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内在成长的力量
每一个孩子体内,都有驱使他成长的力量,这个力量驱动着他去学习说话、爬、走路、跑步……父母往往能够看到孩子诸如上述外在的成长,却忽视了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能够唤醒孩子,让他知道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懂得自己要干什么,而不是听候父母的指令。父母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事事插手,要给孩子机会去思考、实施,失败再尝试,让他们在一件件反复练习的小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凝聚内心的力量,最终知道自己要什么、做什么,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关于快乐
儿子喜欢踢足球,他享受球在脚下翻滚的感觉,每次踢球,全身的细胞都在扩张、诉说兴奋。虽然大汗淋漓,但是和几个朋友一块踢球,是他觉得最快乐的事。
当他把这份快乐告诉妈妈时,妈妈说:“踢球能提高人的反应能力,还能锻炼身体,很好啊!”
这话说得没错,但是妈妈却没有看到孩子内在驱动力。孩子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收获着快乐和满足,而妈妈只看到了踢球的功能。
英国哲学家乔治·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这般存在。同理,孩子的存在感,来自他的感受被别人看到。如果妈妈说:“妈妈真高兴,因为妈妈知道踢球让你感到快乐,你喜欢它。”就肯定了孩子的自我感受。
妈妈也可以借机给儿子讲一讲人生快乐的不同。有些快乐来源于舒适和愉悦,比如吃得饱、穿得暖、睡在柔软的大床上,这种快乐更多地来自身体的感受;还有些快乐是愿望得到满足,比如你想吃巧克力,妈妈给你买了,你就很开心,这种快乐来自心愿的达成;还有些快乐是喜欢一件事,投入精力和时间去做、享受它,从而对自己满意,比如你喜欢踢球,踢的时候很快乐,踢完了也很有成就感;有些快乐是做有意义的事,比如主动帮助别人,在付出中收获满足。前两种快乐比较容易得到,但是持续的时间很短,很快就会消失,而第三种、第四种就不一样了,它需要你认真地付出,有为别人着想的心,但是持续的时间会很长。
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去体会、感受不同的快乐,每次体验都会让他对快乐的认知更加丰富。
关于评判
街坊邻里聊天,或者走亲访友,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贴标签“我们家孩子太内向、不爱说话”“他胆子小”“脑子笨”等。
不仅如此,父母和孩子交流时也爱说:“妈妈就喜欢听话的孩子。”“你要是长得再高一点就好了。”“你去学街舞吧,你看那些小伙子跳起街舞来,多么帅气!”“你学习不好,还有什么脸要买新玩具。”
父母对男孩往往有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儿子长得又高又帅、善于表达、热爱学习、不惹是生非……所以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刺激”儿子,让他能够长成父母期望的样子。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比如有的孩子初中时不长个,到了高中开始猛蹿;有的孩子幼时木讷,但经过多年的积累,长大后却变得健谈起来。
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特性,比如他喜欢学习,却不爱和人交流;比如他生性活泼,却无法专注于某件事;比如他爱学钢琴,却对跳舞一点兴趣也没有;等等。
甚至是同一个孩子,也有不同的状态,比如有时他想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享受热热闹闹的气氛,而有时候又想一个人孤独地待一会儿。
……
所以,虽然父母对孩子总是抱有很多的期望,但是应该明白,很多事情强求也没有用,孩子最终要成为的是他自己,即听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用外在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要求孩子,会让孩子认为,他必须成为你口中的那个“他”,才有价值,才值得爱。这样一来,他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想法去“讨好”你,去做你认为正确的或希望他做的事情。时间久了,这种压抑会覆盖他原本的认知,孩子为了获得你的爱拼命向前跑,却没有建构自己的精神体系,一旦进入社会,很容易内心崩溃。
一个男孩,自幼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习钢琴,勤学苦练,拿奖无数,从小到大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但是当他如父母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名大学音乐老师后,他才发现他并不喜爱音乐,也不爱弹钢琴。长期以来,他只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把自己的本心抛到了脑后。当他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感觉天昏地暗,因为,那一年,他已经30了,他感觉30岁之前的人生都白活了。
男孩,只有当他不是活在外在价值体系中,不是活在他人的评价里,而是活在自己的感受里、听从自己的内心时,他才会拥有更多的自我力量,去抵御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真正做自己。
关于打扰
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的智慧。父母不用惯性的思维去要求孩子,孩子才能独立去观察世界;父母不用自己的认知干扰孩子,孩子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世界,他才能超越父母的层次,看得更高更远。
3岁多的儿子爱听故事,《14只老鼠的摇篮曲》的故事在他听了无数遍后,某天,他兴致勃勃地要讲给妈妈听,只听他说:“‘你们回来啦!’嗯、嗯,老、老、老十出去迎接。夕、夕阳下……”妈妈连忙说:“不要结巴哦,你看妈妈是怎么说的。老十出去迎接,夕阳下,大树的影子拖得长长的。”儿子继续说,但被妈妈不停地打断、纠正。终于,他再也不想讲了。
3岁左右的男孩,思维能力发育快,而语言能力跟不上,口吃是正常的现象,父母无须在意,过一段时间自然就好了。妈妈想让孩子讲得更好,采用的方法却适得其反。
这个时候,妈妈只需要积极地倾听。记住,只要听就好了,当孩子询问时,妈妈再回答。就算心里有万千蚂蚁在爬,也别干预。你要知道,他因为紧张才说话结巴,但不会一直这样,就像他长到1岁多才会走路一样,需要一个过程,着急也没用。
其实,真正让智力发展的,恰恰是体验。他玩沙子和泥巴,感受质地的不同;他尝遍酸甜苦辣,才得出什么是自己喜爱的味道;他种一粒种子,才知晓生命是如何成长的;他学着讲故事,就必然要经历结结巴巴到流利的过程,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能讲出某个片段。你不允许孩子试错,就阻碍了孩子的体验,如同关上了孩子心灵的窗户。如果孩子对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来自你的灌输,他如何能够比你更优秀?P50-53
我清晰地记得几年前,有一天在饭店吃饭,邻座的餐桌上坐着两位妈妈和她们的孩子,孩子们调皮,上蹿下跳,咋咋呼呼,惹得邻座纷纷侧目,而妈妈们也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一位妈妈说:“你给我老实点,坐好!”
另一位妈妈说:“我看你俩谁安安静静的,谁就是好孩子!”
然而,并没有用。
最后两位妈妈不得不生硬地把孩子拉回到座位上,按住。孩子们特别不高兴,撅着嘴,脸通红,摔摔打打,妈妈们只好说:“要不然你们看动画片吧。”孩子们拿到手机,终于安静了。
那时,我怀着老大硕硕,所以特别关注养育孩子的事情,中途去洗手间,发现我们的餐桌后面,竟也有一家人在吃饭,男孩约莫三四岁,和刚才那桌孩子年纪相仿,不同的是,这桌安静多了。我很好奇,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
仔细一听,原来这位妈妈正在引导孩子观察生活呢。她说:“儿子,你数一数,这个饭店有几桌人在吃饭啊?”孩子数的时候,她也跟着附和,等孩子数完了。她又说:“你看看,这个饭店跟我们家里有什么不一样啊?”当孩子说不出的时候,她会引导孩子说:“你看,天花板上是什么样的灯啊?我们家里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后来,上菜了,她又问:“你看这菜摆的形状像什么?”她仿佛拥有一个神秘宝盒,不时地从中抽出一张牌抛给儿子,一问一答中,儿子沉浸在思索和观察,不会大吵大闹,也不会觉得无聊,更想不起动画片和游戏。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高级”的教育,这位妈妈的“高级”之处在于,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时间,她让孩子学会了观察环境,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也让孩子懂得在公众场合如何自处。
我也决心要给孩子“高级”的教育,但是,孩子出生后,才发现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兴致勃勃地给他讲绘本,他却一把抓起书,扔掉;
晚上该睡觉了,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游戏玩了一会儿又一会儿,还是不肯睡;
他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大闹,怎么说都不肯听;
带他去公园,引导他认识新朋友,然而他缩到我的身后不肯出来;
亲子园里,别的小朋友都大大方方地上台做自我介绍,唯独他不愿意;
买了双面胶让他学习做手工,他撕下一小块,然后把双面胶“嗖”地扔高,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竟然还冲我得意地笑:“妈妈我厉害吧。”
我不停地买育儿书学习,国外的、国内的,各种育儿理念都有涉及,在研究的过程中,慢慢地实践,竟也摸索总结出了非常实用的育儿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发现面对男孩,需要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而市面上,很少有书籍提及。
怀着老二时,大家都希望是个女孩,儿女双全,凑成一个“好”字。后来,老二出生,细嫩的白皮肤、大眼睛双眼皮,模样俊俏,是个男孩,我却十分高兴。
研究了这么久如何养育男孩,要是再生个女儿,还得从头研究养育女孩的方法呀!
人只有见识过若干种教育方法,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才具备了想象力。我决定将我学习以及实践后总结的养育两个儿子的经验写出来,希望能够帮助男孩的父母们,了解自己的孩子,懂得如何给予男孩高质量的陪伴和爱护,如何让他们获得信任和自由,如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如何激发他们的男子汉气概,如何教导他们表达自我和团队合作,如何面对生活的得失输赢,如何进行性启蒙教育,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于是,每天的空闲时间,我就打开电脑敲击键盘,将自己学习的、实践后的育儿心得书写出来,发在公众号上。令我意外的是,文章一经发表,便深受妈妈们的喜爱,也成为了多家亲子类媒体的特约撰稿人。
有的妈妈私信我说:“我经常看育儿类的文章学习,但是你的文章有种独特的力量,能够感染我去行动、去实践,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还有的妈妈说:“很多育儿书看了之后,虽然知道自己做得不好,却仍然不知道如何改正。但是看你的文章,就像在记录我自己经历的事情一样,十分贴切,也更能解决问题。”
甚至有的妈妈会给我提要求,请我写些这样的或者那样的她们关心的话题。于是,我将养育男孩所碰到的问题逐条列出,梳理成目录,集结成书。在一个个灯火通明的夜晚,用键盘敲击着文字,这些字句和段落,从我指尖打出,却奔着你们而去,它期待早些与你们相遇。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帮助、温暖更多的父母,让你们在育儿的路上不再孤独、困惑的时候有书本陪伴。
有了儿子以后,我时常思索,我一直希望我的儿子能够成为率真、勇敢、有担当的人……那么,我有没有给儿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积极上进的榜样?儿子长大后,会不会为有我这样一位妈妈而感到自豪?这个目标是我前进的动力。
在每晚孩子熟睡后,疲惫的我强打起精神,看书写作。我希望我的上进,能够传递给孩子坚忍;希望我的积极,能够影响孩子乐观……育儿如同酿酒,融合物理、化学等诸多反应,过程缓慢且复杂,经过细心呵护,每一个春夏秋冬都有它独特的味道,而和儿子一起经历生活的琐碎点滴、起伏磨合,每一年,都历久弥醇。 期待这本书,能够陪伴你们,带给你们光亮。让时间有限的你,有“一书在手,育子无忧”的感觉。
希望你喜欢!
对一个男孩的降临,都承载了父母诸多美好的愿望,积极、明敢、乐观、自信、有担当……但每一位父母都会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发现当初的愿望可望面本可即。
男孩天性好动、冲动而倔强,未来他将成长为怎样的男人?他的人生机海会否顺畅……前路漫漫,诸多未知。作为父母,除了给予男孩信任、希望和爱之外,我们更需要的是方法。
邓雪著的这本《让男孩像男孩那样长大》融汇了众多先进的育儿理念:蒙台梭利、正面管教、华德福、西尔斯等更有儿童心理学和情绪管理等内容,旨在为家长们提供适合男孩的切实有效的教养方法,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实用的教育理念,并且运用到目常生活去。
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唤醒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让他获得自我归属感和价值感作为男孩的父母,你所有疑问,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而你所有的担心,都能在这甲特以解决。
邓雪著的这本《让男孩像男孩那样长大》是一本写给中国父母的男孩养育指南!承认并尊重男孩、女孩的养育需求差异,教育才能落到点上。给女孩更好的教育是底线教育,给男孩更好的教育是阳光教育! 融合西方先进育儿理念以及中国家庭实际情况,整理出一套适合中国家长养育男孩的有效方法。作者对蒙台梭利、正面管教、华德福、西尔斯等西方育儿理念、育儿方法都有深入的研究,因为长期致力于儿童成长教育,对中国家长面对的教育难题也有深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