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于是战国末年最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与孔子、孟子鼎足而三的儒学大师。有人认为其价值和重要性超过孟子,当呼之“荀孟”。无论“孟荀”还是“荀孟”,可以肯定二人当可比肩。有人认为他是春秋战国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但可以肯定诸子百家都是他思想的材料,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也都有批判和吸纳。
《荀子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由王富鹏著。
| 书名 | 荀子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王富鹏 |
| 出版社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荀于是战国末年最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与孔子、孟子鼎足而三的儒学大师。有人认为其价值和重要性超过孟子,当呼之“荀孟”。无论“孟荀”还是“荀孟”,可以肯定二人当可比肩。有人认为他是春秋战国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但可以肯定诸子百家都是他思想的材料,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也都有批判和吸纳。 《荀子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由王富鹏著。 内容推荐 《荀子》的出现在儒家内部形成了与思孟学派分庭抗礼的另一学派。《荀子》一书代表了原始儒家议论文的最高成就,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在当代和后世影响很大。《荀子》三十二篇皆为长篇宏论,最难研读。该书以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为底本,逐篇解读。每一篇根据情况的不同选出最能反映荀子主要思想的若干个段落,化整为零,逐段拟出小标题,进行注释、品读。 《荀子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由王富鹏著。 目录 劝学第一 修身第二 不苟第三 荣辱第四 非相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第七 儒效第八 王制第九 富国第十 王霸第十一 君道第十二 臣道第十三 致士第十四 议兵第十五 强国第十六 天论第十七 正论第十八 礼论第十九 乐论第二十 解蔽第二十一 正名第二十二 性恶第二十三 君子第二十四 成相第二十五 赋第二十六 大略第二十七 宥坐第二十八 子道第二十九 法行第三十 哀公第三十一 尧问第三十二 试读章节 三、惠施、邓析、子思、孟轲之非 [原文]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注释] ①琦:通“奇”。②甚察:非常明察。惠:好处。③惠施、邓析:见《不苟》,一⑨。④略法:大概效法。不知其统:不知道治国的要领。⑤材剧:才多。剧,繁多。⑥案:按照。往旧:古代。造说:臆造一种邪说。⑦五行:即五常,仁、义、礼、智、信。⑧僻:邪僻。违:邪恶。⑨幽隐而无说:幽深隐微难以讲说。⑩闭约而无解:晦涩难解。⑩案:语助词。其:指子思、孟子。祗(Zhi)敬:恭敬。⑩先君子:指孔子。⑩子思:战国时期鲁国人,姓孔,名伋,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受学于曾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其为“述圣”。唱:通“倡”,倡导.⑩孟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字子舆,是子思的弟子(一说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后世称之为“亚圣”。⑩沟(kou)瞀(mao):愚昧无知。犹,语助词,或以为衍字。⑩灌嚯(huan)然:形容喧吵的样子。⑩子游:当为“子弓”之误。兹:即此。厚于后世:被后代人推崇。[品读] 苟子在《不苟》篇已经批评过惠施、邓析,此篇更进一步指出其学说的荒谬:惠施、邓析不效法先王,不赞成礼义,喜欢钻研奇谈怪论,玩弄奇怪的文辞,明察细微却毫无用处,雄辩生动却没有什么用处,做的事很多却没有什么功效.不能作为治国的纲领。孟轲虽推崇孔子,但也遭到了荀子的批评。他批评于思和孟轲大致上效法古代圣王,但不得要领,自以为才华横溢、志向远大、见闻广博。二人根据往古旧说臆造新说,称之为“五行”,这些学说乖僻背理不合礼法,幽深隐微,晦涩难解。修饰言辞.郑重其事地说:“这真是孔子的学说啊。”前有子思提倡,后有孟轲附和,社会上那些愚昧的儒生吵吵闹闹争相谈论,却根本不知道它的错误,接受它、传承它,以为孔子、子弓的学说因为他们这些人的努力才被后世推崇。 这是一篇研究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与《庄子.天下》篇近似。《天下》篇也评述先秦学术史,但与苟子的《非十二子》相比,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倾向。《天下》把超越百家,包举宇内的“古之道术”作为学术的最高境界,对各派学说的起源和价值的评论相对比较客观,肯定百家之学“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庄子之前的孔子也能兼容并包。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孔子的门徒,为什么这样混杂呢?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苟子.法行》)孔子端正自己的身心,等待来求学的人,想来的就来,想走的不阻止,所以才这样混杂。孔子“有教无类”,胸怀宽宏。像鲁莽粗野的子路、狂妄偏激的曾点、质朴粗鄙的樊迟,孔子都能包容,给予指导。所以其门徒人才类型也多种多样,有长于德行的,有长于政事的,有长于辞令的.有长于文学的。 P33-34 序言 “国学”是一个历史名词,出现于清末。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在完成其政治变革与工业革命之后,开始有计划地东进,东方世界成为西方开发的巨大市场,并且带着强烈的殖民性。欧风美雨东渐,以坚船利炮裹挟着强势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思潮,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而且曾是朝贡体系内的日本,也以强势侵袭。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学人惊惧、疑虑、拒斥、反思,有亡国灭种之忧患,进而提出要对中国的学术进行全面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在保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与中国政治、文化不冲突的外来成分。实际上,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西方先于东方实行近代化,当东西方遭遇之时,必然会带来冲突。这一现象,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中西之交,古今之异”。“国学”的概念,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的简称。时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认为,“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蔡尚思说:“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既然叫做中国的学术,那就无所不包了;既然无所不包,也就无所偏畸了。”并且说“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范围外”(《中国学术大纲》)。应对西方文化之强势进入而产生的“国学”概念,既要保全中国故有文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极为精辟地指出了国学的根本内涵和意义。 研究国学,并非抒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排斥来自西方的新思想。国学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传统文化,而传统是演进的而非僵化的,是历史与现在之间的价值纽带。国学不但是历史的积淀,而且也是面对现在而指向未来的。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国学是不应该被忽略甚至于忘记的。忽略甚或忘记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当下的根基,无法谋划现实的生存,因而也无法明确未来的走向。譬如,一个人今天早晨起来后,他失忆了,忘记了昨天及以前的事情,那么,就意味着他失去了自我,不知道今天该干什么,无法安顿自己,即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定位。他忘记了自己的过去,站在大街上,茫茫然不知所从,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是去市政府上班,还是进入学校教书,是去清扫马路,还是到工厂做工。不知道今天做什么,就无法安顿心灵,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生存状态,那么他将如何生存呢?忘记过去,就是割裂其历史;不知道今天,那么,就无法知道明天。事实上,忘记了昨天,就意味着今天、明天都处于一个无所举措的状态。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忘记其传统,割断历史,就没有现在的发展和未来走向;而继承、发扬其优秀传统,以开阔的视野,吸收新的文化素养,吐故纳新,继往开来,它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国学经典书系”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选篇目,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分为初级版和普及版,由原文、题解、注释、品读、扩展阅读等模块构成。原文,选择佳好的版本,如精校本、注释本,选编原文,力求保持原典的本来面目,给读者提供一个可靠、佳好的文本,使读者能够对原典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题解,乃是对所选的篇章、片段,做出一些必要的交代和说明,以便明了上下文之间的内容及关系,有助于读解文本。注释,力求简洁,一般只注字、词,不注句子,方便阅读和理解。品读,乃是对所选原文的品评、欣赏、理解,着重从故事性、趣味性上,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讲述其丰富生动的内涵,“理”寓于“事”中,“事”因“理”而深刻、生动。品读也尽可能地揭示思想的力量、文章的内涵以及思维的逻辑,期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扩展阅读,则是选择与原文相关(相似或相反、不同视阈的记载等)的内容,或者见出所选的文字、故事在后世的影响或衍生,启发联想,拓展知识,训练思维。而品读和扩展阅读,事实上是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成熟,讨论使人丰富,写作使人严谨。”读、思、写三位一体,写是在多读深思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表现。写出来,才是对思维的进一步完善;读、思、写相结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水平,训练思维,进而使人可能具有天地境界。 这套书系的编撰,力求内容丰富、生动,富有启发性,引起读者对国学原典阅读的兴趣,丰富其国学素养,培养读书的境界。近代大学者王闾运说:张之洞是看书人,曾国藩是读书人,“所谓读书人,能通经致用;看书人,则书是书,人是人,了不相涉,即所谓记问之学、博而寡要者也”(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就是说,读书人要能掌握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之中,知行合一。期望我们都做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读书人”。 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读书学习,就在于确立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古人云:“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所谓“立身”,实乃关乎其人之思想境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生命才是完整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则有什么样的“立身”原则、行为方式,也因而确定了其人日后的成就。思想清明、品格伟大之人,介然有守而不因循守旧,也不随波逐流。读书人知行合一,多读书,可以怡情悦性、涵养性情,可以洞明事理、培育思想,从此打开一个智慧的世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何乐而不为呢? 2017年11月10日 春融堂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