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容易做到。逃离他人的或有声无声的认可,其困难程度就像摆脱社会欲望。
我们究竟为什么那么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获得由他人构成的世界的认可?我们不会是从出生就为了得到认可而奋力挣扎的存在吧?很遗憾,我们的确是这样的存在。
从很小的时候,我们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努力。很多成绩也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进行精神分析的时候,我经常看到这种情况。
有一位性格安静的女性,她总是观察身边的人有什么需要,没等对方提出要求就主动静E。她说不喜欢自己的性格,希望能有所改变。她也为这种过分考虑他人感受而忽视自己意见的性格感到郁闷。我们尝试着分析这种性格的形成过程,最后从她的童年找到了线索。
那是五岁的时候,她正在院子里一个人玩捉迷藏,忙于做家务的母亲从旁经过,看到正在玩耍的她,称赞说“哎哟,我们智英一个人也能安静地玩啦,真让妈妈省心”,然后就过去了。
我们不能将她的性格完全归因于这次小小的事件。但是,这个事件无疑会成为核心线索,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影响其性格的周边状况。她是家里的四女儿,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姐姐们和她年龄相差较大,不和她玩。母亲常常忙于家务,还要照顾多名子女,很是辛苦。她夹在中间,当然很难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照顾。
母亲那天的简短称赞使她相信“我一个人安静地玩可以让妈妈开心,这是让辛苦的妈妈,省J心的唯一办法”。是不是有点儿离谱呢?可是,人的心理还会发生比这更离谱的事情。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不合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
我们再来看具有相反气质的人。有个男子浑身上下充满了“绝对不能输”的气场,这种超级竞争心理让他绝对不能容忍自己输给任何人。如果败给别人,他就会绝望得要命,仿佛坠入了深渊。不过,他输掉的竞争大多没什么意义,不是生死攸关的重要竞争,比如室内高尔夫球场和同事赌酒,或者公司内部运动会的摔跤比赛等。别人·笑而过,他却很当回事。
起先,他以为强烈的竞争心理对社会生活有帮助,能使人生充满活力。可是每个瞬间都在竞争心理中度过,那该是多么痛苦。何况谁也不可能总是赢,偶尔的失败和由此产生的挫折感使他备受煎熬。
这位男士的竞争心理从何而来?童年时代“父母的认可”堪称根本性的要素。
他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大力士,经常召集附近的孩子,让他们在院子里摔跤或赛跑。上小学之前,这个男人已经熟悉了和邻居孩子之间的竞争。他还有两个兄弟,比试力气是家常便饭。
跟朋友们赛跑或摔跤的日子,如果哪个儿子得了第一名,父亲会在晚饭桌上大加称赞。母亲也会说:“哎呀,我的大力士儿子,多吃点儿。”边说边夹起鱼或鸡蛋等当天饭桌上的主菜,放在他的米饭上面。这是父母的奖励。赢得主菜的儿子和没得到主菜的儿子之间,气氛微妙。
某个节日,社区举行摔跤比赛,每次都胜利的父亲败给了年轻的新锐,而儿子却在当天和同龄人的摔跤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失败的父亲喝醉了,回到家后低头坐在角落里。母亲不满地看着父亲,向赢得摔跤比赛的儿子投去赞许的目光,吃饭时往儿子的饭碗里夹了很多肉,还说“现在信得过的人只有我儿子了”。这句话成了祸根,刻在儿子的心底。从那之后.这个男人的字典里就再也不允许有失败二字。
早在很久以前,父母的认可就成了人类生命中的重要基准。仔细想想,你也会发现自己从小就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P17-19
从新西兰留学归来后,我在非传统学校做过校监。那里有各种形态的学校和文化共同体,大女儿和小儿子也跟我在这个共同体里学习。
一天下午,还不到八岁的儿子找到我说肚子饿了,于是我们早早去了食堂,点了叉年糕、方便面等面食。暮夏时节,天气依然炎热,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我们忍着炎热吃饭。周围没有人,我注视着认真吃饭的儿子。我用筷子夹起方便面,突然觉得:“啊,我真的好狼狈。”
那个瞬间,我感觉人生停止了。我准确地看到了“我”。那是我给予自己的承诺和启示,也是对往昔岁月的证明。那个瞬间,我同时看到了自己的前和后。我觉得哪怕我的人生到此结束,我也无怨无悔了。
短短一行感悟也许对你没有什么启发。对我来说,那也不是强烈的感动或激情的领悟,就像某种理所当然的现象摆在面前,我无法生动地描绘。但是,我无法抗拒存在的狼狈,存在本来就是狼狈的事实。从那之后,我开始领悟。
回顾此前的生活,我感觉那简直是遗弃和抛弃的延续。那是焦虑而辗转的岁月,最后的结局就是“啊,我真的好狼狈”。简陋的生活给了我信任。
从那之后,虽然相信别人越来越难,但是我渐渐地对人生有了爱。
如果说有什么动机把我赶到世间,那就是“先知者的责任感”。
我说的“放弃”是为了保存和捍卫我们人生的简陋。
是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意识到我们都很狼狈。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人心生冷悯,从而让我们不会变得更加狼狈。
那些摧毁世界,带给他人痛苦的人,都是因为过分膨胀的欲望。
抛弃想要成为某种人的欲望吧。
想想,你是什么样的人?
人遇到的痛苦大多来自生活的平衡遭到破坏。如果用天平做比喻,就是天平的一边放着欲望,另一边放着现实。一边过重,平衡就会被打破。我们痛苦的瞬间大多是欲望的重量超出了现实拥有的时候。
为了达到人生平衡,人们试图往现实的天平上添加更多的东西,比如读更好的大学,拥有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可是,我们忘了,保持平衡的方法除了往现实的天平上添加外,还可以让欲望的天平变轻。
所有的欲望都有根有源。我们再来慢慢观察和思考欲望的根源,不难看出,这个根源就是“焦虑”。
再次思考“焦虑”的时候,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真的很混乱,很焦虑,难道只有现在是这样吗?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可曾有过不焦虑的时代?每个时代的有识之士都经常自以为是地说“当今时代是焦虑的时代”。佛陀时代、耶稣时代、中世纪、世界大战时期,人类都处于焦虑状态。
“也许焦虑的不是时代,而是我们自己。”于是我得出结论,时代的焦虑只是焦虑的个体的总和。那么,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综合了哪些焦虑,造就了这样的时代呢?
每个时代的焦虑都会反映出人们生活的薄弱环节。人们曾饱受与生存相关的焦虑的煎熬。可是现在,我们不用再为生存而焦虑了。
今天让我们感到混乱的是“存在的焦虑”。有的人到了老年,仍然怀疑自己的一生,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个时代的人以身份的名义分裂成为太多的碎片。
在出生地理所当然为死亡地的时代,父亲的职业就是子女的职业,100年前还是这样。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死在出生的地方L人际关系、空问在急剧变化。以前在大企业做部长的人,几年后成了露天商贩;经营中小企业的人,几个月后就有可能沦为信用不良的破产者。
现在,父亲的角色太过模糊,母亲的角色堕落为经纪人。大多数年轻人轻视恋爱,恐惧婚姻,逃避育儿。虽然不是我们主动把世界变成这个样子,至少我们对世界的变化熟视无睹,或者参与,或者积极协助,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世界改变的过程中,我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是在夹杂着安慰的甜蜜故事中寻得治愈。将那些过着自己向往却无法体验的生活的人,当成替代满足对象加以尊敬,从中获取力量。
我们读励志书,给自己打鸡血;我们看美文,让自己感受温暖;流传网上点击量惊人的演讲、视频纪录片,感慨这个人在多么不可想象的条件下,创造出了奇迹……
可是那些都是骗人的。我的意思不是说这些道理、说法和事迹的真实性不可靠,而是不可行。它们只会令你徒增不切实际的奢望幻想。所以,我说这是精神的类固醇,也就是俗话说的“忽悠”。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也好,感动也好,最多持续不到两三天,雄心勃勃的重新开始往往会沦为无疾而终。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那些都是别人的。别人说的,别人做的,别人说应该这样,你就觉得“对!没错”,然后,它们变成了你的欲望。所谓的鸡血、正能量,都是你欲望的变相,也是焦虑的变相。说白了就是,别人那样了,而你没那样,所以你要像别人一样。
这就是欲望,是焦虑。
时代的焦虑是个体焦虑的总和,我们对这个时代负有责任,而我们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承担起正确和积极的责任。
不过,我在本书中要讨论的并不是责任问题。
我最想说的是关于存在,关于“我”这个存在的焦虑,以及因焦虑而产生的大量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会更多、更严肃地谈论焦虑的起源。我想说的是,所谓责任并不是争辩我做了什么,而是反省我没有做到的事情。不要自怨自艾:“我这么努力,这么辛苦地生活,为什么如此痛苦?”肯定有一些你应该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只有找到这些,我们才能从现在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希望从他人身上得到什么补偿,请放弃这个欲望。对,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欲望。如果为了自我满足而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也请把这个欲望放弃。我们需要放弃的正是试图通过他人获取幸福的欲望。我们没有做到的也许就是放弃了。
最后我们会明白,原来,放弃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美丽。
完成放弃的这个过程,再到完成此书,我共用了两年时间。通过对“我这个人,还算不错吗”“我,为谁而活”“我,为什么焦虑”“我对他人有何要求”这四个问题的系统解答,我希望你可以不必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扮演社会赋予你的角色,而是发现自己,并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为自己活一次。
这注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现在,我将和各位一起直面痛苦。希望这会成为你在痛苦中寻找出路的新体验。
这是个心灵导师盛行的年代,很多人给出了通向幸福和成功的方案,列出各种名人的例子,仿佛按着这些鸡汤走就能一路坦途,他们温情脉脉地告诉人们要“首先爱自己”,继而你会迈向成功。可世上有没有那么多的成功者呢?幸福,真的那么水到渠成吗?“作为心理学者,我听到、看到的常常是另一类故事。很多来访咨询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人生最后留下的只是悲伤的叹息。”韩国知名心理咨询师的李承旭如是说。“如果没有完全了解自己,盲目照搬社会成功人士或人生导师的话,当作自己人生的答案,那样势必会引起内心的矛盾。”李昇旭编著薛舟、徐丽红编译的《为自己敢不敢再活一次》回忆了自己当初的取舍、坚持的选择,不无感慨地说起那狼狈不堪的十年,也讲了很多他在做心理咨询过程中那些别人哭着讲完的故事。他以此为案例,用十分直率,甚至有几分凌厉的笔锋,告诉大家,人为什么需要过自己选择的人生?原因很简单:一,你很难在不喜欢的事上获得成功;二,如果在不喜欢的事上获得了成功,你的人生会更痛苦。他鼓励大家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三十多岁了,还要寻找自我,甚至拖家带口的从韩国到新西兰学习精神分析,这看起来未免太文艺,太幼稚,太不计后果。可是,李承旭就这么办了,一去10年。3000个日日夜夜,他从迷茫贫穷到豁达成功翻转人生。然后用2年时间,把十年光阴写成《为自己敢不敢再活一次》,圆润了性格的棱角,却活得前所未有的坚定通透。李昇旭编著薛舟、徐丽红编译的《为自己敢不敢再活一次》是一本有故事的能量读本。你不能复制他的人生,却可以像他一样,开始思考,如果有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在面前,你会如何选择?为自己,你敢不敢再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