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色变,岁月冲洗,弹坑血骨早已不见踪影,坟碑陵园片石不存。陪都八年铁血烈火的悲歌曲断音消,民族万众精气神魂的壮丽消失殆尽。
谭松创作的《血火与堡垒(重庆大轰炸采访录)》通过走访上百位经历过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获取第一手的口述资料,从各个侧面清晰还原历史,见证那段艰难的岁月。
| 书名 | 血火与堡垒(重庆大轰炸采访录)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谭松 |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江山色变,岁月冲洗,弹坑血骨早已不见踪影,坟碑陵园片石不存。陪都八年铁血烈火的悲歌曲断音消,民族万众精气神魂的壮丽消失殆尽。 谭松创作的《血火与堡垒(重庆大轰炸采访录)》通过走访上百位经历过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获取第一手的口述资料,从各个侧面清晰还原历史,见证那段艰难的岁月。 内容推荐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当时的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1938年2月—1943年8月),造成了上万人的死亡,其中较场口大隧道窒息惨案最为惨烈。谭松创作的《血火与堡垒(重庆大轰炸采访录)》通过走访上百位经历过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获取第一手的口述资料,从各个侧面清晰还原历史,见证那段艰难的岁月。读者能从平实的口述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血腥,看到普通老百姓在血雨腥风岁月中的挣扎与坚韧。本书为抗日战争中的这段重要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记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逃亡路上 黄成法 我的西迁之路 靳 琪 害怕被卖的逃亡之路 贺嘉寅 我大哭两次 陈代六 我在民生公司的经历 杜仁杰 船长说哎呀完了 潘世豪 我一辈子守着你 杨鸿年 那个时候人很讲良心 高建文 他们来了,重庆变了 郭焕贞 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抢劫 第二章 “五三”“五四” 田泽周 那一段时间阴风惨惨 曹宗烈 那一夜,我们整夜都没睡觉 左作桴 弃学从戎,义无反顾 艾礼平 从武汉炸到重庆 李文玉 专门冲着我们老百姓炸 唐世科 右眼炸瞎了 高 枫 你后脑遭炸了 高建文 “五三”“五四”我幸免于难 陈代六 被炸“死”两次 龙文福 后代对那段历史漠不关心 第三章 石仲英 9岁那年,我失去了一条腿 赵孟蓉 半边美人 刘管如 一块保存了60年的弹片 邓婉云 七口棺材,一起出殡 董德芳 七月初六,血肉横飞 附录: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渝部分旧址 第四章 亲历目睹 杨鸿年 在重庆的酸甜苦辣 刘管如 防空洞天造地设 张炳全 红十字会总部被炸了 王培基 满脸全是血李肇蔚两次目睹同胞惨死 胡桂兰 七位亲人之死 饶文忠 我的遇险与目睹 周明礼 我苦难的童年 周素华 我在尸堆中寻找我爸 张仲斌 看了真的是哭啊! 吴维奇 那一次,几户邻居死绝了 刘贤清 我的童年 黄成法 我侥幸大难不死 李漾清 我恨死日本人了 王群生 我印象**深的一个人 第五章 跑防空洞 周素华 不许哭闹,特别安静 靳 琪 难忘的记忆 黄来君 进进出出防空洞 谭绍武 铜牌号码是: 刘华英 我**怕防空洞 叶泽民 踩死人了!踩死人了! 袁永康 那个洞子的惨状,从未报道 第六章 大隧道惨案 田泽周 二哥!二哥! 周海全 拖着被咬伤的脚,捡回一条命 王昌禹 我边哭边找…… 夏海荣 你松口吧,求你了! 丁厚芳 五妹!五妹! 高建文 命保了,腿残了 朱光明 大隧道惨案**小的幸存者 王金山 命没丢,就算好的了 向志贤 从此我不再进防空洞 赵竞成 我帮了她,也救了我一命 陈荫德 我居然活着出来了 肖炽明 一倒下去就莫想爬起来 陈辅明 那一张张惨白的脸 陈龙光 她一动不动躺在那儿 黄天禄 我恐怖的童年 李志强 尸体接二连三运来 谭金炜 石头上满是鲜血 唐统之 只行了一个军礼 “黑石子万人坑”,被遗忘的墓地 刘志祥 现在年轻人不知道这事了 胡志成 我屋前屋后都有尸骨 黄术云 我当年抬、埋尸体 申纯祖 河边尸体堆积如山 附录一:大隧道惨案死了多少人 附录二:抗战期间部分在渝外国使馆旧址 第七章 郊区轰炸 王 惠 一看到我就要哭 余存瑞 日机丢了细菌弹 王吉福 我这辈子没再结婚 赵俊清 18年生离死别 陈芳琼 一颗丢在乡下小镇的炸弹 陈素筠 一颗炸弹,九条命 邓伯南 现在的人,不知合川被炸过 黄祖苓 鬼节时遭遇鬼子的轰炸 李维栋 就像在天空上做游戏 王太珍 农历六月,三炸綦江 周信勇 这儿有个娃儿,你要不要 第八章 血火救护 郑 勇 我在血与火中 刘耀筠 我悲壮的“实习”生涯 陈亚雄 我的救护经历 刘管如 消防队的人牺牲不少 方丈大果 僧伽救护队 心月法师 我曾参加僧伽救护队 陈代六 重庆人没有屈服 曹宗烈 想去当女游击队员 附录:愈炸愈强的重庆精神互爱互助的民族正气 第九章 夏明彪 “永护领空”,一个新郎的遗物 胡品杰 打不赢时只好跑 陈代六 我们的高射炮打不到它 陈辅明 飞虎队凶得很 黄成法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钱开节 我们的飞机敢拼命 附录:忘却的哀悼 第十章 战时生活 李佐元 抗战时我在重庆的生活 李子云 我在灵堂上拜堂结婚 张绍奎看的人很多 黄 荆 重庆人的精神炸不垮 方丈大果 那个艰难的岁月 谭清云 我卖菜为生 余亚村 那段岁月的生离死别 赵幼庚 感谢学校和那些名师 附录:抗战期间部分在渝知名人士旧居 尾声:胜利 试读章节 我生在南京,父亲在南京中央政治大学工作。父亲随校内迁时,我没走,跟爷爷住在乡下。1937年我5岁,“七七事变”就是我的生日,也是我的逃难之日。7号那天,舅舅把我们从老家接回来,我就跟着舅舅、外婆等开始逃难。 没有钱,我们只能走路,经常夜里赶路,因为日本飞机常常在头上转,晚上稍好一点儿。我跟着大人走,很累,脚走疼了,还经常摔跤,腿、膝盖都摔破了。舅舅是年轻人,小姨也是年轻人,外婆虽是个老师,却是一双尖尖脚(小脚),走路困难。所以,两个年轻人带一老一小,我就成了他们的包袱。我很害怕舅舅。他经常说我走又走不动,吃又能吃,要把我卖了。我怕得很。 走到一个什么地方,我们住进一个小旅馆,租不起多的,就租了一个床铺,外婆和小姨两个睡,我找老板要了一张长板凳放在床边上,我就睡在长板凳上,稍微一翻身,就掉在地上。蚊子来咬,又没有蚊帐。舅舅就在外面随便靠着休息一下。他跟我讲,明天早上天不亮我们就要启程,他只喊一声,如果我没有起来,他就不要我了。所以我睡觉时胆战心惊,生怕他们走了,不要我了。第二天他真的只喊了一声,我马上就起来了。我的全部东西就是一个洋瓷碗和一顶草帽。洋瓷碗里边有个洞,那就是我的饭碗,连换洗衣服都没有。我背上这两件东西,跟着他们走。我饿得受不了,想吃饭。 一路上成千上万逃难的人。走着走着就拉警报了,我们赶紧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躲起来。躲哪里安全呢?看到有大的商店、大的库房,就躲在房子角落里。外婆坐在地上,我就坐在她的腿中间。外婆口中不断地念:“大慈大悲的菩萨,大慈大悲的菩萨。” 那个时候大家都在打听哪里有火车,哪里有伤兵坐的货车。火车虽然还卖票,但也打听不到车到底什么时候开,能开到什么地方。只要有车就上车,老的、小的都上车,难民都往上面爬,也不出钱,只要爬得上去,都拼命地爬。那个车我觉得高得不得了,可能我人小,爬不上去。每次都是舅舅先把小姨推上去,然后再把外婆拉上去,最后把我抱起来,小姨就在上面拉,这样把我拽上去。我们常常要从这列火车底下爬过去坐那列火车,不知道这列火车会不会突然开,只要一开我们就没命了。有时候我们到处找厕所,小姨是女的,上厕所很不方便。我们被太阳炙烤着,难受极了,简直是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我印象很深。有些有钱一点儿的人买香蕉、苹果吃,我就跟外婆说我也要吃那个。舅舅把眼睛一鼓,说:“你还要吃那个?死到头上还不知死!”他下火车到江边提来一壶水,那是什么水呀?全是污浊的,可能像咖啡那样颜色的水。我就喝那个脏水,居然一路上都没有生病。舅舅买了一些烧饼,背在身上,饿了就吃烧饼。 一路上还有很多流浪的儿童,一个个穿得破破烂烂,像叫花子一样。他们边逃难边乞讨,还一路唱歌,边哭边唱。那歌我还记得几句。那些青年人唱的歌,我也记得,他们穿的是那种中山装,女孩穿的都是裙子,上面是白色短褂学生服,他们边逃难边唱歌:“同胞们,向前走,别回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中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失守。”我现在都还记得。 舅舅在途中打了电报给我父亲。他当时在宜昌或是汉口。办事处要接第二批人,他借这个机会出差来找我。不晓得是到了武汉还是宜昌,我们住在一个旅馆里,小姨看我身上衣服脏得不得了,就给我脱下来洗了。我没有衣服穿,她就把一条长裤给我穿上,裤腰一直扎到我的胸上。有个人进来,他看了我一眼,我看了他一眼,他就进到我们屋里去了。我心想,可能是舅舅把我卖了,他来买我。我不敢进去。 他向外婆喊我的小名,问我到哪儿去了。外婆把我喊过来,我靠着外婆,心想这是哪个?肯定是舅舅把我卖了。我不认识我爸爸,我从小就没见过他。外婆说:“这是你爸爸,给你买衣服、买鞋。”我当时一直没喊他爸爸,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爸爸带着我坐人力车出去,给我买了一条连衣裙,这个我印象很深,然后把我抱到柜台上,又给我买了一双皮鞋。最后,他把我带到他办公的地方住下来。我很不习惯,非要回到外婆那里去,爸爸没办法,给我拿了一简饼干,我不吃他的东西,没有打开,其实我还是很想吃的。 后来,我就跟爸爸逃到重庆来了,在南温泉小学读书。可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没见过外婆了,我当时想,外婆肯定是被拐走了。同外婆分别时的情形我还记得,那个屋里面有几张床,每张床都有帐子。P4-5 序言 我出生在当年布满了累累弹坑的重庆城区,就读于当年埋葬了英烈忠骨的南岸南山。然而,直到2000年,年逾不惑的我仍对陪都重庆的那段历史一无所知。 江山色变,岁月冲洗,弹坑血骨早已不见踪影,坟碑陵园片石不存。陪都八年铁血烈火的悲歌曲断音消,民族万众精气神魂的壮丽消失殆尽。 2000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5周年,我所在的《重庆与世界》杂志社准备出一期专刊,为此,我开始收集相关资料。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这一个被遗忘的领域,这是我第一次触摸这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一拂开那层障眼的封尘,立马看见一道悲壮的闪耀。 血火、呼啸、烈焰、呐喊、惨烈、奋勇、尸横遍野、慷慨悲歌…… 原来,就在我生长的这块土地上,有一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壮烈豪迈! 2000年8月,专刊出版,引起强烈反响。一位87岁的黄埔军人、重庆市政府参事室的卢继东老先生,冒着山城酷暑,专程找到编辑部,紧紧拥抱我三分钟。 我于是深深感到,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永远不会被抹杀的历史记忆。 紧接着,2001年,中央电视台准备来渝拍摄关于重庆大轰炸的纪录片。这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 纪录片由著名学者、抗战史专家王康先生策划并执写剧本,我则负责搜寻和采访重庆大轰炸的受难者及亲历者。经历了前一年的学习和了解,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采访分为两期,第一期是我在2000年的7、8、9三个月进行的,共采访了102位相关老人,并作了文字记录。第二期在2001年的11、12月,是中央电视台来渝后从102位老人中选出约70位进行拍摄采访。本书所记录的文字,来自这两次采访。 要说明的是:第一,由于2002年下半年发生一场意外,我失去了原始记录本和一些采访照片。这导致我不仅损失了部分珍贵文字、照片,而且失去了采访的具体日期。第二,在拍摄采访时,由中央电视台的贾丁和我一起提问,相关的文字则由张逢春和王强根据录音记录,在此特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三,本书中有几位受访者非我本人采访,还有一位是亲自来摄制组接受采访的,这些我在文末都作了说明。第四,本书中所记录的采访者的年龄大多截至2001年。 从2001年到现在,14年过去了(本书中的受访者大都已不在人世),五集纪录片《重庆大轰炸》也播出了好几次,我从没想过要将当年的采访集结成书,因为我认为这个工作已经结束了。 直到7年前,我重返大学讲台,才惊愕地发现,学生们一如2000年之前的我,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包括重庆本地学生)。甚至,当他们听到6月5日的警报声时,也全然不知那是为什么而鸣。 每年,我都给学生们讲起重庆的苦难和辉煌;每年,我都面对一片空白和茫然。我不由心生感叹:那段历史,曾是我们民族、我们同胞身心血肉的惨痛,但它可能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那个时代,曾有我们民族、我们同胞精气神魂的壮丽,但它几乎遗失在今人的记忆里。 抗战史专家王康说:“守住一个民族的记忆,尤其是关于重大苦难的记忆,永远是一个伟大民族自我拯救的前提。” 但**终刺激我拿起笔来,决定把那些已经残缺的资料整理成书的,是两部反映重庆大轰炸的电视片:一部胡编乱造,一部歪曲历史。 比如,前者把抗战时的重庆市民刻画得像街头泼妇,不是争吵打斗就是钩心斗角(还有百磅重的炸弹劈天而降之后挂在树枝上晃荡的“滑稽戏”);后者把大轰炸下的重庆说成到处偷盗抢劫,军警黑暗、官场贪腐…… 我长叹一声:用搞笑的小品演员来演严肃的抗战题材也就罢了,算是为全民娱乐添火供料,但歪曲历史、丑化当年的陪都重庆让人难以接受! 我想,最大可怕的也许不是尘封历史,而是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帜歪曲历史。 我于是决定,把当年的采访记录整理成书。 15年前,我在编完那期抗战陪都专刊时,写了一篇编后记,**后一句话是: 抗战胜利五十五周年、重庆明定为陪都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即将来临,我目光穿越寂静的时空,灵魂长跪在无碑的墓前,江风起处,夜歌低回…… ——让我捧一抔您血红的泥土吧,前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