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志、魏新生主编的《时代的回响--中国民族报大型主题采访报道实录》记录了红军走过的12个地方,全方位、多侧面、大跨度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少数民族群众对党的忠诚和对红军的爱戴。反映了这些地区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在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勇气。从开篇到收官,这些报道始终贯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鲜明主题。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观照历史与未来。走过万水千山,见证一路艰辛,使中国民族报记者的理想、信念愈加坚定——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张华志、魏新生主编的《时代的回响--中国民族报大型主题采访报道实录》是中国民族报社在2016年组织重走长征路专题采访报道后,已经发表的专题报道的资料汇编和总结。这些报道记录了当年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的12个地方,集中体现了在当下民族政策的激励下,当地人民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了全民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勇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易地扶贫搬迁
搬进这里就离脱贫不远了
漂亮大气的楼房,舒适温馨的环境,教育、卫生、就业及居家养老等配套齐全……这些城市社区的标准配置,让人很难将其和贫困县的移民小区联系在一起。2016年7月1日,在距离县城5公里的贡江镇思源社区,绿化工人头戴草帽正在烈日下作业,旁边的幼儿园里,装修工人正在忙着铺设塑胶地面。
“要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坚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在紧邻社区小广场的几栋楼房外墙上,黄底红字写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奔小康的指示。
于都境内多山地、丘陵,为了最大限度帮助世代居住在深山的村民走出大山、摆脱贫困,于都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了深山区整体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工作,采用县城工业园、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级梯度安置方式,让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思源社区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社区居民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了正在办理免费广播电视业务的土家族居民白腊英。“我真的没想到房子能这么快申请下来,有了房子,以后做什么都踏实了。”白腊英高兴地说。从大山走出来,搬进这里就离脱贫不远了。
今年47岁的白腊英,几年前离婚后独自带着一对儿女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苦。“如果没有移民搬迁的好政策,靠自己努力一辈子也无法在县城买房。”白腊英说:“更重要的是,远在重庆的父母再也不用担心我和孩子的生活。只要肯努力,日子就会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据思源社区党支部书记孙菊英介绍,小区现有619户居民人住。其中,220户居民和白腊英一样来自深山区。“小区建在上欧工业园区附近,居民可以就近到制衣厂、制灯厂打工。”孙菊英说。县劳动局会不定期举办免费培训,确保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现就业带动脱贫。
踏实、肯做的白腊英,已经在制衣厂找到了工作。“我把衣服拿回家制作,每天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说起未来的打算,白腊英说:她计划给身患残疾的大女儿申请贷款,在县城开一家店铺。“好日子有了盼头,比什么都强。”
目前,于都已建成了罗坳大桥移民新村、禾丰大字小西湖社区等移民安置社区,共有2.5万名深山群众告别了土坯房、黄浆水,向美好的幸福生活启航。
发展旅游产业
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
每天早饭过后,宽田乡上堡畲族村88岁的村民易地发,都会到新修建的健身广场锻炼。说起占地4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老人很高兴。
距离县城50多千米的上堡村,是于都县第一个少数民族村,现有村民767户3350人。其中,少数民族村民1158人。与很多地方一样,村民以种粮、外出务工为主。
“近几年,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扶持下,村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90%的村民住上了砖混结构水泥房。”村党支部书记蓝赣县表示。村里通往县城的道路正在进行扩改建,村小学也在升级改造,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于都共有2个少数民族村和14个少数民族村小组,少数民族人口6700多人。“2011年至2015年,省、市共投入全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48万元,进行了道路硬化、灌溉渠修复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少数民族居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条件。”方波表示。以上堡村为例,近两年先后维修水渠1000米,解决了农田灌溉500余亩。P5-7
在新时代续写伟大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复兴进程中的巍峨丰碑。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无数革命将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和灵魂深处,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使我们党找到了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初步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启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征程。对于民族工作者而言,纪念长征胜利、弘扬长征精神,具有更为重大、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
长征,是对民族问题的深入调研。红军长征先后经过苗、瑶、壮、侗、水、布依、仡佬、土家、白、纳西、彝、藏、羌、裕固、回、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我们党第一次长时间、大范围、面对面地与众多少数民族群众深入接触。在极大地深化了对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的认识以后,我们党作出了“经过共产党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将中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反帝反国民党的土地革命与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最亲密的联系起来,将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提到中国革命后备军的阶段,更有力地保证中国革命的发展”的战略抉择,提出了“不懂得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不配当一个共产党员:不了解争取少数民族的重要性和不参加这一工作的,不配当一个好的红色战士”“学习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方法,是目前我们全党的迫切任务”等重大要求,结合实际,适时制定并严格执行了一系列被实践检验是完全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党把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征,是对民族团结的广泛动员。长征为我们党提供了民族工作思想在民族地区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和广泛传播的机会。“夷藏番回苗与汉人一律平等”“实现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等闻所未闻的口号,引起了各民族群众的强烈共鸣。“只有苏维埃才能彻底解放夷藏番回苗”等主张,帮助各民族群众认识到了自己受苦受难的阶级根源,为各民族群众翻身求解放指明了方向。党的民族工作主张,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追求平等团结的政治热情,赢得了各民族对我们党的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的广泛认同,奠定了我们党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地位。通过广泛宣传动员,使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思想根植于各民族心中。“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的歌谣,以及与刘伯承歃血结盟的彝族头人小叶丹“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爱护穷人,讲民族平等”的肺腑之言,都是少数民族对我们党产生心理认同的生动写照。
长征,是对民族工作的周密部署。在长征途中,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范围之广、形式之多、影响之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红军在军、师政治部设立少数民族委员会,团政治处设立少数民族组,负责调查少数民族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等情况。红军总政治部建立了纪律检查队,负责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红星》报专门发表文章,要求在涉及少数民族的称呼中一律不使用“蛮”字,将“猺、狪、猡猡”等字部首一律改用“亻”旁,如傜、侗、倮倮等。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切实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比如,在藏族地区制定了《对番民十大约法》。在回族地区颁布了三大禁令(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吃大荤、禁止毁坏宗教经典)、四大注意(注意回民的风俗习惯、注意用回民的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买卖公平)。党和红军通过切实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帮助各民族建立民主政权和革命武装、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措施,使长期受歧视、受压迫的少数民族群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感。在长征途中。对于民族工作的周密部署,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长征,是对民族力量的空前凝聚。党和红军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群众要当家作主人的责任意识,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积极为红军筹集粮食等物资,踊跃参加红军,为红军提供运输、架桥、修路等后勤保障以及收留、救治、掩护红军伤员等。党和红军深入细致的统战工作,有力地激发了沿途民族群众、宗教上层人士支持甚至投身革命的热情,为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四川甘孜州的格达活佛,不仅向红军捐献大批粮食,还积极组织僧众救护、转移红军伤员。羌族世袭土司安登榜,毅然抛弃土司职位参加红军,并担任了“番民游击队”大队长。因为有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所以虽然长征最艰难的行程在民族地区,但最重大的胜利也在民族地区。各民族团结在党和红军的周围,会集起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强大合力,昭示民族团结之力坚不可摧。
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符号。重走长征路。也成为人们净化心灵、磨砺意志、强健体魄、振奋精神、昂扬斗志的最好方式。身临其境地体验长征、感悟长征,既是对革命历史的铭记、中国革命的回顾,也是向革命先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2016年,中国民族报社组织了重走长征路采访报道活动。于是,有了“开启我们新的长征”这样的系列报道——
我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心,读完了12组报道。这些报道记录了红军走过的12个地方,全方位、多侧面、大跨度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少数民族群众对党的忠诚和对红军的爱戴。反映了这些地区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在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勇气。从开篇到收官,这些报道始终贯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鲜明主题。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观照历史与未来。走过万水千山,见证一路艰辛,使中国民族报记者的理想、信念愈加坚定——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今天,当我再次细心阅读这些作品时,依然为其中激扬的文字、深情的描写、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揭示所打动、所感染。我深深地为伟大的长征精神而感动,也为中国民族报社的记者而骄傲。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将壮烈的牺牲、辉煌的胜利和精神的崛起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呈现给读者,就是为了在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关键时刻,继承与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去不断夺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伟大新长征的胜利。
我以为。这就是中国民族报社全力以赴、精心组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的初衷,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长征永远在路上”的最好践行。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2017年3月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发现,红军长征所经过的西南、西北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据统计,红一、红二方面军在民族地区的行进时间占到整个长征路途的1/3,而红四方面军则有近4/5的时间是在民族地区度过的。长征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第一次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多民族国情的机会,使得党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否正确、可行。长征也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了第一次与中国共产党正面和亲密接触的机会,使得他们历史性地融入了中国革命的洪流当中。因此,长征途中,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的互动对于今天来说,仍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为充分反映长征伟大胜利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民族报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决定开展“重走长征路”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也以此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深化“走转改”活动的重要举措。
抓住重要历史节点开展重大主题性宣传报道是党报等主流媒体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作为国家民委主管的民族新闻宣传的主流媒体,中国民族报自成立以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思想性、新闻性、专业性的办报理念,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扩大。为将这次自建社以来最大规模的主题采访活动组织好、完成好,并最终打造出一批精品力作,报社可谓是举全社之力,精心策划,周密部署。
中国民族报社党委对这项活动高度重视,明确此次采访报道的主题为民族地区弘扬长征精神,攻坚克难奔小康。要全方位、多侧面、大跨度地展示红军走过的民族地区,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风貌。为确保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报社组建了报道领导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并对全体员工进行了一次红军长征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专题培训。
2016年6月12日至7月30日,由报社20位记者组成的12个报道小组,分批前往红军经过的8省区12个县,对在世老红军、红军遗属、曾接触过红军的少数民族群众以及当地干部群众进行深入采访。9月9日,《中国民族报》以“开启我们新的长征”为题,陆续推出12组系列报道。报道既回顾历史,又勾连未来;既反映长征的艰难、红军的牺牲,也表现少数民族群众对党的忠诚、对红军的爱戴,更展现民族地区的伟大变迁。“开启我们新的长征”系列报道一经推出,便受到各界高度重视和好评。国家民委领导同志高度评价此组报道,认为是以独特视角反映重大主题的佳作,深刻诠释了“长征永远在路上”的主题,既彰显了《中国民族报》民族新闻传播主流媒体的独特价值,也切实增强了民族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引导力。 系列报道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有读者来信、来电反映自己家乡与红军的故事,希望派记者去采访。报道所反映的很多地方将当期《中国民族报》收藏在红色遗址中。
系列文章在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民族报社微信公众号集中展示后,总点击量超过百万次,并被多次转发。该系列报道也荣列国家民委“2016年度民族题材优秀专题专栏”。
历史无声,思想永恒。对于每个参与者来说,“重走长征路”已成为永远的记忆,而伟大的长征精神也将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将更多地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民族新闻工作者的力量。
编者
2017年5月