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与地坛(精)/史铁生全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史铁生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史铁生著的《我与地坛(精)/史铁生全集》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内容推荐

史铁生著的《我与地坛(精)/史铁生全集》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目录

散文三篇

减灾四想

谢幕

电脑,好东西!

随笔十三

三月留念

“嘎巴儿死”和“杂种”

笔墨良心

没有生活

也说“散文热”

随笔三则

故乡的胡同

爱情问题

神位官位心位

记忆迷宫

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

墙下短记

复杂的必要

宿命的写作

体育意志信心

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

上帝的寓言

足球内外

私人大事排行榜

说死说活

无病之病

外国及其他

熟练与陌生

在家者说

谢谢你,清华附中!

写作与越界

写作——一种生活方式

花钱的事

智能设计

我的轮椅

老好人

放下与执着

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

文明:人类集体记忆

更美的奥运

从“身外之物”说起

原生态

种子与果实

乐观的根据

人的价值或神的标准

身与心

回归自然

脑瓜子与脚丫子

喜欢与爱

看不见而信

“自由平等”与“终极价值”

欲在

门外有问

诚实与善思

太阳向上升起

许三多的循环论证

想电影

看音乐

《立春》感想:价值双刃剑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当别人看你时的目光总掩饰不住地流露出怜爱、惋惜和遗憾的时候;当别人进了工厂、进了大学、进了研究生院,而你只是躺在那儿、坐在那儿,被关心、被爱护、被供养的时候,死神就仍具魅力。“我算什么?我活着有什么用?!”——这个念头总是折磨着我。我真不是个强者,我又哭,又喊,无缘无故地大发雷霆,抱怨命运的不公,诅咒病魔的无情……然而,哭了个天昏地暗,骂了个口燥舌干,命运还是命运,双腿仍是“岿然不动”。只是把亲友们弄得更加痛苦、惶然,与我说话时更用了小心翼翼的语气。大气儿都不敢出,我的心也更痛苦。真的,这事谁也救不了你,而且越是这样,你就越是显得可怜。

我发够了邪火,冷静了下来。我想到自己还能够做什么,还能够对别人有什么用。我总觉得,人完全不想到自己是不可能的。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只是享受着他人的关怀和帮助,而不能对他人也有点用处,那么,乐观和坚强就仍然离他很远,死神就还会在近处向他召唤。

使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些用处,这是死神的又一颗克星。

我想借此机会向正在苦斗着的“难友”谈一点体会。我想,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光有刻苦顽强的精神还不行,还必须得有点科学头脑,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就是要对自己的所长有个正确的判断。一个有数学才能的人,如果硬是要学毕加索,其希望大约总是渺茫;一个在美术方面有才能的人,倘若决心要做陈景润,其结果或许只有苦闷。像达·芬奇那样的全才是很少的,而且随着各门科学的日益发展,随着人类知识的日趋丰富,全才更会少见。但我深信,每一个人都至少会在某一方面有所长,或者数理化,或者文史哲,或者音体美,或者其他行业。知己是重要的。然后还要知彼。彼,指的是客观条件。譬如我,从来没进过大工厂,如果偏要写工业题材的小说,失败便是注定的。为什么东北三省的冰雪运动水平高?因为那儿寒冷。冰多雪多。为什么两广的水上运动成绩好?那儿水多,气候温暖。彼,还指社会需要。不能否认,人们选择职业不可能做到“随心所欲”,如果不能把理想和现实统一到一个最佳状态,则难免会陷入理想不能实现(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苦闷之中。总之,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脚踏实地,再加上刻苦精神,每一个人都能在某一方面做出点成绩。

我常常庆幸自己及时明白了这些。

1973年我出院后,决定试试活几年看。既如此决定,便开始考虑做什么。那时,我的同学和朋友们多数在自学数理化。我也很受吸引。但我很快在这条路上止步了,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料到我既不可能进大学,也不可能进工厂去搞技术革新;另一个是,我知道自己在数理化方面绝无所长,我上中学时的数理化成绩一直不算好。于是我开始学外语。学外语,搞翻译,似乎是残废人得天独厚的一项事业,有书、时间足矣。我学了一年。忽然意识到,不会有人来请我去口译,当时我也找不到任何可供笔译的材料。而二十多岁不再是可以光学不做的时候了。光学不做将会等于零。我又开始认真分析自己,分析客观条件。我想到了过去一直不敢去想的事:写作。那动乱的年代,使我对生活有了很多感受;在那是非颠倒的岁月,我产生了呼喊的欲望;普通人的生活、命运,和普通人美好的心灵、追求、愿望,也总在感动着我……再一个推动我去写作的原因,说起来很可笑:我记得我上学时候的作文成绩一直是不错的,而且我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我开始试着写。知己知彼之后,再去一条路走到黑,再去“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五年来,我写了二十万字左右的小说,陆续发表了《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二十几篇作品,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作家协会。我写得很少,也很差。(P6-7)

后记

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全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给自己的爱人做全集,这是人生难得的可能。我告诫自己,这样的机会,无论怎样都该珍惜。

然而终于着手开始的时候,又一次遭遇对什么事都懈怠迷惑的虚无感。发现对编全集这件事,无论目的还是方法,自己都不甚清晰。

为什么要编全集?我不能确定史铁生自已是否会极赞同此事.但是知道他至少不会很反对。做全集和不一定做全集的理由都很多。我相信,一个人写出的好东西,必定是少的;值得一版再版的,更少;而那些“全部”的边沿和角落,其价值和证据性,都很有限。此外,多年来我们俩对其作品资料的存档和整理多有疏忽,也构成了不小的障碍。

总之,我的热情和能力都远远不够。

但是,只要有可能,把史铁生的文字整理聚拢起来,终究该是合理的行为,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也无疑应尽全力。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杨柳,感谢我的同学钟晶晶,感谢我的同事田娟华,感谢老朋友孙立哲、柏晓利……没有你们,这个全集将会有很多重要的遗憾。

感谢北京出版社的诸位编辑,没有你们的细心负责,没有你们加班加点,这个全集肯定无法按计划的时间出版。

最要感谢的是隋丽君老师。她的热忱、敏锐、严谨、坚韧在这个全集从启动到完成的每一个细节里都给了我深刻的教益。能够遇到这样的编辑,是我的幸运,更是史铁生的幸运。

现在这个全集,主要辑入的当然是曾经在各处发表过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不同时期都进入过不同选本。此次出版,按照隋丽君老师的要求,凡史铁生用电脑之后创作的作品,全部采用电脑里的原始稿件。纠正了之前各类版本存留的错、漏、疑。对原始稿件的存疑,还参照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作家系列·史铁生系列》(其责编杨柳曾就一些编辑中的问题跟史铁生有过交流)做了校订。

此次新编新收,需要说明的主要有几点:

1.收入了史铁生早期创作的剧本、小说等,这些作品此前从未进入过任何选本。

2.收入了新收集到的书信七十余封。

3.恢复了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一次发表时因故删去或修改的部分文字,散见在该书三个章节里。这是史铁生明确的意愿。

4.史铁生看书时会把一些感想写在书页空白处,偶尔也会零散地记一点在电脑里。这次选了一部分还算连贯的“碎片”,冠以“读书卡片”和“页边笔记”收进杂记卷。也不知道有没有意义。

5.选了一点好玩的东西:偶尔的涂鸦,给朋友画的贺年卡,信手转(zhuai)的打油诗,透析时写的手机短信等。这些不登大雅的东西也凑在全集里了.不知是否合适。

6.在未竟稿卷,收录了一部分史铁生尚未最终完成、发表的作品。还有个别篇目,如小小说、诗歌等,因数量少,均按编辑体例辑入相应卷册,且都做了未刊说明。

7.关于访谈卷。这一部分应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品。此次收进来的绝大多数是经史铁生本人校订过的谈话记录,也算反映了他的一些想法以及生活状态。

8.对个别明显不合理的错谬,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编者或编辑做了未加注明的修正。特别是对有些文字用法不一的地方,尽量做了局部统一。个别确实无法辨认、修正的可能错讹,则保持了原样,加注了说明。

9.遵照编辑要求,增加了必要的编者注;无法确定写作日期的,只能空缺;或为当事人,隐去了一些人名。

在这个全集里,有些文字,比如在70年代写的书信,现在读来显得幼稚、无知;还有一些文字,或许是偏见、浅见。有编辑提出删去,我想还是保留原样吧。因为史铁生自己曾在1994年为《史铁生作品集》写的《作者后记》中说:“很多篇章已不忍卒读,但放弃如同遮丑,反促幼稚长成诡诈,想想实在不好。况且,走向未来不该以贬损过去为快意、为轻装,就如同任何时候也不能对初恋的痴骏与悲喜轻描淡写。”我以为,这个态度,到今天,即使过去了二十一年,他也应该不会改变。我还想,这倒是能够看出来一个人的起点,那一代人的起点。

虽经各位参与者全力尽心,这个全集也不可能做到真正“全”,遗憾和错漏难免,但愿以后有机会不断弥补、完善。

最后想记一笔的是,在史铁生的电脑里,未竟稿《我在史铁生》的word文档最后修改时间是:2010年12月30日,9:35:58——这是他最后干活的时刻。

有最后,才会有全集。

他已经去世五年,五年没有再往前走。今后还会有更长的时间止步不前……

是为编后记。

陈希米

2015.12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