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9年,夫差听说齐景公死后大臣争夺权力,新立之君幼小无势,于是准备攻打齐国。
伍子胥劝谏说:“越王勾践吃饭不设两样以上的菜肴,穿衣不用两种以上的颜色,吊唁死者,慰问病者,这是想到利用民众伐吴报仇啊。勾践不死,必为吴国大患。现在越国是我国的心腹大患,您却不注重,反而把力量用于齐国,岂非大错特错!”夫差不听,北伐齐国,在艾陵大破齐兵。兵至缯邑,召见鲁哀公并索取百牢。季康子派子贡列举周礼来劝说伯豁,夫差才停止进军。于是夫差留下来略取齐、鲁两国南疆土地。
公元前487年,夫差为驺国讨伐鲁国,至鲁,与鲁定盟后离开。
公元前486年,夫差在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又开凿邗沟,连结了长江、淮河,在艾陵之战中全歼10万齐军。
公元前485年,齐国和鲁国发生纠纷,齐国请求吴王出兵相助,夫差一口答应下来。伍子胥又劝谏道:“大王不应该伐齐,而应该灭越。”夫差听够了他的这种论调,默然无语。伍子胥叹道:“大王不听我的话,再过三年,吴国就变成废墟了。”
越王正希望吴国劳师费饷,便推波助澜,极力促成其事,亲率官员前去朝贺,赠送大批礼物,还愿意派出三千甲兵随吴王出征。
吴、齐联军到了中途,鲁国知道无法抵御,便向齐国赔礼求情,齐国便不想攻打鲁国了,叫吴王退兵。夫差出来一次,怎能两手空空回去,齐国的出尔反尔也激怒了他,他掉过头来去攻打齐国了。鲁国听说吴国要打齐国,忙给吴国送礼,愿意出兵和吴王一起攻打齐国。吴国和鲁国联合攻打齐国,齐国上下一片混乱,齐国大臣们杀了惹事的齐悼公,向吴国求和,愿意年年纳贡。夫差见稍一出手便收服了两个大国,十分得意。可他没注意到的是,吴国年轻精壮的士兵却有很多死于战争之中,而且也树敌甚多。
这时伍子胥的死对头太宰伯豁来报告夫差:伍子胥要反,而且提出了有力的证据。原来伍子胥见屡次谏阻吴王无效,知道吴国迟早要亡,自己虽然随时准备殉国,却爱子心切,借出使齐国的机会把儿子寄养在齐国的一个大夫家里,而齐国正是吴国的敌国。夫差开始还不敢相信,派人去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后,夫差大怒道:“他真的要反了!”
看到吴王夫差这样胡闹下去会招致吴国的毁灭,伍子胥不惜老命前往姑苏台重提那些逆耳忠言。夫差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在伯豁的谗言刺激下,他像一只被挑怒的疯狗一样狂怒起来,赐给这位元老旧臣一把属镂宝剑,令其自裁。伍子胥临死前愤怒地说:“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夫差听了大怒,命人取伍子胥的尸体,盛以鸱夷之皮,投入江中。吴国人可怜他,在江边立祠纪念。元人廖毅有感于伍子胥的事,作《伍王庙》一诗以悼:“浩浩凌云志,巍巍报国心。忠魂与潮汐,万古不消沉。”
伍子胥死后,吴王宠信太宰伯豁,朝政更加腐败昏暗。这时,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吴王已杀伍子胥,阿谀之徒日众。可否伐吴?”范蠡说:“反常的迹象虽然已经萌芽,但从天地的整体看,吴国灭亡的征兆尚不十分明显,现在还不可伐吴。”
越王勾践十四年(公元前483年),吴国遇到天灾,没有粮食,民不聊生。勾践又欲乘机伐吴。范蠡说:“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姑且等待。”勾践闻言大怒:“我与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现今天时已至,你又借口人事来推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范蠡回答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参会。方可大功告成。现在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来抵御内忧外患。大王宜照旧驰骋游猎,歌舞欢娱。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懒,便可一举成功了。”勾践强压复仇怒火,依然等待时机。
P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