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吃马铃薯的人

1885

81.5×114.5厘米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通过长期观察挖煤工人、纺织工人、田地里劳动的农民,早期的梵高累积了许多素描,以劳动者为题材,详实地描写他们的生活。

对劳动者的观察,使梵高产生对穷苦卑微生命的悲悯,他也曾试图以社区布道者的身份介入,帮助劳动者,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食物,尽其所能分给这些穷困的工人或农民。

梵高早期的作品也充满了对卑微穷苦者困顿生活的揭露,似乎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

他的目的,或许不是“艺术”,而是可以实际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景况。

《吃马铃薯的人》是梵高一八八五年的作品,是他一系列以劳动者为题材的总结的作品,有结束他前期画风的意义。

画面里是一家农民,五个人围坐在方桌四周,屋顶一盏昏黄的灯。

灯光很微弱,因此画面深沉郁暗,好像笼罩在沉重的静默中。

挡在画面中央,一名背对观者的妇人,她的背影像一种阻挡,一种拒绝,观者进不去这个黝暗沉默的世界。

桌子上一盘冒着白烟的马铃薯,侧坐}『勺男子指着马铃薯,似乎在分配唯一的晚餐,一名妇人转头看他,也指着马铃薯。

马铃薯是画的主题吗?

梵高有许多素描记录农民种马铃薯,挖掘马铃薯,用粗黑的手指,因为劳动而变形的手指从千硬的泥土中抠出一个个马铃薯,用手指剥去马铃薯外的土块。

那些手指如今指着自己唯一的晚餐。

右侧一名妇人拿着铜壶,在白瓷碗里倒着黑咖啡。

画面上五个人,彼此凝视,或传递食物,一点点人的关切与温暖,但是,整张画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沉闷与寂静。

梵高把对劳动者的同情升华成为一种安静的凝视,他要观者静观一种生存的庄严。

《吃马铃薯的人》像一种仪式,像基督福音书里的《最后的晚餐》。

然而正中央挡着一个背影,使观者无法进入这个世界,我们只好安静旁观。

唐基老爹

1887

92×73厘米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

一八八七年,初到巴黎,梵高的画风改变了很多。

原来沉郁暗黑的色调忽然明亮了起来。

原来粗重的线条也变得轻快活泼了。

一八八六年以前,梵高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工人、农民,或是在生活困境中的妓女、穷人。

一八八七年,到了巴黎,他结识了另一种族群,像这张画里的“唐基老爹”。

“唐基”是一个老革命党,一腔热血,觉得要用革命改变不公平的社会。

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唐基参加了街头的工农革命,被政府军队逮捕,关进监牢。

因为友人奔走,唐基幸免于难,从监牢放出来,在巴黎边缘的蒙马特区开一间小文具店,卖画布、颜料、笔,因此结识了一批穷途落魄的画家。

他继续宣扬他的革命理论,常常接济穷朋友,赊颜料给穷画家,被老婆骂到臭头。

一八八七年,梵高一到巴黎就与唐基变成好朋友,梵高一直悲悯工人、农民,穷到一天花不到一法郎,唐基认为梵高是同路人,他说:一天花费超过半个法郎,就是混蛋!

二人常在一起,梵高没有钱,唐基无条件提供画布、颜料给他,也为了这件事,梵高总跟唐基的太太大吵。

唐基是十九世纪末欧洲典型的无政府主义信徒,相信社会公义,相信人不应该有穷富之分,相信物质应该众人共享。

唐基因为帮助了很多穷艺术家,被大家尊称一声“老爹”(pere)。

唐基和梵高一样相信人类可以没有种族差异,没有阶级差别,人类可以和平友爱。

唐基老爹坐在日本浮世绘版画前,双手交握,有一点拘谨,他也许不习惯被当成一张画中的主角。

他很平凡、和蔼、朴素、热『青待人,尽力帮助他人,却有点怕太太。

梵高以相当直接的方式画了这张《唐基老爹》,作为他进入巴黎,改变世界观的一件重要作品。

“唐基老爹”的梦想或许不切实际,但在工业革命后最初的劳资对立的社会背景中,“唐基”正代表了一种纯朴的人道觉醒。

梵高从绝望的煤矿工人的社区走出来,认识了“唐基”,他的救赎梦想一霎时使画明亮了起来。

P18-23

目录

作者序 受苦与救赎

第一部 梵高之谜

 自画像

 爱情?救赎?

 房间的秘密

 燃烧的向日葵

 安魂曲

第二部 蒋勋现场

 梵高工农素描

 吃马铃薯的人

 唐基老爹

 向日葵

 梵高自画像

 割耳自画像

 星空

 奥维教堂

 麦田群鸦

第三部 梵高

 荷兰的心灵与美学革命

 荷兰画派——回归平凡生活的美学

 伦勃朗——创造生命的信仰之光

 文森特Vincent

 加尔文教派牧师一梵高家族的传统信仰

 艺术?宗教?献身给谁?

 苦读神的话语

 社会主义的时代浪潮

 忧愁与绝望

 巴黎,一八八六明亮起来的梵高

 一八八七,梵高的新阶段

 日本浮世绘——异文化的向往

 阿尔,燃烧起来的心

 朗鲁瓦桥

 星空——宇宙的无限华丽

 向日葵——燃烧生命的花

 房间与椅子——两个人的记忆

 自画像——看到自己最深的灵魂

 圣·瑞米病房的窗口——他看到了奇迹

 一八九〇,最后的奥维,麦田飞起了群鸦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序言

受苦与救赎

大概还记得,中学时代,读到余光中先生译的《梵高传》,心中激荡的情绪。

那时没有看到梵高的原作,复制的画作也多是黑白,印刷模糊,但还是很震撼。

读到史东写道:梵高在煤矿区为工人布道,在矿灾惨剧之后,梵高回到家,把自己仅有的衣物一份一份分好,全部舍给最需要的受难者,我仍那么清晰记得,十几岁的年龄,竟然掩卷难以卒读,热泪盈眶的记忆。

那是梵高,是余光中先生典雅译笔下的梵高,是史东传奇小说笔下的梵高。

那个梵高,陪伴着我通过青涩梦想的年代,梦想一个为人类救赎的心灵,这样燃烧着自己,走进那么孤独纯粹的世界,走进一个世人无法理解的“疯子”的世界,走进绝望,走进死亡。

我不太分得清楚,我认识的是艺术上的梵高,或是生命实质上的梵高。

我分不清楚,是梵高哪一件作品打动了我,还是他整个生命燃烧的形式才是真正的作品。

大学的时候,我没有读美术系,但是整天跟美术系同学混在一起,有时候会央求他们:“让我背一下画架吧!”

我走向了文学、艺术,到了巴黎学习艺术史,那个梵高一直跟着我。

也许我在梦想梵高的某一种生命吧!

在巴黎有许多机会看到梵高的原作,看到他初到巴黎,受点描画派影响的色彩的绚烂,但是,常常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耳边轻声说:那不是技巧!

“那是什么?”

我想问,回头却没有人。

我又去了荷兰,从阿姆斯特丹到库拉-穆勒,梵高早期线条粗重的笔触,勾勒着重劳动下躯体变形的工人或农民,我仿佛听到如牛马一般沉重的喘息声音。

回程经过海牙,想到他邂逅了西恩(Sien)——一个拖着几个孩子要养活的过了气的老妓女。他们同居了,梵高负担起了西恩一家老老小小的生活,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像“恋爱”,难堪、卑微、邋遢可笑的生活。

没有人能理解梵高为什么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西恩最后还是走到街头去接客维生,仿佛重重嘲讽了梵高你要救赎别人?你能救赎自己吗?

梵高的故事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我们要美化梵高吗?

是的,他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他看到了初春大片大片绽放的杏花,他看到了起伏的山峦与麦浪,他看到了夏夜天空星辰的流转……

但是,那是他“发疯”之后。

他被邻居联名控告,要求警局逮捕强迫治疗。  站在圣·瑞米的精神病房前,我从梵高眺望风景的窗口看出去,我在问我自己:如果当时我也是邻居,我会不会也是联名签署的人之一?

我爱梵高吗?

我了解梵高吗?

我知道梵高存在的意义吗?

但是,我隔壁的邻人剖了耳朵,一脸血迹,我能够接受包容吗?

梵高丢给我们许多问题,在他自杀离开人世后,人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试图回答,仍然无法有完满解答。

梵高是精神病患,但是他看到了最纯粹的美的事物。

我们很正常,但是我们看不见。

正常,意味着我们有太多妥协吗?

我们不知道,一再妥协,我们已经流失了真正纯粹的自我。

我们可能在一张《向日葵》前掩面而泣,我们可能在一张《自画像》前惊叫起来,我们可能在一张《星空》之前热泪盈眶。

梵高揭发了所有“正常人”的妥协,他明确宣告没有某一种疯狂,看不见美。

但是梵高的美太危险,我们只能面对他的画,不敢面对他真实的生命。

二〇〇七年的五月,我带着一叠稿纸,经由泰国到葡萄牙里斯本、卡斯卡伊斯、辛特拉,到伦敦,再到西班牙,在巴塞罗那,大约两个月,写完这本书。

其实不是“写”,而是“整理”。

梵高的故事、画作,太多储存在脑海里,那些一本一本传记里的细节,那些在他画作现场前的记忆,都留在多年来的笔记本中。

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九日,是梵高逝世的那一天,我正在巴黎,H是画家,提议要去奥维祭拜梵高的墓,她的日本丈夫虽然不学美术,也非常爱梵高,便主动排出时间,亲自开车,做一次向梵高致敬之旅。

很热的夏天,车子从巴黎出发,上了外环道,向北,大约两小时可以到奥维。

奥维是个小镇,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还没有很多观光客,宁静,朴素。

我们到了奥维,因为小镇不大,很快找到了教堂,夏天午后,湛蓝发紫的天空,压迫着教堂塔尖,很像梵高的画。

梵高的墓就在教堂后面,与弟弟提奥的墓并排,青灰色的石板,平贴着草地,上面简单铭刻着——“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空气中有松柏沉重的树木的香味,有远处麦田随风吹来浓郁的麦草气味,有乌鸦飞起来“呱呱”的惊叫。

忽然间,炎热的天空中卷起一阵狂风,我还没弄清楚,一大片石子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击打下来。  我跟H一家人赶忙躲进车子,冰雹打在车顶,乒乒乓乓,像是郁怒的孩子在发泄受不了的情绪。

那是三十年前的往事,一次祭奠梵高的奥维之旅。

因为整理这本书,记起了许多往事!

蒋勋

二〇〇七年七月三十日于八里

内容推荐

从向日葵、自画像、星空到麦田群鸦,带你破解历久不衰的梵高传奇。

从年少到自杀身亡,从割耳到抑郁受创,细说37年不断挣扎的人生曲折。

一八八八年底视梵高为疯子的人,和一九八七年以天价购买梵高一张《向日葵》的人,可能都没有读懂他画中的心事。

梵高无法与现实妥协,他要一种纯粹的爱,近于信仰上的殉道。殉道者必须饱受折磨,饱受肉体与灵魂的燃烧之苦。梵高丢给我们许多问题。在他自杀离开人世后,人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试图回答,仍然无法有完满解答。

为了《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精)》这本书,蒋勋带着一叠稿纸,重新来到梵高画作的现场,解读名作背后的美学奥秘,领悟梵高的纯粹与孤独。这是一位美学家面对梵高危险的美,面对真实生命的深度烙印。我们做不了梵高,但我们应该读这本书,崇敬梵高。

编辑推荐

在《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精)》中,蒋勋重访梵高画作现场,看见这位狂人以炽热纯粹的性情,燃烧爱与美的终极救赎。那些光亮不是星星,而是人的灵魂。

梵高燃烧自己的方式,彻底而纯粹。他剧烈的爱的形式,生前使人惧怕,死后却令人震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