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陈恭禄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印度史殿堂级作品!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经典代表作!

被史学大师顾颉刚誉为“理想”的通史!

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史学著作之一,代表民国知识分子最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雅致圆脊装帧+精美封面+300页舒朗文字+近100幅插图+绿色环保印刷,为您提供一场赏心悦目的历史视觉盛宴!

以1928年民国初版为底本,辅以其他一些版本,反复精心校勘多次!

治学严谨,思想深邃,史料信达,史评公允,史论精到,字字珠玑,是了解印度不可多得的佳作,亦是国人书史的楷模!

内容推荐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简明、客观、朴实的印度通史类著作。全书共分二十七篇,自印度国家、民族、文化的孕育形成,到印度近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将印度这一文明古国四千多年的历史,浓缩于短短的20万字中。

书中重点阐述了印度国家、民族、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印度的社会变迁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读者了解印度文明不可或缺的经典读本。此外,书后还附有《印度大事年表》,以供读者参考研究之用。

目录

第一篇 印度名称之由来|形势之大概|地理之影响

第二篇 古史年代之困难|史料之由来|民族之庞杂

第三篇 吠陀时代|史诗时代|阶级制度

第四篇 皆因教|麻哈未拿之略传|皆因教之教义及其未亡于印度之原因

第五篇 释迦牟尼之本行|最初佛教之教义|佛典之成立

第六篇 印度东部之强国——摩揭陀歌殊亚|波斯进据印度西北|亚列山大之东征|古代文化

第七篇 张嘉歌那之创刘尔安朝|政府军政之组织|秉德苏亚|阿育王与佛教|阿育王后印度之纷扰

第八篇 大夏|安息|大月氏|迦腻色迦与佛教|希腊与印度文化之关系|太密楼地之三国

第九篇 歌泊那朝之勃兴|印度黄金时代|法显西行求律|戒日王|玄奘入印求经

第十篇 来介泊得|印度与邻国之关系|来介泊得之强国|回人始寇掠于印度|南部强国

第十一篇 回人进据印度北部|奴朝之兴|成吉思汗西征|奴朝之亡|阿刘德丁之无道|谟汗抹德之凶恶

第十二篇 法老斯夏|帖木儿入寇|特里之阿富汗王|孟加拉|麻娄瓦|歌甲来得|克什米亚|回人政府之概观|回人战胜之原因

第十三篇 巴麻拿之盛衰|五国叛立|未介兰格兴亡之大概及其政治风俗等

第十四篇 巴流尔三战而王印度|巴流尔之为人|流麻元失国|细夏称雄|流麻元复国

第十五篇 泊简汗之功绩|阿刻巴亲政后之内政外功|阿刻巴之家庭及其性情|宗教观念之变迁|政府财政军政之概观|文学

第十六篇 涧汉格父子争位及其家庭|宗教政策|王子顾苏之死|王子夏介汗之叛|夏介汗之穷奢|南征|堪得哈之战|家庭之变

第十七篇 奥兰介泊加冕后之初政|宗教政策之改变|麻剌赛王昔外嘉|奥兰介泊之南征及其政策失败之原因

第十八篇 欧亚之交通|新航路之发见|葡人之经营东方|欧洲诸国逐鹿于印度之概观|英人经营印度之始及其东印度公司之成立

第十九篇 巴害得夏|昔刻派教徒|麻剌赛之极盛时代|波斯入寇|第三盼立败德之战|英法争雄|英取孟加拉之实权

第二十篇 过渡时代|克雷武之阴谋武功|英人之贪婪|孟加拉之变|克雷武再至印度|孟加拉之旱灾|米索尔之崛兴于南方

第二十一篇 瓦仁·哈士丁斯——孟加拉之总督|内政外交|一七七三年之管理法令|大总督最初之困难及其淫威|辟德之印度法令

第二十二篇 第三米索尔战争|考瓦立斯之内政——俸金司法田税|萧尔麻剌赛|威乃斯来之武功|公司麻剌赛之战争

第二十三篇 和平政策|明多之内政外功|一八一三年之法令|劳顿·哈士丁斯之重要战争——尼泊尔、聘得那及麻剌赛|一八一八年英并印度

第二十四篇 劳顿·哈士丁斯内政之建设|报纸发达之略史|缅甸战争|办铁刻|禁焚寡妇|铲除得幾|一八三三年之法令

第二十五篇 安刻兰之初政|阿富汗之役|英取信德|昔刻战争|达娄哈昔之侵略政策|印度之叛乱|一八五八年英王直接统治印度

第二十六篇 印军叛后之结果|印度政府|英国印度之关系|大学之影响|救荒|重要之政绩|印人之不安|侵略之外交政策

第二十七篇 欧战期内印度之概状|一九一九年之法令|自治运动之背景|甘地之不合作运动|印度问题为世界之问题

试读章节

地理为人民之天然环境。一国之位置、山脉、河流、土壤、气候,影响于其居民之衣、食、住、思想者,至为重要;研究历史而无地理常识者,势必失败,吾人于印度史亦然。印度见于我国古书者,其名称凡三,一曰身毒,一曰天竺,一曰贤豆。玄奘谓印度为正音,且曰:“印度者,唐言月。……其土贤贤继轨,导言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玄奘此说,盖采于印人当时普通之传说,而附会其辞者,自不可信。印度二字,起于印得斯河(或作印度河)IndusRiver。初,雅利安人Aryan自印度西北阿富汗而来,迁居于印得斯河流域,乃称其地为印度。其后生殖日繁,东移于膏腴之地;其土著民族,或与之同化,或为其所逐而南。雅利安人之势力,渐伸于恒河流域。其势虽盛,然终未能统一印度半岛也。半岛东南,隔海与锡兰岛相对。就地势而言,当属于印度;其政治则不相属。东部缅甸,先本内政自主之小国,后并于英;现受印度大总督之直接统治。锡兰,缅甸,各有专史,不宜附于印度史中(其发生之关系,自不在内)。印度今指半岛而言;其历史范围,亦限于此。读者固当知其历史上领土之变迁也。

印度地在亚洲正南,突出于印度洋中,而成三角形之半岛。北倚希马拉亚山脉,与我国西藏为邻;不丹、尼泊尔介于其间,昔尝朝贡我国,今皆受英保护。英人监其外交,许其内政自主。其西北一隅,突近帕米尔高原。毗连俄属土耳其斯坦。其西阿富汗俾路支复为英之外藩;阿富汗之西波斯,尝为英俄逐鹿之场。及欧战后,英之势力大伸。东北阿萨密连接缅甸,迨英并取其地,于是北邻中国云南而东接暹罗矣。半岛南部,三面濒海;东为孟加湾,西为阿拉伯海,南为印度洋。海岸线甚长,唯太整齐,而少良港耳,尤以东岸为甚。全地面积,合缅甸计之,凡一百七十六万方英里(约455万平方千米),大于我国本部十八省;合西藏蒙古等地仅当我国三分之一。人口共三亿一千五百万;英领密度,每方英里二百余人,印人自治小邦九十余人。孟加拉、中央二省之面积,约当全印六分之一,人口则占五分之二,每方英里逾五百人,其地肥美故也。特尔Thar沙漠附近之地,每方英里之所出,能养九人而已。

全境以希马拉亚山为最高,屹立北方,为其屏障。希马拉亚者,印语雪也,故有雪山之称。其最高峰二万九千英尺(8839.2米),为亚洲最高之地。山巅积雪,终年不化;其较低者,每当气候和暖之季,冰雪融化,或成冰山,中夹泥石,自高而下,供给大川之水。大川发源于希马拉亚山者凡三:(一)雅鲁藏布江自山北东流,折曲而南,至阿萨密以入海。(二)恒河发源于山南,支流众多,朱木拿河最负盛名。其入恒河之口,为印度教徒之圣地,进香拜神浴于灵水以求免罪者,终年不绝。恒河下流,入孟加拉湾。(三)印得斯河发源于恒河上流之西,西南而行,入阿拉伯海。三河自高下流,水势湍急,中含泥沙,妨碍航行。及其流入平原,水势渐缓,便于运输;恒河能航行者,一千余英里。印得斯河,雅鲁藏布江各八百英里。其水中泥沙,因下流势缓,沉积于河身,河身日高,以致破坏堤岸,泛滥四出,或夺其他河道以入海,漂没田舍,毁伤人畜,为害甚烈,尤以雅鲁藏布江为最。南部德干高原,其东西海岸,皆有高山,曰高止山。高止者,土语梯也。言其由此而入内地。其西曰西高止山,高出于海面者,平均计算,凡四千英尺(1219.2米)。其东曰东高止山,山势较低,忽而中断,而河流,多发源于西山,流入孟加拉湾。

印度因其天然地势,其区域可分为三:(一)希马拉亚山,群峦起伏,高低不一,蜿蜒一千七百英里(约2735千米),宽约二百余里。山之温度,每上千尺(约333米),辄减华氏三度三分之一(约2摄氏度)。树木生于山者,种类甚多,而东北山势稍平,森林颇盛。山麓之附近甚阔,间可殖麦。(二)印度斯坦,回教徒初以此名称之,谓印度教徒所居之地,指雅鲁藏布江之下游,印得斯河及恒河流域也。其地盖三河之泥沙所积而成者,土壤肥美,宜于耕种。其后河身变迁,距远河者,土地渐瘠,或成荒芜。印得斯河流域之古代名城,今皆圮废;据民间传说,谓触神怒。古今之地名,因之不同,古代城邑,见于书者,皆未将其区域指明,今难推定;沿海之城邑亦然。海港有沉于海中而地势迥异者。不知此者,将疑古人之记录不可信矣。三河流域,推恒河为最富,田地膏腴,物产滋多,人民数众。今之所谓印度史者,大半恒河流域之民居活动史也。(三)德干高原。德干者,印语南方也。文的耶山Vindhya为其南北分界。德干地势极高,中有山地,泥杂沙石;险阻狭道,所在皆是。居民达罗维安Dravidian迷信甚深,无进步可言。其南部曰太密楼地Tamil Land,犹言极南地也。(P2-4)

序言

亚洲文化发达最古之国凡四,一曰巴比伦,二曰波斯,三曰印度,四曰中国;巴比伦则久灭亡,波斯则渐退化,其能贡献于今日世界之文化者,印度中国而已。二国自秦汉以来,接触渐繁,交相影响,其经重要之媒介,则往来之僧侣也。我国高僧入印多赍《经律论》、佛像而归,其影响于思想学艺者,至深且巨。今于我国求一较善之印度通史,而不可得;学者偶尔言及印度者,乃多错误。作者遂有编辑印史之志愿;其目的则所以应今日知识界之需要,供给印史之常识于普通读者,而助其了解印度状况也。

全书共二十七篇,其第一、二篇,叙述印度名称之由来,地理形势之影响,及其史料与民族。第三至十篇,分述古代之文化,宗教之改革,国内之状况,外寇之东侵,阿育王之与佛教,大月氏之深入北部,黄金时代之歌泊那朝,迄于回人劫掠于印度。就其大体而言,则印人之印度时代也。第十一至十九篇,先记回人之据印度,特里回王之大概,未介兰格之盛衰。后记蒙古儿帝国之成立,阿刻巴之政绩,帝国之渐衰,麻剌赛人之崛兴,与夫欧人之逐鹿,而止于一七六一年,此回人之时代也。第二十至二十七篇,首述英国东印度公司并取孟加拉,作为兼吞印度根据之地。其野心侵略之长官,猛力进行,而乃战败土邦,扩张领土。中记内政建设之始,禁焚寡妇,铲除得幾,改革政府之组织。对外则兼并土邦;其威迫之甚,终乃酿成叛乱,而英王直接统治印度矣。末叙近时之内政外交、印人之觉悟、甘地之运动等,此英人统治印度之时代也。

上述之时代,仅就事实而言,书中并未划定史期。盖历史上之重要史迹,多由于环境促成,而非偶然一朝一夕之故也。是故史期分区,殊极勉强,而作者认此书无分期之必要也。其中各篇之史迹繁杂,往往非篇名之所能包括,而又感于读者检查史迹之不易,乃于各篇之首,举其内容之要纲,以代一篇之篇名;又为便利读者之计,附有印度大事年表。顾其古代之史料,颇多疑阙。其年代可分为二:一,古史载明而可凭信者;二,学者证明推定而大致不差者。作者皆于表中注明。

斯书之编辑,始于十五年春季。其所取之材料,颇主慎重;凡国中关于印度之作品,其可得者,莫不求而读之。顾除《佛国记》《大唐西域记》而外,多无可取;是以本书之材料,唯有根据于英美印度学者之著作,而借之于金大、女大之图书馆,及金大历史系主任贝德士者也。及十六年三月,共草成十九篇,而南京之事变猝起;贝教授之书籍多亡。作者亦于此时返之高资,而其左近之匪势猖獗,闲居无聊,乃不愿前功之尽废,而又草成六篇。其材料则取之于斯密斯V.A.Smith之牛津大学《印度通史》也。史家公认其为东方各国史中最善之本,而作者于无可奈何之时,自当根据于此也。其后至宁,而复作成二篇。其堪告慰者,则数历兵祸匪灾,而史稿尚未遗失也。  作者之境遇如彼,而书之史料若是,其不能尽惬读者之意,固深知之。唯颇自信事实上当无荒谬之弊;而愿国内之士,有所批评指正也。书中原拟胪列作者所用之参考书,而略介绍;近者书或佚失,而作者不能一一追记,唯有作罢而已。本书尝蒙贝德士教授之赞助,又承友人章诚忘君及吾弟恭祯各校读一次,皆深谢之,并书于此。

民国十七年一月陈恭禄自序于高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