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汉孝文帝(长篇原创历史小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郑征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郑征著的《汉孝文帝(长篇原创历史小说)》为长篇原创历史小说,重点反映了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以民为本”“无为治国”平凡而卓越的一生。汉文帝是汉朝第5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其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后世将这一时期与其子景帝执政的时期统称为“文景之治”。

内容推荐

郑征著的《汉孝文帝(长篇原创历史小说)》小说文风大气磅礴,语言简练,作者以《史记》中关于汉文帝的记载为主体,兼顾野史,成功塑造了一代大帝的生动形象,同时也塑造出薄太后、诤臣等生动的人物群像。

目录

山雨欲来

箭在弦上

诛灭诸吕

谁主沉浮

刘恒进京

未央即位

家事国事

招贤纳士

安邦定国

无为而治

外御匈奴

缇萦救父

内忧再起

文帝诛舅

礼贤纳谏

两位丞相

知错必改

上善若水

匈奴背信

恩泽天下

天葬文帝

后 记

试读章节

丞相王陵挥手打断张辟强的话,小声断喝道:“小儿无畏,这是你说话的地方吗?”

张辟强梗着脖子说:“相爷,我看明白了!”

九月辛丑之日,安葬惠帝之后,太后抱着刘恭拜谒高祖太庙,立其为少帝,达到了她临朝听政的目的。在太庙中,吕太后悲从心生,想到她真的断子绝孙了,这才哭得死去活来。这顿足失声的号啕,不是为亡儿而悲,而是为无后而哀。

太后亲政之后,首件要事,就是扶植自己的亲信,为开创吕氏天下、大封吕氏王侯扫清道路。于是,她召见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曹窑商决。

当吕太后提出立吕氏王侯之议时,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右丞相王陵。这位忠直的高祖老臣,已看透了吕后的所作所为,他直言道:“万万不可,高皇帝当年与群臣立‘白马之盟’誓言:‘非刘姓而为王者,天下人起而诛之;非功臣而为侯者,天下人起而讨之。’谁也不可背盟弃信!请问吕氏族人中,何人有功?无功之人,何能封侯拜王?此违天命之事,必遭天谴,万万不可行之!望太后勿违天命。”

王陵一通仗义执言,像一记千钧重拳,砸在吕后的心头,不只是让吕后难堪,而且打得她哑口无言。她虽心中极为愤怒,但一时又难以发作。

一时间,满堂沉默,良久,太后茫然失措地问左丞相陈平道:“陈相,你说呢?”

陈平是位智谋深远,放马千里,心在旷野而不争一时之快的贤臣。他从太后的眼神里看到的不是点名,而是求助。他深知吕后的阴毒,就是都出来反对,也无法改变她的主张,僵持下去,反受其害。明智的克制,事缓则圆的想法,让他心平气和地说:“高祖平定天下时,封刘氏子弟为王,封异姓功臣为侯,谨遵‘白马之盟’;如今太后执掌大汉朝政,臣只唯命是听。要封吕氏子弟为王侯嘛,也无不可。但是应……”

吕太后要的是陈平的前半句话,谁知道这位智多星的后半句会吐出什么。她果断地一挥手,打断了陈平的“但是”,转问御史大夫曹窑:“爱卿,意下如何?”

曹窑自知不能选边站队,他圆滑地说:“王丞相言之有理,高祖之旨不可改,陈相所言也在情理之中,一切皆由太后定夺。”

“你的个人意见呢?”太后觉得这位曹参之子曹窑太滑头了,她要曹窑一个明确的态度。

曹窑为难地说:“还是请太后定夺。”此话等于没说。

下来,只等太尉周勃表态了。他不等太后发问,直言道:“太后当政,何须尔等多言!”

滑头,又是一个滑头,王陵对这三位同僚如此作为,已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中蹿起,若不是顾及右相身份,早已骂出口来。  吕太后召重臣议事,无非是走走过场,她不温不火地说:“请诸位老臣私下议事,是我倚重各位为了大汉江山社稷出生人死的忠贞。今后望各位爱卿鼎力相助,老身不胜感激。’’说着落下几滴泪来。

退出未央宫宣室殿,右丞相王陵怒气冲冲,殿外拦住陈平、周勃、曹窑,责问道:“列位,我等均为随高祖出生人死的老臣,当年都与高祖歃血为盟,誓死保卫刘氏江山。尔等一个个信誓旦旦,难道忘了‘白马之盟’不成?如今,高祖宾天,太后以扶少帝为名当政,要立吕氏子弟为王侯,其心昭然若揭,尔等只顾曲意逢迎,将来有何面目去见高祖!”

周勃平静地回答道:“王丞相,若说当面反斥,据理力争,我等自愧不如;但要保全刘氏社稷,安定天下,你自不如我等!”

曹窑见王陵不依不饶,劝解道:“王丞相,少安毋躁,少安毋躁!太后找我等私议,无非是要我等今后不必多言。太后意决,我等奈何?”

陈平说:“王相,何争一时之快,只要我等活着,大汉江山就不会变姓。你耐心等待吧!”

P6-7

序言

我乘着改革的春风,从江南返回故乡西安。有幸在灞河之滨的霸陵地区工作过三年;退休后又在白鹿原薄太后南陵旁的一个农业生态园生活劳作过一年。这让我有缘晨夕行走在灞河南岸白鹿原北坡凤凰岭下的汉文帝霸陵道、二道原沟泉村畔的窦皇后窦陵和白鹿原上的薄太后南陵之间,让我有机会能接地气地对汉文帝“无为治国”理念和“孝行天下”,乃至流传至今的“文帝尝药”“顶妻背母”“天葬文帝”等等这些史料和民间传闻,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在霸陵工作期间,我结识了一位乡间哲人石明儒,他原是位退休的乡村小学校长,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的文化人。他从小生活在凤凰岭下灞河川道的小村,对西汉的历史典籍和民间传闻,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深层次的研读与独到的见解。我经常登门拜访,他也常到我的办公室来闲谝。窗南是莽莽苍苍的凤凰岭,门北是水波粼粼的灞河。这里少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多了乡间的空灵和宁静。夏日,听林间鸟语蝉鸣;寒冬,望院中寒梅和坡岭皑皑白雪。三句寒暄之后,自然而然就大侃起霸陵、霸原、霸上、霸川,汉文帝、窦皇后、薄太后……进而引申到“文景之治”,引申到《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些古籍经典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对汉文帝刘恒平凡而卓绝的一生,均有独到而不落俗套的见解。

有时,我们结伴而行,徘徊在荒草萋萋的霸陵荒冢之下,仰望着文帝依山造陵寝的凤凰岭,祭一碗水酒,唏嘘不已,为一位清廉君主被如此冷落而汗颜,也为他如此薄葬而安享千年不被盗挖、不被“考古”而庆幸。

岁月如梭,两千年过去了。当今,骊山的秦陵脍炙人口,而霸陵之地是雉飞兔窜的去处。这令我辈茫然之外,更深深怀念这位生于长安,成长于代地,葬于霸陵,一生治国理念清晰,为君低调睿智,生活朴实节俭,用人处政“处下”,从谏如流,厚积薄发的一代明君——汉孝文帝刘恒。

两千年过去了,汉孝文帝陵的孝文园已荡然无存,那位风流倜傥的孝文园令司马相如已一去不返。就连陵前仅存的一棵千年古柏,也被分给贫农做了棺板,求其永世不朽。陵前那百十通历代碑石,经过一次又一次革命风暴的洗礼,直到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全都被砸毁,没入荒草,埋于黄土之下。

我回到西安,适逢社会升平的盛世,总觉得应让霸陵道过路的人们知道这凤凰岭上安葬着一位“无为”皇帝。于是我出资七百元请工,从地下挖出几通残碑,拂去尘埃,以见天日。其中一通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敬书的“汉文帝霸陵”碑立于陵前,也算表达一点儿我的敬仰之情。

立碑至今又是二十年过去了,在我完成这部《汉孝文帝》,再次来到霸陵祭祀这位乡党皇帝时,石老先生已经故去,我只好独自一人前行。见此碑依旧凄立于杂芜的荒草之中,向路人默默诠释着一位生前“无为”、死后黯然的刘恒。一碗水酒寄托着我的哀思,一部《汉孝文帝》叙说着我的衷肠。

《汉孝文帝》是我力图以汉孝文帝“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以民为本”的国策写成的长篇小说,用以彰显他内政、外交策略的大智慧、大德行、大道义,当然也写了他的大孝、大爱……

本书从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刘盈元年)开笔,到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后七年)文帝辞世终止,写了吕后专权执政到文帝无为治国这一时期的故事。

在“人人皆知汉武,不晓文景”的当下,要写“无为”的文帝,是我给自己出了道难题。一是几种跑偏的“戏说”汉文帝的作品,误导了读者;二是史书记载的简约和人物传记的欠丰,使成书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我下决心写一部反映汉孝文帝治国理念的长篇历史小说。

记得曾有一位文学大家说过:“七老八十的人是不会有激情写出作品的。”我这个人,有点不信邪,也有点自不量力,还要轻狂地充大头,去写长篇小说。也许写不出精品,但也是心声的表达。夕阳西下了,不能不抓紧时间,无愧我生地拿生命和时间做一次赛跑,追一段属于自己的梦。

人这一辈子,总要有梦,有梦才有希望,有希望才能活得充实。当我抬头望着墙上与陈忠实的合影照,想起老友忠实曾说过:“要弄出部可以死后垫棺作枕的书来。”那是一个暖冬,我们坐在他那低矮的门楼下,晒着白鹿原北坡原畔下那瞬间即逝的暖融融阳光,喝着小酒时,他立下的誓言。如今,他圆梦而去了,成为中国的文学巨匠,而我等有文学梦的人,难道不能弄出本死后可以垫脚的书来么?

人呐!总要有点精神,努力了,奋斗了!哪怕一无所成,哪怕明天去死,也无愧于来世上一回。

这样一来,我在出版了长篇小说《东望长安》《两河口》之后,七十岁了,还不安生。因为汉文帝“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理念,一直叩问着我的心灵,催促我为这位“以民为本”的汉孝文帝刘恒,在人们心灵中树起一通丰碑。

《汉孝文帝》是以《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等史料和当今学者们的注释、评点、论述及民间传说为基础,秉烛达旦创作出来的长篇历史小说。如果说这部小说还值得一读,那是古之先贤、当今学者和广大民众心血凝结的成果。作为一位“代笔”书写者,这是我叩问历史,书写刘恒这位故乡皇帝的初衷。

后记

《汉孝文帝》的创作,断断续续用了三年时间。在这三年的阅读、收集、整理史料和民间传闻到进行长篇小说的构架、创作过程中,一直受到故事发生地——西安市灞桥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和区总工会等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帮助。灞桥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将该书定为重点文化项目予以扶持,局长陈亚红组织了书稿的审读和研讨;灞桥区总工会主席郑长福组织了“志愿服务劳模小组”,从研讨、打字、校对、复印进行了全方位的服务,直至书稿完成。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在大学学中文的总工会主席,一直关注着这部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与我一起研讨老子的《道德经》,一起探索开“以民为本”“无为而治”先河,奠定“文景之治”的一代明君刘恒。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教授陈正奇,作家、教授韩怀仁,从历史、人文、文学各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审读并参与研讨;作家、文学副研究员鹿志锋,作家、高级语言教师陈社英和于俊丽各位同仁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灞桥区政协委员、企业家陈世旺为基层工会图书馆、农村书屋出资购书;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朱媛美,更是一丝不苟地编审,参与审稿的编辑;校对、装帧、版式设计者的认真辛勤劳作,才使这部书稿成书后更为完美。为此,作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