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对照三国志(共4册)》是两晋初年陈寿所著。本书以大量的历史事件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魏文帝至晋武帝六十余年的完整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三国鼎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部杰作,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充足,是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
| 书名 | 文白对照三国志(共4册)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西晋)陈寿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白对照三国志(共4册)》是两晋初年陈寿所著。本书以大量的历史事件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魏文帝至晋武帝六十余年的完整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三国鼎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部杰作,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充足,是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 内容推荐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三国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的断代史,上始魏文帝黄初元年(220),下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文白对照三国志(共4册)》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目录 第一册 卷一·魏书一 武帝纪 卷二·魏书二 文帝纪 卷三·魏书三 明帝纪 卷四·魏书四 三少帝纪 卷五·魏书五 后妃传 卷六·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 卷七·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 卷八·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 卷九·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 卷十·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 卷十一·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卷十二·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卷十三·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 第二册 卷十四·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 卷十五·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卷十六·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 卷十七·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 卷十八·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卷十九·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 卷二十·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 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 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 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 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 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 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 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钟传 第三册 卷二十九·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 卷三十·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 卷三十一·蜀书一 刘二牧传 卷三十二·蜀书二 先主传 卷三十三·蜀书三 后主传 卷三十四·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 卷三十五·蜀书五 诸葛亮传 卷三十六·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 卷三十七·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 卷三十八·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 卷三十九·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 卷四十·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卷四十一·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 卷四十二·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卷四十三·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 卷四十四·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 卷四十五·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 卷四十六·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 卷四十七·吴书二 吴主传 卷四十八·吴书三 三嗣主传 第四册 卷四十九·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卷五十·吴书五 妃嫔传 卷五十一·吴书六 宗室传 卷五十二·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 卷五十三·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 卷五十四·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 卷五十五·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卷五十六·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 卷五十七·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 卷五十八·吴书十三 陆逊传 卷五十九·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 卷六十·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钟离传 卷六十一·吴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 卷六十二·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 卷六十三·吴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 卷六十四·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 卷六十五·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 试读章节 武帝纪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太祖武皇帝,他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汉桓帝时,曹腾任中常侍大长秋,被封为费亭侯。曹腾去世后,养子曹嵩继承了他的爵位,官做到太尉,但没有人知道曹嵩出生前后的情况。曹嵩生太祖曹操。 太祖从小机灵聪明,很有谋略、权术,但任性仗义、放荡不羁,不重视品德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人们并不觉得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认为他不同寻常。桥玄对太祖说: “天下将大乱,不是一代英才是不能够扭转局面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应当是你了!”太祖二十岁时,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来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升迁顿丘县令,又受朝廷征召做了议郎。 光和末年,黄巾军起义。太祖被任命为骑都尉,讨伐颍川的贼寇。后升迁为济南相,济南管辖的十几个县,当地的官吏大多是依附皇亲国戚,贪赃枉法,声名狼藉,于是太祖奏请朝廷,罢免了其中八个人的官;并禁止滥设祭祀活动,违法作乱的人都逃走了,济南辖区从此安定下来。不久,太祖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东郡太守;他没去赴任,告病回乡。 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串联并勾结当地豪强,图谋废黜灵帝,立合肥侯为新帝,他们把这件事告诉了太祖,希望太祖能加入,太祖拒绝了他们。王芬等人以失败告终。 金城郡人边章、韩遂杀害刺史起兵叛乱,聚集了十多万人,天下骚动不安。朝廷征召太祖曹操为典军校尉。恰逢灵帝驾崩,太子即位,何太后临朝主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便召集董卓进京,想以此来胁迫何太后同意,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杀了。董卓到达京城,废除灵帝为弘农王而另立献帝,京城大乱。董卓上表推荐曹操为骁骑校尉,想和他共同商议大事。太祖便改名换姓,从小路向东逃回家乡。出了虎牢关,路过中牟县时,被亭长所怀疑,将他捉送到县里,县中有人暗中认出了他,为他求情才得以释放。董卓于是杀掉何太后和弘农王。太祖曹操到了陈留郡,分散家财,聚集义兵,准备以此诛讨董卓。冬季十二月,开始在己吾县起兵。这一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 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P2-4 序言 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 《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了中国三国时代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它记事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宫、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书中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公元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书中有四百四十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陈寿叙事简略,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谨,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陈寿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它行文简明、干练,常用简洁的笔墨,塑造出传神的人物。如《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曹操听到刘备占据了荆州之时,“方作书,落笔于地”的情态,生动地烘托出刘备在曹操心目中和当时局势中的地位。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也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因此,《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称得上是一部文学巨著,是前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作为传世经典,干百年来各家各派都对此有深入的阐释,然而对于大众来说,此类学术性研究的文章只能是远观而无法细读。经典的流通、文化的传播需要桥梁,才能够使大众近距离地接触经典、理解经典,同时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本书原文参考多种通行本《三国志》,严格校勘原文,进行了细致的标点断句,力图呈现给大众一个原汁原味的《三国志》。“信、达、雅”是翻译的标杆,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需要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原文的风采,本书译文在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魅力,保证了行文流畅。同时,因文言文和白话文表达方式的不同,译文特别注重减少语法错误,贴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力图为传世经典的流通保驾护航。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