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永,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他对古圣先贤留给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瑰宝情有独钟,在工作实践中对阳明“心学”有所感悟,有独到的见解。走心时代国学丛书——《当量子理论遇上阳明心学》《传习录素解》《庄子素解》是陈永先生十年磨一剑的处女作,三本书共有150多万字,述说了王阳明“心学”的哲学思想核心要领,体现了阳明思想的终极关怀和基本宗旨。
陈永注解的《庄子素解》记录了黄帝、老子、孔子、列子、惠能、公孙龙、墨子和杨朱等古圣先贤的典故和故事。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作者陈永认为,庄子之道是中华文明的道统所在,是龙的传人真正的血脉。
陈永注解的《庄子素解》为“走心时代国学丛书”之一。由“庄子素解内篇”“庄子素解外篇”和“庄子素解杂篇”三部分组成,对庄子所著的条目、词素、寓言等进行解答与分析,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
本书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贯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3.有真君存
【原文】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呋,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注释】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前面庄子点出了要探求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这里庄子继续指点我们去探求。并非彼万物之中无有我,也并非我完全可以脱离开万物而存在的,实则我和万物为一体的。苏东坡有一首诗讲到,如果说琴上有琴声,为什么把琴放在匣子里却不自鸣呢?如果说手指上有琴声,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呢?手指代表我,代表心,而琴代表万物的实相,琴声代表着万物。注意这一点,琴声代表万物,而不是琴代表万物。如果离开了手指,琴也无法有琴声;如果离开了琴的实相,也无法有琴声的。前面讲的大树的例子,并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大树的孔窍在动,而是我们的心在动。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如果能够这么理解呢,也几乎近于真理,近于道了。可是我们还是不知道是什么主使,是什么主宰着我们。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联。如果果真有什么外在的主宰,而似乎我们又丝毫看不到其端倪的。百丈禅师曾经说过:如虫御木,偶尔成文。木头里面有蛀虫,我们切开来看看,看到虫子蛀木头留下的痕迹似乎像什么文字一样,似乎虫子会写字一样。我们看到这个宇宙这么精巧,如同鬼斧神工,似乎留下了神斧凿的痕迹。有无什么外在的主宰呢?庄子说似乎又发现不了什么端倪。
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虽然看不见什么端倪,可是自己却是可以去修行,可以去验证。虽然可以验证,可是还是不能见具体的形象。世人是有情众生,可是大道却是无形无相的。要验证宇宙和人生的实相,这个是可以通过修行自己去验证的,可是这是无形的,即使自己验证了,告诉别人也未必相信,所以庄子要通过许多的寓言故事来告诉我们。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我们的身体有许多的骨头;有九窍;有五脏六腑,这些都很齐备地存在的,而组成了活生生的人。我跟这些东西谁最亲近呢?什么是我呢?难道说某个部分就是我吗?这些东西不也是物吗?什么是我呢?
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你对身体每一部分都喜悦吗?有无偏私呢?有无特别偏心的呢?喜欢嘴巴多一点还是耳朵多一点呢?我们说要正心,心为君主之官,如果偏心于嘴巴,这个心就跟着嘴巴走了,就是吃货了。如此分析了一遍,找不到这些有形的东西能够作为真的主宰。难道这些东西都作为臣妾吗?都是服从于真心的吗?真心才是真正的君主吗?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上面虽然没有把真心这个君主给点出,可是为了方便理解,在注解中也提及了。庄子可谓是一片苦心的。难道身体各部分这些臣妾不足以互相制衡吗?到底哪个该听从哪一个呢?难道是轮流来当君臣吗?今天我做主,明天你做主吗?到底有无真正的君主存在呢?这里有点像《楞严经》中的七处征心,到处找心在哪里。
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如果到处求得其实情,都找不到,到处找都找不到真正的主宰在哪里。这也没有什么关系,至于找得到找不到,都没有什么关系的。找到了不会增加一点,找不到也不会减少一点,可以说不增不减,对于这个真心。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我们每个人一受母胎而成形以后,虽然不亡,不失去性命,可是也是在等待失去性命罢了。这是不是很可悲呢?不管是长寿一点,还是短寿一点,总归还是要去该去的地方。佛家有讲:“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一日已经过去了,寿命也就随着减少了一日了,就好像是一个水缸里的鱼一样,每天水都在往下漏一点,总会有干涸的一天,这又有什么好乐的呢?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我们每个人与外物互相侵害互相消靡,物欲如同刀刃一样伤害自心自性的。前面有讲到等待生命消耗殆尽,可是这个进程行进得非常迅速,如同飞驰的车一样,无论如何都无法让它停止下来,如此看来难道不感到悲伤吗?我们在享受物欲的时候,还感觉到很惬意很快乐的,不知晓在加速消耗我们的生命。难道要等到我们老迈的时候,才能够反省吗?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我们不知晓自己真的主宰在何方,而终身都在为了这个身体而忙碌,做了这个身体的奴仆了。终身都不见有什么大的功德。即使是显赫一时又有什么用呢?这样又算是大的成功吗?过了五百年后,也许只是在史书上留了一笔的,可是这个名字也只是符号而已。也就是这样子了,终身奔波疲惫到了极点,而还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到底在何方。如此看来不是很悲哀吗?
人谓之不死,奚益!世人还想着长寿不死,又有什么益处呢?即使再长寿,一百岁,两百岁,甚至是五百岁又如何呢?也不过是在等待失去性命罢了。当然,庄子这样讲并不是让我们消极对待人生,而是要看到生命的这个实相,让我们更好地过好生活,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日复一日,自受形了以后,形态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被物欲所侵害,自己还以为在享受,不断地变衰老。心也在不断地变衰老了,上面落满了灰尘,这难道不是很大的悲哀吗?这是很可悲的。这是由于不知道真心是真正的主宰的,心可以不老的啊。如果不知道这一点,才是真正的悲哀。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人的生命,难道注定就是这么让人迷茫的吗?
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难道只有我自己感到迷茫吗?还是也有人不感到迷茫的呢?庄子是个明白人,可是这么反问来启发我们思考的。
P18-20
庄子一书以许多寓言故事贯穿始终。在此尝试论鸡,把鸡的道理讲明白,正所谓格“鸡”致知,进而穷尽天地万物之理。2017年是丁酉鸡年,中国地图如同一只雄鸡。2017年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元年,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正当其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庄子如同一只雄鸡。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在全球弘扬。
有凤来仪。鸡本来是凤,由此可见,2017年有凤来仪。所谓“鸡”字,左边是“又”,右边是“鸟”。鸡本来是鸟,有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可是鸡却放弃自己的梦想,沦落为鸡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不管我们是读书多而把翅膀折断了,还是吃喝玩乐把翅膀折断了,飞不起来了,结果都是一样的。庄子里面有个典故,有两个仆人去放羊,不小心把羊弄丢了。主人问他们怎么回事,一个说专心看书搞丢了,一个说下棋玩游戏弄丢了。虽然丢羊各有各的原因,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庄子讲这个故事,是想让我们明白,我们每个人都要看好自己的羊,羊就代表自性本心,不要把自性本心给弄丢了。
关于鸡性。不管是鲁国的鸡还是越国的鸡,鸡性都是相同的。鸡的本性并不分南北。不管是鲁国的人还是越国的人,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自性本心都是相同的。人的自性并不分南北。对于古人而言,狗和犬并不相同,大一点的称之为犬,小一点的称之为狗。然而,不管是狗还是犬,本性都是相同的。
关于鸡脖子。鸡脖子不长,这是本然自性。如果鸡脖子变得比仙鹤还长,这就失去本性了。如果仙鹤的脖子比鸡的脖子还短,这也失去本性了。
关于鸡爪。庄子在书里讲,人长出第六个多余的手指头,这也是失去手指的天然本性了。仁义对于道德而言,就像多余的手指头。一只鸡脚有四个鸡爪,前面三个,后面一个。如果长出多一个爪子,就失去本性了。
关于鸡腿。公孙龙硬生生地把鸡说成有三条腿,而且辩论还赢了。虽然能够胜过别人,可是很难令人心服口服。我们去看那只鸡的一瞬间,看到有两只腿,鸡腿的形象一下子就在我们心里。我们不去看那只鸡的时候,鸡腿归于寂静,归于一,心也归于寂静。二加一就等于三,所以说鸡有三条腿。这有点类似于王阳明的山中之花,我们去看花的一瞬间,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我们不看花,花和我们的心都归于孤寂。
鸡同鸭讲。鸡同鸭讲,因为不在一个频道,无法沟通。《庄子》中有个典故,把一把瑟放在堂上,另外一把瑟放在室内,弹奏堂上的瑟,室内的瑟就会发生共鸣。鸡和鸡有共鸣,鸭和鸭有共鸣。但是并不能说鸡对了,而鸭就错了。站在鸡的角度看,鸡没错。站在鸭的角度看,鸭也没有错。儒者和儒者有共鸣,墨者和墨者有共鸣,都可以说是一家之言罢了。我们用手去摸鸡蛋,能够感受到鸡蛋的椭圆和坚硬;我们用眼睛去看鸡蛋,能够看到鸡蛋的颜色。然而,如果一个人仅仅能去摸,另外一个人仅仅能去看,在不同的频道和维度上,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就如同鸡和鸭讲了。当代物理学中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核心瓶颈,也是由于频道或者维度不同造成的。物理学大多停留在现象时空层面,所以无法揭示终极真理。量子理论大多停留在频域空间,在现象时空打转,所以存在大量疑团。庄子《齐物论》足以统一物理学了。
关于鸡蛋壳。小鸡要破壳而出,需要在一个地方不断地啄,选择一个最适合小鸡的法门,一门深入长时间地啄,就可以打破蛋壳了。如果在这里啄一下,在那里啄一下,就很难打破蛋壳了。如果看到一丝亮光,这就看到了希望,小鸡不会再怀疑了。如果我们看到自性当中一丝亮光,这就是明心见性,不会再怀疑了。沿着这一丝亮光不断地努力,亮光会越来越亮,直至本心尽显无遗,如此可以称之为尽心。比如我们要爬山,如果只是在山脚下绕来绕去,不选择一条路不断地往上爬,如何能够到达顶峰呢?达芬奇画蛋,也是选择一门深入去修习。我们在笑蚕作茧自缚的同时,也许我们也在作茧自缚而不自知。我们如同小鸡一样,要打破束缚我们的蛋壳,获得重生,也要学习小鸡的精神。
关于鸡笼。鸡性本来如鸟,能够自由自在飞翔。被人关在鸡笼里,虽然一日三餐无忧,然而毕竟违背了鸡的本性,它是不会感到逍遥的。鸡笼是有形的牢笼,相对来说还容易打破。对于人而言,处于无形的牢笼当中而不自知。对于有形的绳索,相对来说容易解脱。对于无形的业丝,如同绳索,世人很难挣脱。业丝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并不神秘,嘴巴所说,心里所想,行为所做,都存在我们的右脑当中。右脑是祖先脑,人脑早就实现大数据了。这些数据影响着我们的性格,性格进而决定命运。我们说蚕作茧自缚,不断吐出丝线,把自己给束缚住了。我们人何尝不是呢?
关于鸡毛。鸡的绒毛极其细小,如果不很仔细都很难拔除。在百步之外能够看到鸡绒毛的人,并非真正的目明。真正目明的人,是要看见自己自性本心的人。真正的耳聪,并不是听见千里之外鸡毛飘落的细微声音,而是能够听到自己心声的人。古人讲:四丽拨千斤。一根细小的鸡毛可以拨动千斤。念头比鸡毛还要细小和轻微,然而念念处于静定,足以改变心性,回归自性本心。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辩题已经争辩千年。然而,庄子的智慧可以破解。现在的鸡,不是以前的鸡;现在的蛋,也不是以前的蛋。鸡和蛋是同时并进进化的,两者如同知行合一并进。无鸡就无蛋,无蛋就无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鸡中有蛋,蛋中有鸡。有鸡的同时,就有蛋了。无大就无小,无善就无恶,无黑就无白。正是由于有大,就有小。
鸡的忧患。鸡有美味的鸡腿和翅膀,有美味的鸡肉而给自己带来伤害。狐狸因为有皮毛所以给自己带来伤害。桂树可以制作中药材,制成桂枝和肉桂,所以长不大就被人砍伐了。鸡能下蛋,能够打鸣,也许就不会被主人所杀;古代臣子也要对君主有所用处,才不会被君主所杀。养鸡的人一般会让鸡先放养一段时间,在杀之前就会把鸡关在笼子里,每天好菜好饭喂养,让它长得白白胖胖的。随着年关临近,鸡的好日子一天天就少了,可是鸡却一无所知。我们在笑鸡的时候,是否也是如此呢?百年也就只有三万多天,过一天就少一天,如同鱼缸里的鱼一样,每天水都会少一些,又有什么好享乐的呢?著名的理学家杨时曾经说过,鸡狗都知道回家,人难道连鸡狗都不如吗?我们此生最紧要的是要找到我们自性本心的家园,找到大道。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并非虚言。
鸡打鸣。东方的雄鸡,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正如《庄子》中所讲,有些树是五百年一开花,有些树是八百年一开花。每个鸡都有每个鸡的时空,有些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庄子如同东方雄鸡。西方人都在质疑东方文化诞生不了科学,然而,未来十年东方文化的土壤将培育出真正的科学思想,迎接真正科学的回归,将破解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迷雾。
天下一鸡。一物必有一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知一心可以知万心,知一世可以知万世,知一鸡可以知万鸡。如果能格物致知,知一鸡之理,就可以穷尽天地万物之理。
本书的出版,首先感谢中山大学出版社徐劲社长的大力支持,感谢出版社的老师们,特别是钟永源老师。钟老师在出版行业勤勤恳恳几十年,对传统文化有精深的造诣。老庄、黄老之学,在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庄子如同东方的雄鸡,相隔两千多年以后,会再次一鸣惊人。有些树五百年一开花,东方雄鸡两千年一次呜叫。如何如实地传承庄子的正道正学心法,笔者在解析当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感觉责任重大。在反复的修改、请教和探讨中,本来有疑惑的问题,也慢慢豁然开朗了。钟老师的鼓励和启发给予我莫大的精神动力和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只要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好,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实现复兴中华文明的中国梦,首要在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断层百年,不破不立。这是历史的选择,有利于吸纳西方优秀文化。此次传统文化的回归,将与西方优秀文化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中华文化,再次彰显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魅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传承正道正统,显得尤其重要。有利于唤醒更多的中华民族子孙心中的正学道统种子,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庄子在书中用了许多的寓言故事。因为此道用语言文字很难讲清楚,即使讲出来世人大多不信。庄子很有智慧,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和比方。为了让世人信服,还托黄帝、老子、列子和孔子等古圣先贤之口说出来,从而加重分量。《道德经》中讲,不笑不足以为道。庄子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古人重道。什么是道呢?道字里面是首,下面是走之旁,也就是走到路起始的地方,也就是不忘初心。回归初心,回归自性本心就是道。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把道看得比自己性命还要重要。韩愈讲,老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传道,就是要把道理给讲清楚。其次才是授业解惑。北宋理学家杨时在《此日不再得》这首诗中写道:“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欲为君子儒,勿谓予言狂。”杨时讲,即使是鸡犬尚且都知道去寻道,去找到良心的家,更何况是人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复兴正道正学正统。综观庄子全文,几乎把《道德经》中的要点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了。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代表着正学正道正统。正统正道回归了,正本清源,一切歪曲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说就会烟消云散。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一书记录了黄帝、老子、孔子、列子、惠施、公孙龙、墨子和杨朱等古圣先贤的典故和故事。虽然是一家之言,实则是囊括了诸子百家的精华。孔子曾经拜老子为师,老子的《道德经》都是讲明大道。孔子之道、庄子之道和老子之道实则并无本质差别的。在古圣先贤那里,大道至简,圆融通达,三教本来是合一的。如此看来,庄子之道是中华文明的道统所在,这是龙的传人真正的血脉。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师范大学杨蕊溢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此一并感谢。本书参考的版本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5月出版的《庄子通释》(作者陆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