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补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聂与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补天》是聂与著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一个女人视自己的爱人为天,她就成了大地。在彼此的映照中,有家的温暖,有爱的支撑,有人间的美好。但,命运在一瞬间把这一切都摧毁了。阴阳相隔的爱人,留给43岁正当盛年的武秀君,不仅仅是仰望苍天茫然无助的270万元债务,还有两个未成年儿子父爱的缺失,还有处于悲痛当中已近崩溃的公公婆婆的绝望,还有自己一夜一夜不能成眠的想念和孤苦。然而,这一切,武秀君都挺过来了。做为一个农妇,她就是从心灵出发,又归于心灵。如此简单的路途武秀君一个人走得悲怆泣血也迎风而舞。当她作为全国道德模范站在人民大会堂上热泪长流,她知道,她不仅用自己的生命举起了那个坍塌的天空,还契合了那些为爱、为真理、为正义而活着的人们,那就是家风的传承,那就是诚信力量的契约精神。

内容推荐

一个农妇面对丈夫突然车祸身亡,欠下270万元巨债的现实,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两位轰然倒塌的老人,她怎么办?

是消声匿迹的逃避?

还是以泪洗面的瘫软?

武秀君从那个废墟的家境中爬起来,吃了常人无法想像的苦;承受了常人不能面对的委屈。她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不让丈夫背上骂名,以不辱没他生前在十里八村是个好人的名声。

名声,对一个家有多重要?不啻于生命的昂贵。

为了让公公婆婆安度晚年,40岁守寡的武秀君选择了与老人共度余生,这不是标榜,是让人无法言说的心疼与辛酸,是一个女人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撑起的那个摇摇欲坠的家。

家是什么?家是一个女人把她对丈夫的思念化成的一千多封信,寄给天国的丈夫,信笺上的伤痕和泪滴是她对爱和责任充满光泽的信仰。

聂与著的《补天》是新的历史时期一枚诚信道德的纪念章,是的,它适合纪念;更是家风传承之下,一曲乡村爱情的凄美挽歌!

目录

楔子

第一篇 童年

第二篇 爱情

第三篇 婚姻

第四篇 噩耗

第五篇 亲情

第六篇 友情

第七篇 欠债

第八篇 还债

第九篇 讨债

第十篇 荣誉

第十一篇 此刻

后记

试读章节

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我出生在本溪满族自治县滴塔村的一个地地道道普通的农民家庭里。

我的家里一共七个孩子,上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我是老五,下面还有两个弟弟。我就像磨盘的轴心,上下都靠我转。哥哥姐姐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候,功课紧,我要多干活;弟弟年幼更需要照顾,还是需要我多于活。所以,我从不把干活的苦视为一种苦,既是习惯又是认命,既是承担又是妥协,既是辛劳又是快乐。

出生在1962年的我,那时还是中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年月,生活水平和卫生医疗条件都很差,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落伍,根本不懂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保健养生的概念更是无从谈起。母亲在一次又一次地坐月子之后,身子骨越来越虚弱,得了严重的肺气肿。

从记事起,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就总是靠在炕头高高的被子上费劲地往上拔气,感觉她的每一次呼吸都让人跟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地着急和揪心,但无计可施。

母亲苦了一辈子,三岁没了妈,在这家待两天,到那家蹭两天,给人拼命干活求得怜恤和同情,从小就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但母亲不怨天尤人,没有诅咒命运的不公和慨叹世事的沧桑,更像一株千年的古树,历经风霜雪雨却始终不发一言。这种不抱怨而面对现实的性格影响了我的一生,不管命运给她什么她都接着,并且用心地去经营,尽力地去改变和创造。

母亲出嫁之后,虽然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但生活的拮据和贫困一直伴随着她,直到过世,也没享过什么福。正因为童年的经历,使母亲练就了吃苦要强的个性,对孩子们管教也极其严厉,她自己也身教重于言教,虽然一口一口往上拔气却拎着笨重的大桶扶着墙壁去喂猪喂鸭。每当想起母亲弓着腰吃力走动的身影我的心里就止不住地发酸,但母亲坚韧而倔强的形象却深深烙印在7个孩子的心里,成为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那时,大家放学了第一项就是写作业,每个孩子可以把家里任何一个地方当成书桌,屋里院外,甚至是剁鸭子食的菜板,把白色的屉布往上面一铺,就可以写作业了。不用任何人督促,写完作业,女的挖鸭子食,男的去打水挑粪,浇房前屋后的菜园子。天黑了谁也不许出门,早早睡下,养足精神第二天去学校好好读书。

那时我的小外甥跟我的弟弟同岁,都三四岁年纪,我也就十来岁,放学写完作业弄完鸭子食,我就背着小外甥哄着弟弟,看邻居小伙伴们欢天喜地地去跳皮筋我也跟着直着急,心想把他们赶快都哄睡了也能出去玩一会儿,但大部分时候他们就像偏偏要考验我的耐心和意志力似的,越哄越是闹得厉害,眼看着天越来越暗,我心想今天是玩不上了,沮丧之情却无处可诉。到了晚上,就跟地里的鸭子说,没承想大哥在身后听个正着,以后他就把自己手里的活干完,帮我哄弟弟和外甥,所以,我跟大哥的感情最好。在那个时候,对于一个小姑娘来说,她的最大心事莫过于此,而有一个除了家长以外可以依靠和懂自己的人,就是最贴心的了。

这样的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用谁提醒和监督,更谈不上呵斥打骂,就像与生俱来一样。担当,在这个家庭里,早早地就种下了强大的种子。

在这些劳苦中,也有小乐趣。比如,在挖鸭子食的时候我会偷偷到山里挖野菜,一开始是偷着挖,后来被母亲发现没有得到明令禁止就大胆起来。有一次正是野菜疯长的季节,看着大堆大堆肥硕的野菜,我的心里开了花一样兴奋和激动,一个劲儿地往篮子里扔。野菜倒是挖了不少,鸭子食却没够吃,回到家无法向母亲交代,母亲大发雷霆,教育我说:“无论做什么,都要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如果一个人心里脑子里没有数,就是凭着自己的心情喜好做事,就会误事。”类似这样的小事,母亲总会“借题发挥”地适时教育我们。别看母亲没念过几天书,但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是她自己对生命经历的体验和总结,从这可以看出,我的母亲是聪慧而敏感的。那个年代的人,体会就已不易,再去用语言总结出来形成理论告诉别人,就可以称为孔子弟子那样的贤人了。所以,我之所以成为我,不是凭空地仅靠一时对爱人的意气用事,而是家风的内在传承。

父亲是慈善的。每天下了学一回到家,我眼睛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找父亲,好像看到他,心里就会踏实安稳下来。如果回到家,母亲说,父亲出去还没回来,小脑瓜就一直想着父亲什么时候回来。可算把父亲盼回来了,父亲肩上背着装着铲子手锯的大兜子还没等落地,孩子们已经一窝蜂地拥了上去,站成横七竖八的一排,等待从里面降临好吃的东西,一人一块,不多不少,天天像盼鸟妈妈往嘴里送食一样,甜在唇边,喜在心上。还没等孩子们嘴里的糖化开,父亲已经换好了衣服开始下地干活了。而妈妈坐在炕里不住地往上拔气,从窗玻璃里往外望着,望着父亲,也望着时间。

每次听到阎维文唱那首《父亲》,我的眼里就会瞬间盈满了泪水。

P3-5

后记

我没有想到写这个报告文学如此艰难。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感觉。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两眼发直,眼前放着各种资料和采访记录却没有下笔的冲动。

我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后来我明白了,看了那么多的资料和视频,它们已经先入为主,还哪里有创作的动力和空间呢?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是残酷的。就像一个已经被开发得差不多的地方,再想种上另外的种子是不易的,甚至会有天然的排斥。有一种顾虑,能不能超越,会不会模仿,事实证明,它们实实在在地阻碍了我。

采访武秀君结束的当天晚上我从小市冒雨回来,第二天一早就去大连进行为期十天的警衔培训。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那种创作的冲动在这十天之中渐渐消失,那种失去感没有人可以体会,是一种无能为力。

有的时候我走在训练的操场上,脑中会突然地想起我和她在农家小炕上采访时的情景,我就想紧紧地抓住那种感觉,那种感觉会给我一种踏实的安慰。我虽然带着笔记本电脑,想写下去,但每天从早到晚的训练科目让我无暇下笔。那一刻我才深切体会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的调整。

安静是多么的重要。

十天,密集又大强度的训练上课考试,需要记需要背需要接收大量的新知识新体验,把我脑中的记忆一点点挤掉了。从大连回来,已经找不到任何感觉。

也许是写小说习惯以自我的情绪和感觉处理人物关系,现在要我按照一个既定的人和事件去套,我觉得无比艰难。我要无时无刻地去克服一种障碍就是:不自由。不能任意地挥洒我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和走向。我需要沿着一条既定的线去平铺。也就是说,我要和这条线去重合,无限接近,甚至是相融为一体。

这需要等待。

等待的过程是焦虑的。有作家对我说:“你太认真了,报告文学就像新闻稿件一样,把事实说清楚,有些引领的道理就行。”

但我觉得不是,那是因为他并不了解报告文学,甚至在俯视报告文学。在我阅读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作品时,我发现他们的文字饱含着深情,读来令人动容,甚至流下感动的热泪。我能不能也写出这样的文字呢?

我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

好吧,我告诉自己,尽力就好。

身边的很多朋友和亲人总在关切地问我写得怎么样了。他们越是这样关心,我就越是着急,越是着急越是找不到方向。

我甚至联系了几个地方想把自己圈起来,去一个完全陌生而安静的地方去完成这个任务,当把一件事当成一种任务去面对本身就已经是失败了。所以我启程了,又回来了。因为我发现,不是环境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

因为写作是无法自抑的抒发,是喷薄而出的情感。不是任务。

直到时间越来越逼近,我接到了市委宣传部和省作协的电话,询问我的写作进程,我感觉自己的心都在发颤,我能按期交稿吗?我对自己太了解了,如果我写不好,即使交上去了,我也会不安和恐慌,那是对我更大的折磨。

然后我想起了一句话:你静了,世界就静了。

我让自己进入冥想状态,开始打坐。我要去找到那条路径,去贴近那条若隐若现的线,我要紧紧地抓住它。

然后,我找到了。但我发现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我的情绪饱满了,方向对了,但写得极其缓慢,因为写着写着就要去找资料,就要断裂,那种以往创作的酣畅淋漓的感受完全被一种东西所牵制,每天只能写一千多字。这怎么能行呢?这什么时候能完成呢?而且如果我不是在一种我想要的状态中写作,怎么可能打动人心呢?首先我得先打动我自己,才能打动读者。

好吧,那就重新开始,把一切都扔掉,我反复看完了自己的采访资料,然后全部地抛开,沿着记忆之河逆流而上。

我终于成功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都可以写五千,甚至是一万字。那时,我累得不行,可是我的精神是那么的欢快,我终于从一个小说家变成了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它们之间的情感原来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以前没有经验迷路了。

那些日子,是多久以来都没有过的快乐的时光,就像进入一个无限接近出口的隧道,不再怕黑,因为我发挥了自己本身就有的光源,可以照亮前方的路途。

晚上吃完饭去公园走两圈,缓解一下颈椎,回来接着写,直到深夜,睡眠安稳香甜。

写完最后一个句号,我的心是踏实的,因为我尽力了,因为尽力对自己是满意的,至于结论如何,那是才华问题,跟态度无关。而且通过这次报告文学的创作,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体裁,这在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的会议上我也这样表达过。因为我发现,小说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和结构,它所挖掘的更深人性的深度的思想性,是哲学范畴的。而报告文学是实实在在的人和事,里面的精神内核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事实,不是思考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并以一种正能量的姿态传递万物,滋养人心。

这是我此次写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感谢刘兴雨老师。

感谢本溪市、县委宣传部、市文联。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