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山的晨雾汶川的风(我的两次抗震救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贾方亮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小金境内,我们翻越了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夹金,藏语称为“甲几”,很高很陡的意思。夹金山属邛崃山脉,横亘于小金与宝兴之间。这里地势陡险,山岭连绵,重峦叠嶂,危岩耸突,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海拔落差2700多米。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1935年6月,红军万里长征,从夹金山南麓的硗碛乡成功翻越夹金山,谱写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壮丽篇章。循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我们的车在高山深壑之间蜿蜒行驶,盘旋在悬崖陡壁之上。海拔越来越高,往上看,雪山巍峨,冰川绵延,雪山映衬着蓝天,意境幽远;往前看,不时有地方运送救灾物资的载重卡车驶过,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往下看,沟深峡幽,犹如刀削般的万丈深渊,令人心惊胆战。

继续前行是梦笔山。相传,乾隆皇帝征剿大小金川时期,一位文武双全的汉族将军骑马穿越这座大山时,不慎将御赐的狼毫毛笔丢失了。急得将军慌了神,多次派兵卒寻找一无所获,却在夜里忽得一梦,即日便按梦中路径寻觅,果然找回狼毫毛笔,遂取名梦笔山。梦笔山4470米的海拔高度,作为人类历史厚重的精神映象,曾擎起过地球上的红飘带,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二座雪山。路标显示,梦笔山最低山口海拔3900米,最高山峰海拔4470米,是小金通往州府马尔康的唯一通道。这里拥有原始森林、高山草地风光和皑皑白雪,山顶终年积雪。一路翻山越岭,司机全神贯注,小心谨慎,缓慢行驶,绕山盘行。山下悬崖陡壁,半山以上云雾缭绕,有些地方能见度不足10米。我提醒大家都要瞪大眼睛,帮助司机观察瞭望。到达雪山山嘴后,车开始绕蛇形道路折回下山。

翻越两座雪山,再继续前行,天突然下起大雨,天和山连为了一体,黑压压的,好不容易晚9点多才赶到马尔康。马尔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义为“兴旺发达之地”。它是以原嘉绒18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4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亦称“四土地区”,现为阿坝州政治、文化、金融、信息的中心。这是一个具有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的小城,遗憾的是任务在身,加之天色己晚,什么也没有看清楚。赵西安问我住在哪里,我说直奔州政府接待处。接待处的同志十分热情,很快安排我们住下。随之又遇到新的问题,因为地震,马尔康全城没有97号汽油,大家问我怎么办。我明确告诉司机,加93号,即使加90号,也要保证明天用车,完成任务第一。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有大亮,我们起早继续驱车向汶川赶。马尔康距汶川245公里,317国道是唯一的通道。这也是川藏公路北线,一路人文璀璨,光影独特,被称为“遗落人间的天路”。由于抗震救灾需要,317国道实施交通管制,除救灾车辆外,其他车辆一律不准通行。驶出马尔康60多公里,司机告诉我,前面就是鹧鸪山。远远望去,高山峭立,沟壑奔流,高树翳天,峻岩积雪,可谓“刀截斧劈,险峻奇绝”。鹧鸪山隧道全长4448米,是一条典型的“高海拔、高严寒、低含氧’,高原特长公路隧道。放在10年前看,也算是“超级工程”了。这是我第一次走这么长、这么险要的隧道,在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鹧鸪飞》的车载音乐中,我们仿佛看见前方有只美丽的鹧鸪鸟,正飞向藏羌村寨,飞向金光灿灿的太阳。

8点多,我们在理县境内的一段公路边休息,吃点随身携带的干粮。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溪水潺潺,林海浩瀚,空气清新,风光宜人,斑斓的色彩与蓝天、白云、山川、河流构成一幅醉人的美丽画卷,不由想起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千古名句。赵西安告诉我,这里是米亚罗自然保护区,地处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谷地带。“米亚罗”是藏语,意即“好耍的坝子”,“杂谷脑”也是藏语“吉祥”的意思。米亚罗是中国最大的红叶景观区,面积3688平方公里,比著名的北京香山红叶景区大180余倍,是中国目前为止所发现并开放的面积最大、景色最为壮观的一处红叶风景区。

继续向汶川,地震的痕迹越来越明显,美丽不再是主色调。尽管公路可以通行,但滚落的巨石、泥沙和树木占据了大部分路面,路基开裂严重。车辆右侧,陡峭的山体悬挂着巨大的石块,摇摇欲坠,似乎听得到山体内部的喘息与共鸣,危机四伏,摄人魂魄。前面就是古尔沟,狮子坪项目部的驻地。我的感觉,这里是一条分界线:向东,地震摧残严重;向西,地震痕迹渐缓。就是从这里开始,317国道戛然而止,汶川成为“生命孤岛”。正因为如此,5·12地震那天,这里发生了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带领的85名官兵、10名医务人员和200多名应急民兵,被阻隔在古尔沟,他们丢弃车队,冒死翻山越岭进入汶川。与此同时,武警38师从马尔康向汶川疾进,在与时间赛跑中,也在古尔沟停下了脚步。参谋长王毅带领200人的突击队,孤注一掷,翻越了黝黑的大山、险恶的峡谷,硬是“爬”进了汶川。这里又是一条旅游热线,向北是九寨沟、黄龙、红原大草原,向南是汶川、映秀、都江堰,向西是米亚罗、马尔康。地震发生时大面积山体滑坡,从这里开始到汶川,掩埋了许多旅游车辆,既有旅游团队的大客车,也有自驾的小卧车,一些遇难者遗体还没有来得及挖掘掩埋。我们默默无语,缓行而过,目别逝者。

P125-127

后记

在中国人的眼里,唐山和汶川不仅是地理坐标,也是精神坐标。对灾难的记忆是痛苦的,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回避。我们无法改变灾难的重复性,但我们可以在灾难中学会战胜灾难。如果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辉煌,可以让所有人去分享,那么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同样也需要每一个人来承担。尤其是发生在唐山和汶川大地上的那两次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所展示的伟力和精神,感天动地。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不应灾难再来时才会想起。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将这些国家记忆收藏起来,留给历史,留给子孙,留给生命。即于此,便有了这部尝试以报告文学形式追述的回忆。

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许多老领导、老战友和朋友们倾注的心智和付出,历历在目,铭记在心。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老将军,耄耋之年,不吝墨宝,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使我甚感荣幸。邵华泽同志是我敬重的老部长,百忙之中为本书题词,感激不尽。

汪守德同志是著名文艺评论家,为本书所写之序,耗费了许多心血,由衷地表示谢意。还要感谢矫勇、张西南、刘殿长、江宛柳、李明计、杨敏、孙来成、林友汉、王殿林、杨志刚、仇碧波、胥得意、李铁骑、翟平果等同志。没有他们的斧正和赐教,这本拙作是难以面世的。

本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各方面的资料。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错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书中使用的图片,除本人拍摄的外,由武警总医院政治部和原武警水电指挥部、81101部队,以及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提供。

作者

2018年2月

目录

序 当人民需要的时候

第一篇 唐山印记

 第一章 唐山怎么了?

 第二章 车过滦河

 第三章 “唐山全平了!”

 第四章 生命大救援

 第五章 唐山不相信眼泪

 第六章 为了重生

 第七章 天上还有一条路

 第八章 废墟上的演出

 第九章 地震波及的北京

 第十章 悼念毛泽东逝世

 第十一章 我们的汽车连

 第十二章 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十三章 再回唐山的情愫

第二篇 难忘汶川

 第一章 责任与担当

 第二章 为什么是汶川

 第三章 说不尽的都江堰

 第四章 蓥华和湔氐

 第五章 绵远河告诉你

 第六章 西线进汶川

 第七章 生命线

 第八章 悲情北川

 第九章 两色的堰塞湖

 第十章 湔江水哪里去了

 第十一章 危湖高悬

 第十二章 突击向堰顶

 第十三章 米-26来了

 第十四章 是挖还是炸?

 第十五章 初战唐家山

 第十六章 石亭江上

 第十七章 挥师再发

 第十八章 决胜唐家山

 第十九章 使命高擎在头顶

第三篇 从唐山到汶川

 第一章 生命至上

 第二章 开放的襟怀

 第三章 应急!应急!

 第四章 志愿者

 第五章 中国崛起看汶川

 第六章 预防比预报更重要

 第七章 凝固的记忆

 第八章 不朽的抗震精神

结语:关于两次地震的几则问答

后记

序言

当人民需要的时候

一个人的一生总会有许多所经历的重要时刻铭记在心,这亦可将其称之为宝贵而独有的精神库存。当于云淡风轻、山川悠然的闲暇之时,必定会以鲜有的充裕时间和依然澎湃的激情,对这一切进行反刍式的回溯与咀嚼,而从中品尝出万千滋味。在唐山大地震42周年和汶川大地震1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作为两次大地震的亲历者,也是我的老领导的贾方亮将军,这类颇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灾难性事件,以及在灾难面前一个民族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升腾,就自然成为其审视和观照的最为沉重和慷慨的不二选择,进而以饱含的情感、深沉的忧思和凝重的笔墨,来进行灼热如厮、不能自已的追忆和书写,因此便有了《唐山的晨雾汶川的风》这样大气酣畅、直叩心扉的力作。

随着作者叙述的渐次展开,我们首先看到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奉命出征的贾方亮,还是一位年轻热血的基层军官。他与众多衔命而来的战友一起,在大地震废墟上奔走和忙碌,全身心地感受这山崩地裂般的灾难,给唐山人民造成的巨大而惨不忍睹的死伤,不舍昼夜地拯救或挖掘大地震的幸存者或罹难者,使数不清的绿色身影成为灾区民众重生的希望和精神的慰藉。其精湛、深蕴和写实性的文字,具有某种刺人眼目、震撼心灵的力量。而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贾方亮已是武警水电部队将星闪耀的政委,灾难传来时的牵挂,身心焦灼般的运筹,特别是于危险重重之中亲临一线指挥,都被那一管情真意切的有力之笔一一道来,无疑显示出了其所具有的更高的视野,承担起了更重的担子,体现出了更深挚的情怀。诸如指挥转移一批批惊魂未定的受灾群众,抢通一条条犹如命脉般的道路,解除唐家山等一个个危水高悬的堰塞湖威胁等,真切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的抗震历程和作者自我的心路历程,章节字句之间蕴含着既扎心、更暖心的冲击力。

两次大地震虽然都以过去时定格了,但作者却引领我们再度回到地震时间,体会它们突然来临后的日日夜夜和分分秒秒。对于大地震之中种种为人们知之不详,或不应忘却的过程或细节,无论是前者所处年代的信息不畅,抑或是后者堪称拉网式的报道,都是难同作者这种身临其境、耳闻目睹和记忆犹新的第一人称写作相比拟的。作品必将有助于读者在某种阅读的心境之下,去重温那些不堪回首的时刻,使我们的心跟随作者再一次进行那样艰难的跋涉,为大地在倏忽之间爆发的震怒和蛮力而惊恐,为无数生灵猝不及防地悲惨逝去而哀伤,为民族遭受如此深重无辜的灾害而痛惜,也为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遇难雄起、众志成城的意志与精神而鼓舞,更为我们的党、政府和人民子弟兵在国难当头之时,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所采取的迅速有效、全力以赴和大规模的施救行动,所体现出的巨大的仁爱与关切之情、责任与担当之心而宽慰。那一幕幕令人揪心泣血的惨状,那一行行冲锋陷阵般的军人队列,那一幅幅气壮山河的救灾战斗场景,都是民族大爱情怀和抗震精神的凝聚和激发,都仿佛是民族经历的一次次凤凰涅槃式的再生。

同样令我们为之感慨和赞佩的,两次参与如此重大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在其漫长而纷繁的军旅生涯中,都不过是较为短暂的段落。但透过这部洋洋洒洒、带血含泪的20多万字作品,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为将者对于大地震这类突发事件,及其所造成的极度破坏和严重后果,所具有的悲悯与思致、对策与建议、胸怀与境界。作者军人情怀的真挚、火热与丰沛,不仅体现在其多维度的叙事中,还体现在多向度的思考中。诸如从自己最为切身的经历和独特的感知出发,结合对于世界地震史和大地震相关案例的悉心剖析,提出鉴于当前地震的预报水平,还不足于使人类能够及时而有效地躲过大地震的侵害,应当着眼与着力于加强预防措施的见解;再譬如认为对大地震废墟不应是不假思索、毫无章法的匆忙清理,而提出保留下“地震遗址遗迹这一鲜活的历史与自然的印记”,使之成为重要的自然遗产发挥其独具的功能等设想。这都显然表明作者并不满足和停留于往日情景的追忆上,而反映出一种想得更为深远的科学与务实的态度。对这一切的思考,可能在其参加实际的抗震救灾中就已经进行了,而在更长时间里想必仍然萦绕在胸,及至进入本书的写作与梳理过程时,更形成了这类理性警醒、富有价值的认识。

应该说,一生能作为亲历者、战斗者、指挥者,先后两次参加举世瞩目的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行动,既是悲怆的也是幸运的,其所不忍直视的惨烈生死与使其热血沸腾的伟大抗争,都必将在作者心中产生极度的震撼,灵魂也一定仿佛被有力地洗礼和重塑了。两次大地震给作者留下的记忆因过于强烈而挥之不去,倘若不能将其行诸烫人灼心的文字,将会是其终生的遗憾。因此,当这一切经过时间的沉淀与发酵,以及各种相关资料严谨细致地披拣、翻阅和运用,《唐山的晨雾汶川的风》因此就呼之欲出了。而长期从事部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作者,本身不仅具有行文走笔、叙事状物的高度和深度,而采用报告文学的体裁来写这类回忆录,也是非常恰当和明智的,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充分的话语自由。作品所鲜明呈现出的田野调查式的、第一现场式的述说特征,都使他的作品成为写实、抒情和思辨融合,亲历性、史料性和科普性兼具的权威版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值得广大读者倾心一读和长久珍藏的力作。

汪守德

2018年春节前夕

(作者为原总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局局长、著名文艺评论家)

内容推荐

《唐山的晨雾汶川的风(我的两次抗震救灾)》围绕作者贾方亮亲历的两次抗震救灾全过程,对地震后满目疮痍的现场、交通疏导、严峻的防疫形势、预防次生灾害、疏散安置受灾群众,都进行了有条理、细致的叙述,还有与政府、水利、专业救援队、国外支援等其他方面人员的合作,地震的具体科学统计数据,以及穿插在叙述中的地震应对常识,均有涉及。在节奏紧张的叙述后,也对中国崛起、众志成城的抗震精神进行了概括和升华。

编辑推荐

《唐山的晨雾汶川的风(我的两次抗震救灾)》对作者贾方亮参与唐山、汶川两次抗震救灾的过程进行了生动而有条理的描述,并通过重建后返回两地的经历展现了新唐山、新汶川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顽强战胜自然灾害的历史,弘扬了众志成城、顽强不屈的抗震精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