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有幸生活在这里--作家笔下的东侨
分类
作者 李明松主编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崛起的海湾新城

林思翔

长期在宁德工作,对于东侨经济开发区所在的地盘东湖塘,我并不陌生,这片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围垦起来的海湾滩地,后来成了安置归侨的农场。由于是由若干小岛、滩涂和港湾组成的,因此呈现出山水错落、湖塘河汊密布的特殊地形,当时的归侨们就耕作于山头下河道与湖塘交错的地块上。风起潮涌,东湖塘处在风口浪尖上,为防风沙,沿堤、沿路甚至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木麻黄,这种廉价而低贱的植物叶细腰软,说不上有什么美感,却也起了防风遮阴的作用。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装点大地的花草树木了。

在粮食缺乏的20世纪70年代初,东湖塘也算一个粮仓。每月28斤大米的供应粮食,根本填不饱那时正年轻的我们这些人的肚子,每天总是吃了上餐盼下顿。于是,时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军分区副政委黄象和同志与东湖塘农场联系,借了几十亩地给地直机关耕种。故我们每个单位有幸借到二三亩地,有地种就意味着收成后可以分到补贴粮食,大家别说有多高兴。春播夏种、除虫田管,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大家总是轮流着起早摸黑,忙碌在田头,谁也没有怨言。那时东湖塘的路除了一条通向城关主干道是沙土路外,其余均是海泥砖砌起的土埭,晴天还可以,一遇下雨,泥泞的路面就像地瓜粉蒸的软糕一样,滑溜溜的,脚一踩就陷下去,稍不小心就滑倒。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年轻人推一板车秧苗去田头,结果车轮陷进路坑中,弄得我们又是用手搬车轮,又是用肩顶车身,花了好大劲才把车子推起来,大家戏谑地说,我们这是在谱写一曲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凯歌。道路如此,路下的湖塘水面更糟糕,纸厂的废水随河道排入这占了东湖塘“半壁江山”的水面,污水如同涨潮的海浪一样漫溢开来,卷起一层层泡沫,那辛辣刺鼻的恶臭弥漫在空气中,路人只好捂鼻而过。农场的员工住在几个耕作区靠山边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里,当时看还算不错。当然最漂亮的建筑物要数农场场部的办公楼——一座全石砌就的花格扶栏的三层楼房,那可是最派头的房子了。 这就是刻在我脑子里的东湖塘的“老照片”,一想起东湖塘,这些情景就浮现在我眼前。可最近,当我们从省城来到东湖塘时,自认为闭起眼睛也能认准方位的我,竟然找不到北,不是我老眼昏花,而是这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我反复翻阅大脑深处的记忆簿页,却始终对不准所处的位置。当年的田间小路已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穿越其间的公路所代替。宽敞的路面,把港口、汽车站、火车站联结在一条线上,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枢纽。当年的沙坂荒滩和河田交错的大地上,矗起了座座高楼,驿景大酒店、山水大酒店,广电大厦、联通大楼……这些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大楼,摩肩接踵,气势恢宏。中西合璧风格的东侨中学,成了聚集人气的闪亮“招牌”。30年前归侨居住的房子,大多已不住人,归侨们搬进了漂亮而整齐的华侨新村。新村造型美观,色彩明丽,房前芳草萋萋、绿水流淌,小学、幼儿园配套齐全,成了人们羡慕的宜居小区。

湖塘水面的变化更是想象不到。前面说的那个污水横流的湖塘,当年的污染景象早已绝迹,水面明净得如同镜子一般,岸边丛丛芦苇,轻摇慢晃;成群白鹭,轻掠水面。泛舟其间,恍如置身于白洋淀芦荡清波中。一位名人说过,湖是“大地的眼睛”,湖塘明亮了,周边的环境也就显得格外清靓。北边湖畔新建了一些灰墙黛瓦的低层建筑,问以片片草坪。湖面与湖边蓝绿相连,尤显视野开阔,人居与自然浑然一体,看过去是那样的和谐。

东湖塘南岸新建一座公园,典雅别致,疏朗大气,可以说是东侨的一大力作。公园宽大的草坪就如同插上卷秧的大田一样铺展开去,造就了不尽的绿意。略带弧度的步行道和不时隆起的人造“小山”。林木高低错落,花卉色彩多样,公园显得静中有动,特别有生气,给人的视觉带来冲击与愉悦。假山、木桥和潺潺流水,如同苏州园林艺术再现,漫步其间,让人仿佛走在姑苏的巷坊问。可谁会想得到,如此壮观秀丽的公园,竟然是在三十年前我们为贴补口粮而耕种的那一片河沟与田块杂处的地面上建起来的。地就像人一样,当年的黄脸婆如今变成了美少女。

东湖塘围垦的出口处在金蛇头。当年这座孤岛一边筑上金马海堤,一边建起25孔桥,把滔滔的三都澳来水给堵住了,孤岛从此不孤,成了陆地上的桥头堡。如同布袋口一样,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若有闪失,即如堤漏堤溃,海潮进来,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可在当时的条件下,用海泥砖砌起的堤岸,怎能保证不出问题呢?因此,每逢大潮或台风来临,人们总是提心吊胆。可如今,金马海堤也变了样,石砌的宽厚海堤如同一道白色屏障屹立在东侨海滨,这“金戈铁马”使金蛇头堤岸固若金汤。如今,这海堤,这25孔桥,也成了一道观景点,从这里眺望三都澳,碧海朝晖,渔歌唱晚,波起潮涌,轻舟归帆,海上美景尽收眼底,令人思绪翻腾,畅想联翩!

人夜的东侨景色尤佳。高大建筑物上明亮的轮廓灯勾勒出新兴城区的雄伟新貌。街道上奔流的车灯与造型别致的景观灯交相辉映,突显东侨的生气与繁华。数里外就看得见的居于塔山顶上的城塔,通体透明,光芒四射,彰显出社会的安宁与和谐。循着塔的光野,让人看到了蕉城这座当年如芭蕉叶般卷缩在山边的古老城池,因城南、城北的拓展,因东侨的崛起,如今变成丰满圆润了,不仅面积比原来扩大了数倍,而且充满着蓬勃的生机活力!

沧海桑田,人间巨变。30年前熟悉的地方,如今已故地难觅。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呵!其实东侨的变化也仅用了10年时间。20年后,30年后,东侨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我有幸在规划展示馆里看到了它和环三都澳发展的雄伟蓝图。鳞次栉比的高楼和蓝色海湾交融的环三都澳都市发展前景令人十分振奋。东侨的变化是宁德发展的缩影,它以辉煌经历见证了共和国改革开放前进的脚步。可以想象,再过若干年,这座崛起的海湾新城将成为环三都澳滨海城市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一颗魅力四射、令人瞩目的明珠!我祝愿并企盼着。P3-7

后记

当文字与山水交融,当诗意为生活流淌,东侨,这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土地,注定是文人墨客为之沉醉,并让文学之花繁盛多彩的所在。

东侨,既古老也年轻,古老在于这片土地的浮沉起降,历经数度围合而留下了沧桑的传说;年轻在于她作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迄今不过二十年的时光。二十年间,东侨人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奋勇争先,使这块从大海打捞出来的沃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然成为宁德跨越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成为宁德绝美家园的亮丽名片,她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国字号”荣誉。这里优美的宜居环境,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养生天堂;这里优质的宜业条件,成为企业趋之若鹜的创业热土。

自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步发展,致力打造“侨”文化。党工委宣传部精心策划组织了多次文艺采风活动,邀请各门类的文艺家前来感受东侨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体验东侨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领略东侨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时值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二十年之际,东侨宣传部将历次采风的文学作品择优汇集成册,并委托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宁德市文联副主席缪华策划、编辑《我有幸生活在这里——作家笔下的东侨》一书。该书分为“沧桑东侨”“福地东侨”“诗意东侨”和“水韵东侨”四个版块,收录散文、诗歌73篇(组),通过这些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文字,让读者了解东侨的前世今生。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衷心感谢原福建省科协党组书记林思翔为本书作序;感谢《闽东日报》副总编阮兆菁、宁德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柯婉萍对本书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作家、诗人为东侨创作了优秀作品;感谢摄影家为本书提供了精美照片。

“潮至千帆动,涛喧万鼓鸣。”《我有幸生活在这里——作家笔下的东侨》一书的出版,正是东侨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之一。在宁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融入“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中心大局,以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新东侨为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2017年11月8日

目录

沧桑东侨

 崛起的海湾新城

 让石头铭记历史

 “海上天湖”中的明珠

 大海,请铭记那岸上的名字

 上升的家园

 浩浩乎东湖

 抹不掉心中的东侨

 从东侨到东侨的距离

 一座楼和一座城的诞生

 东湖二题

 东湖塘没有围墙

 一个人和一座城的光阴

 长堤漫道越千年

 前世今生西陂塘

 酒屿

 一张老照片

 五里亭旧事

福地东侨

 福地东侨

 阳光东侨

 梦呓东侨

 梦圆东侨

 东侨短章

 轻灵短章吟东侨

 不辞长作东侨人

 我的东侨我的桥

 东侨之春

 且住红尘

 东侨,秋日午后的诗情

 城市牧歌

 新城

 安心地

 恋上一座城

 到东侨去寻找幸福

 心随花开

水韵东侨

 和静的东湖之晨

 风水湖

 烟波东侨

 在水一方

 人脉

 行走东侨咸淡丝语

 水梦东侨

 亲情东湖

 秋到湖东

 在那山海交接的地方

 东湖塘的太阳花

 东湖鸟语

 东湖听琴

 东侨,一曲轻舞飞扬的牧歌

 东侨三宝

 北岸的清晨

诗意南岸

 从兰溪到东湖

 诗意东侨

 我有幸生活在这里

 东侨,当我拥抱着你(外二首)

 我要大声朗读你,东侨

 柄居东湖

 水岸阳光(外二首)

 东侨,通往秋天的滨城(组诗)

 晨光沐浴中的东侨(组诗)

 东侨的今天如此香艳(组诗)

 东侨记

 我来东侨

 我的东侨(组诗)

 东侨掠影(外二首)

 十月东侨(组诗)

 一湾湖坐落我的城市(外一首)

 东湖写生(组诗)

 东湖之恋

 东侨的桥(外一首)

 走进东侨(歌词)

 爱在东侨(歌词)

 东湖恋歌(歌词)

 幸福东侨(歌词)

后记

图片来源

序言

从海滩到城区的嬗变

——序《我有幸生活在这里》

林思翔

近日,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送来了《我有幸生活在这里》的书稿,我有幸先睹为快。这是一本记述东侨发展变化的诗文集。全书分为《沧桑东侨》《福地东侨》《水韵东侨》《诗意东侨》四个部分。抒写了东侨的前世今生,反映了东侨的沧桑巨变,讴歌了这片正在崛起的美丽大地。

东侨,即宁德昔日的东湖塘。是三都澳边、大门山下的一片海滩。大金溪、城南溪沿滩流过,滩涂上港汉密布,坑坑洼洼,潮起潮落,风来风往。20世纪50年代末,宁德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入海口筑起了25孔桥(水闸),拦住了狂野不羁的海水,使这片数万亩的滩涂成了田地。其后不久,恰逢被排华的华侨回国,省里就在这里办起了华侨农场,安置着数千名来自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归难侨。经过他们的辛勤劳作,盐碱消退了,土壤淡化了,渐渐使不毛之地的滩涂成了宁德县(现蕉城区)最大的一片平原。可因溪流过境,当年造纸厂的污水顺流而下:充斥东湖塘,水面污染物漂浮,恶臭难闻。当时东湖塘的旷野上,除了管理区几座平房和低矮的华侨宿舍,就是稀疏的防风林木麻黄,此外就是污水横流的沟渠。东湖塘的道路全是围垦时由泥砖堆砌起来的,晴天泥块磨蹬脚底,若是雨天,土路泥泞,行走其上如同踩在滑糕上,稍不留心就会跌倒。因此,当年的东湖塘成了一片环境“脏乱差”的地段。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东湖塘。这里实行生产责任制,田野的庄稼绿了,山头的林木多了。随着政策的放宽,许多归侨陆续离开这里赴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与父母、子女团聚,东湖塘地多人少,发展相对缓慢。直到1997年,经省政府批准,这里成立了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1999年5月,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12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侨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

今年是开发区成立20年。20年,一个甲子的三分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一瞬间,而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巨变。原来的滩涂港汉地块如今成了美丽的城市新区。我长期在闽东工作,当年我们机关干部还经常到东湖塘参加劳动,自以为对这片土地是十分熟悉。可不久前我特地去寻访旧地,竟然连方位都认不出来,因为变化太大了!李朋松、缪华同志领我环东侨兜转了一圈,看到的全是崭新的面貌,闻到的更是甜润的清新空气。这变化令我惊叹,也是多少代宁德人所想象不到的。

如今的东侨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区

东侨地处蕉城的东边。入境的两条溪流如两条蛟龙往海边游来,在海堤内汇聚成一个面积达3800亩的湖泊。湖面碧波荡漾,蒹葭苍苍,鹭鸟轻掠,鱼翔浅底。人们常说,湖泊是大地的眼睛,这明亮湛蓝的大眼睛看得到青山,望得见白云。行走东侨的环湖栈道上,真有一种“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感觉。因了湖水的浸润和海雾的轻抚,周边的大门山、塔山、金蛇山和南岸公园、北岸公园、兰溪公园……清晨朦胧如仙境,白昼清丽如画卷,夜晚璀璨如灯市,活脱脱一幅“山在水中,湖在城边”的水墨画。无怪乎,这里的水利景区被列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东侨是集山、河、湖、海于一体,流淌着水韵的美丽城区。山光湖色营造了东侨的柔静之美,而三都澳波浪汹涌、惊涛拍岸的海水,又给东侨带来了阳刚之美。站在金马海堤眺望海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军艇如山,轻舟如云,网箱纵横,海上田园。三都澳美景尽收眼底。再往前,就是水天一色浩瀚的台湾海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海让东侨人视野开阔,也把东侨人的目光带到辽阔的远方。温福铁路,沈海、沈海复线高速公路从海上穿越,风驰电掣的机车更把东侨的美名带向“诗与远方”,使东侨这诗意般的城区让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向往。

如今的东侨是一块宜业兴业的沃土

常言道:“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城区的美丽和区位的优势,使东侨成了优质产业集聚的地段。如今已入住近百家企业,他们在此创业、发展,房地产、新能源、生物科技、电机制造、水产食品加工,成为东侨五大产业引擎。

在喜迎党的十九大的日子里,中央电视台热播的《还看今朝》栏目在福建篇中,特别提到的锂离子电池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第一的新能源企业就在这里。东侨开发区以新能源、时代新能源为龙头,共对接新能源企业项目29项,一步步地构建起一个千亿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新能源公司生产的聚合锂离子电池产值排名世界第一,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值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2017年全年预计实现产值可超400亿元,税收超30亿元。公司组建了亚洲最大的锂电池研究院,拥有一支涵盖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测试验证、制造等领域的高端研发团队。如今,在东侨开发区,一座新能源城正拔地而起,成为宁德高新科技发展的一个时代品牌。

东侨还在打造生物科技、电机电器、食品加工3个百亿产业集群。被誉为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基地的新西兰安发生物科技园也落户于此。它是以研究、开发和推广药用真菌、天然植物和海洋生物等天然药材为主导的健康产业集团。如今其产业布局已覆盖全球20个国家,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鲁花、厦钨、卓高、星宇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也纷纷加入,使东侨万亩高新技术产业园呈现出蓬勃生机的态势。围绕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东侨北部新城的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教育医疗、生态休闲等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北部新城将成为宁德中心城市宜居宜业的又一张靓丽名片。“科技东侨”的梦想正一步步地成为现实。

如今的东侨是一处宜居养生的福地

都说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东侨原本是平展展的一片滩涂垦区,东侨人大手笔、高起点地谋篇布局。20年的发展,如今街道宽坦,纵横有序;高楼林立,错落有致;绿化带里,花艳袭人;行道树间,一树鸟鸣。交通、商业、教育、文化设施相应配套,给人们生活提供方便。加之美丽的湖光山色,景观天然,空气清新,成了一片宜居养生的福地。

改革开放以来,宁德各地变化都很大,如果要说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的话,当数东侨。这里路新、街新、楼新、环境新。这面朝大海、头枕湖泊的地域,吸引了20多家房地产开发商蜂拥而来,原来的海滩地、土石路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纵横交错的街道所代替,水岸阳光、东湖品臻、东湖御品……沾带着水的灵气的房地产,纷至沓来在这里聚合,那犹如火箭般集束耸立的楼群和熙来攘往的人流,洋溢着浓厚的现代都市气息。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广电中心、会展中心、政务中心也在这里落户,还有三都澳宾馆、规划馆、火车站、师范学院、艺术馆、图书馆、医院、中小学校等也在这里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些承载着当今时代鲜明标志的建筑物,不仅体现了东侨是宜居宜业之地,而且有效提升了东侨的政治品位和文化档次。

东侨绿水青山,本色天然,古人曾赋诗“万顷波开金镜晓,满湖光贮玉壶秋。”来赞美这方山水。如今,人们又因地就势在自然的形体上加以装饰,将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使这片水土更美更靓。点晴之笔当数湖泊两岸的绿色走廊——北岸、南岸公园和塔山公园,这里,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曲径通幽,渔舟唱晚。人们漫步休闲、赏花观景,尽情享受与大自然亲近的怡悦。也因此,环东湖生态景观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如今的东侨是一域充满希望的热土

东侨人20年的创业与奋斗,换来了水绿山青,城新业兴。20年的汗水,20年的经验,20年的成就,已然成了东侨人美好的回忆,在他们心里存放着,不时加以咀嚼回味。

人气的集聚、产业的集聚、科技的集聚,使这片宜居宜业的土地越来越显现出她的优势与魅力,成为一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热土。党的十九大描绘的新时代发展的雄伟蓝图,极大地振奋了东侨人,化为了他们奋进的强大动力。宁德市委吹响了“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号角,激励着澳岸边的东侨人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新时代,新东侨,新征程。如今的东侨人正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再创辉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东侨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庆幸,我有幸生活在这里!  2017.10.21

(林思翔,原福建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原福建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内容推荐

李朋松主编的《我有幸生活在这里--作家笔下的东侨》分为“沧桑东侨”“福地东侨”“诗意东侨”和“水韵东侨”四个部分,收录了67位闽东籍作家、诗人共73篇(组)的散文、诗歌作品,并配以大量东侨风光照片,图文并茂,全景展现了东侨的前世今生,反映了东侨的沧桑巨变。

编辑推荐

李朋松主编的《我有幸生活在这里--作家笔下的东侨》包括《崛起的海湾新城》《大海,请铭记那岸上的名字》《阳光东侨》《东侨,秋日午后的诗情》等诗文。该书通过作家、诗人的笔触描绘了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旨在展现东侨经济开发区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是向东侨经济开发区成立二十周年献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