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康青著的《解码游戏》讲述的是生死未卜的海外旅程,命运搏杀的人性救赎。
在七天令人绝望的追逐与较量中,命运的严酷无常和灵魂的自我拯救在生死面前都变得简单清晰。
杀戮与灭绝,希望与梦想,选择只是一瞬间的悬念。
生命是件极偶然的事,相遇只是一次写实,心灵就是那支扭转乾坤的笔。
| 书名 | 解码游戏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孙康青 |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康青著的《解码游戏》讲述的是生死未卜的海外旅程,命运搏杀的人性救赎。 在七天令人绝望的追逐与较量中,命运的严酷无常和灵魂的自我拯救在生死面前都变得简单清晰。 杀戮与灭绝,希望与梦想,选择只是一瞬间的悬念。 生命是件极偶然的事,相遇只是一次写实,心灵就是那支扭转乾坤的笔。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解码游戏》是旅美作家孙康青的最新作品。 布莱德原是前美国特种部队成员,因性格残忍而被开除,从此他开始精神变异,最终成为冷血杀手。他瞄上了一辆旅游巴士上的中国游客,准备把他们全部清除。背井离乡的退伍军人李晓宇因受到朋友邱永邦的牵连,卷入到了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之中,为寻找失踪的女友文文,他搭上了这辆被劫持的大巴车,从而开始了与布莱德斗智斗勇的惊险旅程……小说通过这样一场充满绝望和较量的七日之旅,对人心与人性进行拷问,真实呈现出海外华人的生活、情感与勇气,其展现的“责任”与“救赎”主题引人深思,传递出一种积极且有担当的人的精神。“即使上帝错了,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结局 后记 试读章节 对佩佩热衷买房子,洪银河有点不以为然。佩佩还是没有见过大世面,什么是气派高贵,什么是俯瞰天下,你到北京就知道了。买房是用佩佩在美国变身份时改的英文名,丈夫一栏中填写的是自己的化名。那是外省一位公安局局长给办的。那位局长对护照上填谁的名字不感兴趣,但对是谁让他办事却心领神会。而签发护照的那位年轻的警察,根本没有认出护照上更换了发型的五十多岁男子,正是邻省那位赫赫有名的领导。 在中国,能耐无关紧要,位置是决定一切的。不同的位置体现了呼风唤雨的不同能耐,洪银河明白,这才是真谛。 “带这么多现金?”看见佩佩打开房间内的小保险箱,把厚厚好几叠美金放进今天刚买的LV皮包中,洪银河有点吃惊。 “刚从银行取的,没有钱,我心不定,你知道的。”女人撒娇地笑着,她跷起手指,硕大的绿翡翠戒指在灯下灼灼闪亮,“今天刚买的,漂亮吧。” 女人,物质的动物,他想。自从他不会生育的老发妻患病后,身边女人如流水,有的漂亮,有的精干,但洪银河对她们甜言蜜语下的精密计算都洞若观火。许多年前,一个真情实意的女子也让洪银河确实动了心,他记得她走路轻盈如风,笑起来有点忧郁,会做好吃的清蒸鱼。一段日子里,两人如炙似火,他们还有过一个在外地偷偷出生的私生女。而当这一切威胁到自己的前程时,洪银河便断然做出了处置。 如今,病魔缠身的老发妻骑鹤仙去,那个真情实意的女人也早化成了烟云,她们都超脱了。 而自己超脱了吗?通过权力和财富验证自己的真实,是捷径,还是迈进深渊? 这一切,源自于从小的不安全感。他记得很清楚,小时候他在村口的河里摸到一条鱼,这是他很久以来第一次见到荤腥,为了不让别人染指,他当场将鱼生生地吞吃了。他还记得,当在口中大力咀嚼着坚硬的鱼骨时,鱼刺扎破了口腔,鱼汁和自己的血混在一起,有点咸,有点甜。但是,他为自己的独享和占有幸福地流出了泪。 五年前的那天晚上,与薛岗吃完饭后,洪银河心里就深埋下了一个疑惑,一个恐惧得自己都不敢去证实的秘密。 认识薛岗是在一次盛大的开幕式上:上市公司的老总在介绍时说得很简单:“薛岗是个可以信任的人。”事实确实如此,几次测验后,洪银河看出薛岗行事果断,低调不张扬。他识时务,每一次看到厚利的时候并不争抢,但到最后,最肥的一块肉总是落在他的碗里,而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争夺者也就随风而逝,再也不会出现在面前。 懂事。他最终给了薛岗这个评价。薛岗渐渐成为自己不可替代的手臂。 那天晚上,自己醉酒了,鬼使神差,洪银河不知为什么会向薛岗袒露心扉。他断断续续地说了自己的痛苦,说了那个曾经真情实意的女人如今是自己的巨大危险。薛岗像什么事都没有听到一样望着远方,一杯酒一饮而尽。 第二天酒醒,捧着头痛欲裂的脑袋,洪银河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不久后的一天,那个女子坠楼了。看到的人说,她从十八楼坠下的时候,像蝴蝶般轻盈。有人听到她在喊着什么,但没有人能听清楚。警察来了,结论是自杀。洪银河没有多问什么,别人也就没有多说什么。(P10-11) 后记 后记 时间是上帝开给人类的最后一张处方 不记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这样一句话:“时间是上帝开给人类的最后一张处方。”当时就很喜欢,也就移植在记忆中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指人类的无可救药?还是终结苦难的自我解脱?途径和目的都令人生疑,而且试图解释时,会发现摇摇欲坠的答案本身并没有任何引力可循的方向。 但是,做个题目不错。 写作也是一件无可救药的事情。 同样的问题抛回给了自己,如同站在兴奋和拥挤的人群中,高举双手,期望高高在上的公主彩球会落到自己手中一样。希望和梦想一经点燃,自我熄灭可就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而且肯定会难以遂愿。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还是一群迎风奔跑,让头发四散飘扬的文艺小伙儿。虽孱弱寡能,但憨态可掬,愣劲十足。刚刚吹进的现代主义大风让我们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卡夫卡、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尔维诺、博尔赫斯、杜拉斯……众多大师耀眼夺目,神圣不可仰视。他们启迪了我们的心智,用几滴文字的水珠穿过时空的针眼,就让世界变幻,人性无常,从此不再闪烁相同的色彩。 哦,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文字还可以这样折叠。 于是,我们痴迷于语言的褶皱,文字的变形,意念的曲折,试图还原冥想的本性。 结果,支离破碎。 的确,文学本身需要对自己的审美做出贡献。我相信,观点在这里是能够互相交汇的。 但是具体而言,当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尚未真正在一片百花齐放的争鸣中实现蜕变时,大海却突然退潮了,或者说被急促推进的社会推到沙滩上,如快被风干的鱼,一个个瞠目结舌,奄奄一息。 还没有来得及欣赏奇幻,梦便碎了,只留下记忆中曾有过的绚丽。 多少年后,如同标题一般,岁月给了我一张处方。 忽然发现,当我们决意要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作品,期盼作品能被生态百样的人群读到,并传递我们强烈的对生命的欲望和诉求时,就要讲究被接受的最基本的方式和原则——至少人们要有兴趣读下去。 也就是说,当我们整装立正,在理念上认同对艺术原本的追求,对重重叠叠的思辨和逆向演化致以最珍贵的举手礼时,首先要明白一个前提,作品是给人看的。 这是作品的真相。否则,那为什么要用“小说”这样一个需要情节、人物、结构等等恶俗要素的载体呢?以虚假的平行、或者说虚假的背离关系来实现艺术的目的,我感到本身就存在先天的致命缺陷。 意图靠近魔法,出现一种高深莫测的意向,让人因为无法理解而自我怀疑,引发敬畏,这当然需要思绪的敏捷和文字的修炼。 但是,文章便会陷入虚妄。 而虚妄则是一只在温水中的自我催眠、自我陶醉、最后自我窒息的青蛙。 于是,“人不见风,鱼不见水,鬼不见土,神不见物。” 这讲的其实就是一种状态。对于状态,我们在理性上可以痛苦,但也应该享受;可以批判,但不能否认;可以超越,但不能袖手旁观或者逃之天天。 为了明白而修正,我们都会豁然,也大概都会同意自己不是属于为强辩而强辩,善于矫情,并且矜才使气的一小类人。 就是神仙也要打个盹儿,遭个劫,成为常人,何况我们原本就是常人。 这答案异常晦涩,甚至迷茫,不如不言,言之恐又成妄言了。 这也算是我世俗的严肃了。 既然是创作谈,还是回归上帝: 如果上帝笔误了,或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和地点按错了他神圣的指纹,那么,我们也不能误读,误看,胡乱去解释。套用《解码游戏》的最后一句话:“即使上帝错了,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 当然,一定会有人说,上帝怎么会出错? 这又是另当别论的事了。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