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典点亮儿童的童年是本丛书的宗旨。在这套丛书中,我们精心选择了10部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小王子》《老人与海》《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小飞侠彼得·潘》《柳林风声》《爱的教育》《吹牛大王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绿野仙踪》,它们或收录于新课程语文教材,或列入义务教育课外阅读书目,是公认的少儿必读书。丛书的译者、编者都是从事语言研究、文学研究及教育培训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丛书的编译准确流程,可读性很强,部分稍显深奥的品种,配有插图与赏析,方便小读者阅读使用。本册为埃·德·阿米琪斯著的《爱的教育》。
埃·德·阿米琪斯著的《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由阿米琪斯根据孩子的日记改编而成。书中以小学生安瑞科的视角,将这一学年里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作者将宽容、善良、爱国、见义勇为等美好的品质融入平凡微小的日常琐事中,小爱与大爱相互交织,充满震撼而亲切的艺术感染力。
开学第一天
周一,17日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乡下3个月的假期生活像一场美梦,眨眼就过去了。今天早上,妈妈带我去学校——巴里特小学,登记入学三年级。因为心里还惦记着乡间生活,我很不情愿。满街都是男孩子,两家书店里则挤满了给孩子买书包、文件夹、练习本的父母。学校门前也聚集了很多人,搞得协管员和警察直发愁,要把学校出入口疏通实在很不容易。在大门口,有人拍拍我肩膀——那是我二年级的班主任,像往常一样,他顶着一头蓬乱的红头发,笑着对我说:“安瑞科,看来,咱们要永远分开了吧?”
我深知这一点,但还是为他的话感到难过。我和妈妈继续艰难地往教学楼走着。女士,先生,女佣,工人,官员,修女,仆人,他们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拿着宣传册。门厅里,楼梯上,到处都是人,吵吵嚷嚷,让人觉得像是进了剧院。一楼大厅有7扇门,分别通往7间教室,这是我三年来几乎天天都会经过的地方,此时此刻,我又来了精神。这里同样聚集着很多人,老师们进进出出。我一年级的女老师在教室门口朝我打招呼:“安瑞科,今年你要到楼上去上课啦,我再也见不到你从我教室门前经过了!”她神情忧伤地看着我。校长被一群苦恼的妈妈们围住了,因为名额有限。她们的孩子无法来这里上学。与去年相比,校长的胡子又白了一点,我不觉一阵感叹。同学们也都长得更高更壮了。在分班已经完成的一楼,有几个一年级甚至更小的孩子,像发脾气的毛驴一样,怎么都不愿意进教室,只得强行把他们拖进教室。他们有些从凳子上跑开,还有些一看到父母要走,就大哭起来,因此,他们的父母不得不回来安抚并教育他们。这叫老师们非常头痛。
我弟弟分在德尔卡迪小姐的班里,而我被分去了3楼皮尔伯尼老师班。10点钟的时候,大家都坐进了教室。我们班有54个人,只有15或16个来自我原来的班级,其中,就有总能拿第一名的德罗西。一想到这个夏天穿过的树林,爬过的山,我就觉得校园又小又阴暗。有一次,二年级班主任的样子浮现在脑海,他是那么好,总是微笑着,又是那么瘦小,好像是我们其中的一员。所以我伤心,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了,再也见不到他站在那儿,顶着一头蓬乱的红发。我现在的老师很高,没有胡子,头发又灰又长,额头上竖着一条皱纹。他讲话声音很大,而且会一个一个盯着我们看,像是在解读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而且他从来不笑。我心想:“这是开学的第一天,之后还有9个月,每个月都有考试。又长,又难。又苦,又累,我的天呐!”我真是太想妈妈了,所以,一出校门,我就跑过去,亲吻她的手。她对我说:“勇敢一点,安瑞科!我们一起学习。”到家的时候,我已经觉得很知足了。可是,那个温和善良、面带微笑的人不再是我的老师,学校也不再是之前那个让我觉得轻松愉快的地方了。
我们的班主任
周二,18日
从今天早上开始,我也开始喜欢我的新老师了。在我们走进教室之前,他已经坐在椅子上。一些他去年教过的学生,时不时从门口瞥向教室,来表示他们的爱戴。也有的光明正大地问候:“早上好,尊敬的老师!”“早上好,皮尔伯尼先生!”还有一些人会走进来,握握他的手就跑开了。很显然,他们都喜欢他,而且愿意再次成为他的学生。老师也向他们问好,也会握握那些伸向他的手。但是,他谁也不看。每次打招呼的时候,他都面带严肃的微笑,额头上绷起一条竖纹,同时把脸扭向窗户,眼睛盯着对面房子的屋顶。学生们的问候对他来说,不但不是一种愉悦,反倒像是在受罪。之后,他全神贯注,一个一个地观察我们。听写的时候。他走下讲台,在课桌问巡回。他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脸上红红的。起了不少痘痘。他停下听写,把那孩子的脸捧在手里,仔细打量。然后,关切地问他怎么回事。
他把手放在他额头上,看看是不是发烫。这时,在他身后,一个男孩从凳子上站起来,玩起了牵线木偶。皮尔伯尼老师突然转身,那个男孩像冲刺似的,立刻坐回到凳子上,低着头,一动不动,等着被惩罚。老师却只是把手放在他头上,对他说:“别再这么做了。”P1-4
有的光转瞬即逝,有的则较为长久,耀人眼目,比如阳光和星光。文学作品亦如是,比如那些文学经典,过去很多年,当你重新捧读,仍会被它的魅力深深折服。即使是在夜晚,你的心也亮如白昼。
有的事情可以缓缓再做,但阅读不行。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看什么东西都不容易忘。再小一点,满身都是好奇,信息的仓库房间宽大,很容易储存。等到了一定年龄回头看,能记得住、背得过的文字,大都是小时候阅读过的。
从小爱上阅读,从小就读文学经典,渐渐养成习惯,慢慢理解生活和世界,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也是不能丝毫有所拖延的。孩子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很多大人要首先认识到这一点。
之所以重新来翻译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不是对过去那些权威译著的不敬,而是想换一个更为朴素与新鲜的姿态,进行一次新的学习。当然,也不排除对那些为数不少、不负责任译作的疏离,免得它们误导了我们的孩子。
这套书的译者中,有学者,也有学子,有的年至天命,也有的不到弱冠、桃李之年。其中,王佳存先生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工作多年,不仅常年研习中外语言,有译作多种,且认真异常,丛书有他帮助把关,质量无可忧虑。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使丛书规模大致接近,个别篇幅过多的,部分章节进行了删减,而另几本页码较少的,或配插图,或加赏析,或附原文,只为更贴近孩子的阅读实际。
名著之名,在于有光。好的翻译,就是让那些光不要丢失。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恳切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