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是莫泊桑对长篇小说的初次尝试。这部小说试图通过一个女子平凡而辛酸的身世来剖析和探索人生。故事平铺直叙,丝毫没有剪裁的痕迹,却充分发挥了作者在“白描”技巧上的特长,使小说达到了“以单纯的真实来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加之作者善于运用富有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展示他最熟悉的诺曼底傍海村庄的迷人景色和人情风俗,更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 书名 | 一生/插图本名著名译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莫泊桑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生》是莫泊桑对长篇小说的初次尝试。这部小说试图通过一个女子平凡而辛酸的身世来剖析和探索人生。故事平铺直叙,丝毫没有剪裁的痕迹,却充分发挥了作者在“白描”技巧上的特长,使小说达到了“以单纯的真实来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加之作者善于运用富有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展示他最熟悉的诺曼底傍海村庄的迷人景色和人情风俗,更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内容推荐 《一生》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生平仅有的6部长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 小说以朴实细腻的笔调,描写一位出身破落贵族的纯洁天真、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少女雅娜进入人生旅程后,遭遇丈夫背叛、父母去世、独子离家出走等一系列变故,在失望中逐渐衰老的过程,概括出了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状态:人生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坏。 该书入选茅盾推荐的中国读者要读的37部世界名著之一,同时入选日本城冢登等学者开列的世界优秀古典名著书目。 目录 译本序 正文 试读章节 约娜收拾好行装以后,走到窗子跟前,但雨还是下个不停。 一整夜,暴雨哗啦哗啦地打在玻璃窗和屋顶上。低沉的、蓄着雨的天空仿佛裂了缝,把水倾泻到大地上,使泥土变成稠浆,糖一般地溶化了。吹过一阵阵闷热的暴风。行人绝迹的街道上,阴沟像泛滥了的小溪,发出潺潺的水流声。街道两旁的房屋海绵似的吸收着水分,湿气渗入内部,从底层到顶楼,墙上全是那么湿漉漉的。 从清早起,约娜观望天色,该有百来次了。她是昨天刚从修道院回家的,以后可以长此自由下去了。她准备要享受一番向往已久的人生的百般幸福,现在她所担心的是,天气要不放晴,她父亲肯不肯动身。 约娜发现自己忘了把日历放在手提包里。她从墙上把一个小小的月份牌摘了下来,月份牌上花边中间有用金字印成的一八一九年这个年份的日期。她拿起铅笔,划掉前面的四栏和每一个圣名,一直划到五月二日,也就是她离开修道院的这一天。 “小约娜!”有人在房门口叫她的名字。 约娜回答说:“爸爸,进来吧!”她父亲就走进她的房间来了。 这就是勒培奇·德沃男爵,名字叫西蒙·雅克。男爵属于上一世纪的贵族,心地善良,但有些古怪脾气。他非常崇拜卢梭,热爱大自然、原野、树林和动物。 身为贵族,男爵对一七九三年所发生的事件本能地怀有反感;但他那哲人的气质和所受的非正统的教育,使他痛恨暴政,当然这种痛恨也就只限于无关痛痒地发发牢骚而已。 秉性善良是男爵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最大的弱点。这种善良,不论为爱怜,为施舍,为拥抱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种造物主式的善良,佛光普照,来者不拒,仿佛出于意志的迟钝和魄力不足,几乎像是一种毛病。 男爵是一个理论家,因此他为女儿的教育想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希望使她成为一个幸福、善良、正直而温柔多情的女性。 约娜在家里一直住到十二岁。然后,尽管做娘的哭哭啼啼,父亲还是把她送进圣心修道院去寄宿了。 他让她在那里过严格的幽禁生活,和外界隔绝起来,不使她知道人世问的一切。他希望在她十七岁上把她接回来时仍然是童贞无邪,然后由他自己诗意地来灌输给她人世的常情,在田园生活中,在丰饶和肥沃的大地上来启发她的性灵,利用通过观察动物的相亲相爱和依恋不舍来向她揭示生命和谐的法则。 如今她从修道院回来了,喜气洋洋,精力充沛,急想尝一尝人生的幸福和欢乐,以及种种甜蜜的奇遇,这一切都是她在修道院闲愁无聊的白日里,在漫漫的长夜里,在孤独的幻想中一再在心头出现过的。 她长得教人想起韦洛内兹的一幅肖像画:闪闪发亮的鲜栗色的头发,仿佛使她的皮肤显得更为光彩,这是生长在贵族家庭里的人所特有的一种白净而红润的皮肤,在阳光的抚弄下,隐约可以分辨出在皮肤上还蒙着一层细绒般的汗毛。眼睛是暗蓝色的,就像荷兰小瓷人的眼睛一样。 她在左鼻翅上有一粒小黑痣,右颊上也有一粒,还有几根初看时分辨不出的和皮肤同一颜色的汗毛。她身材修长,胸部丰满,腰身显出柔美的曲线。她说话时清脆的嗓门有时显得太尖,但是她爽朗的笑声可以教她周围的人们都感染快乐。她常有这种习惯性的动作:把双手举到鬓角边,像是要掠平她的头发。 看见她父亲进来,她迎过去抱住他,吻着他,叫道:“到底走不走呢?” 他微笑了,摆动着他那留得很长的苍苍白发,一面伸手指着窗外说: “你说这样的天气怎么能动身呢?” 然而她撒着娇,甜蜜蜜地央求他: “啊!爸爸,我求求您,我们走吧!到下午天一定会晴的。” “但你母亲可绝对不会答应呀!” “行!我担保她会答应的,我去跟她讲就是啦。” “好吧,你要能说服你母亲,我这方面就不成问题。” 她连忙奔向男爵夫人的卧室,因为她等候这动身的一天,早等得愈来愈不耐烦了。 自从她进圣心修道院以后,她没有离开过卢昂,因为不到一定年龄,她父亲不放心她享受任何娱乐。只有过两次把她带到巴黎去,每次住了半个月,但巴黎也是一个城市,而她所向往的却是乡村。 现在她就要到白杨山庄去过夏天,这个古老的庄园是他们家的产业,房子造在意埠附近的高岩上。她相信这种在海边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定是其乐无穷的。而且,庄园的这份产业早已决定是留给她的,等她结婚以后她就要在那里长住下去。 P1-3 序言 十九世纪末叶,法国的一位作家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我像流星一样进入文坛”,不幸的是,他的创作生涯也如流星般一闪而过。但这道闪光是如此耀眼,不仅使法国人惊叹不置,而且为全世界所瞩目。 这位作家,就是被法朗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 莫泊桑在进入文坛之前,是巴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一八八○年,他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在著名的《梅塘夜话》小说集中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篇小说巧妙的构思、圆熟的技巧和对现实的深刻剖析,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还有他那清新、优美而又准确、简练的文体,即使最挑剔的文体家也认为无懈可击。法国公众只道发现了一位天才,却不知这位天才已在高人的指导下,刻苦奋斗了十余年;更不会想到,这位天才是在无法逃脱的遗传性精神病的威胁下,以顽强的毅力与自己的命运做斗争。 莫泊桑的母亲,是诗人兼小说家勒普瓦特万(1816—1848)的妹妹,本人也酷爱文学。莫泊桑自幼受母亲熏陶,十三岁开始写诗。在中学阶段,巴拉斯派诗人路易·布耶曾经热情地关怀这个年轻人的成长。从一八七三年起,他在舅舅及母亲的老友福楼拜的悉心指导下,接受了极严格的写作训练。福楼拜培养他对生活的感受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培养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和对文体美的执着追求。这位老师对弟子的关心和爱护是十分感人的,每当莫泊桑丧失勇气,老师总是以热情的鼓励和督促使他振奋起来。福楼拜强调“才能就是持久的耐性”,他要求莫泊桑以长期不懈的努力,去获得自己的独创性。这位勤奋而听话的学生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孜孜不倦,所写习作数以百计,终于写出了使老师拍案叫绝的《羊脂球》。 从《羊脂球》开始,莫泊桑的作品如喷泉般涌射而出,短短的十年之中,他发表了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抒情游记,一部诗集,还有若干戏剧和相当数量的评论文章。不幸多年折磨他的疾病恶性发作,一八九一年他不得不告别文坛,一八九三年七月与世长辞,终年四十三岁。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能跻身于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福楼拜、左拉等大师的行列而不黯然失色,这绝不是一般的才华所能达到的,必定是在某些方面有其独创的才能;何况莫泊桑还是一个同时使读者、批评界和同代作家为之倾倒的人物,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其个人特色及魅力之所在。 与前述那些第一流的大作家相比,在气魄的宏伟、画面的广阔和哲理的深度方面,莫泊桑显然要略逊一筹。他不是哲人,也不是历史家,他缺乏巴尔扎克那种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不具备司汤达那种政治敏感,不像他的老师福楼拜那样缜密细腻,也不如左拉的视野宽广。但他自有一种非凡的捕捉生活的本领,善于从一般人视而不见的凡人小事中,发掘带有本质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文学的题材。 就一般人的眼光看来,莫泊桑的生活阅历并不十分丰富。他出身干诺曼底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在家乡的田园景色中长大,中学毕业后到巴黎学法律,不久因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未及作战又在大溃退中返回故乡,接着先后在法国海军部和普通教育部当了十年小职员,直至《羊脂球》使他一举成名。这样,诺曼底的农民和乡绅、普法战争以及巴黎小职员单调沉闷的生活,就成为他的主要创作源泉。莫泊桑正是利用这些平淡无奇的生活素材,给读者提供了一组组丰满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出色地勾画了社会中为数众多的小人物的群像。 写小人物,不能说是莫泊桑的创举,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出现过不少小人物,但小人物一般不能成为他们作品的主人公:巴尔扎克的主人公都是些叱咤风云的人物,要么是各行各业的拿破仑,要么是尚未得志或惨遭失败的才智之士,至少是具备某种非凡气质的个性;司汤达的主人公无一例外具有过人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从外表到内心都出类拔萃;雨果的主人公几乎超凡入圣,全都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而莫泊桑的作品却大都以芸芸众生为主人公——农民、铁匠、船工、修椅垫的女人、穷公务员、流浪汉、乞丐、妓女、俗不可耐的小资产者……都是他着意观察和描绘的对象。 …… 一八八五年以后,莫泊桑的创作事实上已开始走下坡路。主题日趋狭窄,思想渐呈病态,不过一八八七年的《温泉》仍不失为一部杰作。这部小说刻画了资产阶级的惟利是图和贵族子弟的放荡不羁,有较充实的社会内容和较丰满的人物形象。一八八八年以后他基本上没能写出什么好作品,一八九一年终因神智失常完全搁笔。 莫泊桑带着一颗痛苦的灵魂度过了短暂的一生。人们甚至感到奇怪,他那有病的大脑,何以能写出那么清晰的文字,何以对现实有那么清醒的认识。可见莫泊桑并不属于生活中的弱者,他明知等待自己的是何等可悲的命运,却不曾向命运屈服。他始终努力保持健全的理智,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生命,终于在极短促的时间内,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虽说这笔遗产中并非全部都是杰作,但确有相当大一部分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整个建树即使说不上壮丽辉煌,却自有独特的意趣和价值。 艾珉 二○○二年八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