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5)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阳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胡雪岩传记的权威版本,所有版本都是这套书的删减版、重写版、简化版。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5)》出版40年来,一直是胡雪岩研究的至高经典,无可超越。作者高阳是当代唯一与金庸齐名的历史小说作家,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的美誉。

本书为高阳的奠基代表作,有读者称之为“华语历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

内容推荐

作者为当代历史小说巨匠,出身钱塘望族,熟读清史,熟悉官场,真实还原出胡雪岩的辉煌一生与悲凉宿命。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5)》讲述了胡雪岩帮助左宗棠西征,立下军功,得赏布政使衔、从二品文官顶戴用珊瑚,慈禧御赐黄马褂,成为一代红顶商人,大富大贵,显赫一时。然而,凡事盛极必衰,在风光无限的背后,胡雪岩的事业已经有了全面崩溃的迹象。在政治上,他被卷入到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政治斗争中,李鸿章确定了“倒左必先倒胡”的方针,准备对胡雪岩痛下杀手,危机悄然临近,胡雪岩却对此警惕不足;在生意上,新式缫丝技术的潮流不可遏抑,胡雪岩为了保护江南养蚕人家的生计,决定逆势而行,以一人之力对抗西方工业革命的大潮,悲壮的结局悄然注定。胡雪岩一手创下胡氏商业帝国,享尽世间荣华,却在巅峰时种下隐患,他将如何应付这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危机?

目录

前记

第一章 出将入相

第二章 深官疑云

第三章 元宝街

第四章 美人计

第五章 螺蛳太太

第六章 曲折情关

第七章 帮夫运

第八章 寿域宏开

第九章 千丝万缕

第十章 力争上游

第十一章 移花接木

第十二章 萧瑟洋场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出将入相

光绪七年三月初七,胡雪岩终于践约抵达北京。同行的有两个洋人,一个是在华经商多年,泰来洋行的经理德国人福克;一个是英商汇丰银行的代表凯密伦。

由于这年天气格外冷,天津海口尚未解冻,所以胡雪岩是从陆路来的。浩浩荡荡十几辆车,一进右安门,直投前门外草厂十条胡同阜康钱庄。为了接待东家,“大伙”汪惟贤十天以前就预备好了。车队一到,胡雪岩与他的客人,还有古应春与办笔墨的杨师爷,被接人客厅。特为挑出来的四名伶俐的学徒,正倒洗脸水倒茶,忙个不停。胡雪岩是汪惟贤亲自照料的,他一面伺候,一面问讯旅况。

乱过一阵,坐定下来,胡雪岩贴身小厮之一的保福,捧着金水烟袋来为胡雪岩装烟,同时哨声说道:“张姨太已经打发丫头来催请了。”

“现在哪里有工夫?”话中似嫌张姨娘不懂事。

保福不作声,只望着屏风后面一个十六七岁的丫头摇一摇手,表示胡雪岩还不能进去。由南到北,通都大邑中,有阜康钱庄就有胡雪岩的一处“行馆”,且大多有女主人。住在阜康后进的张姨娘不甚得宠,所以胡雪岩有这种语气。

“大先生,”汪惟贤来请示,“是用中菜,还是大菜?”紧接着他又表功,“恐怕两位外国客人吃不来中菜,特为跟文大人借了个做大菜的厨子,都预备好了。”

所谓“文大人”指的是刑部尚书文煜,他是正蓝旗的满洲人,同治七年出任福州将军。清兵入关,在冲要之地设有驻防的将军坐镇,其中福州将军因为兼管闽海关之故,是有名的肥缺。文煜一千十年,宦囊极丰,有上百万的款子存在阜康。汪惟贤知道胡雪岩跟他是在福州的旧识,交情甚厚,所以不揣冒昧,借了他从福州带来的会做大菜——西餐的厨子,来接待福克与凯密伦。

既然预备好了,自然是吃大菜。胡雪岩本有些话要问汪惟贤,但因他也是主人的身份,按西洋规矩,与汪惟贤分坐长餐桌的两端,不便交谈。直到饭罢,两洋客由阜康中会说英语的伙计陪着去观光大栅栏以后,胡雪岩才能跟汪惟贤谈正事。

正事中最要紧的一件,便是他此行的任务——跟左宗棠谈一笔三四百万两银子的借款。胡雪岩急于想知道的是左宗棠入朝以后的境遇,“帘眷”是否仍如以前之隆,与两王——掌枢的恭亲王及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的关系,以及在军机中的地位,等等。必须了解得清清楚楚,他才能决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事不必谈。

“我看左大人在京里顿不长的。”汪惟贤也是杭州人,跟东家打乡谈,“待不长”称之为“顿不长”。这使得胡雪岩大吃一惊。

“为啥顿不长?”  “还不是他的‘沃不烂、煮不熟’的老脾气又发作了。”

“沃不烂、煮不熟”也是杭州的俚语,有刚愎自用之意。接着,汪惟贤举左宗棠在军机处议俄约及“海防”一事,来支持他的看法。

原来新疆回乱一起,俄国以保侨为名,出兵占领了伊犁,扬言暂时接管,回乱一平,即当交还中国。及至左宗棠西征,先后克复乌鲁木齐、吐鲁番等重镇,天山南北路次第平靖,开始议及归复伊犁,要求俄国实践诺言。而俄国推三阻四、久假不归的本意,逐渐暴露。于是左宗棠挟兵力以争,相持不下。这样到了光绪四年秋天,朝议决定循正式外交途径以求了结,特派左都御史崇厚为出使俄国的钦差大臣,又赏内大臣衔,为与俄议约的全权大臣,许他便宜行事。

这年腊月,崇厚取道法德两国,抵达俄京圣彼得堡,立即与俄国外务部尚书格尔思展开谈判。谈了半年才定议,而且崇厚以“便宜行事”的“全权大臣”资格,在黑海附近的赖伐第亚签订了《中俄返还伊犁条约》,内容是割伊犁以西以南之地与俄;增开通商口岸多处;许俄人通商西安、汉中、汉口,以及松花江至伯都讷贸易自由。

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大哗,痛责崇厚丧权辱国。而崇厚敢于订此条约,是因为背后有两个强有力的人在支持:一个是军机大臣沈桂芬,他是朝中足以与“北派”领袖李鸿藻抗衡的“南派”领袖,深得两宫太后的信任;一个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以继承曾国藩的衣钵标榜,在军务与洋务两方面的势力,已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在议约的半年中,崇厚随时函商,获得沈、李二人的同意,才敢放心签约,而且未经请旨,即启程回国,留参赞邵友濂署理出使大臣。

沈桂芬、李鸿章虽都赞成伊犁条约,但二人动机不同。沈桂芬是因为僵持的局面持续,朝廷即不能不派重兵防守,左宗棠的洋债就不能不借,长此以往,浩繁的军费会搞得民穷财尽,用心可说是委曲求全。

李鸿章就不同了,多少是有私心的。第一,如果中俄交恶而至于决裂,一旦开战,俄国出动海军必攻天津,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就不知道拿什么抵挡了;其次,左宗棠不断借洋债扩充势力,自非李鸿章所乐见,伊犁事件一结束,左宗棠班师还朝,那就无异于解甲归田了。

无奈崇厚的交涉办得实在不高明,两宫震怒,士林痛诋,连恭王与沈桂芬主持的总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的诸大臣,亦觉得过于委屈,有改议的必要。

……

P3-5

书评(媒体评论)

高阳是一流的历史小说家。

——金庸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华人小说界公认说法

高阳的成就独一无二,甚至难以找到继承人。

——当代华语小说家张大春

高阳尤其擅长的是清史,在他所有的历史小说中,写清代的几乎篇篇精彩绝伦,与历史的真实面目贴近。

——《新京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