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斯人记/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恨水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恨水著的《斯人记》是一部长篇小说,是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张恨水卷之一。

所谓朋友,所谓朋友之朋友,不是大夫阶级,却是士的阶级。中国立国的精神,向来在士气,本书描写的社会是北方政治黑暗的年月。对北平士气,虽未完全描写出来,大概只有很少数是例外。大部分士,只是捧戏子逛窑子酒食征逐。上焉者,也不过逛公园喝茶,弄弄风月文艺。

内容推荐

张恨水著的《斯人记》以文人梁寒山与女诗人张梅仙由诗互倾、由诗相识的故事,根据“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意,描写北洋政府时期,所谓首善之区北京的“士”阶,“捧戏子,逛窑子,酒肉征逐”“弄弄风月文艺”的颓废生活,一面是正直清,一面是荒淫奢侈,形成鲜明的对照。

目录

小说大家张恨水(代序) 张赣生

自序

江亭秋

第一回 生女别妍媸疗贫学曲 得人在妩媚送笔登龙

第二回 赞梅菊齐芳艺名突起 得芝兰并座佳远频来

第三回 失宠作良图帮闲早约 辍歌异小别快睹先临

第四回 深夜喜犹来听歌当课 微波惊乍托献寿封金

第五回 虎髯一掀情天嗟草补 花丛三顾长夜喜能狂

第六回 荡子金多驱车购彩锦 美人计巧破梦索钻环

第七回 凄怨十阕词斯人有迹 风流一席话和尚多情

第八回 绮语难忘买书怜佛子 芳名重晤问字过诗家

第九回 顾曲看奇人随声唱彩 惊寒怜知已寄字赠袍

第十回 下顾感分金清歌永诀 投怀能作态约指双收

第十一回 大妇千里来一筹莫展 新人数朝去四大皆空

第十二回 一席冠裳无言作俗客 满城风雨努力苦寒儒

第十三回 书不疗贫无钱难赎命 花如解语有酒可浇愁

第十四回 生女耀门楣闾阎侧目 迎宾易冠服鸡犬皆仙

第十五回 冒雨过荒丘寻盟黑夜 飞笺谑文友盛坐华堂

第十六回 十日沉吟衣香如未去 两番晤对心影证无言

第十七回 三次走奔车忙中得趣 双方佩珍物戏外传奇

第十八回 联袂闲游蹑踪作幻想 倚栏小立拾帕赏余香

第十九回 传扇令人怜为花请命 迎门留客坐代父宣劳

第二十回 订约不忘典裘供小叙 结交有术敷粉发奇谈

第二十一回 计炒作东席前佯骂酒 解围共座案下巧传音

第二十二回 事料几分试衣问良母 心倾一见登门访少年

第二十三回 譬合中西室家增负担 风同上下闺闼苦周旋

第二十四回 料理新篇继剪京华梦 商量旧事来看蝴蝶图

试读章节

第一回 生女别妍媸疗贫学曲 得人在妩媚送笑登龙

却说中国人的思想,向来是是古而非今,以为五帝时代不如三皇;夏商周三朝,不如唐虞;唐宋元明,不如汉晋。甚至降到清末,以为咸、同时代的人,不如乾、嘉;光、宣时代的人,又不如咸、同。像这样一步一步退下去,千万年后,不知道中国人要变成个什么样子了。这话可又说回来了,这种思想,却也不能说他毫无根据。有人说,民国八九年的北京看到民国二三年是唐虞之世。到了民国十六七年,看民国八九年的北京,又是唐虞之世。然则社会上的现状,是一步一步后退的,岂不显然?

诸君莫说这是笑话,本来稗官小说,也就卑之毋甚高论。在我动笔时候,北京已是北平,都城南迁了。回想当年,真和现在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本来国家迁都,自有它的大道理,吾侪小民,何必置什么末议?不过一个人目睹沧桑,这荆棘铜驼之感,是少不了的。加上我的朋友和我朋友的朋友,他们在这几年之中,或兴或衰,或留或走,也就极苍狗白云变幻之态了。我们怎能无动于衷?

世界上的文字,本来就不必到一种特异地方去寻材料,只要说得尽情,言之成理,自然成章。况且小说一道,本来是街头巷尾之谈,那种材料更是俯拾即是。所以这一部小说不必装腔作势,说什么有托而述;也不必说楼阁凭空,全是杜撰。不过把斯人耳闻目睹的事,似乎可资玩味与谈助的,随便记将下来,文字里面,加些小说匠固有的点缀,作为长篇小说。所以老老实实,就名它为《斯人记》。《斯人记》云者,一可说是斯人所记;二可说是把斯人事记将下来。若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作者斯记,有独清独醒之感,则吾岂敢?那倒不如说是死人所记为得了。

闲话说了半天,我这一点儿感想,却从何而起?我记得古人有两句诗:“溪边多少如花女,头白溪头尚浣纱。”这正是说,人生有幸有不幸。而我所忽然感到的,就是有两个女子,同时学艺,一个升天,一个坠地。足以代表一部书上人物的缩影,不如就把她请来,做一个开场人物。而且她关系半部莺花,一朝声色,倒也不愧做一个说部先锋。

若论这个人是谁,在若干年前,她不过是十六七岁的小家碧玉。她是旗人,父亲姓个寿字。自个儿小名菊儿,一直到十五岁,依然是这样叫着。可是父母不和,打了一场官司。不知如何,她父亲是大输特输,判了永远监禁,小菊就跟着母亲过活了。她母亲是个能干人,一向带着三分男性。满胡同里都叫她一声寿二爷。寿二爷除了丈夫,只有一个独生女儿。过起日子来,未免显着枯寂,而且先是一点儿进项没有。到后来有一个好街坊,倒和她很好,就在一处合作寻生活。

这人姓牛,单名一个贵字,人称牛大爷。牛大爷是个白肉胖子,银盆一张大脸,只因为脸上肉太多,向上一拥,把眼睛的眶子挤小了,只剩得一条缝。他脑袋后面,比脸上的肉更多,在后脑勺子下,涌出一大撮肉,一层一层地叠将起来,像半个葫芦一般。他前后有这两块肉一挤,脑袋上万万生不住头发,就秃着一颗脑袋,由此一来,人家又给他起诨号了,背后叫他大秃牛。大秃牛是个混混,前前后后几条胡同没有不认识他的,这胡同里要发生什么小事,他一拍大腿从中一劝说,大概就可了结。寿二爷因为他这一点,觉得他够朋友,就和他联合一处,开了一座洗衣房。另外请了一个教戏的给菊儿教戏,两家三口人过日子,虽然苦一点儿,究竟也有个办法了。

这个教戏的叫短腿李,原是个唱青衣的戏子,只因扮相不好,唱不红。到了中年,索性倒了嗓子,不能登台,于是就以教戏为生。这一条西城根胡同里,他教了两个女徒弟,一个是菊儿,一个是吕家大妞儿。不知不觉教了八个月,就送她两个人到天桥小戏园子去登台。先是充些零碎,后来有点儿舞台经验了,菊儿改名芳芝仙,大妞儿改名吕芝仙,唱正式的角儿。唱了两个月,芳芝仙大红特红,由开锣戏改到唱压轴子。吕芝仙却还是唱前几出戏。

有一天散了戏,两个芝仙同坐了一辆人力车回来。到了寿二爷洗衣房门口刚刚下车,却碰到吕芝仙的母亲在油盐店里买东西回来。她母亲吕大娘怒从心起,因冲着芳芝仙的面子,又不好骂,勉强笑道:“哟!孩子,你拿多少戏份儿了?又坐洋车回来。”芳芝仙在身上一掏,掏出十几个铜子,给了车钱,就回过脸来,笑着对她道:“大婶,你别怪大姐了,她原不肯坐车,是我请她的。”在她们这样说话时,寿二爷听了便赶出门来了,大妞妈一看寿二爷,头上梳着一个钻天旗人髻,倒有两绺头发分披到耳鬓边。身上穿了一件蓝布大长袍,两只衫袖各卷了一角,手上拿了一块盘子大、寸来厚的锅饼咬了几个大缺口,嘴里还是鼓起咀嚼着。彼此一见,远远地各蹲了两蹲,请了个半截儿安。寿二爷笑道:“大姐,家里坐一会儿喝碗水去。”大妞妈道:“我正有几句话和你谈,坐一会儿吧。”于是寿二爷领头,将大妞妈引到屋子里去坐。两个姑娘也都跟进来了。

寿二爷一看大妞妈放下的菜筐子,里面有一个纸口袋,盛着一袋杂合面,另外一只粗饭碗,盛一点子香油,筐子上横搁着一大把二尺来长的老菠菜。寿二爷一见,笑道:“大姐,你真会过日子啊。”大妞妈道:“这有什么法子呢?你瞧,她爸爸到张家口去了,是两三个月不给家里来信。我们这丫头和你家姑娘一块儿学戏,你姑娘学多少了,她还是这两手。这就全靠她,每天拿五十个子儿的戏份儿。房钱该下两个月来,房东直催。这年头儿,吃什么都涨钱。杂合面,今天又涨上一个子儿,吃什么也吃不起了。这要不省一点儿,怎么办啦?前几个日子,为了会钱,到处抓不着,把一件大棉袄当了。我想写一两银子,打算除了一块钱会钱,还剩俩钱使。可是当铺里,凭你怎么说,就只肯写八钱。刚刚是够那注会份儿。我就怕当当,这个日子用得痛快不是?下年一刮大北风,你瞧,这就够着急。”寿二爷放了那锅饼,将手在大腿上一拍,说道:“你这话一点儿不错,我只要能对付过去,就不敢当当。”(P6-8)

序言

小说大家张恨水

张赣生

民国通俗小说家中最享盛名者就是张恨水。在抗日战争前后的二十多年间,他的名字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即使不识字、没读过他的作品的人,也大都知道有位张恨水,就像从来不看戏的人也知道有位梅兰芳一样。

张恨水(1895-1967),本名心远,安徽潜山人。他的祖、父两辈均为清代武官。其父光绪年间供职江西,张恨水便是诞生于江西广信。他七岁入塾读书,十一岁时随父由南昌赴新城,在船上发现了一本《残唐演义》,感到很有趣,由此开始读小说,同时又对《千家诗》十分喜爱,读得“莫名其妙的有味”。十三岁时在江西新淦,恰逢塾师赴省城考拔贡,临行给学生们出了十个论文题,张氏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说:“我用小铜炉焚好一炉香,就做起斗方小名士来。这个毒是《聊斋》和《红楼梦》给我的。《野叟曝言》也给了我一些影响。那时,我桌上就有一本残本《聊斋》,是套色木版精印的,批注很多。我在这批注上懂了许多典故,又懂了许多形容笔法。例如形容一个很健美的女子,我知道‘荷粉露垂,杏花烟润’是绝好的笔法。我那书桌上,除了这部残本《聊斋》外,还有《唐诗别裁》《袁王纲鉴》《东莱博议》。上两部是我自选的,下两部是父亲要我看的。这几部书,看起来很简单,现在我仔细一想,简直就代表了我所取的文学路径。”

宣统年间,张恨水转入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并从上海出版的报纸上获得了一些新知识,开阔了眼界。随后又转入甲种农业学校,除了学习英文、数、理、化之外,他在假期又读了许多林琴南译的小说,懂得了不少描写手法,特别是西方小说的那种心理描写。民国元年,张氏的父亲患急症去世,家庭经济状况随之陷入困境,转年他在亲友资助下考入陈其美主持的蒙藏垦殖学校,到苏州就读。民国二年,讨袁失败,垦殖学校解散,张恨水又返回原籍。当时一般乡间人功利心重,对这样一个无所成就的青年很看不起,甚至当面嘲讽,这对他的自尊心是很大的刺激。因之,张氏在二十岁时又离家外出投奔亲友,先到南昌,不久又到汉口投奔一位搞文明戏的族兄,并开始为一个本家办的小报义务写些小稿,就在此时他取了“恨水”为笔名。过了几个月,经他的族兄介绍加入文明进化团。初始不会演戏,帮着写写说明书之类,后随剧团到各处巡回演出,日久自通,居然也能演小生,还演过《卖油郎独占花魁》的主角。剧团的工作不足以维持生活,脱离剧团后又经几度坎坷,经朋友介绍去芜湖担任《皖江报》总编辑。那年他二十四岁,正是雄心勃勃的年纪,一面自撰长篇《南国相思谱》在《皖江报》连载,一面又为上海的《民国日报》撰中篇章回小说《小说迷魂游地府记》,后为姚民哀收入《小说之霸王》。  1919年,五四运动吸引了张恨水。他按捺不住“野马尘埃的心”,终于辞去《皖江报》的职务,变卖了行李,又借了十元钱,动身赴京。初到北京,帮一位驻京记者处理新闻稿,赚些钱维持生活,后又到《益世报》当助理编辑。待到1923年,局面渐渐打开,除担任“世界通讯社”总编辑外,还为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写北京通讯。1924年,张氏应成舍我之邀加入《世界晚报》,并撰写长篇连载小说《春明外史》。这部小说博得了读者的欢迎,张氏也由此成名。1926年,张氏又发表了他的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至高峰的是《啼笑因缘》。1929年,上海的新闻记者团到北京访问,经钱芥尘介绍,张恨水得与严独鹤相识,严即约张撰写长篇小说。后来张氏回忆这件事的过程时说:“友人钱芥尘先生,介绍我认识《新闻报》的严独鹤先生,他并在独鹤先生面前极力推许我的小说。那时,《上海画报》(三日刊)曾转载了我的《天上人间》,独鹤先生若对我有认识,也就是这篇小说而已。他倒是没有什么考虑,就约我写一篇,而且愿意带一部分稿子走。……在那几年间,上海洋场章回小说走着两条路子,一条是肉感的,一条是武侠而神怪的。《啼笑因缘》完全和这两种不同。又除了新文艺外,那些长篇运用的对话并不是纯粹白话。而《啼笑因缘》是以国语姿态出现的,这也不同。在这小说发表起初的几天,有人看了很觉眼生,也有人觉得描写过于琐碎,但并没有人主张不向下看。载过两回之后,所有读《新闻报》的人都感到了兴趣。独鹤先生特意写信告诉我,请我加油。不过报社方面根据一贯的作风,怕我这里面没有豪侠人物,会对读者减少吸引力,再三请我写两位侠客。我对于技击这类事本来也有祖传的家话(我祖父和父亲,都有极高的技击能力),但我自己不懂,而且也觉得是当时的一种滥调,我只是勉强地将关寿峰、关秀姑两人写了一些近乎传说的武侠行动……对于该书的批评,有的认为还是章回旧套,还是加以否定。有的认为章回小说到这里有些变了,还可以注意。大致地说,主张文艺革新的人,对此还认为不值一笑。温和一点的人,对该书只是就文论文,褒贬都有。至于爱好章回小说的人,自是予以同情的多。但不管怎么样,这书惹起了文坛上很大的注意,那却是事实。并有人说,如果《啼笑因缘》可以存在,那是被扬弃了的章回小说又要返魂。我真没有料到这书会引起这样大的反应……不过这些批评无论好坏,全给该书做了义务广告。《啼笑因缘》的销数,直到现在,还超过我其他作品的销数。除了国内、南洋各处私人盗印翻版的不算,我所能估计的,该书前后已超过二十版。第一版是一万部,第二版是一万五千部。以后各版有四五千部的,也有两三千部的。因为书销得这样多,所以人家说起张恨水,就联想到《啼笑因缘》。”

……  张恨水写过一篇《我的小说过程》,的确,我们也只有称他的小说为“过程”才最名副其实。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人由始至终做的事都是一个过程,但有些始终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过程是乏味的过程,而张氏的小说过程却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过程。有的评论者说张氏“鄙视自己的创作”,我认为这是误解了张氏的所为。张恨水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又和白羽、郑证因等人有所不同。张氏说:“一面工作,一面也就是学习。世间什么事都是这样。”他对自己作品的批评,是为了写得越来越完善,而不是为了表示鄙视自己的创作道路。张氏对自己所从事的通俗小说创作是颇引以自豪的,并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他说:“众所周知,我一贯主张,写章回小说,向通俗路上走,绝不写人家看不懂的文字。”又说:“中国的小说,还很难脱掉消闲的作用。对于此,作小说的人,如能有所领悟,他就利用这个机会,以尽他应尽的天职。”这段话不仅是对通俗小说而言,实际也是对新文艺作家们说的。读者看小说,本来就有一层消遣的意思,用一个更适当的说法,是或者要寻求审美愉悦,看通俗小说和看新文艺小说都一样。张氏的意思不是很明显吗?这便是他的态度!张氏是很清醒、很明智的,他一方面承认自己的作品有消闲作用,并不因此灰心,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仅供人消遣,而力求把消遣和更重大的社会使命统一起来,以尽其应尽的天职。他能以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局限中努力求施展,在必然中努力争自由,这正是他见识高人一筹之处,也正是最明智的选择。当然,我不是说除张氏之外别人都没有做到这一步,事实上民国最杰出的几位通俗小说名家大都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但他们往往不像张氏这样表现出鲜明的理论上的自觉。

张恨水在民国通俗小说史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作家,他不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一生的探索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