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的条件很简陋,学校里通常只有一间教室,布莱德雷的父亲是唯一的一位教师。学生们都在一个大教室里上课,大体按年龄和年级分组。教课时,教完一个年级后再转过头来教另一个年级,分别讲课和布置作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夙愿,布莱德雷的父亲也有这样的情怀。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严格,还经常给布莱德雷开“小灶”,所以布莱德雷认识的字比其他孩子要多得多。有一次,几个孩子不解地问布莱德雷:“你怎么认识那么多字?”布莱德雷无奈地回答说:“假如你的父亲是老师的话,你也会认识很多很多的字。”
每天晚上,在布莱德雷上床钻进被窝之前,父亲总会给他出几道数学题,让他思考。就这样,布莱德雷经常带着各种数学问题进入梦乡。久而久之,他对数学运算渐渐入门,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布莱德雷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后来他还在西点军校教过数学。更重要的是,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有效地锻炼了布莱德雷的思维。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二战”中,他在制订军事计划时总是很有条理,严谨有度,有的放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布莱德雷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当他能够流畅地阅读后,经常如饥似渴地阅读所有能读到的书籍。他喜欢冒险类的故事,但最令他着迷的是历史,诸如有关法国和印度革命战争以及美国南北战争的书籍。他很小就开始崇拜那些正直、勇敢的英雄人物。他经常和同伴一起玩打仗的游戏,他们用骨牌筑城堡,用芦苇杆做成“重型火炮”,用蚕豆做炮弹。
父亲还是个优秀的猎人,家里的肉类几乎都是他打来的野味。布莱德雷6岁那年,父亲给了他一支气枪,带着他一起去打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布莱德雷也成了一个神枪手,几乎弹无虚发。
尽管家里很穷,布莱德雷没有享受过父母的娇宠和溺爱,但他的童年依然充满了欢乐。经过父母的勤劳操持,家境渐渐有所好转。
1905年,布莱德雷12岁时,全家由乡下迁入希比镇。希比镇是密苏里州中部伦道夫县的一个小镇,素有“煤城”之称。父亲在那里看中了一所价值515美元的小房子,但因为积蓄不够,父亲只得抵押家产贷款450美元,然后付了65美元现金,将房子买了下来。这样一来,家里欠了一笔不小的债务。迁居后,布莱德雷进入了镇上的公立学校——希比中学读书。
希比中学的条件也不是很好,不过,相比条件简陋的乡村学校,布莱德雷已经感到很满足了,起码不用几个年级都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不过,父亲仍然在乡村学校教书,每天都要往返30多千米的路程,十分辛苦。
布莱德雷进入希比中学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第二年的年终考试中,他取得了平均98.66分的好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学校给出的评语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1907年年底至1908年年初的冬天格外寒冷,希比小镇整天不是刮风就是下雪。父亲每天顶着凛冽的寒风,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不幸患了感冒。由于治疗不及时,不久,父亲的病情加重了,转成肺炎,从此卧床不起。一天凌晨,饱受病痛折磨的父亲与世长辞,去世时还不足41岁。
这一年,布莱德雷未满15岁,他对父亲的突然去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父亲是那么伟大,不仅吃苦耐劳,从不抱怨,而且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总是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他心中,父亲就像一座山,山怎么能倒下呢?!他后来回忆说:“父亲的死,对母亲,对我,对诸多亲朋好友,乃至邻里,都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沉重打击。”
遭受不幸打击的布莱德雷一下子病倒了,一连几天高烧不退,迷迷糊糊。父亲出殡时,母亲因为担心布莱德雷的病情加重,没敢让他参加葬礼。与父亲有着深厚情感的布莱德雷,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他整天泪流满面,躺在床上,回忆着与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P2-3
最后的五星上将
在美国为数不多的五星上将中,布莱德雷的名气虽然远不如华盛顿、潘兴、杜威等人来得响亮,他的故事也不像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那样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但这并不代表他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五星上将。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布莱德雷凭借卓越的智谋和出色的指挥才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统率美军将士在非洲长驱直入、鏖战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指挥美军史上规模最庞大的军队击败了西线德军,以至于有人这样评价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指导者,巴顿是战场上的英勇斗士,而布莱德雷则是美国的思想机器。”
不过,布莱德雷的成功之路走得并不是很顺利。1893年2月12日,布莱德雷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中部伦道夫县克拉克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先祖从英格兰远涉重洋到美国来寻求发展,但直到布莱德雷的父亲这一代,脱贫致富的梦想依旧未能实现。
贫穷是最大的暴力,它使得布莱德雷小时候无法享受较好的教育,并且后来与大学擦肩而过;但贫穷也是最好的“磨刀石”,穷困潦倒的童年生活,培养了布莱德雷坚毅刚强、敢作敢为的性格。面对贫穷,他没有萎靡不振,而是尽最大的努力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1年,布莱德雷考入了西点军校,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系统的文化学习,他越发显得出色、耀眼,同时,“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也在他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15年6月,布莱德雷从西点军校毕业。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这对风华正茂、极其渴望建功立业的布莱德雷来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然而,由于美国尚未参战,他被分配到美国西北部服役,负责兵员的训练工作。直到1916年墨西哥政局出现动荡,美国出于维护自身的利益考虑,派潘兴率军前去干涉。布莱德雷才得以参加实战,但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他寸功未建。
1917年,美国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布莱德雷兴奋异常,以为可以远征欧洲,建立功勋。然而,他又一次与战争失之交臂,麦克阿瑟、马歇尔等人都因为过硬的关系得以随军出征,而他则被安排在国内驻防,负责训练新兵和守卫铜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布莱德雷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参战的机会了,将来最多“混”到中校,然后光荣退休。不过,他没有因为无缘参加“一战”而浑浑噩噩地虚度人生,而是保持高昂的战斗热情,持续不断地学习、提高,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20年9月,布莱德雷被调到西点军校任数学教官,同时开始研究军事历史和军事人物传记,从而开启了人生中的新旅程。同年,他得到了进入本宁堡步兵学校深造的机会,之后又到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继续进修,为以后谋划和驾驭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9月,布莱德雷到本宁堡步兵学校担任战术系教官。在这里,他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马歇尔。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他在第二年便被马歇尔任命为兵器系主任,成为马歇尔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助手之一。此后,他开始了平步青云的军旅生涯。
1938年,布莱德雷进入陆军参谋部工作。马歇尔担任陆军参谋长后,将他挖过来担任助理秘书。这一时期,他在马歇尔手下处理了许多棘手的问题,能力有了很大提升。1941年2月至1943年2月,布莱德雷历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校长、第82师师长、第28师师长等职,并加入了将军的行列。
这个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布莱德雷内心十分焦急,担心再次错过征战沙场的机会。幸运的是,在马歇尔的支持下,他终于实现了参战的愿望。为了支援北非战事,马歇尔决定派布莱德雷赶赴前线,协助艾森豪威尔指挥作战。1943年2月,布莱德雷晋升为第2军军长。3月,他参加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实战。在突尼斯战役中,他运用运动战理论,采取步兵与坦克兵协同作战的最新组合方式,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军事才能,也引起了艾森豪威尔的注意。随后,布莱德雷率部实施西西里岛登陆作战,又巧妙避开了蒙哥马利与美军因指挥权而产生的矛盾,利用岛上意大利守军的厌战情绪,及时调整部署,最终赢得了西西里战役的胜利。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为日后担负重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4年6月,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布莱德雷指挥部队肃清了科唐坦半岛的德军,随后实施“眼镜蛇”计划,突破德军防线,打破了登陆后一度出现的僵持局面。8月1日,他出任第12集团军群司令,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随后经法国北部解放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并攻入德国境内;接着在阿登战役中击败德军,突破齐格菲防线,渡过莱茵河,在盟军第21集团军群的协同下歼灭了鲁尔德军重兵集团。
战争结束后,布莱德雷先后担任退伍军人管理局局长、美国陆军参谋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并晋升为五星上将。他的军事生涯至此达到了巅峰,在当时世界军事界堪称独树一帜的人物。1981年4月8日,布莱德雷在纽约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旅程。
布莱德雷性格内向,沉稳持重,谨慎有加,为人低调;同时善于驾驭全局,精于组织策划,有大将之才。在作战中,他是艾森豪威尔的得力干将,是巴顿突飞猛进、横扫千军的可靠战友。
此外,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官,布莱德雷爱兵如子,无论是在战场上指挥作战,还是在和平时期抓军队建设,他都尽量照顾官兵们的利益,因而深受爱戴,被称为“大兵将军”。这一美誉无疑是对布莱德雷最高的称颂!
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李华伟、林中华、李华军、范高峰、林学华、张慧丹、林春姣、丁艳丽、刘艳、李小美、林华亮、陈聪、曹阳、李伟、曹驰、庞欢、刘艳、张丽荣、李本国、林晓桂、李泽民、龚四国、周新发、林红姣、林望姣、李少雄、陈志、向丽、杨城、曹茜、杨卫国、孔志明、叶超华、康艳、罗斌、赵志远、汪建明、翟晓斐、林承谟、曹雪、林运兰、曹建强、陈娟、许伟、曹琨、曹霞、丁艳丽、金泽灿、林葳、梁晓丹、赵生香、丁彦彬、李雄杰、张培玉、邵鑫、朱成兰、王晓玉、常志强、李友仙、蒋永红、张宏洲、李华军、张红平、李丽芬、林丽娟、李伏安、丁一、刘屹松、林喆远、张恒、周宣、辛大念、孟凡君、陈艳、兰豪、陈胜、吴露、陈艳威、任勤超、张杨玲、陈怡祥、赵艳霞、王甫东、王智利、沈剑锋等不少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特表示深切的谢意!
在军事生涯的前23年中,布莱德雷有13年在担任教官,属于学者型的军人。因受到马歇尔的赏识成为其秘书。“二战“期间,他奉命赶赴北非和欧洲作战,参与策划和指挥过一系列重大战役,尤其在西西里岛登陆战中,布莱德雷在瞬息万变、紧张又激烈的战斗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处乱不惊,运筹帷幄,把控着战局,为盟军攻克西西里岛,打开地中海通道,开启登陆欧洲门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布莱德雷指挥部队肃清了科唐坦半岛的德军,随后实施“眼镜蛇”计划,突破德军防线,打破登陆后一度出现的僵持局面。布莱德雷性格内向,沉稳持重,谨慎有加,同时善于驾驭全局,精于组织策划,有大将之才。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如果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指挥者,巴顿则是战场上的英勇斗士,那布莱德雷则是美军的思想机器。
金史海著的《布莱德雷全传(1893-1981)(精)》以通俗的语言、纪实的风格,从布莱德雷的童年岁月、军校生活、家庭婚姻,一直写到征战北非、欧洲,战后归国担任要职,生动地再现了布莱德雷全面、真实的传奇一生,是一部了解布莱德雷及研究“二战”史不可多得的权威作品。
布莱德雷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有人这样评价布莱德雷: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者,巴顿是战场上的英勇斗士,而布莱德雷则是美军的思想机器。后来,布莱德雷又参与及策划了侵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勇敢顽强的作战精神,令他深为感慨:朝鲜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战争之一。
本书是金史海著的《布莱德雷全传(1893-1981)(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