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汶川县城
(一)黑压压的灰尘从县城方向上涌
我当时在威州师范学校当政教主任、招办主任,上午在汶川县里开招生会议,中午回到在县政府旁边社保局的家里休息,考虑到下午还要上班,稍微休息一下,地震就发生了。我在床上被惊醒了,我们家房子裂了个口子,那个口子很大,书哗哗往下落,家具也在掉,我有点害怕,但还算镇定,赶紧把衣服穿起,站也站不稳,我第一感觉是要往厕所躲,不能到楼梯间。我们家是五楼,往外一看,垮塌非常严重,灰尘很大,响声很大,等地震稍稍平静一下,我第一时间冲到楼下,全是灰,急忙从县政府往威师校赶,街上人群很乱,乱成一团,黑压压的灰尘从县城方向上涌。——昌维清(时任威州师范学校政教主任)
我在汶川县城做生意,在街上开了一个餐厅,地震时餐厅有很多服务人员。两点二十八分发生地震的时刻,刚好生意高峰期过了,工作人员和我本人都在休息。地震发生前有特别大的声音,声音一过就开始震动。地震来了两下,第一下比较小,整个楼体在震动,我知道是地震来了!到了第二下就震得很厉害了,街面上的房屋整体在抖动,我感觉房子就像是棉絮一样,很软。地面上出现波纹,周围的吊牌和招牌往下掉。面对我做生意的地方是农行,农行的玻璃都被震得粉碎。我第一反应就是把餐厅的工作人员都召集在一起,到空旷的地方。十分钟左右,地震的最高震级过去,就在新国旅大酒店这个位置山体开始滑坡。新国旅酒店的对面是阿坝师专,阿坝师专那边山体垮塌得非常厉害,引起了非常大的灰尘,整个汶川就笼罩在灰尘之中。在我们那个位置就感觉天一下就黑了,后来救援的直升机飞行员说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新国旅酒店这一块。我们在街心花园那个地方当时大概有1000多人,很多人一句话都不说,人与人之间互相紧握,只听到沙尘刷刷的滑落,有一种进了地狱的感觉。几分钟后,沙子过了,天就慢慢开始亮了。当时,我们还没有感觉震中就是汶川,总认为是松潘或是茂县,当天晚上通过新闻媒体听到消息,才知道是汶川发生地震了!汶川整体的损失还是比较大的,质量差的房子都倒塌了,但县上伤亡的人数不是很大,我周边的只有几个被飞落的物体砸到的人。——朱泽云(时任汶川县桑坪社区党支部委员)
5月12日当天下午,因为三点钟有个会议要参加,所以我们七八个人就在县城气象局附近的茶楼喝茶等候。大概下午两点钟过后不久,先是感觉周围像是火车跑动的剧烈轰鸣声,声音短暂,持续了一点儿时间,然后地面就开始猛烈晃动。我们从喝茶的地方迅速跑出来,当时双脚站立不稳,那种状态就像是坐上拖拉机,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一样,摇动得很厉害。那天下午阳光很好,当时就看到县城周边的山体像被放炮炸塌了一样,到处在塌方。几分钟后,灰尘弥漫,整个县城什么都看不到了!——陈友红(时任汶川县威州镇茅岭村主任)
P24-25
透过口述历史、非虚构创作,描摹更真实、颗粒度更精细的当代中国社会,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的特大灾难之一。为纪念此次地震中的遇难同胞,鼓励生存者重建美好家园、坚强地生存下去,并为后人研究此次地震提供详尽的史料,让人们感受抗震救灾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本书以口述史的方式多层面、全方位记录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反映抢险救灾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真实作为。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仅四川省就有6.88万人死亡、1.79万人失踪、37.5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受灾人数多达4625.7万人。这场灾难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记述历史、科学御灾,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大责任。“5·12”特大地震造成的惨重代价和巨大付出,应当换来人们对巨灾应对管理意识的增强、知识的丰富、制度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用口述历史这种记录和研究历史的方法,把汶川特大地震事前、事中、事后发生的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进行梳理,以录音、摄像、文字记录等方式搜集有历史意义的经历者、见证人的个人观点,不仅可以弥补汶川特大地震原始资料的不足,以更鲜活的史料形式留存记忆和开展国际交流,而且能够把抗震救灾的历史经验传承给后人。正如日本神户大学奥村弘教授针对1995年阪神大地震所言:“震后,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地震资料的收集、保存工作,这些资料并非自然科学的数据,而是能够表明人们在灾害中如何思考与行动的记录。”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自2012年9月开始筹备并建立起以“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和培训中心教师和校外专家、校内在读硕士研究生为主,灾区基层党校教师为辅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亲历者口述历史研究团队,由王春英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2013年3月28日,“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和培训中心在校院图书馆举办了为期一天的口述历史专业培训会议,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王川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李德英教授应邀到会,并分别做了题为“口述历史:概念、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口述史漫谈”的学术讲座。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源在汶川县映秀镇牛眠沟,深度14公里,“汶川县13个乡镇全部遭灾,遇难15941人”,“受伤34583人”;“全县损坏房屋30余万间,倒塌房屋20余万间,经济损失643亿元”。2013年5月12日,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五周年的特殊日子里,“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郭伟教授率领口述历史研究团队在震中汶川县正式启动地震亲历者口述资料的收集工作。从2013年5月13日开始至2014年10月底,该研究团队共计寻访了153位经历过此次特大地震的汶川县各级干部和部分群众,形成了2800多分钟的录音、6000多分钟的视频与400多万字的文字记录资料。
本项目的访谈主题分为三大系列十四个专题:一是“重返地震灾难现场”系列,包括“地震前兆”“地震躲避”“次生灾害”“灾难现场”等四个专题;二是“突发危机与紧急应对”系列,包括“危机意识”“危机反应”“预案启动”“应对效果”等四个专题;三是“避险求生与救援处置”系列,包括“地震自救”“民众互救”“政府行为”“专业救援”“志愿者行动”和“社会反响”等六个专题。本资料辑录以上述访谈主题为基本线索,以“5.12”汶川特大地震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为主要内容,采用了“以事找人”的编撰方式。通过对汶川县153位地震亲历者口述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我们看到了基层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大灾大难面前的中流砥柱作用。与1976年应对唐山大地震相比,抗击汶川地震更呈现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依法救灾、廉洁高效,公开透明、开放救灾等鲜明特征。全力抢救群众的生命是应对汶川地震巨灾最核心的取向,“5·12”抗震救灾的胜利是以人为本的胜利。在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抗震救灾的钢铁长城,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战斗堡垒的时代内涵,用大爱和执着捍卫了共产党员的崇高荣誉,用责任和奉献抒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参与汶川县地震灾区现场访谈的工作人员有:访谈主持人王春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张丽华(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授)、郭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陈旭(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王蓉(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其中,王春英主持采访了119位受访人;摄像工作者黎藜(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党校报》责任编辑)、王蕾(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余沿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其中,王蕾担任了93名受访人的摄像工作。录音、文字记录及初期整理工作,主要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何金钢、李国强、朱迪、师文俊、郭霞、陈郧、吉军辉、钱燕歌、徐喜宁、陈朋举、王力等同学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师张力文、郭小林、曾玲等有所参与。其中,何金钢担任了53位受访人的录音、文字记录及初期整理工作。此外,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欧露同学承担了部分录音的后期整理任务。2016年12月20日至23日,“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在汶川县举行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亲历者口述历史》汶川访谈文字审稿会议,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谢放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徐波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陈建明教授、四川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地震灾后重建学院执行院长顾林生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王川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田利军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凌兴珍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冉绵惠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唐英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张丽华教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李锡炎教授、“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旭教授以及王蓉教授、王春英教授等校内外专家学者到会,特邀汶川县受访领导干部以及汶川县委党校、北川县委党校等部分灾区党校代表出席了会议。专家们本着对后人负责、对受访者负责以及对科研负责的态度,对每位受访者访谈文字整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审改结束后,审稿专家们进行了座谈交流,对文字资料审改中发现的结构、内容以及表述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指出了不足和缺陷,为进一步完善口述访谈工作和文字资料整理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和重要参考。“‘5·12’汶川地震亲历者口述历史”项目在汶川县的启动及推进,得到了中共汶川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县委组织部有关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中共汶川县委党校的徐锐、王文、何晓晖、吴文勇、姚林、杨赞、黄珊等同志鼎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17年12月2日
王春英主编的《5·12特大地震访谈汶川之殇--汶川县153位地震亲历者口述资料辑录》以5·12这场巨灾地震的震源地——汶川县为研究范围,以党员干部群体为书写主线,通过口述的方式,客观反映灾区干部和群众在抢险救灾时期的实际行动与理性思考。本书所呈现的是汶川县153位地震亲历者访谈口述第一手资料,内容全面、记录详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的特大灾难之一,为纪念此次地震中的遇难同胞,鼓励生存者重建美好家园、坚强地生存下去,并为后人研究此次地震提供详尽的史料,让人们感受抗震救灾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王春英主编的《5·12特大地震访谈汶川之殇--汶川县153位地震亲历者口述资料辑录》以口述史的方式多层面、全方位记录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反映抢险救灾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真实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