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公鸡王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双翅目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以东方哲学反思机器人三定律,用冷峻笔调速写技术寓言。

当人类与人工智能互为镜像,谁被信仰统治,谁被逻辑奴役,谁得到智者的宽慰,谁在孤独中自省?

人与机器究竟如何共存,而所谓的“智慧”是否只是一种宇宙的幻象?

双翅目著的《公鸡王子》集合人工智能、技术推演、哲学思辨、科幻高概念,无一不烧脑的科幻故事。

内容推荐

双翅目著的《公鸡王子》是豆瓣阅读2018年最受期待的科幻作者双翅目首部中短篇科幻集,包含四篇作品《精神采样》《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公鸡王子》《空间围棋》。

双翅目的科幻小说提供了各个层面的认知挑战与冒险。故事内核谨守黄金时代的特点,每一篇都基于技术发展可能性所带来的“what if”。欧陆哲学的学术背景为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及扎实的逻辑,将技术思辨带到了一个之前少有人涉及的领域。

双翅目的作品绕不开对世界的终极思考与发问。我们随着人物的日常出发,不断深入世界的结构深处,像是循着埃舍尔式的阶梯旋转、上升、回到原点。在理性无法企及之处,故事熠熠生辉。

目录

总序:中国科幻的新起点(韩松)

推荐序:在理性未及之处,故事熠熠生辉(陈楸帆)

精神采样

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公鸡王子

空间围棋

后记

试读章节

陈更上大学时曾利用精神采样赚取外快。他是最早掌握切片技术的人之一。买卖切片尚属违法勾当,但是他利用年轻人的胆略迅速搞到了这项技术。他把记忆中北京污浊的空气、嘈杂的夜晚、人声鼎沸的闹市和光怪陆离的生活截取打包,倾销回山清水秀的家乡,很受欢迎,靠切片取得了经济独立。后来质检部门通过了切片采样技术,那时陈更已名扬圈外。他的切片干净纯正,没有任何个人色彩。使用者能够享用独特的经历,不必担心头脑被陈更的精神世界“玷污”。“玷污”是个十分微妙的词。追求爱情的人期盼两人的精神相惜相怜,达到融合。但购买切片、雇用采样员的客户不需要采样员的精神世界。“玷污”是对客户头脑的入侵,是业界的大忌。

陈更早早入行,没出过差错。

在余热未消的夏夜,他坐在树下,远远瞧着男男女女穿过草坪,融入霓虹闪烁的城市辉光。四周寂静得只剩“哧啦哧啦”不绝于耳的蝉鸣,他突然发现了他那空空荡荡的,称得上无欲无求、没有执念的内心。他意识到自己生来就是干这行的,第二天便接了笔大活儿。

那时正式注册的精神采样员很少。他们需要通过层层筛选,一般过了三十岁才能拥有执照。陈更一直做地下买卖。精神匮乏的人类需要不一样的精神体验,一个人往往只能拥有一种形式的人生。因而购买他人的经历,刺激自己的神经,变得像毒品那样充满诱惑,受人追捧。精神切片交易在黑市兴旺发达,屡禁不止。

陈更的客户是个高中辍学在小城市打拼立业的老板。不算富翁,但也有闲钱购买他想尝试的生命体验。他不相信那些沉稳的、面目严肃的、已过而立之年的采样员。他想知道在高等学府拥有爱情的滋味,以弥补艰难岁月里他错过的时光。陈更成为他的首选。陈更没有经历过爱情。他的出生与家境平庸得不值一提。他没有特别的履历与追求,也没有突出的才能。身材矮小、面容精干的老板一眼便选中了陈更。他后来告诉陈更一句路人皆知的话:眼睛是心灵之窗。他说陈更的眼神明明白白透透亮亮,像一面玻璃,一眼看进去至清无鱼。人生的责任与道德框架在里面似乎也都散得一干二净。

“人才。”他拍拍陈更的肩。

陈更没向他索取具体回馈。他只希望老板能够疏通关系,让他在毕业前取得精神采样员的正式执照。客户满意地点头,他发现陈更的精明与自己非常类似。他听说,完美的精神采样员拥有棱镜一般的人格,别人的秉性与精神可以透过那面棱镜,获得与之相近的体现。陈更就是一面干净的反射板,正在倒映他的精神特质。于是他告诉陈更,只要陈更活儿做得漂亮,他愿意资助陈更去美国,去接受顶尖的培训。

半年中,陈更如醉如狂地谈了三场恋爱。  精神切片的价格因其获取的难易程度相去万里。业界从不对爱情明码标价。人们说爱情的个人色彩太重,采样员的自我投射会扭曲客户的爱情观。陈更的客户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一时让陈更愁眉不展。他掐着烟头,蹲在阳台上查阅黑市目录,烟蒂几次烫到他的指节。他思索了整整一夜。天色发白,城市的嘈杂逐渐安息。陈更点上最后一支烟,吸入肺中,尽皆吐出。他为客户设计了爱情。(P3-5)

序言

推荐序:在理性未及之处,故事熠熠生辉

陈楸帆

很奇怪。最近一两年读到的觉得很厉害的国内科幻中短篇,大部分发表在豆瓣阅读上。这不是恭维的话,而是事实,大概也有自己阅读习惯变化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原本就很成熟的作者,也被这个平台的某些特质吸引,将作品首发转到这里来。

但我更看重的是豆瓣阅读对于新作者的发掘和培养,往大了说,这是中国科幻的源头活水,往小了说,市场和读者都需要新的刺激。而在这一批“豆瓣系”的科幻新人里,双翅目便是其中最耀眼的几颗新星之一。

最早读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时颇为惊赏,标题对于本雅明的明显致敬吸引住了我,而文本中不疾不徐、精耕细作、处处用典的学院做派更是引人入胜。在这个快餐阅读时代.很多时候似乎存在一种刻意的误导,将精致、考究、耐人寻味的文字与“爆款”“十万+”“大众流行”树成水火不容的死敌,错将媚俗当通俗,误把简陋当简约。我始终有种顽固的坚持,我相信在这个时代,文学不应该成为游戏或者影视的替代品,提供即时性、生理性的刺激;相反,文学的功能在于“造境”,在于“隔绝”,在于“沉浸”。这种绵长曲折的审美认知之旅,需要旅人们做好相应的身心准备。它不是一座瀑布滑梯.脚一踩出溜到底,而是有起有伏的山路十八弯。

双翅目的科幻小说高级就高级在它提供了各个层面上的认知挑战与冒险。从内核上看,她谨守黄金时代的特点,每一篇都基于技术发展可能性所带来的“what if”,如《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3D打印,《精神采样》中的大脑连接组及人机接口,《公鸡王子》与《空间围棋》中对于人工智能的探讨。从剧情推演上,双翅目的欧陆哲学学术背景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及扎实的逻辑思辨能力,让她得以游刃有余地围绕着一个个“what if”铺排出变化多端却绝不套路的剧情线索,满足刷剧情派读者的欲求。而从文字上,双翅目操持着一种我称之为“深加工”过的翻译腔,流畅、精准、简洁却又不乏诗意,如同她所推崇的博尔赫斯、威廉·吉布森和特德·姜,时常让我停下来反复咀嚼字里行间所包含的丰富韵昧,好读,但却不仅仅是好读。 也许是受哲学背景的影响,双翅目的作品绕不开对世界的终极思考与发问,用台湾说法叫“大哉问”。对于艺术品的极致复制会否改变原作的唯一性?艺术的价值取决于物质还是无形的精神,边界何在?如果人类可以用植入脑中的芯片来分享种种体验、情感甚至超越性的顿悟,那么人类个体存在的意义何在?当人的意识被植入了机器人三定律,当人工智能能够领悟围棋玄妙莫测的真谛,人与机器之间究竟如何共存,而所谓的智慧是否只是一种宇宙的幻象?

当今欧美通常用Speculative Fiction来统称一切包含幻想推测性元素的虚构作品,而speculative同样也包含思辨之义,这正是人类哲学生发的根基。双翅目坦言自己喜欢柏拉图、康德、德勒兹,不喜欢海德格尔却因为做硕士论文对他最为熟稔。双翅目的小说里可以看到她的理性,以及尝试用故事去推演理性所无法企及之处。她相信万事万物以物质为基础,而物质的秩序却导向了某种超越性的存在,关于智慧,关于本体与客体,关于文明以及信仰,乃至禅。 在双翅目自诩为“哲学式缠绕”的叙事中,我们随着人物由日常出发,不断深入世界的结构深处,像是循着埃舍尔式的阶梯旋转、上升、回到原点,如孩童漫步于闪烁金光的日落沙滩,拾捡新奇,得到领悟,遇见美。如同她在《精神采样》中所写到的:“记忆并不按照时序排列。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沉入时间长河,只有几个片段能够结成晶体,于日后熠熠生辉。”

期待双翅目的故事晶体随时间生长,缓慢而坚定,形塑中国科幻乃至文学新的河床面貌。

是以为序。

2017年10月5日

后记

得知能出作品集,我内心一阵欣喜。那感觉让我想到《幽游白书》里很晚才出现的烟鬼。他在冥界比武大会意外得冠,获奖感言说:“我觉得我是靠运气,当然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写科幻时,我的运气一直很好。我想我一定在某个平行世界实力爆棚,拯救了世界又没好报,未知的物理定律补偿了在这个世界实力匮乏的我。

这一定律不仅描述自然规律,也定义了纯粹的善意和帮助。

所以我自大学以来的导师,我的初高中语文老师,对我的写作兴趣都给予了极大包容。所以大学时我参加科幻协会,编辑杂志,有幸获高校征文奖,获得来自《科幻世界》的编辑的鼓励。所以豆瓣征文过程中总有素不相识的读者给予我鼓励和非常有效的评论,帮我认识了更多作者、更多编辑、更多值得学习的科幻工作者,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指导。

不过,我特别想感谢的,是我的高中化学老师,金仲明老师。

他同科幻“关系”最远,但在心灵深处给了我关键的鼓励。

我从小喜欢科幻,时不时鸡血上头,搞一搞所谓的“创作”。初高中兴冲冲投过《科幻世界》,自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大学时一段必然迷茫又无所事事的日子里,我煞有介事地完成了两篇科幻。其中一篇得了高校征文奖。于是我体验到了小有进步,沾沾自喜,但又希望获得更多肯定的心态。

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膨胀情绪。

在类似的成长的节骨眼儿上,来自长者的鼓励往往既使人充实,又让人学着谦卑。

金老师的鼓励就这样不期而至了。

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已是返聘年纪,打篮球不输高中篮球好手。他曾抬起粗壮的臂膀,半开玩笑地质问全班,有谁打得过他。教室里一片寂静,然后发出秒怂的笑声。他姓金,在旧社会出身高贵,后来是背着母亲经受磨难的命。他一定经历过我们心灵无法测度的事情,最后辗转到高中,当了化学老师。他上课严厉,我化学最差,上课总听得战战兢兢。他读过很多书,上课希望传授知识之外的东西,尤其是做人和处世的道理,但我们基本听不进去,也闹出过沸沸扬扬的事。高中毕业至今,我记住了他逼着全班配平化学方程式,还有他讲的“慎独”。是“慎独”帮我度过了留学的时光,也帮我写出了《公鸡王子》。

大二教师节,我返校看老师,还不知道金老师会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扭转我的科幻写作。

那天,只有金老师问我:哲学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成果?我想了想,只能说还不错,不过太闲了,写科幻去了。金老师就给我电子邮箱,问我要小说看。我诚惶诚恐发了过去。高中毕业,我总算因为专业特色受到了德高望重老师的青睐。

几个月后,我突然收到金老师的邮件。他说写得不错,让我继续。

我知道金老师看了很多书,如果他说不错,那就是以他的人生阅历,觉得我还可以继续。

于是,我认认真真又写了一些科幻,行文逻辑开始变得“哲学式缠绕”,在奖项和发表上没有起色。我也文思枯竭,不知不觉放下笔。直到硕士毕业做论文前,暑假回国,我忍不住想见见金老师。

金老师骑着十年如一的自行车,来到学校门口咖啡厅。坐下,劈头盖脸第一句话:你有没有再写?

我很惭愧。算一算,已经六年过去了。

你应该继续写。他说。

一个月后,我被硕士论文逼到内心暴躁。我想到了金老师。他对我的专业和我的小说都有期待。我应该学着结束浑浑噩噩和学会坚持。

然后,我发现了第一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觉得可以没什么局限,自由地重新开始。每天下午一个小时,每小时八百到一千字,写了将近一个月。《精神采样》,投稿。下一年,《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一年,《空间围棋》。下一年,《公鸡王子》。

写科幻有时是一个人试图通过艺术来求解一个自然命题。

概率之外的帮助总会揭示一条未知公理,沿着这条公理演绎出的事情,显得顺理成章。我清楚,从《精神采样》到作品集,这一条生命线的逻辑链源自金老师。我和金老师交集不多,他对我的影响,却主要来自高中毕业后,仅有的两次见面。我人生的一部分,就这样悄然改变了。

一个人需要这种鼓励。其出现概率或许在概率测定范围之外。

科幻写作者可能更需要这样的鼓励,一种来自所有可能世界的美好和善意。

有时会觉得自己像困在薛定谔盒子里的猫。感谢金老师,他就是那种概率上未知,但在时间演进进程上可靠的,开盒子的人。

然后,所有的契机随之而来。感谢豆瓣阅读编辑老鱼、邹熙、符以轩、徐栖的帮助,感谢兔子瞧、宇镭、万象的评论和分析,感谢很多读者尤其是郭亮的点评和持续鼓励,感谢东方出版社的诸多帮助。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无私建议和非理性支持的朋友们。感谢永远爱我、支持我的父母。

于是,我变成了一只活了下来的薛定谔的幸运猫。

书评(媒体评论)

双翅目的作品绕不开对世界的终极思考与发涧。在她自溺为“哲学式缠绕”的叙事中,我们随着人物的日常出发,不断深入世界的结构深处,像是循着埃舍尔式的阶梯旋转、上升、回到原点。在理性无法企及之处,故事熠熠生辉。

——陈楸帆(科幻作家)

以前我评论刘慈欣的《三体》,说《三体》把我们写的科幻碾得粉碎,如今看双翅目的科幻,又有了这种感觉。她的小说像迷宫一样让人深深陷入,我觉得她的一些作品担当得起“伟大”这样的词。

——韩松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