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预言家、普利策奖得主、乔布斯强力推崇的记者约翰·马尔科夫重磅新作! 《人工智能简史》是迄今为止非常完整又具可读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趋势的宏大图景!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人工智能为何在经历“寒冬”之后在今日迸发出野蛮生长的态势?人工智能和智能增强最终将走向何方?奇点来临时,人还会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者吗?本书将给你答案。 国际人工智能领域5大知名专家重磅推荐,《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倾情推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人工智能大会(IJCAI)常务理事、腾讯微信事业群技术顾问杨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地平线机器人科技创始人余凯,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吴甘沙,《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倾情推荐!Nest联合创始人、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美国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CEO奥伦·埃奇奥尼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人工智能会像200年前的电力那样颠覆世界吗? 未来的机器人是否真的会像电影《Her》《机械姬》中那样具备高超的人类智慧,进而取代人类? 奇点来临时,人类将何去何从? 在《人工智能简史》一书中,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预言家、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马尔科夫将带领我们寻找答案。 约翰·马尔科夫在他的重磅新作《人工智能简史》一书里,从多个维度描绘了人工智能从爆发到遭遇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发展历程,直击了工业机器人、救援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语音助手Siri等前沿领域,进而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的密切关系,而马尔科夫也会剖析“人与机器谁将拥有未来”这一机器时代的核心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简史》是国内首套集重磅、系统、实用于一体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之一!是迄今为止非常完整又具可读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约翰·马尔科夫重新定位了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目前关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内非常具有力度的深思之作。 目录 中文版序 智能机器时代的抉择 前言 是谦逊地生存,还是傲慢地死去 01 人与机器,谁将称王 ◇比尔·杜瓦尔,在AI和IA中游走的第一人 ◇两大阵营的奇点之争:主人、奴隶还是伙伴 ◇人机交互,机器的终极智慧 ◇悬而未决的伦理困境 02 无人驾驶汽车,将人类排除在外 ◇特瑟的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 ◇问鼎冠军,威廉·惠特克的复仇 ◇塞巴斯蒂安·特龙,用科技重塑交通系统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诞生 ◇2014,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元年 ◇Mobileye,无人驾驶汽车的另一种可能 ◇应对分心,将人类完全排除在驾驶之外 ◇手推车难题,是否选择“更小的恶魔” 03 跨越2045年,人类将去往何处 ◇诺伯特· 维纳,一位科学家的反叛 ◇技能错配,技术性失业的元凶 ◇奇点临近,人类会否被机器取代 ◇生产力之争,回归还是告别 04 从寒冬到野蛮生长,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世界首个机器人Shakey,引爆人工智能大爆炸 ◇约翰·麦卡锡,“人工智能”概念之父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语音识别技术滥觞 ◇汉斯·莫维拉克,人工智能最坚定的信徒 ◇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冬天 ◇像人脑一样思考,人工神经网络出现突破 ◇机器学习重燃人工智能研究 ◇人工智能再现巨浪 05 以人为本,重新定义“机器”智能 ◇人机共生,AI 与IA 重塑的新世界 ◇AI vs. IA,数十年的科学家大战 ◇“理性主义”与“以人为本”之争 ◇拟人化界面,来自人机交互的冲击 ◇软件助手,数字化生存之道 06 学会协作,人类与机器共存 ◇让工具变成玩具 ◇是伙伴不是敌人 ◇虚拟机器人,更自由、更放松的人机交互 07 救援机器人,从模拟智慧到智能增强 ◇从机械兽到机械展馆 ◇仿生机器人,进入极端环境作业 ◇安迪· 鲁宾,移动机器人时代的预言家 ◇谷歌的机器人帝国计划 ◇巅峰之战:DARPA 机器人挑战赛 ◇机械手,触摸的科学 ◇加里· 布拉德斯基,将机器视觉技术融入机械手臂之中 ◇智能增强,以人类为中心重塑计算 08 收购Siri,苹果正式踏入智能增强阵营 ◇收购Siri,乔布斯的最后一件事情 ◇汤姆·格鲁伯,从建模知识到建模策略 ◇Intraspect,流星般的人机交互系统 ◇Web2.0,群体智慧改变一切 ◇亚当·奇耶,下一个恩格尔巴特 ◇Siri核心创始团队的建立 ◇携手苹果,让人类与机器优雅地合作 结语 选择,一切与机器无关 致谢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从大学退学的时候,比尔·杜瓦尔(Bill Duvall)就已经是一个黑客了。不久,他“邂逅”了一个身高1.8米、名叫Shakey的轮式机器人。1970年,《生活》杂志(Life)将Shakey称为第一个“电子人”(electronic person),那时的它本该享受自己的辉煌时期。Shakey虽然是机器人,但它更像R2-D2一类的移动机器,而不是《星球大战》中的类人C-3P0。简单来说,它就是一堆装配有传感器和机动轮的电子设备集合体,起初使用线缆连接其他设备,后来升级到可与旁边的主计算机实现无线连接。 Shakey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移动机器人,但它却是第一个被设计成能够完全自动化运转的机器人。作为对人工智能的早期实验,Shakey的设计初衷是具备推理周围世界、规划自身动作并执行任务的能力。它能够在自己那高度结构化的世界中发现和推动目标物体,并按照预先的规划四处移动。除此之外,作为未来将诞生的众多发明的前身,Shakey被视作那些“更有野心”的机器的原型——用军方术语来说,就是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设备。 虽然时至今日这一项目几乎已经完全被世人遗忘,不过毋庸置疑的是,Shakey的设计师们是当今计算技术的先驱,而这些技术正在被数十亿现代人使用。汽车和手机地图软件采用的技术也出自打造Shakey的团队之手,他们采用的A*算法是目前已知的寻找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最优方法。在Shakey项目临近结束时,研究任务中又加入了语音控制,从这一点来看,如今的苹果Siri语音服务也算得上是这台设备的“后裔”。就这样,作为一堆驱动器和传感器的集合体,Shakey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杜瓦尔在美国旧金山半岛南部地区长大,父亲是一位物理学家,曾经参与过斯坦福研究所(SRI)的机密研究——这是一个军事智库,也是Shakey的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杜瓦尔读完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全部计算机编程课程,两年后,他选择辍学加入父亲工作的团队,这里距离斯坦福大学校园仅有几公里。自此之后,杜瓦尔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圣殿,在这里,主计算机就等同于最初的神明。 对这个年轻的黑客来说,斯坦福研究所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在这里,技术高超的程序员们制作出了各种优雅、精密的软件机器。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研究所开发出首批“支票处理”计算机。杜瓦尔加入斯坦福研究所后原本要参与一家英国银行的业务自动化项目,不过,由于这家银行被合并到一家规模更大的银行,这一项目也被无限期地搁置了。利用这段时间,杜瓦尔享受了人生中第一次欧洲假期,然后又回到加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重新书写自己与计算机的“浪漫故事”——他加入了负责Shakey项目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 与很多黑客一样,杜瓦尔显得有些不合群。在高中时期,他加入了当地的一个白行车俱乐部,常常在斯坦福周围的小山上骑行——比电影《突破》(Breaking Away),上映还早了10年。20世纪70年代,这部电影的上映改变了美国人对自行车竞技的看法,可是在60年代,骑车仍被视作一种放荡不羁的波西米亚式运动,吸引的都是人们眼中的乌合之众——个人主义者、独来独往或没有前途的家伙。其实,这样的景象与杜瓦尔的世界观很相近。在上高中之前,他曾就读于半岛学校(Peninsula School),它相当于一个中小学的替代学校。这所学校坚持一种不同的教育哲学,那就是孩子应该从实践中用自己的节奏学习。在这里,杜瓦尔结识了一位名叫伊拉·桑德皮尔洛(Ira Sandperl)的老师。桑德皮尔洛是一名甘地学者,也是斯坦福大学附近的开普勒书店的常客;他也曾是美国民谣女歌手琼·贝兹(Joan Baez)的导师,正是他为杜瓦尔灌输了一种独立汲取知识、面对世界的能力。 杜瓦尔是第一代计算机黑客中的一员——这是从麻省理工学院衍生出的一种亚文化,在这里,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本身,与机器相关的知识、代码都能得到自由共享。这种文化迅速向美国西海岸“移民”,并在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样的计算设计中心扎下根来。 在那个时代,计算机的稀有与罕见还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仅有的几台巨型机器也都“躲”在银行、大学和政府赞助的研究中心里。不过,在斯坦福研究所,杜瓦尔却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接触那台足有一间屋子大小的机器——这台设备原本是为军方资助的一个高级项目购买的,后被用于运行Shakey的控制软件。 斯坦福研究所和附近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SAIL)都隐藏在斯坦福大学后的山丘上,这里有一群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研究人员,他们相信,人类能够创造一种可以模仿人类能力的计算机。对这群科学家来说,Shakey便是未来的一个醒目的征兆,他们认为再过短短几年,能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行动的技术突破就会出现。 P2-4 序言 智能机器时代的抉择 几年前,在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共进晚餐时,我曾指出,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中国等新兴制造业国家的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在向信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将会遭遇失业危机。 “你没有抓住问题的精髓,”卡尼曼反驳道,“机器人进入中国的时机其实恰到好处。”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之后的10年中,无论是在工厂生产中还是在老年人护理工作中,智能机器都成了司空见惯的存在。不仅在中国如此,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不过,当关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将如何的话题再度引发全球争论的时候,人们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新的计算、机器人技术与东西方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间的相互作用。 过去3年间,西方国家对智能机器以及它们对人类劳动岗位的潜在威胁备感忧心。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从卡车装卸工人到法律研究工作者,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只要是重复性的劳动,都将被机器人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取代。 然而,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很早以前,凯恩斯就曾指出,科技将取代工作岗位,而非整体工作量。这些改变了我们工作方式、互动方式以及娱乐方式的创新,将给21世纪的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影响几乎等同于20世纪初机械设备将农耕经济带向工业经济时,社会所经历的根本性变革。 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去定义人类与那些亦敌亦友的机器间的关系。在这本书中,我将对“智能机器将成为我们的奴隶、伙伴还是主人”这一问题的过去与将来进行进一步探讨。 在我生活与工作的硅谷流行着一种看法,即技术的演进有着自己的生命。简单来说就是,技术的进步很多时候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主要由于半导体行业的影响,这一被称为摩尔定律的过程——过去40多年间,计算技术进步的速率持续增加,已经被视作了一种独立的力量。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接连几代计算技术,已经从房间大小的计算机,缩小到了冰箱大小的小型机,又进化到可以舒服地“端坐”在桌子上的个人电脑,然后这些设备又“跑到”了人们的腿上、手掌中,而现在又出现在了手腕上。 这造成了一种错觉,那就是,技术的进步是自发的,而且这一过程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可事实远非如此。无论是机器设备,还是让它们运转的软件,实际上都是由人类设计的。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最为清晰:“我们塑造了工具,而之后,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现实情况是,人类将继续决定机器的能力。那些创造了日益强大、自动化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软件的工程师们,将决定这些发明将要增强人类、控制人类还是完全去除人类的存在。 同样可以确定的是,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呈现了各自的特征。长久以来,日本人都对机器人情有独钟,而在美国,人们在崇敬机器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怀疑和惶恐。 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问题。在计算时代的黎明期,应用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就曾明确指出,智能机器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些清晰的选择。不过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可选方案仍然仅限于推理与猜测。如今,随着机器变得自动、敏捷、能够四处移动,工程师、科学家、程序员以及老百姓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即刻发生作用。 中国将会选择怎样一条道路,这一问题同样让人深思。 约翰·马尔科夫 于美国旧金山 后记 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巧在英国攻读人工智能方向的硕士学位。也许正是这种因缘巧合,才使我对机器的未来,对人工智能(AI)和智能增强(IA)这两大机器研究阵营的“宿命与纠葛”,产生了独立的见解与思考,这是我翻译这本书的收获。开卷有益,我觉得有必要将我认为的这本书的“趣味”之处(多半只有仔细研读本书,才能发掘出来)与读者分享。 本书开篇,作者约翰·马尔科夫就显示出自己对借助经典科幻影视剧作品、科幻小说,帮助读者迅速建立起文中事例与人们常识之间的“有效联系”这一手法的偏爱。借《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形象C-3PO,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带入了长久以来的人类对“未来机器”的憧憬中。旧作新片,文中出现的现象级影视作品还有很多,从《星际迷航》到《她》,不一而足,编剧们对智能机器的认识与思考,与现实世界中技术发展所走的轨迹一样,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像人一样行动”到“陪伴人类或者灭绝人类”的深刻变化。 马尔科夫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直观的形式,将科学理论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很好地联系起来。因为,即便是对科技不甚了解的读者,谈及智能机器,总也能侃侃而谈。这里,担着被批“广告手”的风险,我向大家推荐一部英国BBC电视台Channel 4频道热播过的人工智能题材的短剧《真实的人类》(Humans)。片中,人类终于迎来了与商品级人形机器人一起生活、工作的时代。相比同时期其他热映电影,如《终结者》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这部短剧对智能机器高度发达后,人类伦理道德、社会对待机器的态度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揭示与反思。可以说,与马尔科夫的这本著作有不少神似之处,如有兴趣,读者可观一二。 从全书来看,马尔科夫旁征博引了大量事例,既囊括了20世纪科技圈重要理论发展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的心路轨迹与学术理念的改变,也联系了产业界应用相关理论去制造经济价值的探索与预见。我粗略估计,这类事例的篇幅占到了全书的一大半。可以说,马尔科夫对未来智能机器发展的分析与预测,是建立在海量的事实基础和丰富的学术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也是本书所以令人信服的主要原因之一。事例、故事虽多,但它们内部贯穿了一条主线——AI和IA此起彼伏的发展历程以及背后的“经济账”。马尔科夫总结道:“设计师们争执的AI和IA之间存在的互相矛盾关系通常,最后都会归结于简单的经济问题。” 细读下去,将本书抽丝剥茧,本书的精彩之处会慢慢呈现在读者眼前。 首先,人类在过去、现在及将来,对智能机器的研究不外乎AI和IA两种形式。AI和IA,这对看起来颠倒了字母顺序的英文缩写,巧合的是内涵与实现途径也是颠倒、对立的。AI主张打造智能机器,创造可以取代人类的机器:IA倡导“以人为本”,制造工具,帮助人类挖掘自身潜能。AI和IA表面殊途,最终又是否能够走向同一归宿,取决于设计者们对机器价值的个人见解。 其次,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关系,是奴隶和主人,还是朋友?书中,马尔科夫虽未明确表示究竟哪种关系才是未来,但从他援引的学界泰斗和产业精英的经历可见,自工业革命以来,智能机器与人的关系正慢慢向着“共生共存”的阶段前进。 最后,AI应用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关系。AI发展,大量传统低技术含量的岗位被削减,部分白领岗位被取代,人类就业似乎受到了技术发展的威胁。经济学家们试图解释这一现象,但从目前来看,理论与现实的出入,似乎大过了我们的可接受范围。文中提及,凯恩斯理论中的技术性失业概念——“个别岗位会消失,但是工作岗位的总数仍然保持稳定”,解释了一部分失业现象,但我们也要看到,“从长远来看,技术进步对大家都有益;但是如果缩短时间区间来看,并非所有人都会是赢家”。 曲终收拨,全书的最后,马尔科夫提到,机器的未来、人与机器的关系,归根结底在于人类自身。也许他看到,人类期望将机器视作陪伴,未来虽无定数,但人心一直向善。 本书译稿的成文,离不开我的家人和好友的鼓励与支持,谨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郭建伟、胡凤英、郭翔、史依林、李芳、武上晖。 郭雪 于北京 2015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50多年来,人工智能既经历了初期的爆发式增长,又遭遇过发展的“寒冬”,而今终于迸发出了野蛮生长的态势。在软件技术获得极大发展的今天,所有人都将无法避开以下问题: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奇点来临时,人类将何去何从?《人工智能简史》一书的作者马尔科夫将会直击这些核心问题的本质,并为我们指明方向。 ——杨强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人工智能大会(IJCAI)常务理事,腾讯微信事业群技术顾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在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不计其数的数据量;而在机器人时代,万物互联也将使数据呈现暴增之势。随着数据的增长,机器智能的计算能力、深度学习能力、人机交互能力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它们也正在一步步取代重复性、低增值信息的人类劳动,这样看来,各个领域的产业跃迁将无法避免。那么,机器人会成为我们的主人,还是伙伴?这一选择的答案就在《人工智能简史》一书中。 ——余凯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地平线机器人科技创始人 这是迄今为止超完整、非常具可读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穿越AI(人工智能)和IA(智能增强)半个世纪恩怨的迷雾,一座座巨型的雕塑参差对立,历史纵深感和人文主义情怀跃出纸面。 ——吴甘沙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未来的机器人将会成为我们的伙伴还是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想知道答案,就要阅读这本书。正如马尔科夫在他引人入胜的叙述中阐释的那样,答案取决于我们自身。 ——沃尔特·艾萨克森 《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 我们应该如何平衡“机器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和“机器能在帮助我们做自己上做些什么”这两大问题?毫无疑问,马尔科夫给出了这一技术时代核心问题的答案。 ——托尼·法德尔 Nest联合创始人,iPod之父 我将这本书视作一部惊悚的间谍片,是因为人类的命运正在其中上演,而且马尔科夫的描述也是如此迷人。 ——奥伦·埃奇奥尼 美国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