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出版家(王云五)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俞晓群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四、自学习惯的养威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王云五半工半读的生活经历时间很长。从1905年起,一直到1913年,他结束美国拉沙尔函授大学法律科学业为止。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段自学的人生经历,促使王云五养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他始终坚持认真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被胡适称赞为“有脚的百科全书”,事业上成就巨大。那么,王云五究竟养成了哪些阅读习惯呢?

(一)爱书。王云五一生与书为伴,“真是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和工作以外,没有一时一刻肯离开它”。对此,我们可以从1921年7月23日胡适在上海拜访王云五归来所写的日记中得到印证:“他是一个完全自修成功的人才,读书最多、最博。家中藏西文书一万两千本,中文书也不少。他的道德也极高,曾有一次他可得一百万元的巨款,并且可以无人知道。但他不要这种钱,他完全交给政府,只收了政府给他的百分之五的酬奖,此人的学问道德在今日可谓无双之选。他今年止三十四岁,每日他必要读平均一百页的外国书。”1969年,也就是王云五82岁的时候,他去韩国领取荣誉博士学位归来,“中央日报”记者采访他,他自豪地说:“我可以不客气地说,没有人读的书比我多。”

(二)博学。前面提到,1908年,王云五因为二哥早逝,他只好放弃留学的念头,决心走自学的道路。于是,他从商务印书馆西书部分期付款购得原版《大英百科全书》35巨册。他后来回忆:“由于该书内容无所不包,我平素爱书成癖,几有过屠门而大嚼之势。……自该书购到之日起,接连约三年内,几乎每日都把该书翻读二三小时,除按各条顺序阅读大概外,通常系从索引方面,将某一题材与其相关题材,作较有系统的阅读。结果,除了许多人名、地名等无关重要者略而不读外,所有重要条文,皆曾涉猎。这样的读书,博而不专,原是很愚钝的。在那时,有些知好和学生获悉此事,颇加赞许,认为难能可贵。我听了也不以为忤。可是现在回想一下,不仅把这二三年自己读书时日的重要部分占据了,而且由于博而不专的习惯养成,使我以后约莫二十年问常常变更读书门类的兴趣,结果成了一个四不像的学者;否则以我对于读书的兴趣,自问理解与记忆都还不差,虽无机会进大学之门,至少也可借自修而专攻一科,或可勉厕于专家之列呢?”

以上王云五是在强调,由于自己没有老师指导,读书不得要领,苦读《大英百科全书》,耗费时间,耗费精力,养成了博而不专的阅读习惯,最终没能成为专攻一科的学术专家。但反过来看,正是由于早年苦读《大英百科全书》的经历,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同时,还总结出许多博学的方法,让他一生受用无穷。(P11-12)

后记

我知道王云五先生的名字,大约是在20世纪80至90年代之交。那时大陆搞改革开放,国家的门户打开了,许多新知识、新思想纷纷涌了进来,许多我们此前不知道的人物,也不断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当时我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做事,偶然的机会,发现一家古旧书店中,正在处理民国时期的旧书“万有文库”。那一沓沓破旧的小书,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接着我读到王云五先生为这套文库所写的《“万有文库”缘起》,读到他周密的出版计划;还有20世纪3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采访王先生所发题为《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的文章,更是引起我巨大的心灵震撼。

我是被王云五先生热爱出版与文化的智慧、责任与勇气折服了,从此产生了学习与追随王云五先生的强烈愿望。此后不久,我就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启动了“新世纪万有文库”,请来策划人沈昌文、杨成凯与陆灏三位先生,设立3个文化书系:古代、近代与外国,希望能在跨世纪的10年之间出版1000种图书。这个计划最终只实现了50%,即出版了400多种图书,但是已经得到读书界很高的赞誉,并且至今余响不绝。我却在这不绝于耳的议论声中,陷入更加沉重与痛苦的沉思之中,一个接着一个的问号,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来:为什么商务印书馆那样一个民营企业会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理想?为什么当时的社会环境那样恶劣,张元济、高梦旦、王云五等人,却能做出如此伟大的出版事业?循着这些问号思索着,我对于王云五先生的认识,走过了由惊叹到疑问,由疑问到思考,再由思考到逐渐明晰的过程。我围绕着王云五先生所写的文章,按照时间排列,就有《向老辈们学习》(1995)、《关于一个奇人的奇思妙想》(2005)、《王云五,梦萦中的迷离影像》(2006)、《王云五的三个“出版锦囊”》(2007)、《王云五,一位备受争议的文化奇人》(2008)、《一个知识分子的“一念之误”》和《王云五:何许人也?》(2013)、《在台北,见到王云五》(2014)、《王云五:抗战中的文化斗士》(2015)。于是在不自觉中,我的思想与行为,也由出版的感性实践逐渐走向文化的理性思考之中。

2008年,在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朱侠的命题下,我开始为该报撰写专栏“晓群书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写了中国近百年以来一共1l位出版家。在这里,我把王云五先生排在第2位,仅列于张元济先生之后。2010年,以这个专栏为基础,我的一本小书《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出版,权作我理性思考的一个标志。

2012年,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中国出版家丛书”,希望我能够写一个人物。我原本只是一个出版人,多年来不断跨界活动,撰写文章和著作,经常会有疲劳不堪和底气不足的感觉。但是有了上面的思想准备,我还是鼓足勇气,主动接下《中国出版家·王云五》这个题目。经过一年多的读书和思考,我从今年4月1日开始动笔,到6月份,近20万字的书稿,已经基本完成了。

能有这样的成果,我首先要感谢王云五先生的精神感染,他自学成才,做事从不服输,读书巨多,编书巨多,写作飞快,一生留下著作50余部、文章不计其数、文字上千万言,直到80岁时,他每一天还能写出4000字的文章。对照我们这一代出版人,许多人整天嘴上挂着忙啊、累啊、没有时间啊等话语,与王先生对照起来,着实感到惭愧得很。于是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在工作之余,每天写作到深夜12点,还用上了全部周末与节假日的时间,每天提起笔,思想如泉水一样汩汩而来,笔触也显得要比以往快速了许多。一切消极的念头,诸如累了老了眼花了之类的叹息,都在王云五先生伟大的奋斗精神面前,羞愧地潜伏了起来。我想,有这样的精神状态,一定有王云五先生冥冥之中的鼓励。

最后,要感谢吴尚之先生、黄书元先生的鼓励,以及李忠孝、杨小洲、韩秀枚、朱立利、曹振中等好友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

2014年6月4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自学生涯

 一、家世

 二、早年的读书生活

 三、半工半读

 四、自学习惯的养成

 五、自学方法的建立

第二章 出版简历

 一、公民书局

 二、进入编译所

 三、离开编译所

 四、出任总经理

 五、辞去总经理

 六、创办华国出版社

 七、出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第三章 文化理想

 一、图书馆

 二、百科全书

 三、四角号码

 四、世界地位

 五、四次危机

第四章 选题思想

 一、任编译所所长时的选题思想

 二、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三、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四、最有创造性的出版物

第五章 经营理念

 一、改进编译所意见书

 二、科学管理方法

 三、重振台湾商务的计划

 四、营销案例

第六章 教育经历

 一、从教生起步

 二、教育部任职

 三、到大学任教

 四、台湾“博士之父”

 五、教育出版

 六、教育研究

第七章 笔墨一生

 一、最后的跋

 二、翻译

 三、报刊文章

 四、编著

 五、回忆文章

 六、序与跋

第八章 人际交往

 一、教育圈

 二、出版圈

 三、文化圈

 四、政治圈

第九章 基金会建设

 一、文化基金会

 二、嘉新优良著作奖

 三、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

 四、“中华文化复兴会”

第十章 在台出版

 一、人生转折

 二、华国出版社

 三、重回商务

 四、承继前事

 五、开门红

 六、两只手编书

 七、出版思想

 八、管理趣录

 九、天要黑了

 十、最后两年

王云五编辑出版大事年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王云五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出版家、学问家和社会活动家,是近百年以来,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出版业所作出的贡献,是辉煌的、不可磨灭的。

本书撰写,力争按照传记的体例落笔,但可能是由于王云五先生的经历过于丰富,也可能是我的手笔实在缺乏把握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能力,没有办法,我只好按照王云五先生的教导:当你遇到一个大困难的时候,你可以使用笛卡尔方法,将大问题剖分为一个个小问题,再一一求得解答,而后综合总结,则整个大问题随之获解。在王先生的一生中,许多次都是运用此法,转危为安或转败为胜。另外,我们赞叹王先生的学识和智慧,王先生却说:其实在更多的时候,是耐心在起作用;而这种化大为小、各个击破的方法,就可以在一次次小胜之时,为你积累信心,增强耐心,使你不至于被“大问题”一次击倒。这就是人生的智慧!我在此书的写作中,一直试图把王先生的这种方法,融人我的笔端,让我能从一个个小问题人手,一点点将它们诉说清楚,然后再将它们聚拢起来,组合起来,为读者献上一个面目清晰、阐释准确的王云五先生!

按照这样的思路,本书用十章的体例,将我对于王云五先生的研究和认识,大体划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学。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详细阐释了自学精神对于王云五先生一生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到,自学对于他后来从事出版事业,成为一位大出版家,所带来的帮助和成就。

第二部分是出版。这是本书的主旨论题,一共用四个专章,深入介绍和讨论了王云五先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其中,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王先生的“出版简历”。因为他的个性,是一位喜欢跨界、喜欢改变生活现状的人,所以详细地考察他在出版领域中一会儿任职、一会儿辞职的故事,非常有趣且耐人寻味。接着,用三个专章的篇幅,逐一讲述了王先生的文化理想、选题思想和经营理念;在相同的时间段里,根据不同的主题,分别剖析了王先生的心路历程,三条线都力争细致入微,然后再将它们综合起来,力求达到让王先生的出版生涯跃然纸上的目的。

第三部分是教育与写作。王云五先生是一个多面手,他不但在出版方面成就卓然,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学问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但本书的主旨是写“出版家王云五”,所以在介绍王先生在其他领域的事情时,按照“与出版相关”的原则,选择性地加以论述。首先,王云五先生一生中从事教育活动的时间仅次于出版,并且对于出版的影响极大,所以我用了一章的篇幅,讲述他的教育生涯。类似地,还用了一章的篇幅,讲述了王云五先生的写作经历,他一生中那样奔波劳碌,还能写出50多本书、数不清的文章,留下上千万字的著述,实在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一直让我敬佩不已。而且我也一直认为,要想做一个好的出版人,一面编书,一面写作,恐怕是一件必备的硬功夫。

第四部分是人际交往。列这样一个专题,完全是出于我的突发奇想。因为王先生一生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用金耀基先生的话说:“他一辈子做了别人三辈子的事情。”在此过程中,他结交过很多人。俗语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们大可以透过这样一个侧面,更全面地了解王先生的为人、志趣和道德等内容。所以用一个专章的篇幅,分教育圈、出版图、文化圈、政治圈等几个部分来阐述这个问题,每一部分只是选择一些重点人物,点到为止;没想到这方面的内容如此丰富,信手之间,竟然写了将近3万字,成为本书最长的一章。

第五部分是基金建设和在台出版。两个问题各写一章,都是王先生到台湾以后发生的事情。其实,这两章的写作体例与全书有些脱节。由于两岸长期隔绝,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还是太少、太肤浅了。比如文化基金会的建设,几乎成为王云五先生在台湾那段时间里最重要的社会活动,甚至超过了他教学、从政和出版的种种事情。同时,王先生对于文化基金重要性的认识,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至于“在台出版”一节,我完全按照一般传记的写法,以时间为主线,将他那一段出版生涯再现出来。对于我们来说,其中许多事情也是新鲜的,缺乏了解的。

最后,针对本书,我还想谈一个问题,那就是写王云五先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是出版业内的人,通过认真地研读典籍和分析数据,我觉得自己已经比较了解王云五先生的所作所为以及对于中国出版业的巨大贡献了;在本书中,我只是想通过实际的数据和例子,把它们尽量地表述出来,而不想做更多的评价和议论,因为我原本就是一个注重实际而不善于舌辩的人。另外,我很想跳出时空的藩篱,在人本主义的意义上给王云五先生一个评价:他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精英,他是一个健康的个人主义者。

正是基于上面的背景,我在书写本书之初,就确定基调:以往人们对于王云五先生,远观的议论太多了;这一次,我想尽力避开先人为主,尽力避开既定方针,主要听一听他本人的诉说,听一听他周围人的诉说,听一听历史的另一个侧面的诉说。写下去我发现,他们的心态比我们要平和许多,也要客观许多;写下去我发现,在许多事情上,我们不停地争争吵吵,结果却是殊途同归;写下去我发现,再现历史真相,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在一种奇怪的力量支持下,我竟然写得飞快。现在总算搁笔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疲劳,总算在可逆的时候,得到了缓释。

完稿于2014年6月4日晨

内容推荐

柳斌杰主编,俞晓群著的《中国出版家(王云五)》全面客观地介绍了作为出版家的王云五先生。分10章,主体内容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云五的成长与自学,讲自学对于他后来从事出版事业带来的帮助。第二部分共用4章从传主的出版简历、文化理想、选题思想和经营理念方面介绍并深入讨论了王云五先生的成就。第三部分为“教育与写作”,按照“与出版相关”的原则,选择性地对传主的教育与写作加以论述。第四部分为传主的“人际交往”,介绍传主在教育圈、出版圈、文化圈、政治圈的交际,使人更全面地了解王先生的为人、志趣和道德等内容。第五部分为“文化基金会建设”和“在台出版”,主要写传主到台湾以后对出版及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其中许多内容是大陆读者缺乏了解的。

编辑推荐

王云五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出版家、学问家和社会活动家,是近百年以来,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出版业所作出的贡献,是辉煌的、不可磨灭的。

柳斌杰主编,俞晓群著的《中国出版家(王云五)》通过认真地研读典籍和分析数据,通过实际的数据和例子,把王云五先生的所作所为以及对于中国出版业的巨大贡献表述了出来,而不做更多的评价和议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