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与自然》丛书包括:《虫虫》《雀之灵》《水精灵》《与兽为邻》四册。图书以生动的图文讲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虫、鸟、鱼、兽的故事,并将科普知识和民间传说等等融入其中,为读者做了一个文学、知识、文化的立体呈现,并通过这样的呈现综合培养读者的科学观、人文观和民俗认识,有较高的阅读价值。作品通过清新的编排和准确的配图,能够充分满足孩子对自然生物认知的好奇心理,符合读者口味,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同时,脱离自然生活是当代城市少年的普遍现况,图书的出版对环保和动物保护等普世主题,有相当的社会效应。
韩开春著的《与兽为邻》将十六种兽的习性和故事娓娓道来,既有科学知识,又含人文典故,还具生活气息,且蕴真情实意,关于童年的狗和猫的故事尤为质朴动人。这样的作品会唤起我们对所有与我们“为邻”的动物的关切之心和平等之思。
韩开春著的《与兽为邻》是“少年与自然”系列丛书中讲述关于农村孩子与田间、林地趣事的散文集。本书常见的多种走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通过散文的形式分享关于它们的各类知识与常识。从生活的角度为科普知识润色,从散文的高度为自然科学赋予艺术的美感。
獭
我所知道的獭有三种,或者说是两种。三种一般指的是水獭、海獭和旱獭;两种的说法来自于它们生活地点的不同,即一种是生活在水里的,包括水獭和海獭,一种是生活在陆地的,就是旱獭。所以无论是三种还是两种,指的都是那同样的几种小动物,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不同的只是说法。
旱獭的另一个名字似乎更为人们所熟知,就是土拨鼠,我们通常会在《动物世界》一类的电视节目中看到它们的身影: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当早晨第一缕阳光照亮洞口草叶上那滴鲜亮的露珠的时候,一只看上去憨头憨脑、模样有点可爱的小动物就会从洞里探出小脑袋来,先是警觉地四处张望一番,确信没有危险以后才又露出半个身子。它似乎并不急于离开洞穴,而是先扒在洞口晒晒太阳,看上去很享受的样子,过一会儿才发出一声鸣叫,起身离开洞穴。似乎是在回应它的召唤,周围的洞穴也发出了同样的鸣叫声,一只接一只的土拨鼠从地下钻出地面,在门前的草地上集合,然后开始它们一天的生活。
每次看到这样的镜头我都有些感动,为这些生命感动,为这个世界的美好感动,同时也为那只最先出来的小动物感动。无疑,这只最先出来的旱獭是要承担风险的,就像表面平静的水面下有可能深藏暗涌一样,看起来十分静谧祥和的草原也可能危机四伏,说不定,那丛茂盛的草中就暗伏着一只饥肠辘辘的草原狼,或者,天空那朵硕大的乌云下面,一只草原雕正在盘旋,这些饥饿的目光都聚焦在早起的小动物们的身上,只要它们一个疏忽,立刻就会成为这些早就觊觎它们身体的肉食者们果腹的食物。
最先出洞的旱獭就承担着这样的风险,在整个族群中,它就像是一个侦察兵,它是要拿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整个族群的安全,所以,它必须小心翼翼——这是为了族群,也是为了自己。它先把脑袋伸出洞口四处张望一番,是侦察一下周边是否有明显的敌情,若有,就把头一缩躲进洞里暂时不出来,过段时间再伸头出来看看敌人走没走;若没有,再探出半个身子,看上去像是享受早晨的阳光,悠闲自在,实际上它的内心充满了警觉与不安,它是在用自身作为诱饵,试探一下洞穴周边是否有狡猾的埋伏的敌人。如果有,这会儿多半会扑上来,它就可以把身子一缩,从容地全身而退;如果过段时间仍然没有敌人出现,那就可以确定这个时候周边是安全的,这时它才会发出一声鸣叫,这声鸣叫是欢快的,代表了安全,像是在对洞里的伙伴们说:“伙伴们,可以起床了,外面安全。”伙伴们的回应,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是在欢呼——为暂时没有敌害欢呼,也可以认为它们是在感激——为侦察兵的无私奉献感激。
不管怎么说,这是个值得庆幸的早晨,有新鲜的空气可以呼吸,有带露的嫩草可以果腹,更重要的,是没有敌害,不用担惊受怕。睡了一夜饱觉的旱獭们确实有点饿了,它们要抓紧这难得的时间填饱肚皮。它们四散开来,各自占据一块丰盛的草地大快朵颐,尽情享受大自然母亲的慷慨赠予。吃饱喝足之后,旱獭们并不急于进洞休息,它们有时会聚在一起,嬉戏打闹,尽情玩耍,有些精力旺盛好动调皮的小旱獭们甚至在草地上玩起了摔跤游戏。尽管草原上危机四伏,但这个时候它们似乎一点都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会受到威胁,因为它们有恃无恐。原来在它们觅食玩耍的时候,总有一只或几只成年旱獭两条后腿立起,像人一样站在高处,警觉地四处张望,一旦发现敌情,立马发出警报。这些担任警戒任务的旱獭多为家族中的长者,有着丰富的经验,有它们站岗放哨,族群中的其他成员自然十分安心。对于这些哨兵来说,自己虽然累了些苦了些,但是看到自己的儿孙后代们因此而快乐逍遥,恐怕内心里也是高兴的。所以在整个旱獭族群中,无论是侦察兵还是哨兵,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它们用个人的奉献,换来了整个族群的快乐祥和。
弱肉强食,是大自然不变的法则,对于旱獭来说,既无可以用来防御的强壮身躯,也无可以用来搏杀的尖牙利爪,它们以啃食植物为生,自然算是弱者,到头来终究摆脱不了要被猛兽果腹的命运。但适者生存同样又是大自然另一条不变的法则,能在危机四伏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旱獭自有它的过人之处。强烈的团队意识自然是它们活下去的重要原因,比如侦察兵和哨兵制度,就使它们的安全有了最初的保障,总能在危险来临前就发现敌害,给了它们防患于未然的机会。它们的另一个独特本领同样不可忽视,高超的挖洞本领让它们在危险迫近时有了最后的防线,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可因为这一本领化险为夷。
旱獭挖洞的本领堪称一绝,在整个动物界中,它如果称不上挖掘大师,恐怕也没哪种其他动物配得上这一称号了。这源于它有特别锋利的爪子,土拨鼠的鼎鼎大名还真不是白得的,它这爪子用来战斗或许不行,但是用来挖掘却是绰绰有余,不但可以在坚硬的土壤中挖掘自如,甚至可以轻松挖开岩屑层和煤层。它的洞穴按功能来分,主要有主洞、副洞和临时洞三种,从数量上来看,则更多,有个成语叫“狡兔三窟”,其实旱獭才更配做这个成语的主角,至于为什么让兔子给占了先,我想有可能是兔子比旱獭更常见。有人形象地把旱獭的这三种洞穴称为它的“冬宫”、“夏宫”和“临宫”。顾名思义,冬宫就是旱獭冬天住的洞穴,即主要洞穴,因为这个家伙要进行长达半年时间的冬眠,所以这个洞穴最是复杂,有铺着干草的卧室,有储藏食物的储藏室,甚至还有厕所,可以用得上“豪华”一词;夏宫是它除了冬眠之外活动期间的住所,相对于冬宫来说,稍微简单一点;临宫就是它的临时住所,主要是用来躲避敌害和临时休息,这种洞最是简单,但是却最为重要,一旦危险来临,远离主洞的旱獭最先想到的就是钻进这种临洞中,因为在它们生活的区域,这种洞最多,分布最广,离得也最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临洞才是它们的救命洞。
P18-22
《少年与自然》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策划的一个书系,收录笔者近年来创作的有关自然、生态与童年、记忆的若干作品。
这一书系所收录的作品,大多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纯文学期刊上发表过,如《文艺报》《钟山》《散文》《天涯》《山花》《雨花》《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部分作品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经典美文》《读者》等刊物选载,连续多年入选多家出版社编选的散文年选,还有一些作品被选为高考、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文本。
这些作品,有的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有的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有的获得中国作协、江苏省作协、江苏省人才办、江苏省淮安市“双名工程”重点扶持,获得的文学奖项有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荣誉奖、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儿童文学奖、第二十四届“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江苏省首届大众文学奖等。
然这些所谓的荣誉和好评都是表象,属于外在的东西,说多了颇有王婆卖瓜之嫌。对于一本书来说,它的内容能不能吸引读者,能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是一个作家最应关注的问题。这个权力掌握在读者手中,好不好需要读者去评判,作家说了不算,要是读者不喜欢,作家自己就是牛皮吹上天也没有用。这让我想起一句坊间常见的商家广告语,“第一次不来是你的责任,第二次不来是我的责任”,用在这里似乎也很适合。
很多人对于儿童文学会有误解,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写给小孩子们看的,大人们读会觉得肤浅,甚至是幼稚可笑,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老少成宜的,正如《儿童文学》杂志在它的封底写的那样——适合9至99岁公民阅读,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这个书系就很适合爸爸妈妈们甚至是爷爷奶奶们带着孩子一起阅读,不同年龄段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感受。孩子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对大自然产生兴趣,进而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也可以从中了解到长辈们的一些童年生活;大人们则能从中看到小时候的自己,从而引起美好回忆,产生共鸣。
说实话,我很同情现在的孩子,繁重的学业负担和更加吸引眼球的网络游戏使得他们与大自然严重疏离。其实,大自然才是孩子们释放天性的最佳场所。我一直认为,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孩子是最幸福的。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请你们务必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放下手头的事情,找个周末,陪着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你会发现,蓝天下、碧草中的孩子身影最活泼、笑容最灿烂。
如果这个书系能够把孩子们从繁重的作业堆里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游戏面前拉到大自然中,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韩开春
这是和宇宙万物间的心神交汇,又分明是孔老夫子“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谆谆教导的千年间不绝如缕的回响,是自古代到“五四”从未间断的一种文人雅士与自然“相看两不厌”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的古老根脉上生发的繁茂新枝。
——李东华(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韩开春倾心于对鸟兽虫鱼的观察与描写,以一部《虫虫》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而享誉儿童文苑,受到小读者的喜爱和赞美。他的作品中,充满新鲜的想象力和亲切的诗意,妙含丰富有趣的知识,在相映成趣的美感中,向我们展现出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魅力。
——吴然(儿童文学作家)
将十六种兽的习性和故事娓娓道来,既有科学知识,又含人文典故,还具生活气息,且蕴真情实意,关于童年的狗和猫的故事尤为质朴动人。这样的作品会唤起我们对所有与我们“为邻”的动物的关切之心和平等之思。
——谈凤霞(儿童文学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