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穿越历史的村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未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我们憧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时,更需要每个炎黄子孙脚踏实地的辛勤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左其诚、赵晓龙、刘征军编著的《穿越历史的村镇》的目的就是想让本土读者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昔日风华,激发我们建设家乡的豪情。同时,也借此让所有读者了解西安,了解那些尘封在十三朝古都的黄土地里的神秘往事,认识西安历史文化古村镇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价值。

内容推荐

  有人曾经说过:“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一棵大树,北京是树冠,那么西安就是树根。”西安自古帝王都,她拥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国历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这块神奇的土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左其诚、赵晓龙、刘征军编著的《穿越历史的村镇》这本书,向您展示了古都西安19个历史文化古村镇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名人逸事、民俗民情等,展现了西安古村镇浓厚的历史积淀和特色的地域文化。

在这里,一抔土,隐藏着历史的神秘;一条河,诉说着远去的岁月……

目录

西安市

丝路之源——三桥古镇

折柳话别——灞桥古镇

焚书坑儒——洪庆镇

高陵区

泾渭分明——崇皇镇

阎良区

强秦兴汉之地——武屯古镇

临潼区

鸿门宴遗址——新丰镇

分封三秦——零口镇

女娲故里——仁宗乡

蓝田县

中华之根——华胥古镇

长安咽喉——蓝桥镇

玉种蓝田——玉山镇

长安区

豪门聚居地——韦杜二曲

文化宝库——王曲镇

关中名镇——郭杜镇

牛郎织女发源地——斗门古镇

户县

商贸中心——秦渡古镇

全真教祖庭——祖庵镇

周玉县

道教圣地——楼观镇

人杰地灵——集贤古镇

试读章节

阅尽兴亡西渭桥

西渭桥始建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这一年,汉武帝在长安西边的右扶风郡槐里县茂乡开始为自己营造陵寝——茂陵(位于今兴平市东北),由中渭桥向西运送物资,必须出长安城北再折回向西,绕路费时。于是在汉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章城门(也叫光华门、便门)直对渭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便桥,亦称便门桥,是长安通往西方的咽喉之地。唐时,有便桥、咸阳桥、西}胃河桥等三种称谓。它既是隋唐时期远道而来的西域商旅进入长安的门户,也是隋唐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为与西汉结好,呼韩邪单于曾三次跨过西渭桥,进长安入朝觐,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唐代长安城在汉长安城的基础上向南移动,西渭桥直对唐长安城城西第一门——开远门,为西去的驿路必经之所,因此,西渭桥在唐代的军事、文化往来方面作用十分显著。

武德九年(626)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东突厥颉利、突利两可汗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西渭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大震,长安戒严,形势异常危急。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西渭桥南,镇定自若,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不久后唐大军赶至太宗背后。颉利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便请求结盟。于是双方在西渭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此事件被后世传为美谈。

这次事件对太宗震动很大,认为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促使太宗决定要彻底铲除叛乱的突厥。渭水之盟后,太宗加紧了战备,甚至亲自垂范练兵,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由于人性的沉迷、沦落,历史的悲哀总是循环上演。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十三日,安禄山叛乱,攻陷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等从大明宫入禁苑过西渭桥仓皇逃离,准备一路向西入蜀避难。杨国忠担心叛军追击,下令烧毁西渭桥。此时不理朝政、沉迷酒色许久的唐玄宗却动了恻隐之心,说叛贼由东而来,杀人越货,毫无人性,你怎么能烧毁这座可以向西逃命的生命通道呢?也许是出于良心的发现,当即派高力士亲自监督将士,将火扑灭,为长安的黎民百姓留下了一条逃生之路。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为驱走盘踞长安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曾经率兵经西渭桥驻扎在灞水西岸。唐代宗时,西南少数民族吐蕃多次入侵长安,代宗下诏诸将率军屯驻在东、西渭桥,守卫京师长安。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作乱,德宗命令韩游瑷拒朱、泚叛军于西渭桥。

唐末战乱频繁,西渭桥毁坏。北宋乾德四年(966)重建,不久又被洪水冲毁,淳化三年(992)将桥迁建于孙家滩,至道二年(996)又在故址上复修。

西渭桥在北宋时称便桥。宋元以后,由长安西去或北往,商旅多经西渭桥出行。此后由于长安已经失去了昔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地位,加上西北少数民族的兴起,长安成了明清王朝远征西北的军事基地。每个王朝建立之初,经历了农民起义洗礼的开国帝王尚能励精图治,但从小沉浸在歌舞升平、养尊处优的后代君王渐渐淡忘了开国的艰辛,麻木了守成的雄心,明清王朝也不例外。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内地入侵,西渭桥也在异族的入侵和风雨的侵蚀中逐渐消亡了。

明代嘉靖年间,在西渭桥故址处的渭河上冬春建舟桥,夏秋则以舟渡。清代嘉庆年间此处成为渡口,成了有舟无桥。

序言

村镇——人类的童年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尤其是与古希腊等典型海洋文明的国家相比,古代中国在发展农耕经济方面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广袤的高原与辽阔的平原从西向东按地理阶梯分布着,黄河、长江等大河大江横亘东西,由于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远古人类的聚落遗迹分布尤以黄河流域最为密集。奔腾蜿蜒的黄河所流经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中唐以前一直是古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在此期间,长期作为历代王朝都城所在地的长安城更是一座人口集中、经济繁荣、文化璀璨、闻名海内外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因为长安作为历代王朝政治中心的优越地位,更因为长安地处沃野千里、水利发达的关中平原,具有同时代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在古代中国这个以农耕文明著称的国度里,农村就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底层的基层组织,现代亦是如此。可以想见,远古人群分布在气候适宜、地势平坦、河流静谧的关中平原上,华夏远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经营着平淡的生活。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探索中,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口也逐渐增殖,由原始聚落慢慢发展成固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庄。而一些处于水陆交通枢纽,或者山口关隘位置的村落逐渐脱颖而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口数量逐渐增长,村落的规模越来越大,渐渐发展成了经济繁荣、人口集中、文化活跃的市镇。

人多了,故事也就多了,由于英雄和杰出人物的足迹遍布其间,历史文化也因此丰富起来。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的基因,是许多人儿时的家园。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曾说:“童年是人类的父亲。”从这个意思上说,村落就像是“人类的父亲”。冯骥才说,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是长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就是村落。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快速地步入了“来势汹汹”的工业社会,我们大多数人把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在了繁华的大都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边缘不断向外扩张,昔日备受冷落的乡村也逐渐在城市的扩张中消亡。正如冯骥才说的,我国的很多传统村落就像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因为长安无与伦比的政治中心地位,繁盛的中华文化曾经长时段地在这里会聚、融合、创新,并从这里剧烈地辐射开来,向外不断扩散,流向遥远的世界。如果把长安比作杰出人物活跃的大舞台的话,那么这些分布在市区郊县的村镇则是他们登上舞台中心的助跑场与休憩地。在这些乡野村镇里,都曾经发生过一些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影响的历史事件,也蕴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秘事。  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我们遴选了西安市辖区范围内19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村镇,希求较为全面地展示它们的自然风貌、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挖掘其中的民间传说、人物轶闻、历史事件等,追寻这些村镇发生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以历史文化故事中所反映出的真善美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熏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正如有的学者说“爱家才能爱乡,爱乡才能爱国”。19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柯尔律治也说过“爱家的人才能爱国”,可见中外诸士对家乡在个人心目中的地位的认识是一致的。在自然界中,落叶终究会回归到根的脚下,人大抵也是如此。在每个人的心底,家乡,就是在夜阑人静时最能拨动归思的那根弓弦。家乡,就是承载了美好童年的地方,也是给回忆的人带来无穷欢乐的源泉。

时光倥偬千年后,往事如烟岁月幽。

在我们憧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时,更需要每个炎黄子孙脚踏实地的辛勤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我们编纂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让本土读者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昔日风华,激发我们建设家乡的豪情。同时,也借此让所有读者了解西安,了解那些尘封在十三朝古都的黄土地里的神秘往事,认识西安历史文化古村镇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价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