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他的散文清新秀丽,沉郁隽永,语言朴素,真挚感人,能够用平易的叙述表达深厚的感情,被称为“美文的典范”。
《朱自清经典》精选《背影》《给亡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让人在平易清丽的文字中感受朱自清散文独特而持久的艺术魅力。
| 书名 | 朱自清经典/统编教材名家人文经典丛书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朱自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自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他的散文清新秀丽,沉郁隽永,语言朴素,真挚感人,能够用平易的叙述表达深厚的感情,被称为“美文的典范”。 《朱自清经典》精选《背影》《给亡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让人在平易清丽的文字中感受朱自清散文独特而持久的艺术魅力。 内容推荐 朱自清触动灵魂的优美文字,源自心灵深处的感悟,在岁月的长河中,如宝石般熠熠生辉,陪伴着读者一路远行。《朱自清经典》精选朱自清作品中脍炙人口的篇目四十余篇,有利于青少年读者进一步深入理解名家名篇,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目录 前言 春 扬州的夏日 荷塘月色 南京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看花 冬天 匆匆 绿 我是扬州人 背影 儿女 给亡妇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松堂游记 重庆行记 潭柘寺·戒坛寺 威尼斯 罗马 滂卑故城 菜茵河 荷兰 论气节 论吃饭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书生的酸气 论不满现状 论且顾眼前 论青年读书风气 说话 沉默 很好 买书 初到清华记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论自己 论别人 论诚意 论做作 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 附录 阅读回望 试读章节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权权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可以挟妓或打牌。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 P4-5 序言 朱自清先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成长于江苏扬州;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不知你是否凝想过:一个人的名、字、号会不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千丝万缕的影响?佩弦,即把绷紧的弦佩在身上。先生用这来激励自己警惕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他多么自爱,也永在自省,不容半点污秽沾染自己,仿佛淤泥中缓缓绽放的一盏清荷,又在浊世中落尽红衣,捧出了一蓬真挚的莲心。 他的思想如清荷般纯真 先生的思想性格受到家学渊源和士大夫家庭氛围的熏陶,整饬、温和,庄重、矜持。叶圣陶曾这样评价:“精神世界的自然和谐、个性气质的恬淡平易、人格建树的稳定完美。”他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变化、深入的思考而呈现出三个阶段,但无论怎么变,“纯真”是永不变的。早年,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追求个人的独立,不喜欢参加政治活动,只想安心作好自己的诗,写好自己的文章。但他仍密切关注着社会,《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被哥嫂以七毛钱卖掉的五岁小女孩、《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向他投去傲慢一瞥的白种小男孩等等,都曾引起他对社会、民族的深切思考。他就这样被历史潮流渐渐地带出了“象牙塔”,来到了他的“十字街头”。 他力行“刹那主义”,这是他在致俞伯平的三封信(1922—1923)中初步提出,在浙江春晖中学演讲《刹那》(1925)时全面阐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刹那主义”不是“虚无主义”“颓废主义”,而是承认生命、生活是由一个个“刹那”(段落、经历、日常生活细节)组成的,每一段经历都有独立的价值,要认真对待并度过。他的《匆匆》最典型地反映了这样的思想。其他诸如《荷塘月色》中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儿女》中的“将来的事且等将来吧。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孩子们还是孩子们,自然说不上高的远的,慢慢从近处小处下手便了”等也是“刹那主义”很好的注脚。可以说,从小处、近处做起,以实际工作追求生命积极意义的“刹那主义”,终身伴随并影响着他。在“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身上在“五四”运动中奔突起来的沸腾的血渐渐地凉下去,他陷入无法理解现实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渴望光明,又寻找不到出路,在这样的孤独与苦闷中,是“刹那主义”帮他走过了这段时日。 好友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使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他被黑暗现实教育了,被爱国民主运动推动着,从一个自由主义者成长为革命民主主义的战士。他号召大家主动地走下已经开始被拆毁的象牙塔,走到十字街,走进人民群众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身患重病的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展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节操。 他的情感如清荷般潋滟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爱”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不变的情感。 他爱社会、民族,所以控诉社会的不平等,不满中华民族受到外国的屈辱对待,他憎恶黑暗,用溢情之笔呼吁着人和民族的平等。 他爱自然,努力刻画出蕴含在每一片细小景象中的美丽。他把梅雨潭的绿想象成风姿绰约的少妇、初恋的少女、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他把月光下的荷塘描绘成可以摆脱世俗烦杂的心灵桃源;他从各个角度对秦淮河镂金错彩、细针密缕,在往事、现在的虚实中,近景、远景的描构中,静景、动景的交错中,再现了当时秦淮河美的境界;他把春的活泼、生机、力量和希望描摹得清新可人。 他爱生活,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他却将“芝麻大的事,都不惜郑重地写出来”,品味“渐渐蒸散”的甜味,“温寻已失的自己”。他在《冬天》里回忆了和父亲兄弟围坐吃“白水豆腐”、和朋友夜游月下西湖;在《扬州的夏日》《南京》中,颇有情致地写出了他在扬州和南京生活;他记下了去潭柘寺、戒坛寺途中的惊险一刻,也将普普通通的松堂刻画得情趣盎然;他回忆了自己从不爱花到爱花、赏花的变化。他用这些温情、甜味,抵抗着自己的彷徨、颓唐和痛苦。 他爱一切可爱的、值得爱的人,于是便追忆他们。《背影》中,不如意的他理解了同样处于不如意中的父亲;《给亡妇》中,他一唱三叹,表达对妻子的爱,追悔自己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儿女》中,他反省教育子女的方式,责怪自己因生活的烦琐而粗暴地对待他们;《冬日》《看花》中,他回味着和朋友心意相通的交往。他痛感黑暗现实中圣洁与美好的失落与毁灭,在“爱”之国的营造中搜寻甜蜜与温馨,抚慰、滋润寂寞、荒芜的心灵。 他爱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及遗存。《罗马》《滂卑故城》中,他慨叹人类文明曾有的伟大,追索什么才是真正的永恒;《威尼斯》《莱茵河》《荷兰》中,不仅描刻了旖旎的异域风光,更赞美人类精神的、生活的高度。 他爱中国的未来,期待着从生活细节到民族精神都有本质的改变。他把希望投注在读书人身上,在《论气节》《论雅俗共赏》《论书生的酸气》《我所见的清华精神》中,对读书人应具有的当代精神作了剖析。又在《论且顾眼前》《沉默》《说话》《很好》《论自己》《论别人》等杂文中深刻地剖析了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国民弱点,入木三分,令人警醒。《论吃饭》中,他赞扬了反饥饿、反压迫的行动;在《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中,他肯定了闻一多对民主运动和中国学术作出的贡献。他希望中国光明的未来早点到来。 他的散文早期清秀隽永,中期质朴腴厚,后期激进深邃,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他擅长从生活一点一滴中钩连起自己丰富的情感。宛如他在《荷塘月色》中所写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他的情感就像在水波中荡漾的青青荷叶,摇曳在社会、时代里。 他的语言如清荷般雅致 文章要雅致,是否必须运用古代凝练的语言,这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文言和白话之争的重要内容。朱自清积极开拓着白话文的表现领域。他着力于运用现代口语表现艺术的美和思维的严密,摒弃了纯粹的大白话和半文半白的表达,让他的散文里“贮着那一种诗意”。他几乎以一己之力,为中国文学开辟了现代美文的新境界,给出了能作为典范的语言样式。 雅致的语言建立在写实的创作态度上。不写实,语言即使天花乱坠,也是空洞乏味,没有生命力的;人生的丰富的趣味,也蕴在写实中。“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他表现细端末节的千差万殊,显现对象细微的特征,用形象、凝练的语言贴切地表达,创造着个性的、活泼的、真实的文学。你看,他用“踞”形容梅雨亭;用“滴”“扑”形容扫叶楼窗外的绿;秦淮河是“腻”人的,夜是“薄薄”的,歌声是“袅娜”着到耳边的;塘中的荷叶是“挨”着的,月光是“泻”下的,青雾是“浮”起的……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丰富的想象是语言走向雅致的路径。你看,在他的散文里,比喻、拟人、对比、夸张、通感、烘托、虚实结合、化静为动、整散结合等手法俯拾皆是,这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绝不生硬,使得旬式是灵活的,旋律是流畅的,节奏是活泼的,语言是精美的,无不附着他生命的体验。《绿》中,他用“极大的荷叶”写绿的平,用“少妇的裙幅”写绿的纹,用“初恋的少女的心”来写绿的轻柔,用“明油”等写绿的光亮、滑腻和软嫩,用什刹海的绿杨、虎跑寺旁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的水来作比较,写梅雨潭绿得恰到好处;在《荷塘月色》中,他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形容清香,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形容和谐的光影,打通了感官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新奇的阅读感受。 当然,还有平淡的语言风格,这似乎是以《背影》为标志。平淡不是雅致的敌人,而是雅致的极致:“古人作诗到平淡处,令人吟绎不尽,是陶熔气质,消尽渣滓,纯是清真蕴藉,造峰极顶事也。”(薛雪《一瓢诗话》)他树立了典范式的文质兼美、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字是日常语言用的字,声调是日常语言的声调,句法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却经得住语法学家的推敲。他的记人记事散文、游记以及杂文,都有这样的特点。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读完这精心挑选出来的几十篇文章,先生的形象会不会浮现在你们的脑海里?或者说,你们的眼眸里是否映着一盏在微风中摇曳的清荷?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