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购买的美利达550装上皮卡车厢,赵师傅驱车带我们来到一家餐馆吃羊肉泡馍。接近中午,我们吃的却是早饭。
每人一大碗羊肉汤和两块饼。我们男同胞“秋风扫落叶”般吃完了各自的早饭。莫柳和冰如是女生,又是地道的广东人,吃得要比我们含蓄斯文得多。
“等一会离开西宁,上到高原,想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就难喽。”我半开玩笑地对两位女生说。
皮卡加满油很快驶入西出城关的大道,顺利拐上高速路,往湟源方向驶去。在那里,我们的骑行组还有两名队员黑叔和罗燕在等我们。
骑行组队员已经来到青海湖,而队友罗燕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高反的缘故,发起了烧。为了安全起见,黑叔陪同她返回湟源县城打点滴。
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后备车应该是随骑行队伍一起的,怎么也滞留在西宁呢?
在车上。莫柳告诉我,先前的皮卡车司机因为有事需要返回,于是又找了一位司机,也就是现在的赵师傅。于是莫柳和冰如随车一同返回西宁,顺便采购一些物资。
在高速路上,右边的荒山上出现了“多巴训练基地”几个大字。这里的海拔已经达到了2800多米,是理想的高原训练场地。当年,中国体坛曾经出现过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带领中国女子中长跑队员获得一枚枚世界级赛事的金牌,为国家田径队捞足了面子。因为他的赫赫战绩,他与队友曾经应邀出席了春节晚会。他从一位乡村体育教师骤变为世界冠军教练。“多巴”就是这位教练当年常来的高原训练基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女子中长跑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这位颇受争议的功勋级教练也由神坛走到人问,并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他就是马俊仁。为中国体坛书写过辉煌篇章却颇受争议的东北汉子。现在“多巴”高原训练基地应该还在发挥着作用,只是由于英雄式人物的退场而不再如往日那般瞩目。
车很快驶入湟源县城。在约定的地点,我们静候着两位队友的到来。
再次见到罗燕。感觉她那俊俏的脸好像浮肿了一些,圆乎乎的脸被头巾裹得严严实实。黑叔,我们倒是第一次见面,黑黑瘦瘦,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对得起“黑叔”的称号。
现在我们是五个人加一个司机。由于担心高速路上警察查超载,我们当中有一个人要改乘其他车辆前往目的地——共和县。
“我去坐车吧。”作为老师,我有责任把便利留给学生。
最后还是决定让黑叔坐车过去。这样的安排是大家为了弥补我没有到青海湖的遗憾,而黑叔已经在几天前骑车翻越日月山之后,骑行到了青海湖。
赵师傅忙着将两辆单车放到皮卡车车斗里。东西太多,冰如只能把准备的两个氧气枕头拿在手中,一路抱着。
接近日月山时,两边的草原渐渐出现,成片的油菜花还在争奇斗艳地怒放着。像黄色的地毯整齐地铺展在绿茵茵的高原草甸上,为高原增添了不少生机,一扫之前看到的西北黄土高坡的苍凉之色。
路边的田野里青稞随风泛波,一片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穿插其间,形成一幅天然的油画。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目光所及让人心旷神怡。
日月山是青海省内重要的山脉之一,是草原与黄土高坡的分界线,也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区的自然界限,翻过日月山也就算进入草原了。这里曾经是文成公主远嫁西域途径的地方。
转过一个山弯,拐向岔路,日月山就在不远处,日月亭也隐约可见。可是,长长的车龙堵在了路上,前进不得。远处空旷的草场上空放飞着许多的风筝,原来我们正赶上风筝节。
很快,后面的长龙接了上来,这个时候挤在中间想掉转头都难。有些车上的游客已经下车步行前往日月亭。我们也下车看风景,赵师傅找了个空挡掉头调车。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唐太宗赐赠了一柄可以显现愿望的神奇宝鉴,可以在想家时拿出来。当送亲队伍来到日月山时,公主登高回头东望,思绪万千,便拿出宝镜观望故土长安。宝镜上出现“八水绕长安”的美景和皇宫富丽堂皇的舞榭歌台。公主想到此去吐蕃再也回不去长安了,不禁珠泪涟涟、柔肠寸断。护送大臣李道宗见公主悲痛欲绝,力劝公主应以国家社稷为重,勿要儿女情长。公主听罢劝告,为斩断情丝,以表决心,毅然将宝镜掷于山下。宝镜落地分为两半,分别化作现在的日月二峰。公主洒下的泪水由东向西流淌,变成了现在的倒淌河。
“吾家嫁人兮天一方”,远赴雪域高原,华盖之下,众人簇拥中,一个女子的命运从此改变。在这场政治联姻的和亲中,公主的悲欢离合、忧伤哀怨,又有谁顾及些许?
P8-11
一口气读完,这是一本有爱、有苦、有乐、有思考的书,海风用轻松的口吻讲述去青海、西藏支教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很真实。跟着海风去远行,去体验别样的年华,感受最简单的幸福,青春永远不老。
——卢庚戌(水木年华主唱)
生命原本脆弱,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并寻找快乐。
——白岩松
四月的广州,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四年前。正是在春意盎然的美好季节,“为爱远征”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招募丁作。作为指导老师,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聆听队员的演讲。看着轮番站上讲台稍显拘谨的学子眼中闪耀着充满希望、青春洋溢的光芒,我仿佛看到了当初那个同样怀抱美好理想的自己。于是就在当晚,我决定暑假随“为爱远征”团队奔赴青海省玉树灾区隆宝镇中心寄宿小学支教,去感受、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多年来。旅行一直是我热衷的事情。我常常利用暑期,骑上单车远赴千里之外,用车轮丈量祖国的山川大地。而今,早年萌发的旅行与公益结合的想法可以真切地去践行了。
能够在藏区生活一段时间,与藏族老师、同学们吃住在一起,让我可以在面对面的接触中,感受他们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为我的旅行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在隆宝镇中心寄宿小学的那段时光短暂而美好。生活虽艰苦,我却很快乐。
难忘初人玉树结古镇时的情景。一边是高耸的吊塔和忙碌的工地,烟尘四起,一片繁忙;另一边是震后遗留下的废墟,寂静而凄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极不协调,却混为一体,不禁让人感受到重生的力量和希望。这画面冲击着我的感官,我被这场景震撼,不禁心潮澎湃。我立刻明白,不管灾难何时出现,我们都要积极地、顽强地活着。活着,不仅为了逝去的亲人,更是为了生命的尊严。
人生中遭遇痛苦与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谁都逃脱不了。它是必修课,我们无从选择。活着,就要接受一切,勇敢地去面对,不能退缩。
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国人爆发出少有的激情和力量,内心的正能量不断地被释放出来,并传递下去。如今,公益旅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接受,并不断地去实践。越来越多的学生、企业家和普通民众为了同一个理想,加入这个行列,通过各种途径去点燃希望的火焰。
我的朋友——程海彬是广州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老总,目前从事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网站建设。在与他的接触与交谈中,我能感受到他及他的文化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得知本书的公益性质。程兄慷慨解囊相助,让我不胜感激。
“多背一公斤”活动的发起人安猪曾说过:“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我常常感慨,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里,每天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转换,繁忙而疲惫。当激情褪去,回归平淡,我们是否还会心怀敬仰,心存感恩地面对每一天的精彩与黯然?
人们对爱的态度,就是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能试出一个人隐藏的或高贵或卑微的内心本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节选)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
旅行的意义
To me,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ful.
(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
2007年暑假,我头脑发热,在没有长途骑行经验的情况下,在早已过了青春的迷惘和内心骚动的岁数之时,贸然地和网络上认识的一帮年轻人从成都出发,骑行川藏线,驰骋两千多公里到达拉萨。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不仅仅是因为从未见过的震撼美景,更是因为这是一段说走就走,说停就停的旅程。在路上,我忘记年龄,忘记身份,忘记伤痛,忘记时光。在路上,我只是一名旅者。在贫穷、艰苦的环境里,我乐此不疲地徜徉在旅程带来的快乐之中。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世博会的宣传口号。当年每次听到这句话,我总是不自觉地轻蔑一笑。在城市里,我们看到过日出日落吗?我们还记得清晨的味道是什么吗?
其实,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不是城市,而是大自然。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但不一定会更美好。城市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欲望,甚至带来了破坏和毁灭。
久居都市,身处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之中,仰头一望,视野被高楼大厦阻挡。人们已经习惯了头顶上的一片天空,在这片天空下,每天为自己大大小小的梦想与未来而奔波。在都市里,人们行色匆匆,目光呆滞,每天麻木地忙碌着。
多数时候,人们没有时间,不愿意放慢脚步,更不会停下来静静思考,去细细品味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在我们生存的空间里,不仅有每天呼吸的空气,还有天空中变化多端的白云,白云下会出现翱翔的飞鸟和五彩的蝴蝶,蝴蝶会停靠在美丽的草丛里,草丛里会出现“呱呱”乱叫的青蛙,青蛙会欢快地跳跃到湖面宽大的荷叶上,荷叶下会隐藏着含苞欲放的荷花……
这些生动优美的画面本应该出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而不是出现在电视画面上,出现在印刷考究哗众取宠的娱乐杂志上,出现在忙忙碌碌的人们的头脑中、睡梦中。
无数个夜晚。当黑暗逼仄而来,我时常产生幻觉:在某个陌生的角落里,我蜷缩在地上,埋着头,沉默着,脑中一片空白,没有言语,更没有思想。我不知身处梦境还是现实之中,我怕从此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勇气。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墨守成规,勤勤恳恳,却不得要领,好似原地踏步。我已疲惫,想停下来,遵循自己的本心而去。停下来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害怕以错误的方式停下来,一味地否定自己,不再渴望走下去。
多年的行走让我习惯了在都市文明与乡野文明之间转换,发达的交通工具让千里之外的陌生疆域变得唾手可得。我们以不同的目的闯入别人的世界,以短暂的时光去体验别样的生活。
不知不觉,旅行已经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好似怀着某种固执的偏狂一路行来。在低限度的物质消费中,只为了更好地体会当地的风土民情,更接近自己原本的内心。
难忘从叶城到狮泉河的新藏线旅途:四天四夜的风雨兼程,夜宿驾驶室,我蜷缩在座位上,盖着被子,忍受着寒冷、疲惫和一路的颠簸。那几日,不断地深入大地,窗外是一路的荒凉与坦荡,天地间万籁俱寂,有种凄美的感觉。
这样的旅行既艰苦也不浪漫,唯一的好处是可以和自己独处。这是令我着迷的地方。
我以为,以低廉的物质消费去旅行,并不仅仅是为了调剂心情和增长阅历,更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在极度贫穷与落后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人可以拥有简单的幸福,并安逸地生活着。从他们身上,我努力学会平和与宽容。
安徒生说:“去走动,去呼吸,去飞翔,去漂流,去付出和获得,在遥远异国的道路上徘徊,旅行即生活。”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
作者海风为大学教师,利用暑假参加“为爱远征”支教团队,一边骑行一边支教,远赴青海玉树和西藏山南的小学,进行支教和调研工作,将旅行和公益相结合。对于作者来说,这种人生经历既是一种磨砺,又是一种收获。《为爱远征(从玉树到山南)》是作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这一经历记录下来的成果。目前国内有不少类似的公益旅行,这对于队员来说容易参与,本书对有兴趣参加此类公益的人来说具有参考价价值。即便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本书也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由海风编写的这本《为爱远征(从玉树到山南)》是“私体验旅行”系列丛书之一。这是一本有爱、有苦、有乐、有思考的书,海风用轻松的口吻讲述去青海、西藏支教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很真实。跟着海风去远行,去体验别样的年华,感受最简单的幸福,青春永远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