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儒家的理想国(礼记)(精)/经典宝库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礼记》过去是读书人必须要读的一部经书。周何编著《儒家的理想国(礼记)(精)/经典宝库》利用平浅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人人都能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内容推荐

《礼记》是一部“礼的百科全书”,不只写跟礼有关的规章制度,还包含关于仁义道德的篇章。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积,也是最适合我国社会状况,和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周何编著《儒家的理想国(礼记)(精)/经典宝库》用浅显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读者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目录

【导读】打造一个有礼的理想国

前言——认识《礼记》

 一、礼与《礼经》及《礼记》

 二、《礼记》的性质与内容

 三、《礼记》的研读价值

第一章 礼事的记叙

 孔子合葬父

 孔子修墓

 孔子闻子路之死

 孔子哭伯高之丧

 冉有代孔子致送丧赙

 孔子哭宾馆主人之丧

 孔子看人送葬

 苛政猛于虎

 童子汪踦为国牺牲

 司城子罕哭卫士之死

 立庶子不立嫡孙

 孔子主持射礼

 孔子之死

 弟子为孔子服丧

 孔子的坟

 弟子对孔子言论的讨论

 子夏哭儿子之丧

 同母异父兄弟的丧服

 曾子称赞晏婴知礼

 曾子责备蒉尚的失礼

 曾子过犹不及

 曾子病危时换席

 不食嗟来食

 石祁子知礼

 鲁庄公为士追赠诔谥

 晋献公杀太子申生

 秦穆公吊公子重耳

 季武子准许杜氏哭葬于庭院

 鲁襄公赠礼楚康王之丧

 邾娄定公论逆伦的凶案

 容居的狂妄无知

 善颂善祷

 赵文子论人

 柳庄劝卫献公不可偏心

 卫献公吊柳庄之丧

 成子高的遗言

 国子高论葬事

 杜蒉罚酒

 太宰嚭据礼矫正夫差

 子服惠伯不以私废公

 周丰讽喻鲁哀公

 鲁哀公为妾服丧

 孟敬子不守礼

 鲁穆公哭齐国大夫之丧

 罢市求雨

 子思论臣为旧君之丧

 子思哭改嫁母亲之丧

 子思不为改嫁母亲治丧

 陈子亢取消用人殉葬

 季子皋葬妻

第二章 礼意的说明

 冠礼的意义(一)

 冠礼的意义(二)

 冠礼的意义(三)

 婚礼的意义(一)

 婚礼的意义(二)

 婚礼的意义(三)

 婚礼的意义(四)

 丧礼的意义(一)

 丧礼的意义(二)

 丧期的意义(一)

 丧期的意义(二)

 丧期的意义(三)

 祭礼的意义(一)

 祭礼的意义(二)

 祭礼的意义(三)

 孔子论主祭和助祭者的不同

 孔子论礼教的功用

 孔子论礼的表现态度

 孔子论守制的用意

 孔子论治丧的标准

 孔子论蜡祭

 曾子论哭的声调

 曾子论礼器的用途

 礼有权宜的变化

 孔子论孝

 曾子论孝

 乐正子春论孝

 孔子论大同和小康

 制礼的因素

第三章 品德的修养

 儒者的典型(一)

 儒者的典型(二)

 儒者的典型(三)

 儒者的典型(四)

 儒者的典型(五)

 儒者的典型(六)

 儒者的典型(七)

 儒者的典型(八)

 儒者的典型(九)

 儒者的典型(十)

 儒者的典型(十一)

 儒者的典型(十二)

 儒者的典型(十三)

 儒者的典型(十四)

 儒者的典型(十五)

 儒者的典型(十六)

 儒者的典型(十七)

 进德修业的《大学》三纲八目

 什么是“诚其意”

 “中”与“和”

 “诚”的修养

 好学、力行、知耻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一)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二)

 礼乐的精神价值

 子夏论乐

第四章 生活的规范

 对父母的礼(一)

 对父母的礼(二)

 对父母的礼(三)

 对长者的礼

 对老师的礼

 男女界限的礼

 幼童教育(一)

 幼童教育(二)

 一般生活规矩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礼事的记叙

孔子合葬父母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已经过世了,所以孔子一直不知道父亲的坟墓究竟在什么地方。后来他的母亲死了,按照礼俗应该和他的父亲合葬在一起,可是又不知道究竟在哪里,只好把棺柩暂时停放在五父大道的旁边,准备借此引起别人的注意,然后才好打听确实的地点。

来往的人看到棺柩运到路边,都以为这是准备去下葬的,可是再看柩车上铺在棺盖上面的,却又是暂时停厝(cuò)所用的布帷。棺柩应该是停厝在家里的,怎么停到通衢大道上来了呢?当然就会有人觉得奇怪而探问缘由,既有人问,就好打听了。大路上来往人多,总会有人知道的。结果是有人告诉孔子,郫(zōu)曼父的母亲可能知道墓地所在。孔子访寻到郰曼父的母亲,问清楚了墓地的确实地点,然后才把母亲的棺柩合葬于防地。

【原文】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檀弓上》)

【说明】

丧礼中暂时的殡厝,和出殡准备下葬时,在棺柩上所用的装饰是截然不同的。又殡厝必须在家,到了路上应该是出殡准备下葬。孔子把母亲的枢车运到大路上,棺盖上却又盖着殡厝时所用的装饰,虽然不合礼制,但却因此而能探出父亲墓地的所在,使父母能够合葬在一起,这说明了礼可以有权宜的变化。

孔子修墓

孔子终于找到了在防地的父坟,把母亲的棺柩也合葬在一起之后,很感慨地说:

“我曾听人说过,在古代是只有墓穴,没有堆土而成高高的坟。可是,我是一个必须四方奔走的人,不能常住在这里,所以不能没有明显的标志。”

于是他也依照一般的习俗,把坟头筑成四尺高。坟筑好了,孔子就先回去了,他的学生留在墓地再作修整。后来下了一阵大雨,学生回来了,孔子就问:

“你们为什么那么久才回来?”

“防地的坟被大雨冲塌了!”

孔子没有说话。学生说了三次。孔子流下眼泪说:

“我曾听人说过,古人是从来没有修墓的事儿。”

【原文】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日:“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日:“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檀弓上》)  【说明】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所以在取舍之间,必须考虑利弊得失对我们的适合性。古代礼制,只有墓穴,填平就可以了,但没有特别的标记,很不容易辨认。后来堆土而成高高的坟,目标显著,也可以避免别人的随意践踏,但却又避免不了风雨的侵蚀,经常会有修补的需要。不容易辨认,并不是不能辨认;但是父母的坟遭受到损坏,做子女的心中所感到的悲痛难过,要比不容易辨认时的情况重得多了。所以孔子才会感慨地体会到,古人毕竟要比我们谨慎得多了,他们可能早就考虑到有风雨的侵蚀,不造高坟,所以也就没有修墓的事儿。

孔子闻子路之死

子路死在卫国,消息传来,孔子在住宅的庭院里准备了祭奠的几案。有人来吊祭时,孔子以代替丧主的身份,向来吊祭的人答拜。吊祭完了,请那位通知消息的使者过来,问他当时实际的情形,使者说:

“已经被砍成肉酱了!”

孔子立刻叫人把家里的那碗肉酱倒掉。P34-37

序言

打造一个有礼的理想国

周何

谈到“礼”,给人的印象,不是很枯燥就是很严肃。从“礼”的仪式来看,的确是相当的枯燥乏味;从“礼”所具有维系国家社会、道德人心的功能上看来,显然也是非常严肃的。但如果是记载古代人物如何顺礼而行的事实,那就和看故事书一样地有趣味了;而如果能由这些小故事里,进而了解到许多礼仪形式的安排和设计,原来还有那么多深远的用心和社会教育价值时,那就更有意义了。

在过去,《礼记》是读书人必须要读的一部经书,就是因为这部书中,除了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外,还有更多有关正常生活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养等宝贵的资料在内。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积,也是最适合我们中国社会状况和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礼的形式当然会有很多改变,但是内涵的思想观念,却仍然应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让我们打造一个有“礼”的理想国。

也许古代的文言文,如今形成了直接阅读的障碍,加上已经习惯于法治的生活观念,很容易让人忽略了实际上根植在我们心底的传统意识。因此如能利用平浅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人人都能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的指导价值,我想这应该是一件最值得认真努力去做的事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