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滨孙历险记/译文40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笛福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笛福有“英国小说之父”的美称,《鲁滨孙历险记》是他的代表作。

全书分为两部:第一部描写英国青年鲁滨孙遭海难事故后在一座荒岛上奋斗28年,终于脱险。第二部描写鲁滨孙来到了更远的亚洲,经由印度、泰国等地到达中国南方,然后由陆路北上,经北京、长城后进入俄罗斯,接着横贯寒冷的西伯利亚而回到欧洲。

本书着力刻画的是鲁滨孙与命运搏斗的经历,而并非听天由命的“漂流”,故译者将本书原先的译名《鲁滨孙漂流记》改为现名《鲁滨孙历险记》。

内容推荐

笛福著的《鲁滨孙历险记》讲述的是鲁滨孙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现状。但他还是抵挡不住海外新世界的诱惑,几次三番地出海闯荡,终于有一次被困在了一个荒岛上。

28年的孤岛生活仍然未能阻止他的冒险精神,他凭着坚韧的毅力,在荒岛上造房子、修田地、种粮食、养牲畜,硬是把荒岛建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最后终于脱险,返回了欧洲。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他说,只要我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一点:高贵者和低微者在生活中总是多灾多难的,只有在中层这个位置上祸殃最少,不像上层或低层的人那样时起时落,顺逆无常;不但如此,中间阶层的人还在身心两方面较少病痛,不像那些挥霍无度的荒淫无耻之辈或衣食不周的累死累活之流,他们由于各自的生活方式,自然会百病丛生;他认为,只有过中间阶层的这种生活,才会产生种种美德并享受到种种乐趣;只有中产之家,才会有安宁和富足相伴相随;只有过中间阶层的生活,才具有中庸、节制等美德,才会有福气享受到安闲、健康、友情和各种令人舒心惬意的消遣和娱乐;只有这样生活,人们才可以清静安闲地过上一辈子,舒舒服服地走完人生之路,既不用费心费力地去吃尽辛苦,为了糊口而去过奴隶般的生活,也不会被繁杂的世事弄得困惑不堪,落得个心力交瘁,不得安宁;也只有在这种安居乐业的优游生活中,人们才不会受嫉妒之火和勃勃野心的煽动,才能远离苦楚,津津有味地品尝生活的甜蜜,感受到自己的幸福,而且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这种体验会越来越深切。

随后,他极其慈祥又恳切地告诫我,要我别孩子气,别自己去一头栽进苦海,而按照常情和我的出身来说,我本可与之无缘;他说,我既无衣食之忧,又可指望他的大力帮助,因为他就是要帮我安身立命,过上他刚才向我建议的那种生活;他说,如果日后我过得并不幸福,并不舒坦,那么,这只能是因为我命运不济或走错了路,其责任将不该由他来负,因为他已看出我的打算会给我带来的伤害,早就告诫过我,对我尽了责任。总而言之,只要我听从他的话,不要外出,在本乡本土成家立业,那么他就会百般地帮助我;同样的道理,他决不会对我离家的打算给予任何鼓励,免得日后我的倒霉事中有他的份。最后,他叫我从哥哥的事例中汲取教训,说是他也屡屡规劝我哥哥,要他别去那个低地国家打仗,但毫无效果,到头来,凭着年轻人那种一意孤行的意气,他还是投身军旅,枉送了性命;他还说,虽然他将永远为我祈祷,但有句话也要说在头里:要是我实在太蠢,真的跨出了离家远行的那一步,上帝就不会保佑我,今后在我求救无门的日子里,自会有空暇的时间回想回想,当初我是怎么把父亲的忠告当作耳边风的。

他这番谈话的最后部分实在可说是料事如神,尽管他自己未必想到有这份先见之明;在他说到这里,特别是说到我那枉送了性命的哥哥时,我注意到他已泪流满面;后来说到我将求救无门、后悔莫及时,他更是难过得说不下去,只能对我说,他伤心已极,没法再把话说下去了。

这次谈话使我大受感动,真的,谁还能不被这种话感动昵?于是我决定不再去想过海漂洋的事,要遵从父亲的心意,安安心心地待在本地。但是天知道,没几天下来,这决心已被忘得一千二净;长话短说吧,仅仅几个星期之后,为了避免我父亲再对我絮絮叨叨,我决定远走高飞,离他远远的。但是我没有匆忙行事,没有凭一时的冲动就一走了之,而是找了个机会,看我母亲的心情比平时欢快,就告诉她说,我一心想去海外见见世面,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我都不会有足够的决心去干到底的,所以父亲还是答应我为好,免得我迫于无奈,只得自行出走;我说我已经十八岁了,去商号当学徒或给律师当办事员都为时已晚;而且我敢肯定,就是去当了,也决计当不长,不等满师便会从东家那里逃走,随后便登船出海。我只求她能说动父亲,让我去海外闯荡一次,只要我回来之后对出海一事失去兴趣,我就不会再外出,就会保证以加倍的努力来弥补我浪费的时光。

这番话使母亲大为生气。她对我说,她知道同我父亲讲这类事根本没用,因为父亲知道什么事对我有利,绝不会同意我去这样自找苦吃;她说她感到奇怪,因为她知道父亲对我的那番话说得苦口婆心,关怀备至,而我在这次谈话后居然还动这种脑筋;总而言之,她说如果我硬是要毁掉自己,那也没有办法;但要他们同意我这么做,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就她而言,她也不愿插手我这种自我毁灭之举,免得我日后振振有词地说:当初父亲是不同意的,但母亲却同意了。

虽说母亲当面拒绝了我,不肯把我那想法向父亲转达,但我后来了解到,她还是把我们的谈话全都告诉了父亲,而父亲听后,不禁忧心忡忡,叹着气对母亲说道,“这孩子要是不离乡背井,倒是可以指望过上舒心日子的,若是要远去海外,那么他将成为世界上最倒霉的家伙。我决不能同意这事。”

P2-5

序言

《鲁滨孙飘流记》属于我国读者最熟知的外国文学名著。人们不一定都读过这本书,但是对这个书名却是很熟悉的,对其内容也大致知道一些,特别是他只身在孤岛上艰苦奋斗的情况。其实,能这样被人熟知也非常自然。因为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这部小说是举世公认的最严格意义上的不朽杰作,被认为是塑造了现代文明、影响了人类历史的不多几种文学作品之一。据介绍,到十九世纪末,该书的各种版本、译本以及仿作已不下七百种之多。之所以能够这样吸引人,主要是由于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故事,然而这故事听起来却非常有现实感,而我们听故事的人绝大多数同鲁滨孙一样,具有矛盾的性格,具有在各种逆境中求生或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以及或多或少地具有把这种愿望化为现实的勇气和手段,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个鲁滨孙。

在本书作者丹尼尔·笛福(1660—1731)生活的时代,英国工商业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外扩张积极进行,而社会上党派斗争激烈,宗教矛盾尖锐。在这样的年代里,一个像笛福这样有才智,有精力,富于进取心又敢说敢为的人,自然要努力为自己在社会上争取一席之地。结果他一生的遭际大起大落,复杂多变。然而正是这些起落变化显现出他视逆境为坦途的坚毅勇敢的性格。这方面的情况只要看下面这样一个例子便可得到佐证。

1702年12月,英国的两个重要教派间正以小册子进行着激烈的论战,而议会中也正为此事进行着辩论,笛福在此时发表了可说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小册子《对付新教徒的最简捷办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然而不幸的是他的目的受到了论战双方的误解,在被迫逃亡四个月后,他终于被捕,于1703年7月被判巨额罚款(可能原先还准备长期监禁),并必须在伦敦的三个不同地点戴枷示众三天(7月29日至31日)。戴枷示众这种刑罚不仅是一种人身侮辱,而且在当时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确实有些戴枷者被群众扔来的石头砸成残废或砸死。在这个危急关头,尽管笛福不无焦虑,却仍然写出一首讽刺诗《枷刑颂》,通过妻子把音讯传递给朋友,让他们进行一些组织工作,在第一次执行枷刑时就把已经印好的此诗在街头发售或散发。这首格律诗中最为人称道的几行如下:

要告诉他们他因为过于胆大,

说了那些本来不让说的真话;

要赞美这国土上的青天老爷,

他们对弄不懂的事加以惩戒;

告诉他们他站在这里很神气,

因为说了我们不愿听的东西……

在这首诗中,笛福剖白了自己的无辜,谴责了判决的不公正,点出了真正应当受这种刑罚的是些什么人,并指出摧残自由的人总是用类似的手段来对付保卫人民利益的人。总之,这首诗的发表使他在道义上达到胜利的顶点,而他的这种勇气和幽默感更赢得了群众的同情和好感,结果在三次戴枷示众时,群众向他投来的全是鲜花,人们向他欢呼、祝酒,甚至给他戴上花冠。

笛福阅历丰富,足迹遍英国,见闻甚多,在其耳顺之年,他根据一些航海者的记载,特别是苏格兰水手塞尔扣克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想象,塑造了鲁滨孙这样一个百折不挠、一心只想去未知世界探索的顽强人物,让这个同他自己有几分相像的书中主人公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在海盗手里沦为奴隶,在异国他乡发财致富,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只身奋斗,力求生存,终于凭着勤劳和智慧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最后使之成为文明世界的一部分……

……

对于笛福这样一位作家的《鲁滨孙历险记》这样一部作品,要写一篇略有新意的前言或介绍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有关笛福的生平,任何一本英国文学史或有关的工具书都会有或详或简的介绍,就连他的传记也远不止是两三本了。至于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各种评价可谓无所不至。

例如,英国文坛的一代宗师约翰逊博士(1709—1784)认为:在人们的创作中,除了《堂吉诃德》、《鲁滨孙历险记》与《天路历程》之外,未必还有读者希望写得更长一些的作品了;欧洲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卢梭(1712—1778)与约翰逊博士同属一个时代,他建议每个正在成长的男孩子首先应当读读这本书;浪漫主义诗人兼评论家柯尔律治(1772—1834)赞扬此书,说它体现了普遍的人性,但是与笛福同时代的重要作家斯威夫特(1667—1745)对之却颇为不屑,甚至称笛福为“那个戴枷示众的人”,说是忘了他的姓名;另一方面,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船员们读这本书的前半部,把它当作流落在荒岛时的救生手册;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则以书中的情况来说明他的经济理论……确实,在笛福的这部小说中,可加以评论、分析、引述的方面非常之多,例如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创造文明的过程,什么是幸福和自由,沟通与宽容的重要,其它诸如种族、民族、宗教、战争、和平、人道,坚忍、勤劳、实践等等,无一不可以成为讨论笛福思想、小说意义乃至当时社会生活的题目。然而,众多的版本、译本和仿作里的前言后记;以及种种专著,势必早已对一般可以想到的方面进行了开挖和探讨。因此,如果读者看了我这篇前言之后,能够注意到鲁滨孙从未飘流过的事实,能够接受我为此提出的理由,那么我就非常满足了。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感到还有几点情况也许有必要向读者交代一下。

首先是一个问题:这本海上冒险小说在当年初版时,用的是鲁滨孙·克鲁索本人自述的名义,笛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们知道,在十八世纪的英国,读书界最感兴趣的书籍是与游历和冒险有关的。以笛福本人而言,他的藏书中就有所有当时重要的旅游书,例如英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克卢特的《航行记》、威廉·丹皮尔的《环球航行》、罗伯特·诺克斯的《锡兰的历史关系》、伍兹‘罗杰斯的《环绕世界的巡航》,当然还有塞尔扣克的自述。另一方面,当时很多笃信宗教的读者是不愿意读小说的,因为他们觉得虚构就是撒谎。因此笛福只能设法使读者相信他讲的故事是鲁滨孙·克鲁索本人的亲身经历,从而也就决定了他的叙事方式,决定了他只能使他的主人公保持一个普通人的本色,使读者感到在必要的情况下,他们自己也可能做出鲁滨孙所完成的事。

其次要说明的是,笛福完成的这部作品实际上可称是鲁滨孙·克鲁索三部曲。除了本书中的第一部与第二部外,他还于1720年出版了可以简称为《鲁滨孙宗教沉思录》的第三部。但这一部分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种宗教手册,因此一向不受读者青睐,而由于此书与历险无关,我认为也就不必译出来介绍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笛福虽然长于写作,在他这第一部小说之前已发表过数以百计的文章,但不知是由于写得过于匆忙呢,还是想让这本“自述”更像出自一个本来文化程度就不高,又在荒岛上待了二十八年、在海外几乎度过了一生的水手之口,他的这部书中颇有一些疏漏和自相矛盾之处。对此,我作为译者,只能任其存在并在必要时作些说明。至于译文所根据的原作,第一部用的是W.P.Trent编注的本子(Ginn版),第二部用的是“人民丛书”本(Cassell版)。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有疑问的地方曾参考过一些其它版本的原著。尤其是第二部,由于在全书译毕后又得到一份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有插图的该书复印件,发现这本出版于1790年的原作颇可信赖,因此校订时即以此为准。

黄杲炘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