不久,于连又经彼拉神甫介绍,做了巴黎大贵族拉穆尔侯爵的秘书。由于自己的聪明和个性,他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正当他准备与侯爵女儿结婚,梦想政治上飞黄腾达之时,市长夫人的告密信让这一切都化为泡影。他最后被送上了断头台,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红与黑》是一部享誉全球的经典小说,它以感人的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再现了法国复辟时期的社会百态。它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人物形象个性化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狡猾毒辣,阴谋酝酿反人民的罪恶计划的贵族(拉穆尔侯爵);纯洁善良,忠于友谊的青年商人(傅凯);利欲熏心,卑鄙庸俗的市侩(瓦勒诺、瑞那市长等)。通过对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鲜明而深刻的描绘,以及他们和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分析,作者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初期法国的社会面貌。
二、心理描写技巧高超
重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揭示是司汤达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心理活动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繁琐的渲染,而是人物性格在特定的环境和形势下的一种必然的反应,而且又反过来投射到当时的生活场景中。人物活动与心理描写相结合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细腻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充分展示了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
于连
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青年。他处心积虑地为自己的人生筹划,渴望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获得成功。他一生的遭遇,他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似乎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就他所处的那个环境而言,他是一个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由于出身卑微,他必须一步一步地去砌就成功的每一级台阶。然而,在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政复辟时代,他扮演了“一个叛逆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当他意识到环境过于强大时,他便策略性地妥协了。通过这种妥协,他得到了实惠,爬到了社会的上层。但他终究不是一个庸人,他丢不掉激情和尊严,还总想着光荣,而不仅仅是一官半职所带来的生活享受。正是这一点使于连最终拒绝了他的社会,并成为深深打动我们的人物形象。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小说紧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由专家老师对作品中的字、词、句、段篇进行详尽的解读,并设置适量思考题,达到无障碍阅读的目的。
红与黑,其基本含义一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小说主人公于连的两条人生道路:投身于红色的军旅生涯在战场上建立光荣功勋和披上黑袍,去当教士。由这一基本喻义化出了诸多对假设:行伍与教士阶层,革命与反动,血与黑袍,激情与死亡,可在红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轮盘赌,红黑相间的于连的勋章,……该如何解读《红与黑》这个书名?该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过作品窥探到作者司汤达本人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