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燃烧的火焰
1
这孩子从小个性就倔强。每次想要什么东西,会一直大哭大闹,东西没到手绝不罢休。
不管是骂他、哄他,还是给他别的东西,他都不接受。因为他想要的东西非常明确,不能用其他的东西替代。
这个孩子十岁的时候,忽然说想当和尚。
双亲吓了一跳。虽说他是次子,没有继承家业的职责,但是当和尚未免也太不体面了。和尚又称为出家,不是一般人能从事的职业。古书里也写到“法师就像木材的边角料”,根本不把和尚算在“人”的范畴内。
大人们问孩子,你该不会才十岁就看透了人世间的无情,或是顿悟了吧?但他都答不出来。
其实他只是憧憬和尚的外表。他的小学同学当中,有一个在寺庙当小沙弥的孩子,平常举手投足都很优美,看起来相当有涵养。在法事等活动上,那位同学总是静静地跟在老和尚身后,那景象简直像一幅画,高雅极了,因此他也想变成那样——这是他真正的动机。
一旦对和尚心生向往,他就再也按捺不住,开始吵着要当和尚,跟他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他的双亲伤透了脑筋。虽然经常耳闻有人因为家境穷困把孩子送去寺庙,以减少吃饭的人口,但他们家明明过着衣食无缺的生活,实在没必要把他送去当和尚。
于是,他的父亲周藏前往菩提寺,找住持商量。
“这还真是奇特。这孩子这么小就懂得坚持自己的心意,或许就是所谓的有佛缘。从你的话听起来,他应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说不定日后会成为一位高僧。”
住持告诉他修行非常艰辛,试图说服他改变心意,没想到却适得其反。
“那么就拜托您了。”他说。
“我们寺院属于净土真宗,如果要修行的话,禅宗或许更适合你。”
住持如是说,并介绍了一间熟识的禅寺。这座禅寺地处深山,历史悠久,镇上的人都称它为“山之寺”。
决定出家后,必须进行剃度仪式,也就是跪坐在寺院供奉的释迦如来佛像前,诵经、礼拜之后,再请师父为弟子剃发。这时,弟子才能得到法名,穿上袈裟,正式成为和尚。
孩子身穿白衣,坐在正殿中央,闭目合掌。在穿着金缕袈裟的住持引领下,伫立在两侧的众僧一同吟诵佛经,经文仿佛渗入了他的身体。
袅袅香烟宛如五色云彩,令人觉得仿佛要被带往极乐世界,甜美而悲切的法喜之泪顺着脸颊温热地流下。 仪式依序进行,他的心情如在梦中,最后终于到了剃发的阶段。就在住持手中的剃刀触到头皮的时候,孩子忽然大吵大闹起来。
“好疼、好疼。如果当和尚这么疼,那我不当了!”
孩子站起来,从正殿夺门而出,钻过山门,跑过长长的参道回家去了。
接下来是一阵骚动。竟然有小沙弥说剃度会疼而逃走,这真是前所未闻。寺院派了使者来到孩子家里,与双亲商量该怎么处理才好。
周藏一开始虽然反对孩子出家,但事情都进展到了这个地步,才突然说反悔,对不起的人实在太多了。
“你快好好向师父道歉,请他让你回寺院去。”父亲说。
“我不想当和尚了。那么疼,我忍不了。”
但孩子却这么说,丝毫不为所动。于是,全家人只好一起压着他,由周藏硬是帮他剃了头。
剃了光头之后,孩子觉得又清爽又自在,凉快极了。他喜欢的本来就是和尚的外貌,因此并没有感到不高兴。他很快就恢复心情,回到寺院去了。
他的法名是笃有。这个名字从他的本名笃藏中取了一个“笃”字。
对笃有而言,寺院的生活其实并不辛苦。他天生体格强健,也不排斥粗活,又一刻都静不下来,所以即使工作繁重,也不以为苦。
早上四点起床,在井边洗完脸后,便穿上衣服,到正殿念经。这是所谓的早课。
早课结束后便是早餐时间。早餐是白粥、味噌汤以及酱菜等简朴的饮食,但在当时的日本,无论到哪里吃的东西都差不多,再豪华一点就会被视为奢侈,因此并非只有寺院才吃粗茶淡饭。
这里的味噌是寺院自己做的,每年都会制作一大桶,不像一般市售的味噌,会添加其他东西或是偷工减料,而是货真价实的美味。即使没有其他配菜,光喝味噌汤也令人心满意足。
吃完早餐后,笃有便带着便当去上学。笃有上面有三个师兄,他们都已经毕业了,目前还在就学的只剩下笃有。当时的义务教育到四年级,因此笃有不能辍学。不过,与其说是义务,倒不如说是权利更贴切。(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