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差不多”先生
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里面的主人公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时候,把白糖当作红糖买来;上学的时候,把山西跟陕西混为一谈;做伙计记账的时候,常把“十”字当成“千”字;到后来他病得要死,家人跟他一样,把兽医王大夫当成给人治病的“汪大夫”,结果生生把他医死了。临死的时候,他还觉得其实死人跟活人也差不多。
我们读到这个故事,多半会一笑置之,把它当作一个笑话而已。其实,这种“差不多”先生,在现代职场中也不少见。有些人只管按月领饷,不问贡献,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如,去参加展销会,他们觉得晚到10分钟跟早到10分钟其实差不多;一份企划方案,他们觉得旺季和淡季差不多;一份报价单,他们觉得预计10%的利润跟11%的利润也没多大差别……把事情做得“差不多”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
每个企业和组织里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员工,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做事不够精细,或者说责任感仍然不够强。他们每天上班迟到个三分钟五分钟,好像也不是什么大错,很少能够按时到达工作岗位开始工作;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却不愿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位。在职场上,“差不多”先生永远只能做跑龙套的配角,而只有那些对工作做到精细到位的人才能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得到重用。
野田圣子曾经在日本东京帝国饭店打工,她的第一份差事是清洗这家饭店的厕所。
圣子从小没干过家务又特别爱干净。因此,在洗厕所时她实在难以忍受那种气味,尤其是用她细嫩柔滑的手拿着抹布去擦拭马桶时,近距离的接触让她胃里翻搅,几乎要呕吐出来。
圣子哭过,她几次想放弃,然而好胜心又驱使她坚持下去。
这时,有一位前辈出现了,他看出了圣子的烦恼。于是,他没有多说一句话,而是给圣子做起了示范:他一遍一遍地刷着马桶,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他对马桶的专注就像是对待初恋情人一样,这让圣子非常惊讶。
这位前辈的清洁工作完成之后,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然后毫不迟疑地一饮而尽。这个举动让圣子彻底震惊了。他告诉圣子,这就是“光洁如新”,新马桶里的水自然是干净的,所以只有马桶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才是真的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而不是差不多干净就行了。
从此,圣子认识到工作本身并无贵贱,责任的真谛就是把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情都做到位、做到极致。
后来,饭店的高管来验收圣子的工作时,圣子在众人面前舀起了一杯马桶里的水喝了下去。圣子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入帝国饭店工作,还成为该饭店最出色的员工。
圣子在37岁时步入政坛,在小泉首相的任内被任命为日本内阁的邮政大臣,而她总是以帝国饭店时的工作为荣,在对外自我介绍时,总会说:“我是最敬业的厕所清洁工,也是最忠于职守的内阁大臣。”
每个人的职业道路都要靠自己来走,要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脚印到达成功的终点。这一切,不是靠你的高学历,也不是靠你显赫的家世,而是靠你对工作负责敬业的态度。只有不满足于把事情做到差不多,而是用十二分的责任感对待十分的工作,把工作做到极致,你才能如圣子一样,成为职场上令人瞩目的风景。
“差不多”的工作态度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结果是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差不多”说明的问题不在于“不多”,而是“差”,就是没有做到位。持有“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认真呢”这种工作态度的员工不仅使自己的工作做不到位,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差不多”,其实差得很多。竞技场上,冠军与亚军的区别,有时候小到肉眼无法判断。比如短跑,第一名与第二名有时可能相差0.01秒;又比如篮球比赛,胜利者和失败者有时候仅仅是一分之差。然而,冠军与亚军所获得的荣誉与财富却有如天壤之别,全世界的目光只会聚焦在冠军身上,谁也不会去关注失败者的泪水。
有一天,著名雕塑家米查尔·安格鲁在他的工作室中向一位参观者解释,他一直在忙于上次这位客人参观过的那尊雕像的完善工作。他告诉参观者自己在哪些地方润了色,使那儿变得更加光彩,怎样使面部表情更柔和,使嘴唇更富有表情,去掉了哪些多余的线条使那块肌肉显得更强健有力,使全身显得更有力度。
那位参观者听了不禁说道:“但这些都是些琐碎之处,不大引人注目啊!”雕塑家回答道:“一件完美作品的细小之处可不是件小事情啊!”正是对细节和小事做到极致,才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无独有偶。画家尼切莱斯·鲍森画画有一条准则,即把细节都做到位,追求极致。他的朋友马韦尔在他晚年曾问他,为什么他能在意大利画坛获得如此高的声誉?鲍森回答道:“因为我从未忽视过任何细节,我总是用做大事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每件事情。”
有的人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始终如一地做下去;但有的人一开始会按要求擦六遍,慢慢地他就会觉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这句话道出了职场上那些失败者失败的原因,值得我们职场上的每一个人警醒。
在职场上,这种“差不多”的心态要不得。每个人都要在工作中不折不扣地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能满足于“差不多”,哪怕只差一点点,也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因为说不定哪一天,这一点点就会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使我们与成功失之交臂。所以,坚决不要做“差不多”先生,要做就做“精益求精”的“完美”先生。(P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