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打入蒋介石侍从室/隐蔽战线春秋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夏继诚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这套《隐蔽战线春秋书系》分“传记卷”、“回忆录卷”和“史述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隐蔽战线的历史和无名英雄的精神。既是对老一辈隐蔽战线英雄的深切怀念和告慰,也可以作为新时代国安干警的教育读本,让一代新人了解历史,传承基因,所以是很有价值的。

夏继诚、段伯宇著的《打入蒋介石侍从室》是其中一册,记述了夏继诚、段伯宇的革命经历。

内容推荐

夏继诚、段伯宇著的《打入蒋介石侍从室》叙述了段伯宇、段仲宇两兄弟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造成铁路运输拥挤和堵塞,迟滞国民党军队及物资南迁;协助并策划国民党伞兵三团起义;策划蒋介石情有独钟的预备干部总局起义等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

目录

引子

1.蒋介石咬牙切齿,大骂“混”进侍从室的段氏兄弟

2.撩开蒋介石侍从室“神秘莫测”的面纱

3.蒋介石没有想到,三十多年前保定军校老同学段云峰中将的

两个儿子,先后进入了侍从室;更没有想到堂堂将门之子怎么

都投向了共产党

4.蒋介石亲自召见段仲宇上校,边看手中条子边询问,仔细打量

后,连声说了几个“好,好,好!”

5.小小“侍二组”,只有几个人,承办的业务几乎囊括了庞大的国

民党陆海空三军所有重大事项。段仲宇也被戏称为“比联勤

总司令还大的上校”

6.中共地下党员段伯宇队抗日前线来到重庆,周恩来秘书和他单

线联系,领导他周旋于国民党上层人物之间

7.周恩来高瞻远瞩,向段伯宇提出:你要想办法打入到蒋介石那

里去

8.远在天边,近在咫尺—般仲宇在国民党部队和院校东跑西颠

苦苦求索,想不到通向共产党的引路人就在自己家门里

9.在歌乐山脚下一家路边小店里,段仲宇冒昧向大名鼎鼎的郭沫

若请教:“为什么很多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往延安跑?”

10.侍从室里看“委座”:表面上道貌岸然,威凛凛不可侵犯;背

地里居心叵测,阴森森使尽诡计

11.毛泽东身系天下安危飞抵重庆,蒋介石大出意外,侍从室一片

忙乱

12.蒋介石在陆军大学毕业典礼上破例召见,段伯宇如愿以偿实

现了周恩来的嘱咐

15.漫卷诗书喜欲狂,举家搬到“首都”南京。新来乍到,段伯宇

很快在军务局情报科站稳了脚跟

14.军务局距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仅百步之遥,段伯宇却不得其

门而入,还差一点被特务抓住

15.段仲宇第二次受到蒋介石单独召见。到武汉“镀金”后又调

回国防部第五厅当上了副处长,主管军队院校工作

16.断线风筝也要飞。军务局收集的中共绝密文件,成了段氏兄

弟开展地下斗争的“航标”

17.段伯宇深藏不露,终于坐上了军务局少将情报科长的宝座。中

山陵密商起义大计,决心抓实力、抓兵权

18.段仲宇第三次受到蒋介石单独召见。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也

非世外桃源。段仲宇活动到黄百韬兵团当少将兵站分监原是

为了抓兵权,却不料婉遭拒绝

19.干河沿秘密会议决定发动武装军事政变,在南京也搞一个

“西安事变”,把蒋介石抓起来

20.因祸得福,段仲宇出任上海港口副司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

然回首,段伯宇意外地找到了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书

记张执一

21.少将副司令的公馆成了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段氏兄弟联系

的京沪杭地区十余万国民党军待机举义,准备策应解放大军

渡江南进

22.嘉兴预干总队驻地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一位是穿便衣的将

军,一位是学富五车的教授。他们实地考察后满意地说:这

里的地火在燃烧

23.蒋介石面谕伞兵团长刘农唆“毋负党国期望,完成戡乱建国

大业”;段伯宇却悄悄领着刘农唆会见了中共上海局“策反

委”的代表

24.国民党政府仓皇南迁广州,汤恩伯紧急部署京沪杭防务,但

关键时刻铁路常常堵塞,原来是铁道运输指挥官段仲宇做了

手脚

25.数万名铁路工人喷起罢工。陈大庆、毛森调动部队准备开枪镇

压。千钧一发之际,段仲宇衔地l下党之命匆匆赶到了现场

26.一位位神秘人物先后出现在段伯宇策反的各个部队。他们

都乔装打扮穿上了国民党军服,有的还在暗中担任了地下党

支部书记

27.上海地下党李白电台被敌人破获。段仲宇临危受命,亲自开车将

一部预备电台秘密转移,后来又带回家中藏在妻子床下

28.地下党要段仲宇“官再做大一点”。新任行政院长何应钦途经

上海,段仲宇故意登上专列与何夫人寒暄,使在场军政大员为

之瞠目。没过几天,他被任命为上海市政务委员

29.段公馆里多次研究预干总队起义方案。段伯宇穿针引线出

谋划策。关键时刻段仲宇深夜驾车将贾亦斌送上了南去的

列车

30.上海局“策反委’’确定伞兵第三团在海上起义。段仲宇暗施计

谋解决了三大难题。毛泽东、朱德来电祝贺起义成功

31.协助工兵第四团堵塞浙赣铁路。党组织令段伯宇撤往香港。

汤恩伯当面责问段仲宇:“伞兵是怎么回事?”并严厉警告:

“你不要胡闹!胡闹,我就杀你的头!”

32.与中统特务头子范子文巧妙周旋,借重敌人掩护自己。副

指挥官石振江(军统)还到处对人说:“哦,段副司令原来

是中统!”

35.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延缓战略物资运往台湾,机智地组织

港口司令部所属单位喜迎解放

34.历尽艰难曲折,起义火种不灭。大浪淘沙,爱国进步官兵

纷纷投向人民

35.旭日东升,起义将校胜利会师。陈毅高度赞扬起义人员的英

勇爱国行动。蒋介石痛心疾首大骂段氏兄弟。历史不会忘记

一切为创建新中国赴汤蹈火的仁人志士

附录

讣告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1949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一年是壮丽辉煌的一年,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一年;但对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来说,却是他运交华盖的一年,是他88年人生历程中最倒霉的一年。

这一年元旦钟声敲响之前,亦即1948年的除夕之夜,蒋介石在他的南京黄埔路“官邸”举行了盛大晚宴。这次宴会名为度岁末,迎新年,实际上,它成了蒋介石政府在它的“首都”所举行的“最后的晚餐”。

国民党政府的40多位头头脑脑出席了宴会。他们之中有“副总统”李宗仁,“行政院长”孙科,“立法院长”童冠贤,国民党中央常委张群、张治中,以及“太子”蒋经国等人。可谓“大官”毕至,冠盖云集,在南京的重要大员都到了场。

没有在南京生活过的人,常常误以为南京既以“三大火炉”之一而著称于世,那么南京的冬天大概也不会很冷。其实不然,特别是1948年的冬天,自然气候上的“冷”倒还在其次。政治气候上的“冷”使得国民党政府的显要们更感到冷入骨髓,仿佛整个身心都跌入了无底的冰窟。

宴会大厅里华灯齐放,五彩缤纷,热水汀烧得暖暖的,室内温暖如春,和室外的严寒形成强烈的反差。晚宴由名厨主理,菜肴极为丰盛。但是,宴会的气氛却一反往常,显得出奇的抑郁而沉闷,见不到喜迎新年的热闹场面,听不到互致祝贺的欢声笑语。

宴会结束后,蒋介石清清喉咙,用目光扫视了—下四周。大家顿时安静下来,静听“总统”的训词。

蒋介石开了腔,以沙哑低沉的口气说:“现在局面严重,党内有人主张和谈。我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不能不有所表示。现在拟好了一篇文告,准备明天(元旦)发表。下面,请岳军先生读—下,征求各位的意见。”

岳军是张群的字。这位政学系的首脑是四川华阳人,1889年出生,保定军校肄业,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因为这几条,他成了蒋介石的重臣和心腹智囊,长期为蒋介石出谋划策。

蒋介石《元旦文告》的核心是向中国共产党求和,并无可奈何地表示:“只要和平能够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多年来,蒋介石在政治舞台上曾不止一次地玩弄过“以退为进”的策略。此公嗜权如命,要他主动“退”出“总统”宝座,交出权力杖,几乎是不可能的。明眼人一眼就可看出,他的这种表示只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

又过了十天,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以人民解放军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蒋介石的黄百韬、黄维、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五个精锐兵团被消灭殆尽,总共损失55.5万余人。再加上华北傅作义集团很快将要被中共以武力消灭或被迫接受城下之盟,蒋介石心中清楚:长江以北即将全部落入中共之手。

面对这一既成的客观情势,蒋介石将他最大的战略目标放在确保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上。划江而治,造成像历史上南北朝那样的局面。先稳住“兵败如山倒”的被动态势,尔后再徐图恢复,最好是争取美国出兵,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那时他蒋介石又可以带兵北伐,重圆“统一全中国”的美梦了。

为此,蒋介石作出了精心部署:  ‘

将京沪警备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心腹宠将汤恩伯为总司令,让他部署自江西九江湖口以东的长江防线,阻止共军渡江南下。

大力加强淞沪地区的防御,确保上海至少坚守半年至一年,等待美国出兵。

加强福州绥靖公署领导,任命朱绍良为主任。任命参谋次长方天为江西省政府主席。大力加强闽赣的防御力量,既作为台湾的屏障,又造成京沪杭的巩固后方。

成立和加强14个编练司令部,负责编练30多个新军,使已经削弱到只剩100多万人的国民党军扩大到300万至500万人,以便与人民解放军再作抗衡。

保住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不仅是当时蒋介石的最大战略目标,也是美国的战略利益所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驻华联合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均认为国民党应以半壁江山与中共“划江而治”,分庭抗礼。为此,美国挤走蒋介石,抬出李宗仁,策划与中共进行所谓“和平谈判”。

1月21日,蒋介石在各种因素的迫使下,不得不宣告“引退”。下午4时许,他身穿长袍马褂,到中山陵仓皇辞庙后,乘“美龄号”专机飞离南京。“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亡国之君李后主的这几句词,最为恰当地道出了彼时彼刻蒋介石的心态。

果然,这一别,蒋介石此后再也未能见到,更未能回到具有帝王之气的古都金陵。P1-3

序言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曾经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远见卓识,宏伟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久为世人所仰慕;他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足为世人楷模。一句话,他们的历史建树是鼓舞人们创新历史、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

白崇禧身边的中共秘密党员谢和赓就是这许多杰出人物中的一员。谢和赓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懂得了为人之道。他受其二哥——共产党员谢铁民的影响,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投身于革命工作。1933年,21岁的谢和赓进入察(哈尔)绥(远)抗日同盟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将军的秘书。后受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派遣,打入桂系工作,成为蒋介石大本营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的机要秘书,并兼任国民党国防会议上校秘书。自打入桂系起,谢和赓巧妙地瞒过老练狡猾、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一直在我党领导人周恩来等同志的直接领导下,根据党的指示对桂系进行上层统战工作,先后为我党提供了桂系以至国民党国防会议许多高层次的机密情报,做了大量的工作,保护了大批革命同志。在国民党政权日趋腐败没落的污浊环境中,他自觉地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员忠于共产主义理想,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的情操美德。与此同时,他还在周恩来等同志的帮助下,将中国共产党持久抗战、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的主张和意图,不露形迹地糅进国民党的文件或通过国民党的领袖集团传达给各阶层军政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的情报保卫工作得到了更加深入广泛的发展。我情工人员深入到国民党机密决策指挥机关内,及时准确地供给了党中央和军委及各地区战略性和动向性的重要军政情报,为中央制定解放战争的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使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对敌人的主要情况了如指掌,始终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毛泽东评价这个时期“我们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

艰苦卓绝的隐蔽战线斗争造就了一大批无名英雄。他们有的大智大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深入虎穴,与敌周旋,获取情报:有的舍生取义,面对严刑,视死如归:有的潜伏敌营,长期经营,率部起义:有的忠诚可靠,周密安排,确保党中央安全:有的巧妙应对,冲破封锁,保证交通线畅通。一代代无名英雄赤胆忠心,赴汤蹈火,用忠诚与信仰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无名丰碑:一个个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热血和生命锤炼出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他们在斗争中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高超灵活的对敌斗争艺术、艰苦奋斗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甘于无名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这些凝聚成了隐蔽战线精神特质: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受气不叫,有苦不说,舍己救人,冒险犯难,埋头苦干。

毛泽东曾经说过:今后革命胜利了应该给我们情报战线的无名英雄们发一个大大的奖章。很多无名英雄没能盼来这枚奖章就早早地离开了我们。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永世长存!徐向前曾指出:“我们的党史、军史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对情报工作反映不够。”近年来,可以看到一些公开出版的反映隐蔽战线的史料、传记,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丰富,与隐蔽战线建立的功勋还不相称。这套《隐蔽战线春秋书系》分“传记卷”、“回忆录卷”和“史述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隐蔽战线的历史和无名英雄的精神。既是对老一辈隐蔽战线英雄的深切怀念和告慰,也可以作为新时代国安干警的教育读本,让一代新人了解历史,传承基因,所以是很有价值的。

后记

1949年5月25日,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少将的中共地下党员段仲宇,在经历了艰苦惊险的地下斗争以后,随着上海的解放,终于从“地下”回到了“地上”,迎来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曙光。

多年前,为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回顾胜利的过去,展望辉煌的未来,笔者专门采访了段伯宇、段仲宇两位尊敬的前辈,并将他们人生旅途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即在国民党军中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的经历,写成本书,以奉献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的朋友。

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段伯宇同志的回忆录《蒋军心脏中的一条秘密战线》和《我的回忆》、张执一同志的回忆录《在敌人心脏里——我所知道的中共中央上海局》、李正文同志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贾亦斌率领预干总队起义》、贾亦斌同志的回忆录《半生风雨录——贾亦斌自述》、胡亚力同志的回忆录《起义火种不灭——回忆嘉兴、厦门两次起义的经过》、陈家懋和李贵田同志的回忆录《国民党军伞兵第三团起义纪实》、周其昌同志的回忆录《我经历的伞兵第三团起义》,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起义投诚·沪苏皖浙赣闽地区》、全国《文史资料选辑》中的有关文章,在此向作者、编者和出版社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还参考和引用了朱文芳同志写的《几番风云心向阳——记段仲宇同志》和杨昭明同志写的《特殊身份的少将》两文中的有关史料,特致谢意!

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当事人已不在人世等多种原因,特别是由于蒋介石政府逃离大陆前已将许多机密档案运往台湾,以致像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等著名民国史档案馆里,有关蒋介石侍从室的机密档案荡然无存,几乎一份也找不到。这就不得不使本书的写作留下了许多迄今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许只有待将来台湾回归后才能弥补了。

孙景如同志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做了史料汇集、誊抄等多方面的工作,谨致深切的谢意!

衷心感谢中共党史出版社领导和本书责任编辑贾京玉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广大读者。

作者

2017年于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