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就是教育--一个草根教师的成长启示
分类
作者 王福强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教育人的成长经历,一座精彩的真人图书馆,你我共同的人生故事,揭示深刻的教育规律。

《我就是教育--一个草根教师的成长启示》围绕作者王福强的成长历程,从“突破短板”“寻找动力”“强大内心”“对接心灵”“拒绝乏味”几个角度,以讲故事的方式,揭示作者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探寻教师的成长之路。

内容推荐

《我就是教育--一个草根教师的成长启示》围绕作者王福强的成长历程,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揭示作者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探寻教师的成长之路。这是一本用爱写出的书,既亲切又实用,笔触浅显幽默,读来引人深思。它将为富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带来宝贵的专业成长启迪。

目录

成长秘诀1:突破“短板”的困扰

 你,未必输在起跑线上

 1.我是文安洼里的一颗“地梨儿”

 2.初始学历之“痛”

 3.不会英语又如何

 4.我的一笔“烂字”

 5.“憋”出来的课题论证

 让失败为成功开路

 1.难堪的“体育故事”

 2.公开课上的“尴尬”与“荣光”

 3.从落榜生到第一名

 4.受得住“审视”的目光

 5.终生难忘的“耻辱”

 学习,学习,再学习

 1.别让自己成为新文盲

 2.写满批注的书

 3.别让不了解成为阻碍学习的拦路虎

 4.最蹩脚的课也有可学之处

 5.想想咱的老师们

 借助环境的力量

 1.不要被环境“绑架”

 2.环境不能改变一切

 3.找到办公室里的生活状态

 4.要敢于“木秀于林”

 5.与专家站在同一个战壕里

成长秘诀2寻求永不枯竭的动力

 找准你的定位

 1.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

 2.阴错阳差的语文教师生涯

 3.我是普通的“人”

 4.不与他人攀比

 5.毕业留言中的“真理”

 永不放弃

 1.要有教育的情怀

 2.不抛弃,不放弃

 3.“45”与“28”

 4.找;隹自己的方向

 5.将教师视为你的终身职业

 站直了,别趴下

 1.一次“回头考”的故事

 2.拒绝平庸

 3.站直了,别趴下

 4.别做“墙头草”

 5.“非典”时代的教育经历

 寻找登高的梯子

 1.请往前坐

 2.挑挑重担又何妨

 3.寻求登高的梯子

 4.永远不要做站在旁边观望的人

 5.做个会分享的人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1.从小事做起

 2.做名师,更要做明师

 3.写好你的规划

 4.不要触及底线

 5.找回教师的尊严

成长秘诀3:用内心的力量养活自己

 你自己,能行

 1.宿舍的哭声

 2.克服黑暗的那一刻

 3.我给女儿铺的“路”

 4.越野赛的故事

 5.坚持比聪明重要

 隐忍是一种大智慧

 1.梦断开发区

 2.一次让我愤怒的演讲

 3.一波三折的中职评定

 4.出人意料的“调动之旅”

 5.尴尬的十年副校长经历

 担当,让你变得强大

 1.一次让我终生难忘的道歉

 2.给自己一个高尚的理由

 3.代课的日子

 4.不惧重任

 5.忠诚于我的学校

 乐观才会一路风景

 1.做自己的掌舵人

 2.天不变,道亦可变

 3.既要有追求,又要无所谓

 4.天上不会掉馅饼

 5.寻找深层次快乐

成长秘诀4掌握心灵对接的艺术

 和学生站在一起

 1.我是季军

 2.神奇的日记本

 3.孩子,你来帮帮我吧

 4.一个陌生中学生的来信

 5.9币生要亲密有间

 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1.老师,我是倒数第一

 2.请忽略孩子的背景

 3.被“画了圈”的学生

 4.从“究竟该谁挨冻”谈起

 5.小座位,大学问

 成为学生的“贵人”

 1.不倒的“学习标兵”

 2.被张贴出去的“诗集”

 3.“卡了壳儿”的新年独唱

 4.68分钟与一个孩子的梦想

 5.我的三任班长

 宽容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

 1.改变了我一生的那次长谈

 2.永远不要低估你眼中的后进生

 3.震惊校园的“相声表演”事件

 4.相信是最大的师德

 5.崔老师的那次发火

成长秘诀5:拒绝乏味的生命状态

 用笔勾勒美好的教育人生

 1.我写作,我快乐

 2.埋头苦干,还要善于表达

 3.教师要有点书卷气

 4.写在演算草纸上的论文

 5.巧用“笔名”的故事

 坚持与书为伍

 1.书店的故事

 2.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要成为学生读书的引路人

 4.读书是为了成为名师吗

 5.我的好书榜

 开拓生活空问

 1.教育应“有闲”

 2.去山水间寻找

 3.培养点兴趣爱好

 4.透过网络呼吸

 5.有点诗意地活着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出生在文安洼。

文安洼是华北地区的“锅底”,我家就住在这口“锅”接近锅沿儿的位置。过去的文安洼多水,与西面的白洋淀遥相呼应。文安洼历来为蓄洪区,也是天然的分洪区,在战略上说,一旦暴发洪灾,要保卫北京、天津,就得先淹文安洼。因此,文安洼是一个“十年九涝,蛤蟆撒尿也成灾”的地方。“淹了文安洼,十年不还家。”每每水来,老百姓总是流离失所。我常听妈妈说起,她们那代人记忆最深、影响最大的一次洪灾,就是1963年的大水。洪水来袭,待收的庄稼全部被淹,生活没了着落,村里人只能拖家带口划着船外出逃难。

但是,自打我记事起,传统意义上的文安洼便不复存在了,这应该归功于毛泽东主席发出的“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令。不过,我小的时候,家乡依旧多水,每到雨季,处处是沟满壕平。地下水的水位也特别高,我们到地里给猪打野菜,口渴了,就用镰刀在地里随便挖个坑,一尺多深,就会有小小的泉眼,汩汩地冒出水来;稍等一会儿,沉淀得清亮了,趴下就可以甜甜地喝上一气。那时候随便找条小河沟,打好埝子,便能捞到很多鱼。村里的水坑夏天洗澡,冬天滑冰,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不过随着气候的变化,文安洼的水像长了翅膀一样,突然问就不见了。文安洼再也没有了原来的风貌。这是题外话,不多说了。

在文安洼,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地梨儿”这种植物了。“地梨儿”呈圆形,皮黑,肉白色,球状体顶端长着一撮毛,究竟属于哪一科,哪一目,我无从查起,但看起来应该和荸荠是近亲。我听母亲跟我说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家户户断了炊。正当人们不知道如何熬过青黄不接的岁月时,文安洼突然长出了遍地的地梨儿。地梨儿像鹌鹑蛋一样大小,可以生吃,可以煮熟了吃,也可以晒干了,磨成粉,贴饼子、蒸窝头吃。文安洼周围方圆上百里的老百姓闻风而来。那时候,文安洼到处是刨地梨儿的人。那一年的地梨儿养活了很多人。更为神奇的是,大灾过后,地梨儿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让人不得不想,难道这地梨儿是上天派来拯救人们的?

当然,我小时候还能见到地梨儿,偶尔也从沟边、水塘边挖出来尝一尝,但通常只是像花生米大小,而且硬得出奇,啃起来也没什么滋味儿,一点不像传说中的样子了。

我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几乎没什么文化,但他们懂得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一到年龄,就被送进了村里的小学。那时候学校根本没有木制的桌凳,一律是土坯垒砌的台子,学生自己从家里拿来小木凳或小马扎上课。冬天,教室的后面点一个小小的炉子,对四面透风的教室而言,几乎只剩下了精神意义上的取暖价值。到了初中,要到离家五里路远的乡政府所在地去读书,就更多了几分辛苦: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晨都顶着满天的星星去上学,书包里除了书本之外,一张玉米面饼子或者两个窝头是必不可少的,中午就在学校凑合着啃一点干粮吃,有时候连热水也喝不上。2018年1月9日,云南省昭通市一名叫王福满的留守儿童头顶冰霜上学的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之为“冰花男孩”。这条新闻让我重新回忆起自己当年上学的情形,与“冰花男孩”何其相似!可这样的生活我丝毫不觉得苦,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那时候读书远比现在的孩子有滋有味儿得多,从未感到厌倦。

原因何在呢?大约就是那时候的读书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上学不是一味地啃课本,还有很多的活动,割猪菜、拾麦子、搂柴火、养兔子。我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曾经有一段时间专门负责给学校的几只兔子割草,那可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这些活动的成果要纳入对学生的评价,有时候还能换回一些零钱呢。那时候学习的压力也没有现在大,我记得那时候每周还是休息一天半。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是,周末放假了,常常是在周六中午吃饭前,作业已经完成了,接下来的假期,完完全全由自己支配了,自然其乐无穷!P3-4

序言

我从教近三十年,被越来越多的现象所困扰:

为什么许多教师当初读书时对老师的种种做法颇为不满、深恶痛绝,但是,当自己走上教师岗位后,却不知不觉“继承”了老师的那些做法,“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甚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加过分,更加“变态”?

为什么许多教师打着“爱学生”“为学生好”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做着违背学生天性、戕害学生身心的事?更可怕的是,这些做法是那样理直气壮,那样司空见惯,乃至于大家可以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泰然处之?

为什么许多教师在物欲横流的大潮中渐渐迷失,没有了教育的情怀,没有了丰盈的理想,没有了做人的底线,只剩下空洞乏味、狭隘自私的教书匠的形象,丝毫看不出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

为什么许多教师在教育技术越来越先进、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课堂却日渐枯燥、贫血,没有思想,没有个性,“传声筒”“复印机”“教材的搬运工”成为对教师最形象、最直观的比喻?

尽管我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教师,一个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学校的一线实践者,但层层叠叠的困惑挤压着我、逼迫着我,促使我不断努力,渴望以一个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去寻求一个答案。

我们知道,“人”——学生,是我们全部教育所求的目标,也是全部教育所企望的结果。它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逐渐认识到,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源于教育自身对最核心的因素“入”的漠视和忽略。当教育追求的价值定位于现实的功利思想,定位于学校的“名气”、教师的“地位”,而不是以学生的身心是否和谐发展、个性潜能是否充分发挥,学生是否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是否具有创造性能力为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教育势必要远离初衷,走向歧途。

如何实现“人”的教育?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完成“人”的传递。从狭义的角度而言,教育就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人类文明成果的一代代传承。传承的最基本的桥梁就是“教师”,而非教材,更不是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在这样的思索中,“我,就是教育”的认知在我头脑中日渐清晰。

“我”的经历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每个人独特的经历都蕴含着关于一个人成长的朴素的教育哲理。无论是成功的体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能为教育提供重要的启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淳朴善良的家风,从小丧父的苦痛,与众不同的求学、从教生涯,让我对学生、对教师、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知。我把这些经历梳理出来,目的就是试图透过对人和事的剖析,寻找富含教育价值的要素,来为我们的教师职业提供借鉴。一名教师,如果能够始终牢记自身的成长,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来思索自己的工作,就有利于换位思考,有利于找出“前车之鉴”,以免“重蹈覆辙”。总结和审视自己的过去,就是思考教育的最佳方式。

“我”的行为是最直接的教育榜样。我是2014年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渤海新区附属学校这个平台工作的。北师大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短短八个字,庄重典雅,寓意深刻。启功先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的模范。教师无激情,则学生无激情;教师无规范,则学生无规范;教师无思想,则学生无思想。想要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就要首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一个教师影响力的最根本要素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孔子、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大家们之所以名垂教育史,并非只是因为高超的教育技巧,其首要的是做人的成功。

“我”的价值取向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教育要促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其根本就是给学生打上“真善美”的心灵标签。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不在于他知识的总量,而在于他基本价值的判断力。一名教师,是不是跪着教书,完全没有精神的独立?是不是擅长打太极,没有担当精神,善于推卸责任?是不是把自己的灵魂出卖,做着有违道德的事,还舰着脸说:“大家不都是这样吗?”教师对人、对事的基本判断,时时刻刻影响和左右着学生。“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这句话是对“我,就是教育”最好的阐释。

我,就是教育。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教育的行动方向、行动策略。不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站在学生面前,你就成为教育。不论你怎样教育学生,学生都会受你的影响,你都会给学生的成长打上深深的烙印。这个烙印可能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也可能毁掉学生的一辈子。

2016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京师论道”第七届京师基础教育创新论坛活动。非常有幸,我与著名学者、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新时期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创建者林格老师一起参加了题为“教育者的自我发现”的论道环节。我在现场对“我,就是教育”这一观点的阐述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和同仁们的高度认同。教育实施的最佳路径是“向内看”,是教育者自我觉醒、自我提升,由管理和改造他人的冲动转向认识和修正自己。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任校长时,提出了“崇德尚美,润己泽人”的校训,其中“润己泽人”强调的就是“师生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互相吸引、互相包容、互相参与,彼此影响,彼此成就。唯其如此,“以生命影响生命”才能逐步成为学校的育人路径和思维方式。当我们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走进教室,也许不用说话,随意流露一点什么,学生就能吸收你流露出来的东西。这个状态具有大智慧,就像一杯水,满了以后会从杯口流出来,而我们的学生主动去吸收,那才是教育。如果老师自己没有修炼够,只有半杯水,那么给学生的只能是一种灌输,离教育的本真,甚至离教育的智慧就很远。

当每一名教师都可以自信地拍着胸脯说“我,就是教育”时,那才是教育之大幸,孩子之大幸!当然,我们更希望由教师逐步推广开去,推广到家长,推广到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大家都能严格约束自己,完善自己,那么教育就不必再刻意而为,而是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就会发生了。

后记

这本书的第一稿创作于2014年。对我而言,那是极为特殊的一个年份。在那一年,我做出了自己前半生从未有过的一个重大决定:我毅然辞掉了原单位的工作,并离开我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小城,背井离乡,来到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那样一个无比偏远的地方,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平台校长招聘,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渤海新区附属学校的一员,主持一所新学校的筹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这本书的第二稿修订于2018年春节期间。之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决定出版这本书,也是希望给自己短暂的常州之旅留下最后的一份纪念。在这里工作了七百个日夜之后,我最终又带着复杂的心情再次选择离开。无奈,不舍,却无法改变我的固执,也许这就是理想主义者逃不开的命运。在接近“知天命”的年龄,我终于明白人生苦短的含义。有限的时间不该执拗于与无法撼动的事物斗争,而应该与对的人为伍,待在对的地方。

对我这样一个看似缺乏魄力和闯劲儿的人来说,一次次做出这样的决定无疑是艰难的。我要面对全新的工作局面,要面对和家人再次的两地分居,还要面临亲友、同事的种种猜测和不解。也正因如此,我把每一次的人生变动当成了对自我的一种挑战。我内心深处其实极度渴望以这样的方式,对自己几乎已经定型的生命状态和人生终点施以外力,从而求得改变,甚至颠覆。

我有时候也难免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选择离开?

或许我骨子里就是个不够安分的人,看似沉闷的外表下,掩盖着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我总是渴望跃跃欲试,渴望着新的从未经历过的人生。我坚信只有这样的人生,我才能不断找到新的自我,才能活得精彩纷呈,甚而推动世界的改变。我生平最怕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自己。虽然这些年在原有的工作岗位上也算顺风顺水,可惜,工作久了,没有了创造的激情,没有了变化的状态,我便被厌倦、贫乏扼住了喉咙,声音沙哑,呼吸不畅。为了生命的鲜活,我选择离开。

或许我骨子里是个过于理想化的人。很多时候,我被人形容为简单得像个孩子,我对周边环境中弥漫着的人情世故看不惯,对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的教育看不惯,对明知违背规律却争相吹捧的行政管理看不惯,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做人看不惯。我无力改变,只能“逃遁”。我要去寻找我理想中的教育的“乌托邦”。我坚信我所推崇的真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一定会有适宜的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了理想的丰满,我选择离开。

选择从来都意味着挑战。最近几年的艰难、复杂和困顿远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不后悔,甚至隐隐有浴火重生之后的兴奋。在与诸多力量的角斗中,在与新的工作内容、工作思维的碰撞中,我感觉自己正在飞速蜕变和成长。当前进的路遇到阻碍时,我会退回孩子们中间,与他们嬉戏、玩耍,那是积蓄能量最好的方式。我知道,我还没有麻木,我正在蓬蓬勃勃地活着,我仍然是那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人。这让我更加相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电视剧《北京青年》中有句台词:当你见识过真正的波澜壮阔和高山大川,你的胸怀会变得不一样。我赞同这样的观点,我庆幸,我鼓足勇气从井底跳了出来。尽管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但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我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将饱享崭新的风光,只此一点,足矣。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我意识到,这样的选择注定将成为我人生的分水岭。这促使我开始回顾我的前半生。我突然发现自己今天所走的路冥冥之中似乎早已注定:我过去的教育经历、成长过程,已经为今天的路做好了铺垫。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挖掘我的过去,是不是能够从个性化的案例中找出关于人成长的规律?进而找到关于教育问题的很多答案?于是,我决意梳理我的前半生,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重新思考教育和教师的成长。

从渤海之滨到长江之畔,我开始起笔创作“我的成长故事系列”。记忆的阀门一经打开,那么多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纷沓而至,重新回到视野中,以最自然的形态在我的笔下重现。很多时候,我是在学生晚自习的教室,坐在孩子们身边,在一张张白纸上涂抹。静谧的氛围,安适的心态,我一字一句地述说着我的故事,这让我的心愈发平静。我心里有着假想的对象,我是在用真诚的话语和我年轻的同事们交流。我要把这些文字作为送给他们的初为人师的最宝贵的一份礼物。或许,分享这样一个草根教师的成长历程,能够让我年轻的同事们寻找到投身教育的理由,能够在成长、成熟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快。这样的文字看起来或许过于理想化,但我不认为这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源于生活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思索和积淀。我推崇这种从教师自身经验出发的重要的教育思维方式,这有利于引导我们的教师学会从生活的视角去思考教育,思考孩子,将教育始终还原到生活的情境中,确保教育的无穷魅力,从而保证教师行为出发点的准确和有益。

我将书名定为《我,就是教育》,是想让大家认识到:教育,从来不能被降格为简单的技术,没有教师的灵魂在场,没有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没有“人”的完美传递,教育只能苍白空洞,甚或走向歧途。至于说是什么“成长秘诀”,未免言过其实,其实教育永远没有“秘诀”,这些朴素、平实的文字不过是揭示一些教育者成长的常识罢了:有理想的情怀,有行动的勇气,有淡定的心态,有坚持的毅力——有了这些,还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走在追求理想教育的路上?

2018年2月28日

于江苏常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