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述奇遇乡绅陈楔子
赴任所县令问疑情
那是八月初九,这日子我将永世铭记。中午时分,天气异常燥热,午后则愈见闷热。傍晚,我心下甚是不宁,烦闷不已,遂决定坐轿外出。轿夫躬身询问去处,我一时兴起,命他们抬我去刘掌柜的古玩铺。
这古玩铺有个傲人的名字,唤作“金龙”,位于孔庙对过。店主刘掌柜是个贪心的家伙,但他却是个精明的生意人,时不时能帮我觅到些与罪案断狱相关的有趣古物。在他收藏丰富的店铺里,在下常常乐不思蜀,倒也度过不少快乐的时光。
进店时,只有刘掌柜手下的小二在。他禀道,掌柜的身子不适,正在楼上屋子里歇着。我知道,那屋里放着不少稀世珍品。
在楼上我见到了刘掌柜,他正在那儿使性子,连称头痛,抱怨不已。为免屋外热浪侵袭,他已合上了格窗。半明半暗中,这间熟悉的屋子反而显得有些陌生,颇有几分凶险之相。我本想立马抽身而去,但念及屋外热浪滚滚,遂决意再待一阵,顺便也请刘掌柜再拿几件玩意儿瞧瞧。于是我在大扶手椅上坐定,一个劲地猛扇我的鹤翎羽扇。
刘掌柜咕哝道,他没啥特别的东西可以给我看。他漫无目的地向四周环顾片刻后,打角落里取出一座黑漆镜架放在我面前的书案上。
在他忙着擦拭镜架时,我发现那架上只是面普通的帽镜,亦即置于方盒顶的一架银镜。不过,唯有做官的方会使这种镜子,以束发正冠。从漆架上的裂痕看,似颇为古老,但对于经眼无数的行家而言,此物极为平常,几无任何价值。
不过,我忽然瞥见架上的一行镶银小字,忙近身念道:“浦阳狄县令。”花了很大劲儿我才矜持如故,没露半毫狂喜之态。我知物主绝非旁人,乃鼎鼎大名的狄公狄仁杰。在下隐约记得,据史书所载,狄公在任小小的浦阳县令之际,曾不可思议地断了至少三件疑案。但很不幸,那些事迹之详情未能留得只字片语,因狄姓并不多见,故而我敢断定,此帽镜乃狄公之物。
顿时,所有疲倦烟消云散。我暗自庆幸刘某人懵懂无知,竟然辨认不出这无价之物曾属盛唐时代一位断案名臣所有。
我靠回椅背,装出毫不在意的模样,请刘掌柜去替我倒杯茶。他一下楼,我便随即跳起,打开帽镜,迫不及待地将帽镜检视一番。我随手抽出镜子下端那盒中的小屉,只见内中放着一顶可折叠的古代官帽。
我小心撑开这件破旧的丝织品,灰尘自接缝处掉落。除了些蛀洞之外,帽子还算完整。我颤抖着双手,虔诚地举起这顶官帽,这正是著名的狄大人在公堂问案时所戴的官帽!
也许唯有老天知道,是何等的奇思异想令我不自量力,拿起这珍贵古物扣到了自家的头上。我往镜中看了一眼,想知道我戴此帽是否得体。久经岁月侵蚀,此帽镜原本精致的外表已失去了光泽,只映出暗淡之影。可突然间,模糊之影成了个清晰之像,只见一张极为陌生憔悴的脸浮现于镜中,双目炯炯,逼视着我。
霎时间,雷鸣电闪,天旋地转,一切变得幽暗,我好似掉入一无底深渊,神思恍惚,脑中空荡,不知身处何时,更不知身在何地。P3-4
我发现人们对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缺乏理解,缺乏得令人吃惊。我觉得,我的狄公小说也能促使这个问题受到广泛注意。因此,我一直竭尽全力把这些小说,直到最小的细节,写得尽可能逼真。
——高罗佩(荷兰汉学家)
现代西方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恐怕要算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高罗佩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说(Judge Dee Mysteries)影响远超过任何中国研究著作。非汉学圈子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往往来自《狄公案》。哪怕汉学专家读,也没有“硬伤”败了胃口;而西方大众了解中国,往往是“狄公的中国”,这个中国,是一个多姿多彩相当引人入胜的中国,比起中世纪灰色的欧洲有趣得多。甚至专门家也受狄公小说影响,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
《狄公案》是中国众多公案小说之一种,但是,随着高罗佩20世纪40年代对《武则天四大奇案》的译介以及之后“狄公探案小说系列”的成功出版,“狄公”这一形象不仅风靡西方世界,也使中国读者看到“中国古代犯罪小说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发展为侦探小说和神秘故事的原始素材”,认识到“神探狄仁杰”,“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在西方对中国总体评价趋于负面的20世纪50年代,“狄公探案小说”不仅满足了普通西方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了传统中国,扭转了西方人眼中古代中国“落后”“野蛮”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罗佩对传播中国文化着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学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将其与理雅各、伯希和、高本汉、李约瑟等知名学者并列为“华风西渐”的代表人士。
高罗佩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其语言天赋惊人,汉学造诣“在现代中国人之中亦属罕有”。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的背景是久远的初唐社会,但讲述方式却是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润化在小说的情境中,服饰、器物、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元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缓缓流动着,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图画,没有丝毫的隔膜感。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公案小说,但叙事却完全是西方推理小说的叙事。在整个案件的推演、勘察过程中,读者一直是不自觉地被带入情境中,抽丝剥茧,直到最终找出答案。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交流方式,是高罗佩探案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至今仍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读者能原汁原味地读到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体味到高罗佩笔下的中国文化和社会,我社邀请著名西方通俗文学研究大家黄禄善教授组织翻译了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飨读者。
我社推出的“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忠实原著为原则,译文更贴近于读者的阅读习惯,且完整保留了高罗佩探案小说创作的脉络,力图打造一套完整的“高罗佩探案小说”全译本。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此外,小说中涉及大量唐代官职、古代地名等信息,虽经译者考证并谨慎给出译名,但仍有存疑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愿我们的这些努力,能使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成为喜爱高罗佩的读者们所追寻的珍藏版本。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高罗佩著的《铜钟谜案》是《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之一种。一向崇尚法令的狄公居然收受贿赂,甚至还用贿金请邻县县令为他物色妓女,并买回家中作妾!这真是匪夷所思。佛教势力如日中天,影响朝政,狄公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查办佛寺僧人,此举是否明智,他能否安然脱身?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广州的灭门血案,苦主为何跑到浦阳来申冤?一行人前往废弃的道观察探,在巨大的铜钟下发现一具枯骨。案件似乎有了转机,不想反被凶手困在铜钟之内。空气愈发稀薄,狄公究竟要如何才能脱险?
铜钟奇案中,依然是案中有案,构思精巧。虽是高罗佩早期的探案小说,但可以说是其探案小说中的精品,充分体现出高罗佩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本书是《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之一种。
一向崇尚法令的狄公居然收受贿赂,甚至还用贿金请邻县县令为他物色妓女,并买回家中作妾!这真是匪夷所思。佛教势力如日中天,影响朝政,狄公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查办佛寺僧人,此举是否明智,他能否安然脱身?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广州的灭门血案,苦主为何跑到浦阳来申冤?一行人前往废弃的道观察探,在巨大的铜钟下发现一具枯骨。案件似乎有了转机,不想反被凶手困在铜钟之内。空气愈发稀薄,狄公究竟要如何才能脱险?
铜钟奇案中,依然是案中有案,构思精巧。虽是高罗佩早期的探案小说,但可以说是其探案小说中的精品,充分体现出高罗佩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高罗佩著的《铜钟谜案》是该套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