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精)
分类
作者 曹伯韩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是一本国学入门读物,曹伯韩以浅显通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金石考索、历史地理、艺术门类、先秦诸子、诗词文章、经学衍变、佛学思想、理学流派及自然科学等,作了全面的介绍。全书通俗流畅、内容丰富、要点完备、条理清晰,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国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国学爱好者的必备入门读物。

内容推荐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是一部让你轻松了解国学的极简经典巨著。

国学大师曹伯韩,以贯通古今的视角,通俗通透的解读,带你了解国学堂奥: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世界学术、国学经典的阅读方法、魏晋时代的玄学、佛学与儒学……

凡涉国学,曹伯韩都做了无遗漏的详解分析,让人豁然开朗。翻开本书,快速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汲取中国文化精髓智慧……

目录

编例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二 国学在清代

 三 国学的分科

 四 国学的派别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 所谓小学

 一三 六书

 一四 字形的演变

 一五 字义的演变

 一六 训诂学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 方言学

 一九 字音的变迁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二一 双声叠韵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声

 二四 音韵学

 二五 字母

 二六 韵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二九 殷墟发掘

 三〇 甲骨之学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三四 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学

 三七 校雠之学

 三八 章句之学

 三九 目录之学

 四〇 图书分类法

 四一 辑佚及辨伪

 四二 类书及丛书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四五 《易经》

 四六 《书经》

 四七 《诗经》

 四八 三礼

 四九 《春秋》

 五〇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五一 经之传授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五五 清代的经学

 五六 经学的扬弃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五八 正史的内容

 五九 编年史

 六〇 纪事本末

 六一 别史

 六二 政书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六四 学术史

 六五 史评

 六六 地理

 六七 历史哲学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第七章 诸子

 七〇 诸子的学术派别

 七一 儒家

 七二 道家

 七三 墨家

 七四 别墨及名家

 七五 法家

 七六 兵家及其他

 七七 王充之学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第八章 佛学

 八〇 初期的佛教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

 八三 小乘诸宗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八六 佛学与儒学

 八七 因明学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

第九章 理学

 九〇 宋明理学的产生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

 九二 张载及二程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

 九五 浙东学派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九七 王阳明之学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九九 理学批判的发展

 一〇〇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〇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一〇二 最早的诗总集

 一〇三 楚辞

 一〇四 赋

 一〇五 乐府

 一〇六 五言诗

 一〇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一〇八 唐诗

 一〇九 李白、杜甫

 一一〇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一一一 词

 一一二 重要词人

 一一三 散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

 一一七 六朝文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一二〇 所谓古文义法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

 一二三 文艺论评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

 一三〇 宝卷、弹词、鼓词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一三五 数学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

 一三七 医学

 一三八 应用技术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

 一四〇 艺术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

 一四二 音乐

索引

本书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四 国学的派别

讲实证的学术,分科繁而派别少,尚玄思的学术则相反。国学以古书为对象,文字艰深古奥,又不免有遗漏和错误,后世的人无法去找古代的原作者来质疑,就只好凭自己的意思来解释,因解释的不同,而派别便产生了。以前说的“义理”、“考据”、“词章”的三种学术,虽然是三个部门,但同时也是三个派别,因为学者所采取的道路不同,对于同一古书的解释会得到相异的结果。所以曾国藩说他们“各执一途,互相诋毁”。

在考据学全盛的清代中期,所谓桐城派词章之学也抬头起来。桐城派文人以“载道之文”相标榜而讥诮考据学的支离破碎,无补于圣道。考据学者则讥诮桐城派文章没有内容,根本无所谓“道”。考据学者批评义理之学的空疏,可是义理学派也讥诮他们的破碎支离。这几派之中,考据派在学术界虽然称霸,但清政府所奖励的却以义理之学为主。

义理学派即所谓宋明道学,因其解释经书遇着难解之处,不去找许多古书参证,考查原来的意义,只是“望文生义”,照字面去讲,所以人们说它空疏。其实这个学派不是完全不查考古字的意义,不是完全不注意古书的遗漏错误,我们一看《四书》的朱注便知。这个学派的特点,是在于借孔孟的话来宣传自己的学说,朱熹(晦庵)的四书注,就是宣传他的理气二元论。陆九渊(象山)更公然说“六经皆我注脚”。的确,他们表面上是注解经书,实际上是拿经书注解自己。可是朱熹还不敢公然这样讲,他的意思只是说,按之人情物理,孔孟的这些话应当这样解才对。朱氏是主张“格物致知”的,这就是从研究人情物理去了解孔孟之道。

因为这一点,使朱陆又分成两派。朱氏的学术,渊源于程颐(伊川),所以这派叫程朱派。陆象山之学,到明代王守仁(阳明)而有澈底的发展,所以这派叫陆王派。程朱之学,讲求穷理尽性,称为理学。陆王也讲理,但程朱的理有客观性,而陆王的理是纯主观的,陆氏说“心即理”,所以人们为与程朱的理学分别起见,又叫陆王之学为“心学”。

义理之学大致和现代所谓哲学相同,所以有派别,无分科。考据之学和现代所倡社会科学相像,所以有分科,也有派别。可是因为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古书,所以考据之学的派别,不是从理论上分的,而是从古书的传授系统上面分的。汉朝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来提倡经书的研究,许多儒生都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着经书进献,据说是因为古经原本已不容易觅取,他们这些儒生都是凭着口耳相传的方法,一代一代地传授下来的。后来却有人贡献古本经书了,那些书据说是藏在什么古建筑物(如孔子故宅)的夹壁中间,或者什么山岩里面,被人家发现出来的。有了这一套古字的原本,于是就有一班儒生来研究它。由于这种版本和前面那种所用的文字有古今的不同,于是在研究者方面就分出今文派和古文派。

其实两者的分别不但在文字上,就是内容也有不同的地方,特别是思想方法方面(这点后面再说)。这两派经学家所做的亨,或系者证古书的真伪,或系考证古书上的名词器物和制度,或系探讨古代文字的意义,或系探讨经书的微言大义,所以一般称为考据之学,因为考据之学创于汉朝,又称汉学,而和汉学相对待的义理之学,因为创于宋代,就叫宋学。

在词章之学方面,古文和骈文不但是两个门类,同时又是两个派别的名称。骈文是四六对偶的文体,古文(这个古文和经学上的古又,名同而实异)是不要对仗的散文,研究骈文的就反对古文,研究古文的就反对骈文,因而形成两大派别。清代除这两大派对立外,古文派内部又有桐城派和阳湖派的分别。

P9-11

序言

编例

一、本书以供中等学校学生课外阅读为主要目的,亦可供一般对国学开始发生兴趣者之参考。

二、本书所搜辑之材料,均属于常识范围,不涉专门事项,即一般国学常识书中过于琐碎之人名(例如明代文人有前七子、后七子、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等名目,所包含之人名甚多,本书仅提到前后七子的代表人物,其余均从略)、术语(例如沈约所倡诗忌八病的解释,仅举八个名称,并不能明白其实在意义,不如索性不讲)一等,亦一概从略。

三、本书对于学术源流及派别,对于各时代思潮的起伏变动及其背景,均加简明的解释,并不惮前后反复申说,以期读者获得贯通的理解。

四、本书对于国学各方面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亦略加叙述,使读者不致堕入抱残守缺的固陋之见。

五、本书引用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冯友兰、胡适之诸先生的言论较多,间亦附以鄙见,不过取舍赞否之间,既非人云亦云,亦不标新立异,唯一的主旨是在使读者能从各大家意见观其会通,而不宥于冬烘学究旧套。六、本书虽不注重琐碎的常识,但一般国学常识书中之比较重要的事项,仍尽可能容纳(例如“建安七子”、“竟陵八友”……的姓名),故于毕业会考或大学入学考试前参考,仍甚适宜。

七、本书参考坊间出版之同类书籍与期刊,尽可能的集合各方特点,提要钩玄,于短小篇幅之中,具有多数书刊的缩影。读者手此一编,即无异于与各种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史学史、文化史著作相接触。

八、本书分十三章,一百四十二节,卷首载有详细目录,颇便于参考。但仍有重要事项或人名书名,为目录上所不及载,或散见各处而不易查阅者,另附索引于书末,详载叙及此等事项之节目次第。

九、书末索引系按每条第一字之韵部,依注音符号的次序排列。同韵之字,以声母々女……的次序为次序,而以韵母独用者置于最后。同音之字,则按笔画简繁而分先后。第一字相同者,第二音分。如此类推。声母独用者概隶儿部。

十、本书第一章概说,对国学作轮廓的说明,尤其对清代以来的学术概况,特加指出。第二章至第四章,将考证学与考古学所获的成果,略加介绍,便读者稍微知道一点治学的工具和方法。第五、六两章为史学部分,因历史可以指示一切学术的背景,经史又素来是国学的重心,所以置于其他学术之前。而经书为古代史料,又系过去国学的总源泉,所以更列于普通史学之前。第七、八、九章为哲学部分,先诸子,次佛学,再次理学,系按时代次序排列,使读者容易看出演变的迹象。第十至十二章为文学部分,因诗歌是最早发生的纯文艺,故首说诗、骚、赋、词、散曲等属于诗歌一类的作品,而后说到散文与骈文。至于小说、戏曲及民间俗文学,因其发展/最晚,且至最近方才被人重视,所以放在末了。最后第十三章,略述自然科学及艺术,以表示我们对于这些学术的重视。

十一、我国文人每有几个名字,本书所用以一般人熟悉者为主,有时称名,有时称号,没有一定,但为免除读者误会起见,随时将其另一通用的名字注明。

十二、本书因仓卒编成,又因限于环境,参考图书有限,不免发生重要的遗漏与讹谬,尚望学术专家及一般读者不吝赐予指正。

一九四三年元月四日编者识于桂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0: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