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得名师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工作,我就有钱了,虽然少,但终于能够实现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习武愿望了。当时,在我教的学生里面有个叫骆燕茹的女生,她是著名武术家骆兴武的女儿。由此,我认识了骆先生,进而拜了骆先生为师,学习八卦掌和形意拳。
骆先生曾师从程廷华先生的得意门生的李文彪学过八卦掌,同时也是形意拳大师李存义(原在保定开镖局,后在天津创办了中华武术会,曾力败号称世界第一的白人大力士,与大刀王五、程廷华过从甚密,因精于单术,故人称“单刀李”)的高足郝恩光的徒弟。骆先生曾被东北军的副帅吴俊生(张作霖的拜把兄弟)聘为帅府的武术总教官(其时,程廷华的侄子程有功是张作霖大帅府的武术总教官,两人在一起住了3年)。1930年,骆先生曾夺得东三省武术擂台赛的第一名。东北沦陷后,骆先生回到北京,于1949年,成立了“兴武国术社”。1966年前,北京武术协会下设有长拳、太极、形意八卦等组,骆先生是形意八卦组的组长。
“兴武国术社”在延寿寺街100号。这里过去是临湘会馆,是个三进的大院子,骆先生住在中院的三间南房里,两间住人,一问是国术社。社内陈设十分简单,南墙下摆着一张八仙桌,两边各一把太师椅,墙上挂着骆师的老师李文彪的遗像。遗像上的师爷方面大耳,两肩下垂几乎到肋,一看就是八卦掌功夫无比深厚。骆师常对我们说:“东三省沦陷后,从沈阳到北京已不通车,我是一步一步走来北京的,路上什么都丢了,就这张老师的照片没丢。因为我把它看得比我的命都重要,我的一切都是老师给我的,做人不能忘本!”骆师的话让我很受教育。骆师还跟我说过:“你师爷的两肩上都有深坑,鸡蛋放上去都不会掉下来。足见,八卦掌功天之深。”还有:“你师爷曾在三寸厚的木板上钉上狗皮,足足打了三年,掌心的肉都是凸出来的,他只要用上三成劲,一掌就能打得对方口吐鲜血。有一次,你师爷的掌在我胸前滑了一下,我就疼了一个多月,每天都得偷偷吃‘七厘散’,练功时还要装做没事人一样,不然,就得挨骂!”
拜师后,我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到国术社去练功。去了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扫院子、倒脏土,然后,拿起水桶到前院自来水管处,一桶一桶把骆师家的水缸打满,这才开始练功。
100号院子里有棵老槐树,是我们练习扎枪的好地方。每天我都要站在树前,端着一把九尺长的大枪,分左右手,拦、拿、扎各一百下,然后,再拿一根一米多长的铁棍当剑,练习崩、点、刺。这些都练完了以后,再一个人到前院,或者后院,练习各种拳法、掌法和身法。这时,师父如果能从屋里出来,动一动你的手指、按一下你的肩膀,那你就感到很幸福了——这就是师父在点拨你功夫了,如果师父看你练得好,一高兴,没准儿又能教你一点新东西,那你就感到无比幸福了。
因为我的那些师兄弟,全都是拖家带口的,每天要班上家里两头忙,一般只有周日才能来社里练上半天。而我不仅没结婚,而且连女朋友都没有,又一般下午三点来钟就没事儿了,所以当时每天来社里练功的几乎就我一个。到了周日,师兄弟们陆续来齐之后,师父就会叫我们一个接一个地按顺序演练形意拳的各种拳法。练完形意,大家就会各自找地方练器械或八卦掌了。那时候,师兄弟过招受点轻伤是常有的事,骆师常说:“只有通过说手、喂手、试手,才能达到和人动手的目的。”那时,我们去外面与人切磋,若是赢了回来,程师就会高兴;若是输了回来,必是一顿臭骂。
因为我系统地接受过篮球训练,身体素质不差,领悟力也还行,学拳很快。而且我每天练拳的时间比我那些师兄弟要多得多,所以我才学了一年,功夫就已超过了一些学了三五年的师兄。当时,我一月挣31块钱,20块钱给家里,剩下的几乎都孝敬给我师父了。我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师父家,然后,再从师父家回家,一圈下来差不多有十一二公里,我是宁可腿儿着,也不舍花三块钱买张公交月票。师父喜欢听京剧,我几乎每个月都会请师父去听回马连良,或谭富英、裘盛荣、张君秋什么的;我看师父的鞋破了,就会去内联升给师父买双礼服呢面的千层底儿;我看师父家的茶叶快喝完了,就会去张一元给师父买半斤花茶。我的一举一动,师父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对我也是格外喜欢,教我的也多。
我是一名教师,有寒暑假,特别是暑假,天长,假期也长,是我练功的黄金时间。暑假期间,我都是每天不到六点就到了天坛公园,先绕园子走上十来里的八卦步,然后到我练功的地点,再围树走圈,练习八卦掌法,这一练就是一个多小时。之后,稍事休息,就去老师家,把老师接来。再然后,我练我的,老师练老师的。老师练完后,才会给我一些指点。这就中午了,我会先把老师送回家,再回自己家。晚上八点,我还要去天坛公园,练两个多小时的八卦刀、八卦枪。练累了就躺上公园的长椅上,看星星……
P31-33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数千年来传承不息,京台两岸武术文化交流交往历经时代风云变化发展至今,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记忆的感人故事。在北京市体育局和北京市台办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北京武术院与北京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共同商定,组织编写《海峡两岸武术家访谈录(一)》。
2017年1月,在北京武术院召开了编写组成立暨启动工作会议。北京市台办杜德平副主任提出了尊重历史时代背景,颂扬武术人杰轶事,呈现精彩传承风范的编写原则。编写团队根据该原则,在京台两地紧锣密鼓开展编写工作。撰写过程中,黄殿琴女士带领采编团队经过6个月在两岸进行专题采访和撰写,生动写实了两岸同根同源、一脉相连的武术历史传承,是“中国梦,梦有根”的真实写照。出版发行之际,北京市体育局杨海滨副局长提出了严谨至上、科学至尊、精准呈现的标准要求,按照这一要求,编写团队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多次沟通,反复修改校订,《海峡两岸武术家访谈录(一)》终于和大家见面了。由于时间和精力关系,我们遴选了京台两地的知名武术家作为第一册采编对象。我们将陆续采访更多海峡两岸为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知名武术家的人生异彩经历,不断挖掘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价值和时代意义。欢迎大家为我们提供素材,共同谱写中华武术的新篇章。
整个采编期间,编委会各位同志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书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海涵和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17年10月27日
中华武术,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中华武术,渊远流长,传承迄今可考证史实有4200年的中华文明史,文武相承相传。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崇尚礼仪,讲道德,崇德尚武。近代中国人每当谈及中华武术,往往十分重视当中的哲学精神。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精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门派。中华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年代久远的中华武术至今仍然璀璨盛行,长盛不衰,这其中秘密在哪里呢?这套武术文化丛书的诞生将有助于人们从她的源头找寻。
一直为中华民族兴亡而奔波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习武是“卫国、自卫”,倡导呼吁大家习武强身,保家卫国。孙中山先生不仅对武术振兴中华之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而且还对武术情有独钟、身体力行,为武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本书对武术文化的本质和学习的方法,如拳术的选择与使用,招式的选择与特点,用拳的标准及展现的方式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其语言简练,文辞优美,耐人寻味,真不愧是武术专家手笔。文中两岸武术家的论述明确地提出了形神兼备、神采为上的创作与鉴赏的原则,揭示了武术文化最根本的追求目标,并强调武术家应做到心、手相映,才能达到武学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达其情感。
说武比习武还难,因为要把看不见的地方说出来。说武,让拳人与拳人之间有了交流与传承;说武,让不会打拳的人也可以活出武术家的精彩人生。
此书的出版,是集结两岸22位武术老师对自家拳学修练多年来所记录的武术论述,汇整成书,所有的论述都是自身的练拳心路历程,并且围绕着拳经、拳论、行功心解而叙述的。有高龄九十“武林一枝笔”之称号的武式太极传人吴文翰老师,有名不虚传“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美称的孙式太极拳传人孙婉容老师,“太极人生”吴式太极拳传人李秉慈老师,八卦掌传人刘敬儒老师,金牌教练吴彬老师,著名太极拳武术家李德印老师,东岳太极创始人门惠丰、阚桂香伉俪,八极拳老师王世泉,武术家夏伯华教授,宝岛太极先贤鞠鸿宾老师,“一棍一拳连海峡”称号的台湾武术家唐克杰老师,郑子太极拳传人徐忆中老师,八卦太极拳老师赵福林,八极拳名家蒋志太老师,九九太极拳传人黄裕盛老师,中华武术推广者徐纪老师,南拳“福师”传人苏金淼老师,杨式太极拳传人邓时海老师,洪拳撒播者尤少岚老师,一代宗师张克治老师等。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台湾事务办公室以及北京武术院、北京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全力推动两岸武术交流促成丛书诞生,我们相信,《海峡两岸武术家访谈录(一)》——这部集两岸百家之长、融汇古今的武学指南的问世,必将在启迪武学思维,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全民运动等方面发挥正能量,是一种宝贵的探索,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做出新时代贡献!
中华全球洪门联盟总会长
刘会进博士
2017.07.28于高雄市
黄殿琴主编的《海峡两岸武术家访谈录(1)》是集结两岸22位武术老师对自家拳学修练多年来所记录的武术论述,汇整成书,所有的论述都是自身的练拳心路历程,并且围绕着拳经、拳论、行功心解而叙述的。有高龄九十“武林一枝笔”之称号的武式太极传人吴文翰老师,有名不虚传“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美称的孙式太极拳传人孙婉容老师,“太极人生”吴式太极拳传人李秉慈老师,八卦掌传人刘敬儒老师,金牌教练吴彬老师,著名太极拳武术家李德印老师,东岳太极创始人门惠丰、阚桂香伉俪,八极拳老师王世泉,武术家夏伯华教授,宝岛太极先贤鞠鸿宾老师,“一棍一拳连海峡”称号的台湾武术家唐克杰老师,郑子太极拳传人徐忆中老师,八卦太极拳老师赵福林,八极拳名家蒋志太老师,九九太极拳传人黄裕盛老师,中华武术推广者徐纪老师,南拳“福师”传人苏金淼老师,杨式太极拳传人邓时海老师,洪拳撒播者尤少岚老师,一代宗师张克治老师等。
黄殿琴主编的《海峡两岸武术家访谈录(1)》对武术文化的本质和学习的方法,如拳术的选择与使用,招式的选择与特点,用拳的标准及展现的方式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其语言简练,文辞优美,耐人寻味,真不愧是武术专家手笔。文中两岸武术家的论述明确地提出了形神兼备、神采为上的创作与鉴赏的原则,揭示了武术文化最根本的追求目标,并强调武术家应做到心、手相映,才能达到武学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达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