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毅主编的这本《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汇编了120篇原杭州大学77级和78级校友撰写的回忆文,文章有《四十年前坎坷的高考之路》、《从西溪湿地走出来的考生》、《贫农女儿的高考路》等,内容涉及当年那件人心振奋特别是学子欢欣鼓舞的大事、自己人生际遇中难忘的经历等。具有史料性、代表性、可读性并存的特点。
| 书名 | 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祝毅主编的这本《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汇编了120篇原杭州大学77级和78级校友撰写的回忆文,文章有《四十年前坎坷的高考之路》、《从西溪湿地走出来的考生》、《贫农女儿的高考路》等,内容涉及当年那件人心振奋特别是学子欢欣鼓舞的大事、自己人生际遇中难忘的经历等。具有史料性、代表性、可读性并存的特点。 内容推荐 为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原杭州大学77级和78级校友撰文回忆当年那场改变他们命运的考试,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祝毅主编的这本《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由120篇老杭大校友回忆文章组成,配有当年的老照片,并收录关于77级与78级高考及招生概况等的综述文章。这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是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注脚。 目录 浙江省1977年、1978年高考及招生隋况概述 1977高考杂忆 四十年前坎坷的高考之路 两次考上杭州大学中文系 改变命运的天书 不会褪色的记忆 圆梦之路 往事如烟 从西溪湿地走出来的考生 无心插柳 青涩年华 我的高考,我的1977 1977,我的高考 王老师家的高复班 花絮翩翩四十年 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高考圆我大学梦 大学,我来了 见证时代变迁的准考证 改变命运的高考 我的大学梦 贫农女儿的高考路 为了五角钱报名费没有错过高考 坚冰解冻的1978 在横锦水库的大坝上 我的高考我的梦 “大学通知书来了” 拼命一搏爬上岸 从海岛到省城 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渡河 我与高考终生结缘 上帝开启的另一扇窗 一样的高考,不一样的故事 “大学老师”考大学 本命年圆大学梦 与众不同的高考经历 高考,我人生的一件牛事 心有不甘,挤向风口 兄弟同班进杭大 转折在1978 我的高考之路 我的两次高考 特例生 我的高考 逼出来的高考 外祖父与我的高考 一间小屋走出了三个大学生 高考,启我新路 命运如此奇诡,我的1978 可遇不可求的高考 我成了弟弟的学妹 一波不止三折 高考“末班车” 终于实现的大学梦想 抱着儿子上大学 此生最忆是高考 我心中的大学梦 我的“无心插柳”的高考 十四岁的高考 我的大学之路 我的十年高考路 那一年我从古镇走出来 从浙东纤夫到“天之骄子” 感谢高考 母亲的慰藉:三年三个大学生 历经曲折进考 杭大我的家 考试:寒门学子的福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上大学 西溪之梦笔谈 难忘赶考之路 那个冬天,一场赶考 孪生兄弟一齐上大学 1977,人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从“大学迷”、大学梦到大学生 难忘1977:一个司炉工的人生转折 父亲助我高考 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轨迹 命运转折于偶然和机遇 我的高考往事 高考感恩 时隔十年大学梦圆 从村前那条石子小路走来 我的生命奇迹 —个“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曲折的高考经历 充满艰辛的上学路 当海洋打开所有的道路 你是两个中的一个 那油灯、那狗 从《大学春秋》萌生的梦想 1977年,冲向人生的绿洲 路在我的脚下延伸 高考琐忆:“儿子,要考大学了” 朝着有光的所在 四十年前的高考琐事 少年忆,最忆是高考 幸好有了十天的复习 严父恩师铺就的大学梦 理想在心间 辗转曲折的化学梦 杭州大学是我人生的新开端 母亲目光伴随下的高考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外婆和我的高考故事 下定决心去高考 落缸的腌菜又抽了芽 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一名“童工”的高考杂忆 舟楫从此改变航向 心路 高考与命运 从海滨走向大学 1977年高考的记忆碎片 两代人的高考故事 状元桂冠下的二次高考和三跨校门 4.8%里的一分子 追求做一个“写文章的人” 1978:一同高考的大哥 我的高考,我的父亲 如歌高考 我的《路》 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后记 试读章节 初试为语文、数学两门。上午考语文,顺利完成。下午数学却考砸了。原因是不知道答题应先易后难,而是从头开始按次序往下做,结果中间被一道题卡住,很久才做好,以致影响后面答题时间,到收卷时卷尾几道应用题来不及做便交了卷。 考完后自认复试已无可能,心情沮丧。加上此前复习熬夜较累,于是自我放松,接下来的十余天基本没再复习。谁知到12月初,竟意外接到了复试通知,心中一喜一惊,喜的当然是尚有机会,惊的则是离复试只有十天,时间太紧了。 于是,我立马请假来到萧山衙前中学复习(我叔叔是该校校长),那边比农场集体宿舍清静,且遇问题有老师可请教。谁知到第三天,因为叔叔正感冒,他便让我服了一片SMD(长效磺胺)以防感染,结果引发我严重的磺胺过敏症,酿成一场大病。 一开始也不知这病的厉害,只是脸肿得厉害,手脚发水泡,在当地公社卫生院住院,结果病情加重,水泡蔓延全身,口腔内也都是水泡,无法进食。于是到第三天,卫生院建议转萧山县人民医院治疗。但到萧山后,县人民医院见状不肯接收,建议转杭州浙二医院,于是又当晚到了浙二医院住院。住院需缴费,我是国营农场职工,有公费医疗,但需要农场出具证明,所以办住院手续时电话通知了农场。第二天下午,同事好友陈信伊从农场来到医院办公费手续。信伊说他在场部办理公费证明时,得知场部正要给我寄发高考准考证,就顺便领了带来给我作个纪念。此时是考试日的前一天。当时我虽十分虚弱,但脑子清醒。看到准考证后心情激动。医生查房时,恳请医生同意我出院参加考试。医生起初根本不予考虑。我再三说明高考机会的重要性和我不惜代价以求一试的决心,最后医生被我感动,以“系自行出院,出了问题医院不负责任”的方式作了默许,为我配了药,留了住院床位,嘱我不得大意,考完仍去住院治疗。 医院默许后,我又立即请叔叔联系萧山教育局,要求将我的考点从离县城70多里的义丈中学就近调到萧山县城的考点。但因次日开考,准考证名单已下达各考点,考生必须对号入座,考点无法调整。 考试那天,我在信伊和头天晚上来杭的弟弟永年的搀扶下,凌晨4点从浙二医院出发,乘51路电车到龙翔桥车站,转15路郊区汽车到萧山,再乘7时左右萧山去义丈的头班长途车,辗转到义丈中学考场。此时,正好赶上考生排队进场。一摸口袋,发现只带了准考证没带笔,于是叫永年在街上小店花0.12元买了支圆珠笔。我就用这支笔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 具体考试过程中,有三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一是除了信伊陪护我从杭州到考场以外,农场的战友光荣、阿七、顺康、国良、阿毛等兄弟,在两天考试期间,每天步行往返50余里,在考点为我加油助力,浓浓的友情温暖我心。我们八年来相濡以沫,是一辈子的兄弟。 二是当时因口腔内水泡溃疡,喉咙肿胀,加上在医院连续五天未进食,靠输液维持体能,身体十分虚弱。人考场前,我反复默念着但丁《神曲》中的那句“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也无济于事”,以激励自己心无旁骛,尽力一搏。不知是否是意志激发了潜能,考试过程中我精神一直较佳,而且在第一天上午考完后,已能喝点流质了。 三是考试分语文、史地、数学、政治四门,各半天时间。第一天考完后,我得知由于考生众多,且其他考生都是考前一天就住下的,因此当天晚上义丈镇上已找不到住宿之处了。这实在是始料未及。正当我坐在一家面食店内一筹莫展之时,店老板动了恻隐之心,说他们这里有个工人今晚不会回来,其床位可借我住一宿。于是,我那天在那工人住的棚屋和衣将就了一夜。另外,考虑到义丈回萧山的末班车是下午3时发车,为避免再陷无处可住的窘境,次日下午的政治考试我提前交了卷,终于赶上末班车回到了杭州浙二医院继续住院。在那里又治疗了两星期后,我于元旦前回到农场。 P10-11 序言 历史机遇造就的独特人群 1977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立即恢复已经停止了11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12月,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举行,570万人参加考试。1978年春天,27万余名大学新生入学。4个月以后,1978年高考来临,619万名考生中有40万人被录取。 那时,我在杭州大学任职,亲历了恢复高考的工作,见证了高考恢复后前两届学生即77级和78级的学习和成长。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上过山、下过乡、进过厂、当过兵,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年龄悬殊,最小的才15岁,最大的已30多岁。 老教授们都说,这两届学生是空前绝后的,过去没有过,今后也不可能会再有。然而,恰恰是经历复杂、年龄悬殊,再加上10余年的教育空窗期,使77级和78级学生具有了强烈的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晨校园里的阵阵晨读声,夜里图书馆中和阶梯教室里依然亮着的灯光,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恢复高考对77级和78级学生来说是转变命运的历史机遇。他们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走进了大学校园,最终成为社会栋梁,实现命运的改变。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领域进行改革的突破口,它是一次明确的宣示,即在全社会倡导教育优先和公平竞争。从此,读书不再无用,人才不被埋没,青春有了期盼。恢复高考更为不久后的改革开放做好了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这两届毕业生成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家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 今天,我欣喜地读到当年这批学生写的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回忆,不禁感慨万端。岁月荏苒,我想这些回忆不仅属于他们,也应该属于这个年代,属于那些将要参加高考和已经参加过高考的所有年轻人。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机遇,都有各自的精神,都有各自的记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用努力来改变人生、创造未来。 我已年近90,真希望通过77级、78级这个特殊群体的记忆告诉所有年轻人,你们的人生同样可以灿烂辉煌! 后记 来自同一所大学的亲历者,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一历史回望。和所有77级、78级一样,杭州大学77级、78级是一个浓墨重彩书写历史的群体,从这个群体里走出了省部级干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学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大学校长、上市公司创始人、全国一流的城市建设与运营商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具象,是一个群体的励志心路,更是一份炽热的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今年5月下旬,78级政治系的寿剑刚和我倡议组织杭州大学77级、78级校友撰写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的文章。77级中文系岳耀勇,77级历史系陈侃章、倪集华,77级物理系宣成,77级新闻专修科卓勇良,78级历史系张克夫,78级政治系应忠良,78级中文系陈建华、陈建新,78级教育系沈国华等积极响应,达成编辑此书之共识,随后84级哲学系董绍林、94级新闻系陈欣文加入,共同组成了“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文集”编辑委员会,正式启动了本书的编辑工作。 编委会于2017年6月10日在杭州大学各校友群和“老杭大”公众号发出了“‘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我的高考》回忆集’征文启事”,向原杭州大学77级、78级全体校友征集当年参加高考经历的回忆文章,并希望77级、78级热心校友成为联络人参加我们的工作。 征文启事发出后,得到了校友们的热烈响应,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共收到回忆文章181篇,为文集的编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7月28日到9月1日,编委会先后在79级中文系楼含松校友、编委会成员张克夫和应忠良的支持下召开了三次编委会工作会议,就文章人选标准、交叉审核原则、恢复高考历史资料数据收集和序言、概述等工作做了安排和落实,并初定人选文章。其间,宣成、董绍林、陈欣文和我还在浙江省档案馆、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大学档案馆的支持下完成了历史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工作。 9月10日,编委会成员陈侃章以《那一年,浙江作文题是(路)》为题,在《钱江晚报》披露了本书即将出版的信息,并公布了本书编辑工作中形成的部分史料查证成果。 9月12日,在编委会成员张克夫的安吉隐溪高尔夫度假酒店召开了编委会第四次会议,最终确认了120篇人选文章,经大家一致同意,将文集定名为《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至此,全书组稿工作基本完成。 组稿工作完成后,入选的120篇回忆文章由岳耀勇、陈建新、陈建华负责按出版要求进行了逐篇审改。 文集付梓之际,首先要感谢原杭州大学77级、78级全体校友的大力支持,尤其要感谢所有18l位撰稿者和负责各系征文联络工作校友的倾情付出。其次要感谢编委会成员陈欣文的“老杭大”公众号团队对所有征文的编辑发布及收集整理工作所做的重要贡献。78级政治系罗卫东校友、78级政治系童亚辉校友、86级政治系叶国斌校友、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楚蓓蓓处长对本书的出版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最后我们要衷心感谢原杭州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薛艳庄老师为本书作序。 40年前的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时代的历史起点。她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全国科学大会一起成为中国当代史上三大里程碑事件,是拨乱反正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奏曲。我们真切地希望这份汇聚百人的历史记忆能让大家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及个人命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祝毅 2017年12月于杭州西溪河畔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