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是享誉世界的法国科幻小说家,《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他的著名三部曲之一。小说描写了游船“邓肯号”船主格里那凡得到两年前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请求英国政府派遣船只去寻找。在政府无视的情况下,毅然组织旅行队,亲力亲为去完成这一事业。他带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穿过南美洲的草原,横贯澳洲内地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敢,战胜了无数艰险,终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 书名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法)儒勒·凡尔纳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儒勒·凡尔纳是享誉世界的法国科幻小说家,《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他的著名三部曲之一。小说描写了游船“邓肯号”船主格里那凡得到两年前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请求英国政府派遣船只去寻找。在政府无视的情况下,毅然组织旅行队,亲力亲为去完成这一事业。他带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穿过南美洲的草原,横贯澳洲内地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敢,战胜了无数艰险,终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内容推荐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1828-1905)著名的科幻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的第一部,共3卷70章。 故事发生在1864年,游船邓肯号的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偶然发现了两年前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哈利·格兰特的线索,在英国政府拒绝救援之后,毅然担起了寻找格兰特船长的义举。他组织了一支小型救援队,带着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沿着南纬三十七度线穿越了南美洲的高山和草原,横贯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几乎环绕了地球一周。他们一路上遭遇了地震山崩、洪水雷火、狼群奔袭,甚至逃犯凶杀,也领略了南半球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土著人奇异的风俗。他们凭着勇气、智慧和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终于,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传来了呼救声…… 这不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部知识丰富的自然百科,更是一首对人类高贵品质的赞歌——拯危济难、团结互助、坚韧勇敢。1884年教皇利奥十三世在接见凡尔纳时曾说道:“我并非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天秤鱼 第二章 三个文件 第三章 玛考姆府 第四章 格里那凡夫人的建议 第五章 邓肯号出发了 第六章 六号房的乘客 第七章 巴加内尔的来踪与去向 第八章 邓肯号上又添了一条好汉 第九章 麦哲伦海峡 第十章 南纬三十七度线 第十一章 横贯智利 第十二章 在一万二千英尺高空 第十三章 从高低岩儿下来 第十四章 若有天助的一枪 第十五章 巴加内尔的西班牙语 第十六章 科罗拉多河 第十七章 草原 第十八章 探寻蓄水场 第十九章 红狼 第二十章 阿根廷平原 第二十一章 独立堡 第二十二章 洪水 第二十三章 过着鸟儿的生活 第二十四章 依然过着鸟儿的生活 第二十五章 水火夹攻 第二十六章 大西洋 中卷 第一章 回到船上 第二章 透利斯探达昆雅 第三章 阿姆斯特丹岛 第四章 巴加内尔和麦克那布斯打赌 第五章 印度洋的怒涛 第六章 百奴衣角 第七章 艾尔通 第八章 到内陆去 第九章 维多利亚省 第十章 维买拉河 第十一章 柏克与斯图亚特 第十二章 由墨尔本到散达斯特的铁路 第十三章 地理课得过一等奖 第十四章 亚历山大山的金矿 第十五章 《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报》 第十六章 少校坚持那些是猴子 第十七章 百万富翁做了畜牧主 第十八章 澳洲的阿尔卑斯山 第十九章 惊人的事变 第二十章 上陆(aland)!西兰(zealand)! 第二十一章 四天的焦急 第二十二章 艾登城 下卷 第一章 麦加利号 第二章 新西兰的历史 第三章 新西兰岛上的大屠杀 第四章 暗礁 第五章 临时水手 第六章 谈吃人的风俗 第七章 到了原应该逃避的地方 第八章 这地方的当前局势 第九章 往北三十英里 第十章 民族之江 第十一章 道波湖 第十二章 一个毛利酋长的葬礼 第十三章 最后关头 第十四章 禁山 第十五章 巴加内尔的妙计 第十六章 前后夹攻 第十七章 邓肯号为何会到新西兰东海岸来 第十八章 是艾尔通?还是彭·觉斯? 第十九章 交换条件 第二十章 夜半呼声 第二十一章 达抱岛 第二十二章 巴加内尔最后一次的粗心大意 试读章节 第四章 格里那凡夫人的建议 在这一席谈话当中,海伦夫人没有提到格里那凡爵士在来信中对海军部审计委员们的态度所表示出来的焦虑,也没有一字触及格兰特船长在南美洲可能被印第安人俘虏的事实。这些话,要是说了出来,徒然使那两个可怜的孩子为他们父亲的处境担忧,徒然减少他们所抱的希望,又有什么益处呢?这是丝毫无补于事的呀!因此,这两点海伦夫人决计不提了。她回答了格兰特小姐的各种问题之后,反过来对格兰特小姐的生活和处境问长问短,她感觉到格兰特小姐仿佛是她弟弟在世界上唯一的保护人。 格兰特小姐的生活和处境是一段动人而又简单的历史,这段历史更增加了格里那凡夫人对她的同情。 玛丽·格兰特和罗伯尔·格兰特是格兰特船长仅有的两个孩子。格兰特是他们的姓。船长自己的名字是哈利。哈利·格兰特在罗伯尔出生的时候就死了妻子,每当他做远程航行的时候,他就把两个孩子托付给一位年老慈祥的堂姐姐。格兰特船长是个精明强干的海员,他既善于航海,又善于经商,一身兼备着普通商船船长所难得的双重才干。他住在苏格兰珀思郡的敦提城,因此格兰特船长是本地人。他的父亲是圣卡特琳教堂的牧师,曾让他受全面教育,因为他父亲认为受全面教育对任何人都永远是有利无害的,纵然是对于一个远洋航行的船长,也是有好处的。 哈利·格兰特先做大副,后来做船长,在最初几次远洋航行中,业务颇有成就,到了罗伯尔出生后的几年,他已经积有一些资财了。 就是在那个时期他想出了一个伟大的计划,使他的名字传遍了苏格兰。他和格里那凡氏的人们一样,也和低地的若干世家大族一样,对于那向北侵凌的英格兰始终是貌合神离的。在他看来,他的家乡——苏格兰的利益不可能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利益,因此,他想以个人的力量促进苏格兰利益的发展,决心在澳大利亚一带找出一片陆地来,好让苏格兰能做大规模的移民。他是不是梦想着将来也追随美利坚合众国的先例,像印度、澳洲迟早也必然要做到的那样,要争取苏格兰人脱离大英帝国而独立呢?或许他是这样想的。大概他曾把他这个内心的希望泄漏出去了,因此,不难了解,政府是不会对他这种移民计划予以支持的。政府不但不予以支持,甚至于还给他制造种种困难;而这种种困难,如果是在别的国家,也许会把计划人的性命都送掉了。但是哈利·格兰特并没有灰心,他号召同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他自己则拿出全部家产来实现他的计划。他造了一只船,组成了一支精干的船员队伍,他把儿女托付给那年老的堂姐姐,自己就出发到太平洋的各大岛上探险去了。那是1861年的事。在头一年里,直到1862年5月,人们都还不断地得到他的消息;但是自从6月里他离开卡亚俄以后,就没有人再听到关于不列颠尼亚号的情况了,《商船日报》对船长的命运也只字不提了。 也就是在那期间,哈利的堂姐姐死了。自此以后,这两个孩子成了举目无亲的孤儿。 那时,玛丽·格兰特才十四岁。她勇敢坚毅的心灵对她的境遇毫不畏怯,她把她的全部精力都花在她那幼小的弟弟身上。这孩子不但要养,还要教呀!亏了她的节俭、谨慎和聪明,亏了她日夜劳作,亏了她为弟弟牺牲一切,这位少年小姐姐居然把教养弟弟的工作担任下来了,她沉着地代尽了母亲的责任。这种处境是十分动人的,两个孩子就这样在敦提生活着,高傲地安贫吃苦,勇敢地和穷困斗争。玛丽一心一意只想到弟弟,她为他梦想着幸福的前途。可怜啊!她一直认为不列颠尼亚号永远完结了,父亲是死了,死定了。当她偶然翻到《泰晤士报》上那条使她突然又从绝望中脱身的启事的时候,她那种感动而兴奋的心情实在是无法形容的。 她毫不迟疑,立刻决定来打听一下消息。哪怕这消息告诉她格兰特船长的尸体在荒僻海边的一只破船底里发现了,也要比受那种生死不明、半信半疑,永远牵肠挂肚的痛苦好些。 因此她把这消息和她的决心告诉了弟弟。当天两个孩子就乘上了去珀思的火车,晚上就到了玛考姆府。到了玛考姆府,玛丽又在长久的忧虑之后开始有了希望。 以上就是玛丽·格兰特对格里那凡夫人所讲的她的苦痛经历,她简简单单地说着,丝毫没有想到在这一段经历里,在这漫长的苦难年月里,她表现得完全像是一个英雄女郎;然而海伦夫人想到这一点时,有好几次忍不住淌下眼泪,把格兰特船长的两个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至于罗伯尔,他听这段故事也还是第一次。他瞪着两只大眼睛听着姐姐说,他现在才知道姐姐过去所做的一切,所忍受的一切,最后他抱着姐姐叫道: “啊,妈妈呀!你就是我的妈妈呀!”这叫声是不由自主地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 大家谈着谈着,已经是深夜了。海伦夫人怕两个孩子过分疲乏,不愿意把话拉得太长,于是便把玛丽·格兰特和罗伯尔领到为他们准备的卧房里去了。他们倒下就睡着了,梦想着美好的将来。他们离开之后,海伦夫人就叫人把少校请来,并把当晚和两个小格兰特接触的全部经过告诉了他。 “好个小女孩啊,玛丽·格兰特!”少校听了他表弟媳的叙述之后说。 “愿老天保佑我的丈夫交涉成功吧!”海伦夫人回答,“否则这两个孩子的处境更不堪设想了。” “他会交涉成功的,”麦克那布斯又说,“否则海军部那些老爷们的心肠真是比波特兰的岩石还要硬了。” 虽然少校这样保证,海伦夫人还是不放心,这一夜都没有睡好。 P23-25 序言 我的父亲范希衡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中国读者第一次接触到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作品,是从“知人”翻译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开始的。“知人”是我父亲范希衡的笔名。这本书1956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至今已经畅行六十多年了。忆起父亲致力于法国文学翻译的那段日子,我仿佛穿越了一个甲子的时空隧道,往事栩栩浮现。 1953年,父亲选择翻译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这可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极为迫切。那时中苏关系非常友好,而我的母亲孙其节从事俄文教学,常去图书馆借阅苏联文学。一次她读到了一篇苏联人写的论儒勒·凡尔纳作品的文章,全文很长,有六七万字,把她打动了,于是她建议我父亲翻译凡尔纳的作品。而父亲也正想从新的视角来启迪人们的心智,他认为凡尔纳的作品是世界级的文学经典,特别是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主题的科学幻想小说,可以启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畅想。他决定将凡尔纳的作品系统翻译出来介绍给中国人民,于是与中国青年出版社联系,先翻译凡尔纳最著名的“海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引起了出版社的兴趣与重视,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从此有了中文译本。 父亲翻译时非常重视版本的选择,为了寻找最好的原著版本,父亲找遍北京、上海、南京图书馆的有关藏书,进行比较、筛选。最后,他从上海徐家汇藏书楼书库中借到了一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豪华精装本。这书是那么厚重,插图是那么精美,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吸引了。当时父亲跟我们说,这本书很珍贵,1868年由凡尔纳与他的老搭档出版商赫泽尔(J.Hetzel)父子合作出版,至今(1953年)已有85年了。这是第一版插图版,由著名的装饰画家爱德华·里乌(Edouard Riou)绘制、铜版雕刻画家帕纳玛科(Pannemaker)雕刻的插图达173幅之多。父亲告诉我,他很喜欢爱德华·里乌的绘画,《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中的插画都出自里乌之手,里乌与凡尔纳持续合作出版了六部科幻小说,凡尔纳头脑中许多梦幻般的场景在他的妙笔下仿佛都变成了现实,如迷雾、冰川、冰凌、地壳内的阴影、荒凉而广阔的海滩,以及许多水体运动……父亲还说,里乌的绘画充满光明,对人物特质的表现非常精准……在里乌的作品中,一切都是有序和令人回味的,他的风格可称为“浪漫现实主义”。不知读者注意到没有,里乌在每幅插画上的签名(Riou)字体不同,融合在画中,就是一种书法艺术的欣赏。 那时徐家汇天主教藏书楼不对外开放,只供天主教神学院专用。幸巧父亲是上海天主教办的震旦大学法文教授,也是新中国第一批上海翻译协会会员,这书也就比较方便地借出来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欣喜,也正因为父亲的敬业精神,中青版的译本中才有了那些精美隽永的19世纪法国铜版画插图。 凡尔纳是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在他的科学畅想中,不仅有构思奇巧的曲折而又有趣的故事,还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并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奇景、土著人的风俗、各种奇特的动植物的描述。凡尔纳的作品以讲求科学性而著称,父亲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翻译着。父亲在20世纪30年代获庚子赔款资助在比利时鲁文大学学习拉丁语系语言学、拉丁语系文学及法国古文,懂得英文、法文、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所以他对原著的文字、原著者的思想风格比较容易把握。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他旁征博引,用译注加以说明,绝不放过任何问题,绝不含糊其辞——这是父亲从事翻译的基本态度与风格。 当时,父亲除了教学,就是忙于用毛笔遒劲而流畅地在毛边纸上写下《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的译文。那时父亲常给我讲述小说里的精彩片断,我就好像漫游在海上人间,欣赏那前所未见的奇丽景象。我迫不及待先睹为快,成了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我也目睹了在那个信息缓慢、社会封闭的年代,为了翻译这样一部科幻小说,父亲付出了多少的艰辛。 1955年初,父亲完成了这部书的翻译并交稿,不久后就在政治运动中被莫须有地划入“反革命小集团”,身陷囹圄。一年后,省公安厅给出了“反革命小集团查无事实”的结论。事实上,父亲对此冤案看得很淡,从不对任何人讲自己的悲惨遭遇,从不怨天尤人。父亲回来后得知,一个月前《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译本出版了,出版社给他署了“知人”的笔名。那个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布封文钞》、布瓦洛的《诗的艺术》,译者“任典”也是出版社给他取的笔名。父亲只要自己的译著能贡献给社会就很高兴,至于署什么名,哪怕隐姓埋名,他都无所谓。他认为出版社取的这两个笔名不错,一直没有更改署名,直至“文革”结束之后,我才将他的作品署名更改过来。 该书出版后,读者的信就像雪花般飞来,多到一天几十封。有的讲述他们的读后感;有的感谢译者给他们带来了这样一部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奇妙的想象的科幻经典;有的表达了学生们对这部书的喜爱,学校为了增长学生们的科学知识、启迪学生们的智慧与想象力,组织了读书会和朗诵会;更有一些读者要求父亲写一写翻译这样大部头的科幻小说的过程。这部书的问世,不仅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文学翻译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朱光潜先生曾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说:“范希衡先生开创了新中国科普幻想小说翻译之先河。” 父亲原计划翻译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但是1956年10月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力邀他翻译文艺理论专著的信函:“……布瓦洛《诗的艺术》甚为重要,急需译出,已请若干名人试过,均不能令人满意……吾兄既用诗体译《中国孤儿》,是否也可一试?”从此,父亲转向了专业面很窄的文学理论研究与翻译。尽管1958年父亲又因为“历史问题”被重判,但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他坚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着、收获着,让后人得以生活在一个较富有的文学理论环境中,而人们却很少知道范希衡先生的存在。 父亲这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他知道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摘去,也只是付之一笑。父亲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这样泰然、超然,只把全部心血投注在作品上,这也是他的译著至今一版再版的原因之一。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范希衡译本是唯一被国家教育部《大纲》中学语文课外必读书目推荐的译本。值得注意的是,我父亲后来对译本进行了修订,可目前市场上不少版本盗用范译老版本,老版本上的错误在其他很多版本上都存在,这会对读者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希望我父亲精心翻译并修订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能惠及更多的人,能引领更多的人畅游凡尔纳构思奇巧、富于知识性和精神力量的科幻世界。 范琅 2017年秋于美国达拉斯 书评(媒体评论) “范希衡先生开创了新中国科普幻想小说翻译之先河。” ——朱光潜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说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